《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震震级
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般来说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大。地震分为九个震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2.5级以上人才能够感觉得到;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感觉到。
(三)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即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使人们提前防范。地震预测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目前只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国家,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地震前兆和防范措施,增强防震意识;遇到地震时应保持冷静,科学避险,关爱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一)同学们,有一种自然灾害称其为地震,地震从开始到结束时间很短,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地震的视频资料。孩子们观看后你有何感受?
2.案例:汶川地震是我国最近发生的一次8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462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看了这组数据,你对地震有何感受?是啊,地震危害如此巨大,我们是否可以提前预测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地震自救防范措施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模拟演习中去,及时全面地纠正指导错误避震方法,如果纠正后重新再做一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课件中,我运用了视频和大量的图片,增强了课件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理解;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地震时,实际演练就地躲避”这一环节,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了在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踊跃。也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要学以致用、终身有用的教育理念;最后,这节课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二)猛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那么,地震可不可以被预测,可不可以提前做好防震措施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板书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信息
(一)课前查找地震相关资料。
(二)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三.新授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五.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如何在地震时自救,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地震来了我们不要怕,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容面对灾难的到来,灾难无情、人有情,要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够战胜灾害。
小结与反思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一课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当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学生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以下三方面:
四.探究防震自救措施
(一)地震前兆
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一些征兆。有些征兆感官无法觉察,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变化等,需科学家用仪器测试。有些前兆人们可以觉察,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观看地震前兆的相关图片)教师以地震前兆谚语的形式适时小结,并强调井水、动物等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向地震部门反映。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教学设计
教材类型
标准
课程名称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
课时
一课时
课程类型
自然灾害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16.9.18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具
课件,地震视频资料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够学会在地震中的一些防护和自救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搜集相关材料,课上师生互动、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学习关于地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景再现和模拟演练的方法掌握防震与抗震的方法与技能。
课件展示如何迅速找到救命三角区。
教师小结: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们应迅速抱头、闭眼,掩住口鼻,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这些坚固物体侧面的救命三角区躲避。
4.实际演练就地躲避。
假设地震发生,从教师喊出“地震了”开始,给学生12秒的时间来躲避,看学生的反应,然后根据具体。
2.室外避震有6招。
3.救命三角区
实验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救命三角”的求生方法。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
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般来说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大。地震分为九个震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2.5级以上人才能够感觉得到;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感觉到。
(三)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即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使人们提前防范。地震预测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目前只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国家,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地震前兆和防范措施,增强防震意识;遇到地震时应保持冷静,科学避险,关爱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一)同学们,有一种自然灾害称其为地震,地震从开始到结束时间很短,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地震的视频资料。孩子们观看后你有何感受?
2.案例:汶川地震是我国最近发生的一次8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462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看了这组数据,你对地震有何感受?是啊,地震危害如此巨大,我们是否可以提前预测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地震自救防范措施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模拟演习中去,及时全面地纠正指导错误避震方法,如果纠正后重新再做一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课件中,我运用了视频和大量的图片,增强了课件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理解;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地震时,实际演练就地躲避”这一环节,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了在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踊跃。也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要学以致用、终身有用的教育理念;最后,这节课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二)猛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那么,地震可不可以被预测,可不可以提前做好防震措施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板书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信息
(一)课前查找地震相关资料。
(二)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三.新授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五.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如何在地震时自救,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地震来了我们不要怕,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容面对灾难的到来,灾难无情、人有情,要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够战胜灾害。
小结与反思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一课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当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学生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以下三方面:
四.探究防震自救措施
(一)地震前兆
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一些征兆。有些征兆感官无法觉察,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变化等,需科学家用仪器测试。有些前兆人们可以觉察,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观看地震前兆的相关图片)教师以地震前兆谚语的形式适时小结,并强调井水、动物等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向地震部门反映。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教学设计
教材类型
标准
课程名称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
课时
一课时
课程类型
自然灾害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16.9.18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具
课件,地震视频资料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够学会在地震中的一些防护和自救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搜集相关材料,课上师生互动、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学习关于地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景再现和模拟演练的方法掌握防震与抗震的方法与技能。
课件展示如何迅速找到救命三角区。
教师小结: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们应迅速抱头、闭眼,掩住口鼻,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这些坚固物体侧面的救命三角区躲避。
4.实际演练就地躲避。
假设地震发生,从教师喊出“地震了”开始,给学生12秒的时间来躲避,看学生的反应,然后根据具体。
2.室外避震有6招。
3.救命三角区
实验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救命三角”的求生方法。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