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芳-《说文解字》导读

杨瑞芳-《说文解字》导读
杨瑞芳-《说文解字》导读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1.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它集先秦两汉文字、声音、训诂之大成,是研习经学的钤键。同时,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十分独特。此书不仅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重要材料,而且时至今日,它在规范整理汉字、联系汉语词汇、解读传统文化、示范字典编纂及开展国际汉语教育等方面都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lective cours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uowenjiezi" is an immortal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which is the key to study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its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very unique. It not only provides a lot of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cient social life, but also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standard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connecting Chinese vocabulary, 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l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carrying out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拟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春季学期。由于课程属于导读性质,因此在章节安排上既要尽可能地全面丰富、深入浅出,同时也要避免重点不突出、与后续课程无衔接。本课程主要拟从成书背景、版本流传、编纂体例、叙表部首、研究大家、价值局限与现代功用等方面加以介绍,其中叙表和部首是研读的重点。前者是全书的总纲,许慎关于汉字的基本观点等都见于其中,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研究学术论文。后者是《说文解字》的首创,它使得一盘散沙的汉字变得井然有序,而且影响至今。至于其他方面,将在具体讲解时加以贯穿。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修读其他课程比如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

史、文字与文明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拟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叙表的精读全面了解《说文解字》的成书背景和汉代之前文字发展的历史状况,深刻体会汉字据形构义的特点与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通过《说文解字》部首的共时历时考察,联系甲骨文等古汉字字形掌握其本原及早期发展演变,并且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其价值地位和缺点局限;通过阅读清代及近现代研究大家关于《说文解字》的学术论著和相关观点,分析体味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与传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小组研讨、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写作和后续课程学习中。

三、学习要求

1.最低学习要求

(1)课前:提前预习并熟悉相关内容,学会各种查检资料的方法,带着疑问进入课堂;(2)课中: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专心听讲,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小组研讨,领会《说文解字》一书的博大精深,并积极为相关课题的解决出谋划策;(3)课后:及时整理复习所学内容,认真临摹记诵相关字形,主动地、有目的地扩大文献阅读的范围,并在其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理论部分地分析与解决问题,高质量地、或独立或合作地完成相应作业。

2.进一步学习指导

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外,还可以就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参考书目为:(1)工具书部分: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刘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徐在国《战国文字编》(线装书局2007年版)、王辉《秦文字编》(中华书局2015年版)等;(2)通论专题部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版)与《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版)、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北大出版社2014年版)、李宗焜《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中西书局2015年版)、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宋永培《说文解字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等;(3)研究集成部分:董莲池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和《说文解字研究

文献集成(现当代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2014年版)、蔡信发《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说文>论著专题研究》(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等。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98年版

3.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版

4.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

5.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7.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8.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10.

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宗焜《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中西书局2015年版 12.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4.张标《20世纪“说文学”流派考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

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杨烈妇传

《杨烈妇传》知识点 1.解释加横线的字: 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不知所为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侃率之以乘城 亟去有蜚箭集于侃之手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厥自兵兴项城为叛军困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杨氏当之矣赞曰凡人之情 与古人不殊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则人谁肯固矣( ) 其必济( )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辨行列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 虽古烈女,其何加焉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 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中还要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

许慎的语言观和文字观 ——《说文解字·叙》读后感 中文091韦天晶0901011014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是作者许慎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许慎在《说文》中记载了他所有能看到的古文字,在解释字义的过程中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些文字学的观点。而我认为就《说文解字·叙》来说主要体现了许慎强调语言文字政教功能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解释了六书理论。 一、《说文解字·叙》概览 《说文解字·叙》的第一段就阐述了文字的起源,许慎认为文字起源于伏羲的八卦,仓颉是造字者,但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不论是伏羲还是仓颉都是依据鸟兽的纹理、足迹来创造八卦或文字的。在这一段中许慎还为我们阐述了文、字、书的概念。文与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依类象形是文,形声相益是字。结合后面的六书理论,象形字的是“文”,形声字应该归入“字”。 《说文解字·叙》的第二段许慎解释了六书理论,并提供了例字。六书理论最早出于《周礼》:“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这里只提及了六书并没有具体解释。许慎是最早具体解释并举出例字六书的人,后人的见解也多以许慎此处的解释为基础得出的。 第三、四两段讲述了古文字不再是同行文字的原因——战国诸侯为了争霸天下废典籍,异文字以及秦朝烧灭经书,以小篆为正统文字。秦就有大篆、小篆等八种文字体式,这也是文字从仓颉创造之初到周朝再到秦朝所经历的一个发展历程。 第五、六、七三段讲的是古文在汉代的发展、保存情况,还批判了当时一些今文学家对古文大加非议,随意解释文字的混乱现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慎是一个古文学家,他创作《说文解字》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确立规范,纠正今文学家对文字的随意解释,避免一般人的误解。 最后两段讲的是许慎自己编纂《说文解字》这部书的态度、目的和体例,书中所引都是有根有据的。 二、文字的政教功能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反复多次强调了文字的社会性即政教功能,这贯穿了整篇叙文。首先从文字的起源和创造看,这里提到了三个人物伏羲、神农氏和仓颉,伏羲和神农氏都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而仓颉则是另一位贤君黄帝的史官,他们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明统治者的代表。而创造出文字的目的则是“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文字是一种教化百姓的工具,辅助帝王们对百姓的治理。所以不论从文字创造者的身份还是创造目的来说,文字作为统治工具的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 在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战国诸侯废经典为本国实行法家思想政策,富国强兵的道路扫清障碍。秦始皇烧灭经书,设小篆为统一文字,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自己推翻周天子的统治,一统天下设置一个合理化理由。避免百姓因为使用着周朝的古文,怀念周朝的统治,觉得现在秦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进而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这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禁锢,从反面看出文字的政教功能。 此外许慎还列举了汉王朝对文字重视的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汉代的官员选拔对于文字的认识数量以及书写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写错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说文解字 每天学习几个字, 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 ★安居乐业★ 安 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 “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 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 甲骨文:乐 “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弦附木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但是加了“白”,很像调弦之物。因为音乐会使人愉悦,所以“乐”有快乐的意思。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

最新《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

《中华原典导读》总复习·补充

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 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一)经部 “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 “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 (四)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原典》导读 (一)“原典”、“元典”概念 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 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 1.“原典”自身的魅力 2.前辈学者的启示 3.现实的需要 二、《周易》相关内容: 【性质】 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 ①易经和易传; 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内容和体例】 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3.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5.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6.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8.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9.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3.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4.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5.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6.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杨烈妇传》 1.力不足,死焉,职也。 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发表时间:2016-11-18T14:33:19.09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8月作者:孙启荣[导读]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许慎对指事字的表述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却未能充分指出指事字的构形特征。李国英、章琼说(1994)提出:“指事是用一种象征性的笔画,或在已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指事性笔画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2]指事字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许慎给出的例字也没能概括指事字的类型。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指事性符号,如一二三上下等字;另一种是加体指事字,本末朱刃寸等字,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符号,指示出所要表达的部位。 许慎关于指事字的阐释也容易与象形、会意想混。如:象形字的“山”,甲骨文、金文、小篆里的写法也是使人“视而可识”的;“析”是会意字,以斤断木为析,人们见其形体也能“察而见意”。因此,许慎关于“指事字”的定义是过于宽泛的。由于指事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许慎所下的定义又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混淆,因而后代文字学家对“指事”的研究就一直较少,论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针对这种情况,段玉裁在许慎的基础上,对“指事”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1981)“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晐之物众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徐楚金及吾友江艮庭往往认为会意为指事,非也。”[3]由上面叙述可知,段玉裁认为“指事”和“象形”、“会意”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在于,“指事”字表达的概念抽象而“象形”字则表示具体的事物。“指事虚,象形实”,指事所指的“事”是概括的许多事物,是一种泛概念,象形所象的“形”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指事的字虽然也是有形可像的,但是必须加上指示性符号以“指事”,所以指事与象形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日)、(月)、(山)、(木)、(水)、(火)、(牛)、(羊)等都是描摹具体事物的形象,属象形。 指事的“事”则更为抽象一些,如: 《说文解字注》(1981):“朱()”字下:“朱本木名……赤心木不可像,故以一识之”。《段注》“木”字下:“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全书如是者多矣,一记其处之说,非物形也。” 《说文解字注》(1981):“亦()”字下:“(亦),谓左右两直,所以象无形之形。” 《说文解字注》(1981):“上()”字下:“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与一下之言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上下是也。” 段玉裁(1981)认为许慎关于指事字定义中的“可见”是“见意”之误:“‘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段玉裁对许慎的定义进行阐释,所谓的指事就如“上”为有物在某之上,“下”就是有物在某之下。即:“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可见上下之意。”[3] 指事字与会意字的区别在于独体和合体。段玉裁(1981)认为,虽然指事字和会意字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事”,但二者在字形上有区别,会意字是合体字而指事字是独体字,即“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后来的学者,如姚孝遂(1983)说:“‘指事’应该具有以下诸特征:A.它是抽象之形,而不是象具体之形。或者说,它是象事,而不是象形,这是‘指事’与‘象形’的根本区别。B.(指事字)并不是独体‘字’,也不是合体字。它可以在独体的符号的之上加上不是独体的符号,它不是两个以上独体符号的结合,这是‘指事’与‘会意’的根本区别。”[4]姚先生的说法正是对段玉裁指事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段玉裁(1981)解释指事字也有说解错误的地方。他对“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的分析有误。他说:“指事亦得称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乙、丁、戊、己’皆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其实段氏所举的“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例如据《甲骨文简明词典》(1988),乙为鱼肠之形,或“履”之初文,“春草木冤屈而出之形”,丁为人顶之形,戊为斧钺之形,己为系在箭上的生丝之形,等[5]。这些字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天干和地支,而非段氏所言为指事字。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 196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李国英章琼 1994《说文学名词解释》河南人民出版社。 [3](清)段玉裁 198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姚孝遂1983 《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5]赵诚1988 《甲骨文简明字典》,中华书局。

【9A文】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译文 二、《说文解字序》原文如下: 《序》 1、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2、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3、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R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5、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6、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7、说文解字序: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8、说文解字序: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

(完整版)读《说文解字》心得

读《说文解字》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

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付丽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 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lei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 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作乱的人叛贼(进犯)到了,就应当守卫; 力不足,死焉,职也。 (即使,哪怕)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责。 君如逃,则谁守?,” 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 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lin皆其积也, 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 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俘虏,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夺取贼寇的财物,吃(夺得的)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看来一定会成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于是他把官府中的差使、小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 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在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忠义品格而充当贼寇的人呢?” 众皆泣,许之。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 乃徇曰:“以瓦石中zhong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shi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 杨氏亲为之爨cuan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尽力守城至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ji去,徒失利无益也。” 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尽快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 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持守阵地!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里还要好吗?” 侃遂忍之,复登陴。 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坚固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入城。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读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 读 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 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 《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 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 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 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 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 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 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 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 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 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 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 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 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 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 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 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 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 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 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 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许慎·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 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 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秦穆公亡马原文及翻译

秦穆公亡马原文及翻译 篇一:文言文 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哀溺文序》原文及翻译哀溺文序作者:柳宗元原文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崔光》原文及翻译崔光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苛政猛于虎也出处:《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 《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范雎说秦王出处:《战国策秦策》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

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作者:李翱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出处:《宋名臣言行录》原文宋陈谏(jin)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作者:蒋士铨原文: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原文: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文章繁简》原文及翻译文章繁简作者:顾炎武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为学》原文及翻译《为学》原文及翻译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