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传播活动
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七、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主要包括: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的模式 网络传播融合大众传播模式和人际传播模式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络传播结构。
新媒体的信任度与报纸相仿,电视的信任度最高。目前在中国,网络和微 博的公信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报纸和杂志两大纸质媒体。 二、手机媒体成为新媒体中的主流 三、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
多谢观看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2.媒体生态更加复杂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二、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对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体现在对传统舆论调控机制、信息传播秩序、媒体发 展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冲击。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的进一步弱化 案例:2007年厦门市PX项目抵制活动。
第四节 关于新媒体的实证研究 一、新媒体在可信度方面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
• 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但不等同于 在时间上新出现的媒体;其内涵会随着传 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 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 “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 之新”。
③新媒体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新媒体: 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
新媒体的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
• 电脑的形态 • PC • 手机 • Apple TV • ……
互联网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由若干网络组成的互联 网。 互联网采用TCP/IP协议作为共同的通信 协议,形成将全球大量计算机联接在一 起的国际性网络。
从协议模式上来讲,TCP/IP协议由 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间网层、 传输层、应用层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人类信息传播的可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时期 1.口头传播阶段,指社会信息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流露和表达,没有业已外化、固 化、物化的客观信息。口头传播时期的特点是:群体共同的记忆构成了社会知识 的全部。
2.文字传播阶段:文字使人类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内进行信息传播,带来了与此前 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个体书写和印刷品生产两个时期。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媒体的不仅指互 联网,还包括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 形态。
四、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严谨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
新媒体”,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楼宇电wk.baidu.com,数字电视等
媒体形态不算做新媒体。 新媒体外延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 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 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五、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界限变得模糊 1.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2.发布信息的时间界限 3.各类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界限 4.新闻工作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能的界限。
六、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网络传播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新的传播格局体现在:
新媒体:并不严谨的概念
•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 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 未达成共识。
• 目前绝对多数对新媒体的定义都 是列举式的,不严谨不准确的。
“新媒体”从3个角度去理解: • ①“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 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 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 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 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 特征。
3.电子传播阶段:现代电子媒介使传播速度极大加快,达到了“即时性”的传递, 传播的空间无线拓展。视觉和听觉符号共同构成的信息内容即通俗易懂也更富于 趣味性。电子传播时代又可划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个时期。而新媒体的发 展在技术上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信息记录的数字化。
二、互联网及其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 计划署资助建立的ARPANET(即阿帕网) 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二、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 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性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传 播模式。
三、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选择其所要接收的信息,也可以表达观点,许多用 户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但“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但难度在加 大,有效性在降低。 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1.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2.传播者多元 化,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