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04传者与受者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最新一次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目前,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在新的应用功能的推动下,网民日益成为网络内容的重要生产力量。

网民生产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网站生产的内容产生冲击。

有些媒体还有专门负责拍摄UGC内容的团队。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是不言自明的。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特征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

(一)传播的复合性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趋势,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含义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由于网络的多重传播属性,他们所承担的传播功能也是复杂的。

从个人层面看看: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形象塑造,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台。

从群体层面看:群体的维系、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

从组织层面看: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与公关。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等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二)传播的连通性1、网络结构的连通性(技术层面)网络的技术结构本身具有连通性的特点,理论上说网络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都是可能的。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中国报刊界的变化 (1)“党报” 都市报 (2)跨地域性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广播听众的分析 广播受众的特点 (1)一心二用 (2)运用想象 (3)集中在黄金时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电视受众的分析 电视观众的特点 (1)对于文化的要求不是很高 (2)比较投入 (3)揭示了电视观众使用这种 媒介的动机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网络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 (1)收费偏高 (2)速度太慢—带宽不够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人们上网的动机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收发E-mail (3)聊天交友 (4)阅读新闻 (5)娱乐 (6)获得服务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受众市场的竞争和融合 读者市场与网民 1996年,美国共有15%(124家)日报上了 网,其内容基本上是印刷报纸的翻版。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肯达尔(Patricia Kendall): 受众选择媒介的行为,当一个人若对某 一种媒介有相当的爱好,通过该媒介对于 其他媒介也会有相当的喜爱。
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数字化 (2)大屏幕 (3)高清晰 (4)多频道 (5)智能化 (6)多功能 (7)互动式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乔治·吉尔德 (George Gilder)
“即使是提供500个频道, 电视都与一个没有频道的 世界无缘。在那个世界里 ,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 你就可以准确地预订到什 么;每一个终端都掌控着 如今每一个广播台拥有的 传播权力。”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传播考试,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考点要点。

本文将对网络传播考试要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在准备网络传播考试时,首先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共享和交流的行为。

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广等。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许多特点与优势,这是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首先,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

其次,网络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多样化表达,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此外,网络传播还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传播成本低廉等优势。

三、网络传播的形式与工具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还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形式与工具。

网络传播的形式包括新闻传播、微博传播、微信传播、短视频传播等。

而网络传播的工具则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挑战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挑战。

网络传播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迅速、舆论引导能力强、知识获取便捷等方面。

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包括信息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络暴力等。

五、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关注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网络传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包括侵权、知识产权保护等。

而伦理问题则涉及到网络言论的合理与否、信息道德等。

六、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备考网络传播考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以备考时参考借鉴。

七、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考生还需对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网络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智能化、虚拟化和个性化的网络传播形式出现。

《网络传播导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导论》复习资料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网络传播1、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阶段: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2、什么是网络传播(1)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2)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匡文波《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8期第49页)⏹(二)网络传播的特征⏹1.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前提。

正象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比特,英文Bit,意为字位,仅存在0和1两种状态)。

在因特网上,无论是色彩缤纷的图像,还是美妙悦耳的声音,归根到底都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

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

数字化的革命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为声音)⏹2.网络化:网络化是网络传播的基础。

网络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得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

网络传播的普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程度。

目前的第一代因特网除了传送文本、图片文件外,已能顺畅地传送音频文件,使得广播在网上直播毫无障碍。

由于受因特网传输带宽限制,现在电视网上直播效果尚不理想,但下一代宽频高速网很快会打破这个限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总而而言言之,Web2.0是以人人为中心心,而而不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心。它是一一种用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网 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网络的整体“生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用,是一一种社会纽带4,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量的接收器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量放 大大为社会能量量的转换器器。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自媒体、UGC、公⺠民新闻5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而生生。
自自媒体(We Media)指在网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 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网络手手段进行行行自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自自媒体是私人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自主 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子化的手手段,向不不特定的大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人传递规范性及非非规范 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订阅号都是其中的一一种方方式。
3 社会化搜索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人际圈子子,又又通过搜索每个人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用户提供一一个更更 为准确的信息。社会化搜索引擎通常都具备元搜索、收藏、圈子子等功能,来满足足他们最终达到一一个全社会知识 共享的概念。其思路路是通过整合用用户力力力量量,来补充机器器搜索的不不足足,我们常说的“人人肉肉搜索”也可以被看做一一种 社会化搜索。而而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人们的社交网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用户生生产的内容进行行行搜索的技 术。
互联网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连接,变成了了一一个统一一的内容网网络。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网络“成 为互联网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门户网网站和搜索引擎2应运而而生生。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会化搜索”3和“社会化搜索引擎”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3、人人与人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2004年年以来,互联网网开始了了新一一轮的变革革,而而这样一一个变革革的核心心特征是调动用用户参与的 Web2.0。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范文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范文

南京理工大学《网络传播》精华复习材料 (lyle版)一、网络传播绪论1、传播类型:网络第四媒体新媒体报纸广播传统媒体一种传播学的革命!电视2、网络传播研究的意义:(1)、网络影响:无所不在;(2)、网络传播:一种传播学的革命3、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其重要性已经无可置疑,而处于网络这一平台上的数量可观的网民,其话语力量显然也不容忽视。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传播的革命/造纸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人类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1、口头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言传身教特点: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2、文字传播阶段/著书立说特点:离体记忆,信息多复杂,广泛传播A、个体书写时期/司马迁《史记》特点:传递内容复杂精确,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抽象客观,文字权威B、印刷品生产时期/朱仙镇雕版年画、明清小说特点:印刷术,信息传播容量与数量大,传播空间广,信息生产加工成本低,文化交流3、电子传播阶段/新浪911特点: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2)、互联网及其发展互联网是美国/苏联冷战的产物第一个互联网: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利用通信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设等)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应用软件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基础知识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文字信息传递到多媒体信息传播,再到社交网络、微博、直播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传输和传播、信息的加工和利用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传输、加工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二、网络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网络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性理论包括香农-韦纳模型、传播噪声理论等。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理论有传播四大功能、符号互动论、使用与满足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网络传播中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观众认知、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4.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新闻识别和确定的规律。

代表性理论有门户价值理论、认知日程理论、权威信源理论等。

5. 传播伦理理论传播伦理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信息道义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伦理理论包括西方传统伦理理论、公共关系伦理理论以及网络伦理理论等。

三、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是利用TCP/IP协议簇相连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互联网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型网络形式。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1、IP地址和域名地址①互联网上连接了无数的服务器和电脑,但它们并不是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

而是每一个主机都有唯一的地址,作为该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志。

我们称之为IP地址。

②与网络上的数字型IP地址相对应的字符型地址,被称为域名。

域名的组成:主机名.机构名.顶级域名2、TCP/IP协议①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②IP——网际协议。

IP协议负责信息的实际传送。

③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则保证所传送的信息是正确的。

3、互联网的雏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ARPAnet(阿帕网)。

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4、何为WWW技术①全称是World Wide Web②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

③超文本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多维性、发散性、非线性而设计的文本形式。

④超文本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贮、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⑤它包括:关键字、超链接、跳转5、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革多媒体技术——传播方式多媒体:文字、声音、画面的一体化传播宽带技术——视频点播,实时传输无线技术——使便携性成为可能P2P技术——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交换流媒体技术——网络直播交互技术——传受关系的互动性:交互式传播超链接技术——信息的无限延伸:立体式报道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6、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①全球性②互动性③超文本链接方式7、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比较有何不同?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体现在:制作简单;无截稿时间;及时上网;及时刷新;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8、网络的交互性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网上论坛网络调查E-mail反馈新闻留言网民观点传播数据库搜索9、电子邮件传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优势: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可以群发,可以发送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档案性强,查阅方便劣势:写作草率,易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在表达情绪方面较差10、网上聊天的匿名性带来的效应观点意见的自由表达言论的不负责任真诚与虚伪之间的徘徊11、QQ传播的特点基于熟悉的人际网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能促成信息的快速扩散模拟现实人际传播的情境12、BBS的传播优势和缺陷优势: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公开性和匿名性文字的表现力及观点的新锐性高自由度和互动性,多元化价值体系的碰撞话语赋权,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空间缺陷:高争议性低信用度非法内容的存在13、BBS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网民制造议题,影响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意见空间不足的缺陷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网民舆论对于某些话题的讨论更加充分14、博客与BBS的区别博客与BBS两者使用目的不同。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学复习要点

网络传播学复习要点

网络传播学复习要点1、互联网定律P7互联网定律包括: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马太效应和吉尔德定律。

摩尔定律: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

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

这说明网络生存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

?马太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累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身处优势或劣势,皆会不断地被强化,及优者愈优,劣者愈劣。

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时代竞争的一系列重要参数:速度、领先、创新精神。

吉尔德定律: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

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将呈现出“渐进曲线”,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2、互联网价值方程P9探索与创新→消费黏性→普及→单一产品成本下降→自由与共享因为有了探索与创新,所以消费产生黏性,黏性导致普及,普及导致边际成本的无限下降,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使互联网的自由与共享的精神得以实现。

3、请阐述你所理解的互联网精神P8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自由、共享的精神,这既是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在技术和市场上的终极表现,也是Linux掀起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新浪潮的主旨之一,甚至还是网络黑客文化的精髓。

开放的互联网相信自由、免费和自愿的互相帮助,也相信合作精神。

这是网络的大同思想。

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整体运作、协同发展、理念统合、四海一家等基本倾向。

探索与创新精神。

网络的马太效应及其具体化的达维多定律表明,急剧发展的互联网事业鼓励探索与创新的精神,网络经济的制胜秘诀是创新精神,网络事业的总体发展也基于对创新的激励机制。

网络事业始终处在时代的科技前沿,对于它的进化、演变的成功规律,判断标准主要是创意和速度。

网络传播学复习题

网络传播学复习题

网络传播学复习题一、网络传播的概念与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和传输,便于存储、处理和传播。

2、多媒体融合:能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传播内容。

3、全球性: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4、交互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实时互动,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

5、个性化: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传播的类型1、网站传播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等。

它们通过页面设计、内容更新等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

2、社交媒体传播如微博、微信、Facebook 等,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分享信息、观点和生活点滴,形成社交网络。

3、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为其提供相关的网页链接和信息,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所需内容。

4、视频分享平台传播像 YouTube、抖音等,用户可以上传、观看和分享视频。

5、在线论坛和社区传播人们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形成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体。

三、网络传播的受众1、受众的特点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化需求高、参与意识浓等特点。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同时也能主动发布和传播信息。

2、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分享、评论、转发等。

受众的行为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还受到社交关系、平台算法等因素的制约。

四、网络传播的效果1、认知层面网络传播能够拓宽受众的知识面,增加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

2、态度层面可能改变受众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形成舆论。

3、行为层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决策,如购买商品、参与活动等。

五、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1、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夸大的信息,误导公众。

2、隐私泄露个人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可能被不当收集和使用,导致隐私泄露。

3、网络暴力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

4、知识产权侵犯未经授权转载、复制他人作品等行为屡见不鲜。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网络传播一、什么是网络传播互联网(Internet,即Interconnected Networks的缩略,又译为因特网,台湾译为网际网路。

)是全球性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Transim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把数以万计的Computernetzwerken相互联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DN)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

1991年3月, IHEP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实验室(SLAC)计算机网络进行了连接.1993年3月,又与美能源科学网(Esnet)实现连接.1994年4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进网接点为日本高能物理实验中心(KEK)的路由器(router).1994年4月,由国家科委(国家科学委员会)正式立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北京启动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工程).NCFC网络简称“中关村网络”,包括一个主干网(Backbone)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网(Campus network).4月20日, NCFC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 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网络传播概论总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第二章网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1、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发展经历了三阶段:1、阿帕网(APPAnet)时期(1969-1986);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时期(1986-1995);3、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期(1996-至今)2、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互联网的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3、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 包含万维网。

5、IP与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目前IP地址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与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与广域网、有线网与无线网、互联网7、媒介与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与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网络传播04传者与受者--1302

网络传播04传者与受者--1302

1.1234第四章网络传播的传者与受者4.1网络传播者的构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传播内容——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否,而且决定了所传播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同时对受者起到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受者的思想和行动视传播类型的不同,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组织和国家目前网络传播者大致可以分成个人和机构两大类型:●个人◆普通个人◆职业化个人有其他专门工作但花费大量业余时间、精力从事网络传播活动的个人,如某些博客作者、版主、圈主◆职业人士包括网络自由职业者和网络媒体职业工作者在传统媒体中,媒体职业工作者受机制限制,往往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

而在网络传播中,职业工作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个人化特征明显●机构◆普通机构组织网站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科研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所属网站◆职业网络传播机构传统媒体网站、纯网络媒体网站(或称商业网站)4.2网络传播者的特征●非职业化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是一个个职业化的机构组织,从业人员须经受职业训练,机构本身具有严格的职业运行机制,获得职业许可和专享职业资源(频率、波段)、拥有职业设备以从事传播工作。

众多网络传播者在不具备这些职业特征的情况下,却依然可以“低门槛”的开展传播活动●大众化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只是由数量不多的媒体机构承担,而网络传播时代芸芸众生和众多非媒体机构都很好的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且数量极其庞大,堪称“大众”●去权威化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中传者的权威性,网络传播的传者具有非权威的特征,不仅个人传者如此,即便是职业传播机构在网上也失去了过去一言九鼎的影响力●隐匿性由于域名申请条件宽松、网上身份注册鲜有限制且注册信息真实性验证不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的身份具有隐匿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往往无从得知4.3网络传播者的把关机制●把关人的由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最早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指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传者与受者复习资料
1.1网络传播者的构成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传播内容——信息的发出者
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否,而且决定了所传播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同时对受者起到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受者的思想和行动
视传播类型的不同,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组织和国家
目前网络传播者大致可以分成个人和机构两大类型:
●个人
◆普通个人
◆职业化个人
有其他专门工作但花费大量业余时间、精力从事网络传播活动的个人,如某些博客作者、版主、圈主
◆职业人士
包括网络自由职业者和网络媒体职业工作者
在传统媒体中,媒体职业工作者受机制限制,往往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

而在网络传播中,职业工作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个人化特征明

●机构
◆普通机构组织网站
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科研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所属网站
◆职业网络传播机构
传统媒体网站、纯网络媒体网站(或称商业网站)
1.2网络传播者的特征
●非职业化
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是一个个职业化的机构组织,从业人员须经受职业训练,机构本身具有严格的职业运行机制,获得职业许可和专享职业资源(频率、波段)、拥有职业设备以从事传播工作。

众多网络传播者在不具备这些职业特征的情况下,却依然可以“低门槛”的开展传播活动
●大众化
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只是由数量不多的媒体机构承担,而网络传播时代芸芸众生和众多非媒体机构都很好的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且数量极其庞大,堪称“大众”
●去权威化
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中传者的权威性,网络传播的传者具有非权威的特征,不仅个人传者如此,即便是职业传播机构在网上也失去了过去一言九鼎的影响力
●隐匿性
由于域名申请条件宽松、网上身份注册鲜有限制且注册信息真实性验证不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的身份具有隐匿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往往无从得知
1.3网络传播者的把关机制
●把关人的由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最早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指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

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美国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者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统媒体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就是媒体把关的具体体现。

而之所以进行选择性,除了受媒体的宗旨、报道方针、新闻价值取向、社会文化规范、社会价值标准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传统媒体的渠道容量限制。

无论是平面传媒的报纸、杂志,还是传统的电子传
媒如电视、广播,在一定的传播周期中,版面、频道、时段、采编人员等传播资源是既定的,是无法无限拓展的,因而必须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有所选择(实际上就是进行限制),从而形成媒体把关。

●网络传播把关力度的削弱
⏹对个人而言
◆普通个人可以轻易传播信息
⏹对机构而言
◆网络传播能力的剧增和传播容量的无限性降低了信息删减的必要性
◆追求传播速度放松了对信息的审核
◆机构刊发信息的简便性使采编合一成为可能
⏹对政府而言
◆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新事物管理经验欠缺
◆管理能力不足
●网络传播仍有把关
⏹个人把关
◆博客作者、版主、圈主等对信息的筛选和管理
◆普通个人推荐网站文章给第三方
◆网站自动生成最受欢迎文章等
Yahoo! News Most Popular;The New York Times Most Popular
⏹机构把关
◆机构确定编辑方针和原则
◆职业人士对信息的采编
China News from Yahoo! News;
◆职业人士对上传信息的筛选和管理
⏹行业协会把关
◆行业单位发出倡议
“15家知名网站倡议:以实名制推动博客文明建设”{1}
◆制定行业自律公约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1};《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
约》
◆开展行业评议活动
“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责成两网站公开道歉”{1}
⏹政府把关
◆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网上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
“北京发布《关于加强北京市网络文化建设的意见》”{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1};“关于转发广电总局《关于组织推广〈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的通知》的通知”{1};“广电严查21类网上视听内容节目必须要有版权”{1};《工商总局确定个人网上开店实名制原则》{1};《全国互联网法律知识普及月活动今日启动》{1};《两高公布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解释》{1}
◆审批网站资格,关闭违法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电总局出台通知无证影视剧网上禁播》{1};“北京依法关闭6家不健康网站”{1};
◆运用技术手段屏蔽特定网站和信息
“Study Finds Pervasive Chinese Internet Controls”{1};“Web Censors In China Find Success”{1}
◆积极倡导舆论导向,扶持重点网站
“胡锦涛强调加强网络管理掌控互联网舆论主导权”{1};“蔡名照:打造网上品牌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1}
◆劝勉要求商业网站按政府旨意运作
“英法等10国家就隐私权问题联名致信谷歌”{1};“US, Brazil lead Google's
Top 10 censorship list; China off the chart”{1}
1.4网络传播受者的特点
受者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信息传递的终点和归宿,是信息的接受者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以达到向受者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为目的,受者的需求得到满足是传播活动的最终目标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者往往是以“面”而非“个体”存在的,并且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与其他传播类型相比,网络传播的受者具有以下特点:
●积极主动性
在网络传播中,受者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收信息,而更多是积极、主动的去寻求信息,使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推(push)”信息变成网络传播中的“拉(pull)”
信息
●个体性
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的“点对面”传播模式,网络使“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受者在传播活动中不再淹没在“面”的群体中,受者千差万别的个体性得以凸显,其个体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为其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应运而生
●整体素质较高
调查发现,网络传播的受众整体素质较高,除了网络媒体要求使用者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和电脑使用技能外,受者本身主要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特别是外文信息)和接受教育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传统意义上“传者”与“受者”
截然不同的界限在网络传播中已模糊不清,受者同时也具有了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传受角色的互换和双重身份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成为普遍现象
1.5网络传播受者的心理特征
●匿名性
网络受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取信息,自身身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在较少受到现实环境监控的情况下,其需求也许就会与现实世界中的需求产生偏离,从而使其作
出有违常规的举动
●参与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传播的受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与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
和评论,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参与性使得受者在传播活动中
的地位得到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议程设置
●共享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及由于受者参与意识的增强,他们通常具有一种共享心理,一方面认为网络资源本身就应该是免费共享的,另一方面也主动把自己
的资源提交到网上与人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