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总体要求: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

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概念1.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

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②解释。

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③预测与控制。

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

(3)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②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③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

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概念: 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传播学概论其他笔记考试的题型:1、名词解释(4-5个,30分)2、简答题(3x10)3、问答题(2x20)最后两个问题要联系理论和实践例如效果理论:议题设置理论、Xxx理论……结合实际符号的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大众传播的4种功能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6章媒介与社会按照经典的范式,传者把一定的信息传给了受者第一节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应然的问题和是然是对立的】科学和时政的研究多为是然的问题带有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应然的问题·你认为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媒体很活跃?——新闻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但是89带来了xxx 前苏联的解体也是媒介的影响媒介和政治之间最核心的东西反映在舆论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转型,权力的变化·媒介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经济的信息在媒介上的传播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保定的房价一下翻了好几倍。

·媒介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规范理论:·权力和责任·人们对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利益的期待需不需要对媒介进行规范?规范是一定要的,只是程度的问题。

·社会政治理论:任何一个政党在社会当中都需要合法性。

十七大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修改了党章。

直接重要的影响·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作为公民的大众(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媒介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受众的大众·媒介市场·国家及其机构·社会中的利益团体二、媒介与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出版自由·媒介所有权的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的多样化·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广泛的(近乎普遍的)覆盖范围·公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和文化·对民主政治体系(公共空间)的充分支持·对个人和普遍人权的尊重·避免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和侵犯【自贸区的管理是按照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宣部52个不准】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议题·媒介规范理论,媒介结构、行为准则或表现的角度·媒介系统如何构建以及运行:·媒介自由·所有权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大家只关注内容对于消息来源无所谓服务于公共利益:对维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履行国际义务禁令性:媒介避免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尊重个人权利对社会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四、媒介的四种规范理论·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自由-多元市场模式·社会责任或公共利益模式·专业主义模式·其他媒介模式《媒介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几个基本的原则:1、独立性原则独立于政党2、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结合实际的社会标准自我的修正洛克:君权民授论权力有代理的机制社会责任论:·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共信托形式广播的出现发生世界大战当权者-媒介-受众政府要管媒体如果这个媒介实在是有问题的话政府要管受众要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目标第六章媒介与社会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技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性?做这一次pre希望大家对技术有了解“脸萌”开放-互联(web1.0和web2.0之间的区别)从互联的角度我们要去考虑它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一级传播-两级传播-多级传播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上是两级传播,而不是爆发式的多级传播第二节媒介的内容生产技术是在和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的综合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媒介的自由和责任问题第三节把关人理论中国的特殊性政策性报道——计划生育——的分析一、把关概念的提出卢因1947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决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概论及教案

传播学概论及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购蜥《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O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教学学时分配表其中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课堂讲授课后实践—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2二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2三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2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222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222七大众传播22八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22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22十大众传播的受众22十一传播效果研究222十二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22十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2十四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22十五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222总计30308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 组织传播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 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 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比如企业传播)
• 群体与组织的区别:
组织实际上是社会群体的一种。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 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 或管理系统,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 体”。因此,凡是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 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 社团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布里德与“潜网”
• 传播者研究的经验案例。经过对美国几十家报社 的调查,布里德在《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中 描述了报社内部存在的一张十分微妙又非常强劲 的控制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 播意向得到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 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布里德认为 潜网存在的原因在于: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 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 暗存在媒介组织中的这种控制网络,实际上是特 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这一观点是对传播者把关行为研究的发展,揭示 了更广大范围内的、制度化的传播控制状况。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哭) • 第二种,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打砸日本车
和车主) • 第三种,流言传播
• 流言(rumor)传播:流言是集合行为中主要的 信息形式,也是当下危机传播中的核心范畴。传
播学中的“流言”是指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
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
群体规范group norms,包括1,协调成员的 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 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 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 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4,为成员个人 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及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5)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6)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6)思考题及练习: (6)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及发展 (6)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7)第三节信息社会及信息传播 (7)思考题及练习: (7)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及意义 (8)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8)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8)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9)思考题及练习: (9)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 (9)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9)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10)思考题及练习: (10)第五章人内传播及人际传播 (10)第一节人内传播 (10)第二节人际传播 (11)思考题及练习: (11)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1)第一节群体传播 (12)第二节组织传播 (12)思考题及练习: (12)第七章大众传播 (12)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社会功能 (13)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3)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3)思考题及练习: (14)第八章传播制度及媒介规范 (14)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4)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5)思考题及练习: (1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5)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5)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6)思考题及练习: (16)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7)第一节“大众”及大众社会理论 (17)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7)第三节“使用及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7)思考题及练习: (1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及课题 (1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及发展 (18)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 (18)思考题及练习: (19)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9)第一节大众传播及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9)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及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20)第四节大众传播及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20思考题及练习: (2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及全球传播 (20)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1)第三节国际传播及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1)思考题及练习: (21)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1)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22)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2)思考题及练习: (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2)第一节传播学及调查研究 (22)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3)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3)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3)思考题及练习: (23)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重点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重点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 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①媒介制度。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 和受传者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讯息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 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 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 息。 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 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麦奎尔做图)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影响重大。将传播学 研究划分为五大领域。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 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 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运动 4、 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 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 起来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过程论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传播与政治
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1)政治对传播的影响
A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段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
B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A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独特的影响与作用,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
B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
D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两者还可能互相“勾结”,或制造谣言,或封锁消息,从而导致公众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2、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
A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B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有效制约
3、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的制约
A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
B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
4、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
A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有效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B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C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督,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D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
5、新媒体:就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微博、博客等。

1.2传播与社会
1、社会对传播的影响
A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
B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C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
2、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A协调社会关系
B监视社会环境
C塑造社会形象
D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3、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包括: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报刊”四种理论的要点
【集权主义理论】集中体现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和利益
1)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
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4)对散步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或意见的人,法院可依据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5)最大的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
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的自由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社会责任理论】
提倡积极的自由,不排除政府在必要时对媒介进行干预,以保障真正的传播自由,主张在媒介、公众和政府之间,找出三方都认可的共同点,以有效条件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苏联媒介主要是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实现工人阶级或党的政策的工具。

苏联对于报刊等媒介的控制,无外乎三种方式,即任命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的检查和批评。

苏联并不禁止报刊批评政府,但重点是要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号召人民拥护领袖及其纲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
5、阿特休尔讲新闻媒介划分为三个体系: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进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
6、“阿特休尔提出的“媒介三种体系”与“报刊四种理论”的主要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媒介的社会责任;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偏重横向对比,一个偏重纵向梳理。

7、各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共同点
1)新闻要真实、客观与公正,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8、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是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
9、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有二:一是客观性,二是公共利益至上
10、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1)新闻自由
2)媒介平等
3)媒介多元
4)信息的平衡/中立/准确/充分/相关
5)维护社会及文化秩序
11、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大现实困境,就是面临着媒介消费主义对它的消解,具体表现:
1)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日益明显,各类媒介为吸引受众,大量充斥煽情、低俗的新闻
2)媒介内容出现同质化倾向,真正有益于人们的有效信息却越来越少,硬新闻软着陆现象严重
3)媒介只关注“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非主流群体被迫边缘化,处于“失语与缺位”境地
4)媒介公信力全面下降
5)金钱主义、物欲崇拜主义观念驱逐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12、新闻专业主义的出路
要解决新闻专业主义缺失、媒介职业道德滑坡的问题,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上述症状,从政治生态、商业环境两方面入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中央、主流媒介为表率,才可望逐步改善现状,最终达到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贯彻媒介自律精神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