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

合集下载

第4章 新媒体的类型

第4章 新媒体的类型
在发布帖的同时,也定期维护已发帖,针对网友 问题作答,巧妙地将官网链接发布出来。
1、BBS
1.2 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 作为新媒体的一部分,BBS影响议程设置的方式
主要有: 1)在BBS中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彼此冲突。 2)媒体议程设置受到二级传播的重构。 3)媒体议程设置还受到其他公众议题的影响,
中国新媒体199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4.用户生成内容阶段(2005—2009年) 从2005年起,网络媒体进入了用户生成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用户上网目的的娱乐化, 二是Web2.0的兴起。 5.移动互联网阶段(2009年至今) 3G牌照的发放、4G等新一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 的研发、智能手机的普及、UCWEB等技术产品的流行, 彻底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的界限,新媒 体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阶段。
3、正式组织中的网络传播
3.2 组织外的网络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组织外 传播根据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类:
1)一种是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即组织为进行目 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 息的活动;
2)一种是信息输出活动。比较常见的是通过互联 网来宣传本组织。这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 业标识系统(CIS)宣传。在互联网上,宣传活动 主要是建立网站与网络广告。
中国新媒体199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3.大浪淘沙阶段(2001— 2004年) 加速发展阶段也暴露了盲目发展、网站普遍亏损的 问题。而大浪淘沙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泡沫的 破灭。 由于网络广告的收入十分有限,经营成本高昂,许 多网站面临生存危机,盈利成为商业网站的第一追 求。收费服务、短信收入、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成 为新媒体的主要业务。大浪淘沙后的幸存者成为新 媒体的主力军。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如前所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网络是冷战时代的产物;然而,从网络成就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角度而言,网络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战争需要和纯粹技术上的意义。

作为一种当今人类交往平台的网络,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和收益、表现手段和使用方式等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

与以往的人际或大众的信息交流活动相比较,在这一新型平台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在改变着人类传播的面貌。

在了解了网络技术特征的基础上,以下的讨论将集中于网络传播活动的总体特征,同时我们也将在网络传播的边际因素方面,延伸出一系列相关的思考。

第一节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传播技术的改进,之所以能带给人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和生活方式,其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或者说方式)拥有不同于以往技术或方式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其自身获得了比以往媒介更强大的符号负载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击穿时空阻隔,达成更为有效的沟通。

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网络是一个充满崭新特点、极具魅力的传播平台,一个相对完善的综合传播通道。

基于这个平台和通道的传播活动,在多方面展现出迥异于其他渠道上的传播活动的独特面貌。

一、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

所谓开放性是指,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系统。

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系统的计算机能够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之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传输信息和交流信息;而且,这个系统可以通过局部更新换代不断升级成长。

从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其所编辑的《理解信息的未来——互联网及其他》中所指出的,网络的“开放性”是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1)。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

天涯虚拟社区/04.10 “妞妞事件”
深圳论坛
猫扑大杂烩
BBS 群体传播优势
公开性与匿名性 层级性 高自由度 话语赋权 资料性
BBS的群体 传播五大优势
案例:孙志刚事件
在2003年众多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得 到广泛使用,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 网络的公众议题填补了媒体议题的‚缺陷‛。
四种形式
BBS 社区
同学录 博客/播客
网络中的群体 传播形式
2.1 BBS分析
作为网络媒介特有的产物,BBS(电子 公告牌)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传 播媒介。 既是‚信源‛又可做‚信宿‛。信源与 信宿的身份自由转换,真正实现了信息 的互动。
人民网强国论坛/02.11.16《深圳,你被谁抛弃?》
网络聊天的普遍方式目前主要有
聊天室(chatroom) :论坛社区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IM) :QQ
1.2.1论坛社区
搜狐社区,中文第一社区
搜狐社区:帖子浏览
搜狐社区:帖子回复
1.2.3即时通讯
网络聊天呈现的特点 整体趋势:网络聊天的网民数量越来 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聊天的特点 1. 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 视频聊天并行 2. 匿名性 3. 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 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
问题1
电子邮件应用有多少年了?
A:电子邮件的诞生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现在有两种说法:
1.《互联网周刊》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2.易于把控的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从传播过程来看,组织可以自身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数量、时间、对象等等进行自由选择,并可随时展开补充和修正;其次,从传播效果来看,过程的可控性、受众的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使得组织对其的传播的效果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并据此进行传播方案的调整
3.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网络传播的弊端
1.低门槛进入使假新闻泛滥,信息可信度下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2.长期以来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生活,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3.网络的开放性使不良信息滋生,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网络传播的分类
从应用角度划分
1.网络信息传播
2.网络广告传播
2.直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分众,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专业和权威也正是垂直网站吸引用户的最重要手段,垂直网站的受众通常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爱好者)
按不同传播主体分类
1.政府网站一级政府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与业务应用,并获得个性化服务。
第四章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
网络信息传播概述
网络信息:指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和传播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5.网络暴力
6.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滋生了网上交易中诈骗、犯罪等问题
7.网络传播对公共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
8.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因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的产生,即“网络成瘾”
9.数字鸿沟问题严峻(在所有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新媒体概论匡文波第三版 试题+答案

新媒体概论匡文波第三版 试题+答案

考试科目:新媒体概论科目考试时间:90分钟事项:1.满分100分,2.要求卷面整洁。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关于微信营销的特点,不包括()。

A. 低廉的营销成本B. 操作的简单便捷C. 大量的潜在客户D. 精准的营销定位2.属于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是()。

A。

主要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B。

传播成本高 C。

传播速度慢 D 朋友私下传播3. 不属于未来新媒体技术是()。

A。

人工智能 B。

云计算 C。

微信小程序 D。

大数据4. 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在技术层面上,博客满足了四零条件,不包括:()。

A。

零经验 B。

零技术 C。

零成本 D。

零广告5. 以下哪个选项是新媒的本质特征()。

A。

数字化与匿名性 B。

数字化与互动性 C。

数字化与娱乐性 D。

互动性与及时性6. 网络媒体也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网络媒体包括多种形态,()。

A。

互联网 B。

手机媒体 C。

网络电视等D。

车载电视7. 京东商城的模式属于电子商务中的()。

A。

B2C B。

B2B C。

B2G D。

C2C8. 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 B。

作需要 C。

休闲娱乐 D。

获得各方面的信息9. BBS 中的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的区别不包括()。

A。

BBS 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

B。

BBS 中的人际传播是 ID 与 ID 之间的传播。

C。

BBS 中的人际传播是一人对多人的。

D。

BBS 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性,接受公开监督。

10. 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舆论一律的概念,在什么问题上可以不坚持舆论一律:()。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上C。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的舆论 D。

面对反革命分子11.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有()。

A。

网络人际传播,网络自我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

B。

网络人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

C。

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公众传播。

第四章__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形态

第四章__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形态
第四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形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当互联网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 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电子邮件 及时通信工具 BBS 博客(Blog或Weblog) 微博 SNS 微信 门户网站
*o* 陶醉 @_@ 高度近视
^^v 成功了,高兴地笑,在用胜利的手势 (^-^) 欢喜
<@_@> 醉了
^o^ 扮鬼脸, O_O 吃惊 -_- 神秘的笑容
*^____^* 大笑
*^_^* 脸红
=_= 晕
+_+ 昏迷
在媒体环境中的使用
伊琍体标语大量出现在重庆“洋人街”街 头
淘宝让人乐死的打字

买家:一口气买了五件,能 幽会吗? 店铺:...... 吃个饭应该还是 可以 买家: 优惠? 店铺:哦,没有。 买家:亲,给我保佑吧 店铺:啊?我没那个神力 买家:包邮啊! 店铺:不包! 买家:你们能发神童吗? 店铺:亲,我们是做正经生 意,不贩卖儿童。 买家:申通啦! 店铺:嗯呢。 买家:我想吻你一下 店铺:啊, 这样不好吧 买家:我说想问你一下..... 店铺: 俺求求你了,就别再 给我打错字了!
二、网络群体传播及其特点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 的过程。——岩原勉(日本)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目标,群体规范; 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传播范围——跨地域性

网络传播概论 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 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1、选择题(10×1分)
2、名词解释(5×5分’)
3、简答题(4×8分)
4、论述题(3×11分)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重点章节:第一节
重点内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了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重点章节:第二节(群体传播)
第四节(大众传播)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重点)
重点章节:第二节(即时通信传播)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了解具体的社区)
第四节(博客也是重点)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重点内容:恶搞和PS现象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了解)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重点)
重点章节:第六节受众心理
第七节
第八章、第九章(了解)
重要说明:
此重点只适用于大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还是必须在整体复习的基础上备考。

网络传播 4

网络传播 4

• 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 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 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 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 再加工的信息传递给他 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 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 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 速度并扩大了影响。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
• 互动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特性,因此,与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媒体不同的是 ,互动的组织与利用,在网站工作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充 分开展网络互动既是网络新闻传播的需要,也是网站建设 与经营的需要。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

• • • • • • • •
2010年九大网络传媒围观事件
一、“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对推动民主政治革新的示范意义。 二、“校园惨案”、“富士康员工跳楼”报道争议,考验媒体对“新闻专业 主义”的坚守。 三、微博抢占话语高地,广东公安创国内警方网络直播恶性突发事件先河。 四、宜黄“强拆”导致自焚,掩饰真相反弹出强大舆论监督力量。 五、舟曲泥石流、上海大火直播,自媒体人传播观念日趋成熟。 六、“网上追逃”事件中的媒体抗争,折射出媒体人对“安全感”的忧愤。 七、“我爸是李刚”火爆流行,舆论强烈谴责依附“权力”的傲慢。 八、“日记局长”雇人删帖,欲盖弥彰入牢房。
图8.1.1 输入telnet命令
图8.1.2 水木清华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
• 2.使用浏览器。如果要访问Web界面的水木清华站,在浏览器里输 入,打开如图8.1.3所示。
图8.1.3 水木清华Web界面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
从论坛的管理方式看,可分为以下几种论坛: (1)有限制式: (2)半限制式: (3)无限制式论坛:
第一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和利用
• 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 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 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 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 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 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 虚拟的社区,真实的交流

06381 网络传播概论 自考考试大纲

06381 网络传播概论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代码:0638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传播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视野开阔、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它以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网络传播的发展环境与历史、基本功能、社会影响与发展对策,力求使自学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网络传播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网络传播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网络传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能联系网络传播实践进行分析判断。

具体说,本课程的目标是:1)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使考生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功能、网络媒体的优势、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与现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网络传播相关法律与法规等主要内容;3)提高考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利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纷繁的网络传播现象,并正确对待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网络传播概论”是网络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介绍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习网络传播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它又以“传播学概论”为基础,“传播学概论”为其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总论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网络传播的传播模式、传播功能与特点,认识网络传播带来的新环境。

应全面掌握第一、二、三、四节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说明。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识记: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对第四媒体的承认;广播、电视、因特网的用户发展到5000万所用时间;强国论坛的开办理解:第四媒体与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模式与基本功能;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模式与基本功能;“把关人”应用: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的表现;第四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第四媒体的人际传播功能和特征;网络传播自由的表现;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特点(二)次重点理解: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的模式图;网络传播的噪音;应用:传统媒介舆论引导的特点;网络传播舆论引导的特点(三)一般掌握识记:世界三大提供录象的新闻机构;欧洲议会等对对网络传播中非法与有害信息的界定;我国专家关于信息战的态度理解:国际信息传播中的新问题第二章网络传播的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概念与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因特网的发展。

网络传播的类型

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类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分类以及各类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网络人际传播:电子邮件;群体传播:同学录;大众传播:中国网络新闻(广告)发展过程、特征及格局,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第三节网络大众传播复习与作业要求:考核知识点:网络人际传播:电子邮件;群体传播:同学录;大众传播:中国网络新闻(广告)发展过程、特征及格局,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辅助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够对网络传播中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四种方式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四种方式的多种传播形式及其特点,功能等,具体了解网络人际传播中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恋等形式特点;网络群体传播中BBS、博客群、同学录等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网络传播的功效等;网络组织传播含义、特点等;网络大众传播的发展阶段,新媒体形式等。

本章难点:人际传播的形式大众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

我们在深入研究网络传播是可以比照传播学通用的分类方法,依据网络传播的方式和功能,将网络传播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四种方式,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4.1 网络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之一。

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目前,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

4.1.1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网络交流。

电子邮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网络传播概论总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第二章网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1、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发展经历了三阶段:1、阿帕网(APPAnet)时期(1969-1986);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时期(1986-1995);3、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期(1996-至今)2、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互联网的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3、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 包含万维网。

5、IP与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目前IP地址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与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与广域网、有线网与无线网、互联网7、媒介与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与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 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 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 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 ‘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 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 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我完蛋了‛ 。
@诞生
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 地址的间隔。 原因: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 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 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
B:电子邮件:40余年发展历程
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在80年才得 以兴起。 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 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 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 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
主要目的
1. 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 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 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 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
问题1
电子邮件应用有多少年了?
天涯虚拟社区/04.10 “妞妞事件”
深圳论坛
猫扑大杂烩
BBS 群体传播优势
公开性与匿名性 层级性 高自由度 话语赋权 资料性
BBS的群体 传播五大优势
案例:孙志刚事件
在2003年众多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得 到广泛使用,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 网络的公众议题填补了媒体议题的‚缺陷‛。
7种网络人格变异表现形式
第 1 :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如:网络角色错位、 性别置换、谎报年龄、性格退缩、情绪冷漠,在 网上以个体愉快为主,很少与人分享。 第 2 :偏执型人格,主要表现如:网上初次相识 就疯狂询问对方情况,强认为好友,要对方的地 址、电话号码等,持久而固定的固执自傲,不愿 意接受他人的意见。 第 3 :癔病型人格,主要表现如:不能控制自身 行为,在俗望不能满足时,随意渲泻自己的情绪, 在网上聊天谈话不由自主,颠三倒四,文不对 题。
维纳· 措恩教授在纪念中国接入国际互 联网20周年集会上发言/李澄炯教授
历史背景
1987年9月,德国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 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 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 实现了计算机联结。 9月14日的发送并未成功,经过一番努力,1987 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才终于发送出 去。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 国的王运丰教授等七人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 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不同于一般恋爱行为的特点
网恋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恋爱行为的特点:
1. 以网络为中介,男女交往行为具有直接、 随意性特点。 2. 以文字为载体,交往缺乏感性,但可以形 成较大的想象空间。 3. 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 4. 网恋属于精神式恋爱,对现实考虑较少。
网恋5种心态
(5)精神型 柏拉图式网恋
1987年9月20日:柏林消息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 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柏林消息:"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 的任何角落。"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 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 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截图
(4)实用性 现实网恋
(3)游戏型 欺骗网恋
(2)超脱型 浪漫网恋
(1)超越型 虚幻网恋
网恋是危险而脆弱
虽然不乏有网恋成功的例子,但总的说来, 网恋是危险而脆弱的。 网恋的脆弱在于双方认识的浅薄。正常的 异性交往都是要有一个特定的背景的,如 同事、同学、他人介绍或至少是某种连带 关系。 网恋同时又是危险的,因网恋而引起的刑 事犯罪并不鲜见。
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 视频聊天并行
表情符号
匿名性
匿名是一种特 殊的面具,匿 名的目的很明
显,就是可以
隐藏自己的真
实身份。
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对个对象聊天, 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在 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 是不同的。 与某一些对象聊天,他显示的是自己优 秀的一面,与另外一些对象聊天,他可 能更多展示出自己的阴暗面。
《网恋中的青春滋味》
……我抓住‚网恋‛这个危险的气球 飞向梦想中的那片天空,...可是,在爱情 面前所有的坚决都会变得脆弱而不堪 一击,所有的伤痛和教训都会被爱情那 美丽的外表所掩盖。……
子归原创文学网-网恋中的青春滋味 /article.php?id=66052
网络聊天的普遍方式目前主要有
聊天室(chatroom) :论坛社区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IM) :QQ
1.2.1论坛社区
搜狐社区,中文第一社区
搜狐社区:帖子浏览
搜狐社区:帖子回复
1.2.3即时通讯
网络聊天呈现的特点 整体趋势:网络聊天的网民数量越来 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聊天的特点 1. 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 视频聊天并行 2. 匿名性 3. 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原因分析
1. 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2. 不能合理安排时间 3. 缺乏符合自身特点的具体目标和生 涯计划 4. 盲目追求时尚 5. 自尊感的寻求 6. 满足青春期的冲动和猎奇心理
建议
1
明确上网 目的
2
调整自己 的消极情 绪
3
上网之前 限定时间 和任务
1.2.4脆弱而危险的网恋
网恋是随着网络聊天而发展起来的特殊 的人际传播方式。 网恋(net love)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 介,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男女恋爱与 情感交往行为。
比照传播学通用的分类方法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 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
将网络传播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 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四种方式,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
电子邮件
网络聊天
网络人际传播总体概述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之一。
D:电子邮件的优点
电子邮件
传输速度快 操作非常便捷
比较安全
六大优点
成本低廉 信息多样化
广泛的交流对象
传输速度快
数秒钟内即可送达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 箱中,其速度比电话通信更为高效快捷。 例如,发送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只需几秒钟,而 邮寄一封信件需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 如果接受者在收到邮件后的短时间回复,往往 发送者仍在计算机旁边工作的时候就能收到回 复的电子邮件,就像一次次简短的会话。
7种网络人格变异表现形式
第 4 :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如:对一切事情都报有仇恨 态度,网上攻击性行为增加,将网友视为敌人,伤害对方, 事后缺乏内疚,责罪感,且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辩 解。 第 5 :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如:不仅将自身的思维模式强 加给别人,而且强迫自己进入网络社会,只有在网上才能兴 奋起来,视网络生活为自己的整个生活,但网上所做的一切 又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总有一种做事不完善的感觉,表现死 板。 第 6 :依赖型人格,主要表现如:在网上的活动缺乏独立性 和自信心,必须在网友的帮助、指导下进行活动,冲突于强 烈的欲望和缺乏自主独立性的行为。 第 7 :自恋型人格,主要表现如:在网络活动中,过分地自 我关心、自夸自尊、缺乏合作性、往往想入非非、沉湎于幻 想中,不能替别人着想、不能理解别人的难处和苦衷。
技术支撑
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 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 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 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 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ANET)启动,其合作 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交友/婚恋网站
总结: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文字交流为主
广泛性
偶然性
匿名性
多重性
2、网络群体传播
广义上的群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 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 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的集合体; 狭义的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 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两大类网络群体传播
一种群体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如兴趣社团(如BBS、QQ群、 POPO组、博客群等) 另一种则是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 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 系 如班级网站(同学录等)
电子邮件产生的第二种说法 产生原因: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 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 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 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 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
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雷.汤姆 林森 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 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 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 SNDMSG(即Send Message)。 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 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 上的自己。
四种形式
BBS 社区
同学录 博客/播客
网络中的群体 传播形式
2.1 BBS分析
作为网络媒介特有的产物,BBS(电子 公告牌)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传 播媒介。 既是‚信源‛又可做‚信宿‛。信源与 信宿的身份自由转换,真正实现了信息 的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