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育人物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美育

第十一章-美育

感谢阅读
• 健美的形体与姿态动作是联系在一起的。美的姿态动 作使人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但它不是人生来就能具有的, 它是通过训练习得的,是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的一 种体现。
四、人际交往
• 人际交往还有对交往对象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有没有对 生活、对工作、对他人、对周围一切的关心与注意,有没 有探求与交流的愿望,而这些在人外形上的反映,就只能 是表情了。
• 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 的教育。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二、陶冶性情 • 三、完善人格 •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美育可 以直接训练感官、感知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想象力 和理解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全面培养审美能力。
• 在美育中,审美对象的反复展现可以促进感官对形式的 感知和反应敏锐起来,从而形成高度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 力。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十一章 美育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第三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 一、美育溯源 • 二、美育的使命 • 三、美育的特性
一、美育溯源
西方在古希腊时的雅典,教 育已经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它把智育、体育和艺术教育 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 人性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是美育的雏形。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11 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

11 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

(《现代德育论》(班华主编)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填空题:1、外国德育思想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和昆体良等思想家都阐述自己的德育思想。

2、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课程在于尽力优化灵魂。

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3、柏拉图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三种素质——理性、气概、欲望。

它们分别形成各自的德性:源于理性的智慧,源于气概的勇气,源于欲望的节制。

……当一个国家具备了这四种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之时,理想国也就诞生了。

4、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出于习惯,主张通过反复实践使人养成“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等美德。

5、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在西方教育史上潜心研究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层出不穷。

较为著名的有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

6、法国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他认为儿童生而具有善性,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7、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心是发展儿童积极的爱。

8、德国的赫尔巴特将道德教育看做是教育的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提出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思想。

他把全部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五种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针对性地借助管理、训练和教学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品性。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在欧洲称为“新教育”,在美国称为“进步教育”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教育变革。

这场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首推美国的杜威。

10、作为“进步教育运动”领袖的杜威,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杜威的道德教育论渗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几乎构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6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6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6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精选篇1)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

本书作者以自身的特殊经历为素材,塑造了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保尔。

保尔出身贫寒、自强不息、坚持信念、身残志坚,始终没有放弃的理想和追求,一直为革命胜利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通过烈火炼成。

在冶炼的过程中总不免要遭受各种焚烧,但千万不要抱怨世事的无常,俗话说的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上苍赐予我们这些困难与磨炼,终会有一天,我们会通过这些困难长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曾为无数父辈所宗信的话,在今日今时意义仍在,它可以激励人们珍惜光阴,重新感悟一遍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走每一步前拥有坚实的基础。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苦短,若虚度光阴,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在这既长又短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平平淡淡的就这样过去吗?尽管不可能像保尔一样为革命付出,那么我们还不能身边的人付出吗?有人说过:“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所以,让我们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吧,虽然不会像保尔一样万古流芳,但至少不会辜负这个生命的存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精选篇2)合上眼前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心里思绪万千……书中讲的是出生在旧社会的保尔柯察金,为了解放全国而奋勇拼搏,与种种艰难条件做斗争。

当国家富强了,他也沾染上了一身的疾病。

但他仍坚持奋斗,勇敢地与疾病做斗争,以坚强的意志写出了一本名著《暴风雨所诞生的》。

11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11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 理论

3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 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 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推论称为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认为归因分为三 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 期待发生变化; 归因还影响到个体的情感 反应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 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 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 素构成。 动机主要有三种功能:引发功能、 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及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 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依 据 分 类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 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 学习动机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 动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的大小 奥苏伯尔指出学校情境中 的成就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 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求知欲。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 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 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 (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和 同伴的接纳而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 的一种需要。
及坚持性、努力程度及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个 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影响个体的归因方 式。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详细描述
在古代萌芽阶段,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家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到了近代形成阶段, 一些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现,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在现代发展阶段, 教育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结词
教育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的本 质和价值,探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CHAPTER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教育工作 的方向和重点,指导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于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的 法律文件。它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有 序。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方面。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旨在探究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普通教育学
研究一般教育原理和方法,涉 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心理学基础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 知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 过程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它为教育教学提 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 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人类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对教 育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目录
CONTENTS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处,这时两组的差异便明显地表现出来,A组成绩优于
B组。
• 贾德认为A组学生学过水的折射原理,能对不同深度的靶子 在视觉上作出调整和适应,所以射击成绩较好。 • 贾德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说:“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 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
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 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 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三、概括说
• 1.代表人物:贾德 • 2.主要观点: • 在先期学习A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 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 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 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 这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只碟子,奖励物品放在尺寸居中(4寸)的那只碟子下面。
• 第二次是碟子的直径分别为4寸、5寸和6寸,奖励物品仍 放在4寸的碟子下面,结果儿童选择了5寸的碟子,而不 是4寸的碟子。
被试:小鸡
• 程序:两张纸,浅灰与深灰,后者其下有食物。 被试学会深灰下觅食。用更深灰的纸代替浅灰。 看被试到何种纸张去觅食。
• ——心理学家M.L比格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 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 巧……” • ——叶圣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述而》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A B
结果:更灰 结论:被试的选择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 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
五、学习定势说

朝花夕拾第十一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朝花夕拾第十一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朝花夕拾第十一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朝花夕拾第十一章的内容概述三、好词好句摘抄四、感悟分析五、总结正文(篇1)【引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多篇富有哲理和思考的散文。

本文将围绕《朝花夕拾》第十一章,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及感悟分析。

【朝花夕拾第十一章的内容概述】第十一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的一些回忆,包括他与家人、亲戚、邻居之间的交往,以及他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会。

文章通过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好词好句摘抄】1.“那时候,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很忙,只有我们会无聊地看着蚂蚁搬家。

”2.“春天的时候,桃花开了,我们一群孩子就爬上树去摘桃花,一边摘一边吃,有时候还拿回家给妈妈。

”3.“夏天的傍晚,我们常常在院子里乘凉,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蟋蟀的叫声。

”【感悟分析】鲁迅先生通过回忆童年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真、快乐的童年时代。

他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感情。

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总结】《朝花夕拾》第十一章的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和他对生活的感悟。

目录(篇2)一、引言二、朝花夕拾第十一章的内容概述三、好词好句摘抄四、好词好句的感悟五、总结正文(篇2)【引言】《朝花夕拾》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充满温馨的回忆和深刻的思考。

在这里,我们将对第十一章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及感悟。

【朝花夕拾第十一章的内容概述】第十一章主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在书塾中的学习生活,描绘了他与书塾老师及同学们的交往,展现了那个时代书塾教育的风貌。

【好词好句摘抄】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新蔡一高第11章 人物简介

新蔡一高第11章 人物简介

第十一章人物1939年至2003年,先后有580余名教职工在新蔡一高工作过,他们无论从事行政管理、教学工作还是后勤服务,都为建设一高、发展一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47年至2003年,学校先后有18392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升入大专院校的达5805人。

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志特对在新蔡一高发展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的领导、教师、学生,以传略、简介、名表、名单的形式收录入志。

第一节传略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只为过世人物中的校级领导、资深教师、优秀毕业生立传。

本节共收录27人,其编排以卒年为序。

朱灵斋朱灵斋(1891~1959),名钟毓,男,汉族,河坞乡陈庄村人。

淮阳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淮师附小任教。

后回新蔡,先后在县立小学、今是中学任教。

1939年,朱与黄韵秋等4人创办“四育学塾”,担任语文、数学、体育等多门课程。

1947年学校停办后,返故里务农,1959年病逝。

张健民张健民(1902~1966),男,汉族,新蔡县栎城乡张庄人。

1914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1916年,赴美留学,在康乃乐大学经济科就读。

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

1927年正月,在武汉政府北伐军中任翻译兼特区管理委员。

曾先后在华北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任教。

1931年调回新蔡,曾任今是中学校长。

1956年,在新蔡完中任英语教师。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参加劳动改造。

1959年,完中恢复英语课,被监督使用教英语。

他精通英文,教学时双手轮番板书,时人誉之为“新蔡第一才子”。

1966年3月病故。

1979年,获平反昭雪。

任芝铭任芝铭(1869.7~1969.1),原名近三,字子勉,曾用名志民,男,汉族,新蔡县城关镇人。

8岁入私塾读书,18岁中秀才,34岁中举人。

1904年任新蔡县立高级小学校长,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返回新蔡。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

第十一章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是指英国著名学校道德教育家麦克菲尔(PeterMcphail)和美国著名女教育家诺—J‘斯(NelNoddings)为代表的注重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的—个理论派别。

如果详细划分,可以说麦克菲尔等人在英国的道德教育研究,其中心概念是“体谅”(Consideration),而诺丁斯等人在北美的研究,其中心概念则是“关心”(Caring)。

这两个不同国别条件下产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相似的理论主张,所以我们把他们合称为体谅关心学派。

麦克菲尔是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计委员会的成员。

从60年代中期汗始他与同事一起对英国学校道德教育情况做了细致调查研究,他们的调研工作得到了牛津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钉关专家的配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从1964年到1971年这段时间,麦克菲尔等人在近百所学校做过调查走访。

通过问卷等形式他们先后接触丁各种家庭背景、各种类型学校的男女学生逾千名。

其中他们进行的大型调查有3次,涉及1500多名13至18岁的男女青少年学生。

他们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教育对策。

最早他们出版了道德课程教材《起跑线》(Startline),图文并茂,题材广泛,富有启发性。

后来,他们又在《起跑线》基础上修订补充,陆续推出了《生命线》(1.ifeline)系列道德教育丛书。

《生命线》系列丛书从装订形式上看并不全是“书”。

因为丛书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由几十张16开的彩色绘图卡片构成的。

《生命线》丛书还包括一本道德教育理论专著《中学的道德教育》,这本书是为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而写的,代表了体谅关心学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研究该派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麦克菲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多在70年代中期陆续公开发表。

1972年《中学的道德教育》一书出版后说明该学派已经完全成熟。

1973年开始他们又着手修订和充实工作,使该理论派别更加完善。

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著名女教授,现任该院副院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精选10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精选10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儿子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和追求理想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保尔随着父亲去了庙温斯基家,见识了资本家剥削农民和工人的残酷行为,由此激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与追求正义的决心。

第11章是保尔参加工人游行的场景,是小说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读完第11章后,我深受触动,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阅读第11章的过程中,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保尔参加游行的喜悦和激动。

在小说中,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带领读者进入了保尔内心的体验,我仿佛也能感受到他在游行中心潮澎湃的情感。

当保尔穿过街道时,他被庄重肃穆的红旗深深打动,纷纷扬扬的花瓣落在他头上,给了他一种庄严而兴奋的感觉。

在游行过程中,保尔看到了无数的工人、农民和士兵,他们高举着火炬和红旗,满怀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这一幕幕让我深感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对斗争的热情,使我对小说中的角色产生了共鸣。

其次,我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在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资本主义剥削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描写庙温斯基家的剥削行为和工人的反抗斗争,小说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一面。

这不仅是对当时苏联社会的批判,也具有普世的意义。

小说通过塑造保尔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如何成为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者的历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追求理想、关注社会贫困和不公的个体如何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这在当时起到了激励和鼓舞人民的作用,也给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阅读第11章后,我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我深感革命者的追求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同时也需要正确的目标和策略。

保尔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逐渐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一员,并最终成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领袖。

这给我启示:在社会问题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团结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第十一章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章太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痛斥保皇谬论,文笔犀利,所向披靡,在革命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誊。

但是后来,他和孙中山搞摩擦,闹分裂。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又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错误口号,对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

章太炎是在寂寞中辞世的,但他对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的影响,一直不曾为中国人民所忘怀。

教学重难点:章太炎的反满的民族主义思想;章太炎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其治世方案;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阶级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章太炎生平事略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因仰幕顾炎武,更名绛,号太炎。

以后,太炎就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名字。

渐江余杭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地主阶级家庭。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鲁迅先生称之为“以文章排满的晓将”。

由于他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痛斥保皇谬论,文笔犀利,所向披靡,在革命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誊。

此后,虽然他和孙中山搞摩擦,闹分裂,对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但他持身严谨,治学有绩,坚持民族气节和爱国的立场仍为中外所注目。

章太炎逝世时,鲁迅曾发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纪念文章,对章氏一生的革命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上还要大”,“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同时亦指出:“太炎先生虽先前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章太炎是在寂寞中辞世的,但他对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的影响,一直不曾为中国人民所忘怀。

章太炎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脱胎于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走过了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论语》十二章之第十一章 复习梳理

《论语》十二章之第十一章 复习梳理

《论语》十二章
1.介绍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介绍《论语》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补充:“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明确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重点字词】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匹夫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解读】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教师参考版)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教师参考版)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
本章主要问题

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性格?两者之间有什么
关系?


气质与性格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人有哪些气质类型?有哪些性格类型?


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怎样根据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活 动?
活动设计1
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上戏院 看戏,但都迟到了。那么他们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呢? 甲: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 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 并且还会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胆汁质 乙: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 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 戏剧表演。—多血质 丙: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 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 幕间休息再进去。—粘液质 丁: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 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抑郁质
完美型: M(Melancholy)英文里它的意思是忧郁
的。完美型的人是事事都要求完美。他们崇尚美感, 往往具有诗歌,音乐,文学,绘画等多方面的才能, 他们严肃认真,细腻,有条理,他们是人类的灵魂, 精神,智慧,核心!他们有组织,有计划,细心敏感 ,而又悲观,高标准,干净整洁,有深度。他们天资 聪颖,如果潜能适当的开发,便会产生巨人!完美型 的人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喜欢独处,能抓住事情的 要点。他们和力量型一样,不会花时间倾听一大堆含 金量不高的话。但是完美型很多想法都太完美,理想 化,不切实际。他们对别人,对事情的高标准导致很 多人无法达到,这时他们就会因种种不如意而生闷气 ,情绪化,悲观,消极,阴沉。因为他们的要求太苛 刻和内向,所以不和他们交往不多,所以他们常常感 到被冷落。所以他们渴望被人重视,被人称赞。然而 ,他们是那样的敏感细腻,所以他们喜欢含蓄的赞美 。完美型的人喜欢运用表格,有条不紊,他们活在计 划中,所以不要轻易将他们拉入自己的生活中。完美 型的人是事实发现者。完美型的人要快乐起来,做事 要讲效率,心胸要宽。

第十一章过程模式

第十一章过程模式

第一节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
• 一、关注目标而忽视了实践(过程)。 关注目标而忽视了实践(过程)。 • 二、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 三、机械主义、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限制了评价 机械主义、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限制了评价 范围,降低了评价标准。 范围,降低了评价标准。 • 四、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本质。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本质。 • 五、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是对民主的威胁。 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是对民主的威胁。 • 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创造性。 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创造性。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
• 评价不仅在于甄别优劣,更在于促进发 评价不仅在于甄别优劣, 展。 • 评价不仅是在课程实施结束时考查目标 的达成程度, 的达成程度,而应贯穿课程研制的整个 过程。 过程。 • 忽略或低估了那些不能被准确地描述和 测量但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测量但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 忽略对目标本身的评价。 忽略对目标本身的评价。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性质: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性质:
• 只把横杆抬高,而不对跳高动作作出分 只把横杆抬高, 析评价,便企图使人跳得更高。 析评价,便企图使人跳得更高。 • 改进教育实践不能靠远离实践的心理学 家通过“精确化”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 家通过“精确化”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 让教师执行而实现;相反, 让教师执行而实现;相反,要靠真正从 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 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 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
即通过澄清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所应包含的程序原则使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这些原则及其所隐含的价值发展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十一章 过程模式

童年第11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11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11章读书笔记《童年》第十一章读书笔记在《童年》的第十一章中,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进一步显现。

这一章的情节围绕几个关键事件展开,展示了主人公阿廖沙所面临的家庭矛盾、友情考验以及成长的烦恼。

首先,这一章对家庭关系的描绘非常生动。

米哈伊尔舅舅的再婚,以及后妈对继子萨沙的严厉态度,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

这不仅揭示了家庭内部的复杂情感纠葛,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再婚家庭的偏见和压力。

外祖母的恳求和努力,凸显了她对家庭和谐的执着追求,但也暗示了她在家庭中可能面临的无奈和妥协。

其次,阿廖沙与萨沙的友情也成为这一章的重点。

萨沙被虐待和逃课的情节,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教育体制的缺陷,也反映了孩子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迷茫。

阿廖沙坚定地选择继续上学,不负妈妈的期望,这一情节展示了他的坚韧和责任心。

这种责任心也是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的基石。

此外,这一章还涉及到了外祖父对父亲态度的转变。

外祖父开始接受并原谅父亲,这一情节展现了家庭矛盾的化解和亲情的力量。

同时,母亲反抗外祖父包办婚姻成功,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逐渐争取到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最后,这一章还通过外祖母讲述父亲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束缚和家庭的无奈。

父亲和母亲因为相爱而私下结婚,却因为家庭差距和社会压力而遭受重重困难。

外祖母的笑中带着苦涩,她对父亲当年的回忆充满了怀念和遗憾。

这也为后续章节中阿廖沙对家庭的认知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总体来说,《童年》第十一章是一个情感深沉、情节丰富的一章。

它不仅展示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纠葛,也展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困境中的坚韧和责任心。

同时,这一章也通过外祖母讲述父亲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家庭的束缚与无奈。

这些情节和细节都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使《童年》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新蔡一高第11章 人物简介

新蔡一高第11章 人物简介

第十一章人物1939年至2003年,先后有580余名教职工在新蔡一高工作过,他们无论从事行政管理、教学工作还是后勤服务,都为建设一高、发展一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47年至2003年,学校先后有18392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升入大专院校的达5805人。

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志特对在新蔡一高发展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的领导、教师、学生,以传略、简介、名表、名单的形式收录入志。

第一节传略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只为过世人物中的校级领导、资深教师、优秀毕业生立传。

本节共收录27人,其编排以卒年为序。

朱灵斋朱灵斋(1891~1959),名钟毓,男,汉族,河坞乡陈庄村人。

淮阳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淮师附小任教。

后回新蔡,先后在县立小学、今是中学任教。

1939年,朱与黄韵秋等4人创办“四育学塾”,担任语文、数学、体育等多门课程。

1947年学校停办后,返故里务农,1959年病逝。

张健民张健民(1902~1966),男,汉族,新蔡县栎城乡张庄人。

1914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1916年,赴美留学,在康乃乐大学经济科就读。

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

1927年正月,在武汉政府北伐军中任翻译兼特区管理委员。

曾先后在华北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任教。

1931年调回新蔡,曾任今是中学校长。

1956年,在新蔡完中任英语教师。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参加劳动改造。

1959年,完中恢复英语课,被监督使用教英语。

他精通英文,教学时双手轮番板书,时人誉之为“新蔡第一才子”。

1966年3月病故。

1979年,获平反昭雪。

任芝铭任芝铭(1869.7~1969.1),原名近三,字子勉,曾用名志民,男,汉族,新蔡县城关镇人。

8岁入私塾读书,18岁中秀才,34岁中举人。

1904年任新蔡县立高级小学校长,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返回新蔡。

简爱第十一章赏析

简爱第十一章赏析

简爱第十一章赏析《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19世纪英国封建社会里坚强、独立的形象。

第十一章是小说中的重要章节,让我们来一起进行赏析。

在第十一章中,简·爱作为寄宿生进入萨罗教堂学校,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活。

这个章节中,勃朗特描绘了一幅真实的英国乡村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以及简·爱在这里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描绘,勃朗特展现了英国19世纪初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风貌。

在这个章节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与此同时,第十一章也揭示了简·爱的坚强和独立。

在学校里,简·爱遭受了一些同学的欺凌和排挤,但她并没有软弱退缩,而是坚定地面对困难。

她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展现出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

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性格特点,也是小说中简·爱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外,第十一章还展现了简·爱对知识和学识的渴望。

在学校里,她虽然遭受了欺凌,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相反,她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态度,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形象。

总的来说,第十一章是《简爱》中的一个重要章节,通过对简·爱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历程的描绘,勃朗特展现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这一章的精彩描写,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简·爱这一形象以及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11第十一章 加涅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1第十一章 加涅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学习规则的目的,是利用它们来解决问题。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把 一些简单的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而且许多问题可以有一系列可 能的解决办法。因此,学习者在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也形成 了一种新的能力,即把他们学到的东西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这意味着 他们已经习得了一种或一组新规则—迁移的规则。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必 须识别问题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回忆起已学过的有关规则以及有关的信息。 教师的引导往往是必需的。由于问题解决过程可能包括许多步骤,因此整个 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三)获得阶段
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获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 行知觉编码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
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存的信息,与被直接知觉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这里,知觉信息已被转化成 一种最容易储存的形式,这种转化过程被称为编码过程。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又要经历一 次转换,这一编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信息。如用某种方式把刺激组织起来,或根据已经习得的概念 对刺激进行分类,或把刺激简化成一些基本原理,这些都会有助于信息的保持。在此过程中,教师 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其他态度,言语信息 态度
➢ 最基本的智力技能:辨别技能 ➢ 在智力技能的子技能中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
则(解决问题等智力技能)。 ➢ 学习层级说:
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 能组合起来而形成。
关于学习的概述
• 加涅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注重探讨刺 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心智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教育人物杨绍秋传略杨绍秋、汉族、巨鹿县城南街人,1950年6月出生。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邢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特级教师、优秀园丁,中共河北省第五届党代表,政协河北省第八届委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68年,他毕业于巨鹿一中。

1971年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于少先队工作。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一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迎来了春天。

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省威县师范学校。

他如久旱禾苗逢喜雨,一有时间就扎进图书馆,博览群书,如饥似渴的学习,给自己补充给养。

1982年,中师毕业分配到巨鹿县育红小学任教,有伯乐之称的韩荣彦校长一眼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先后让他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

他组织开展的“劝爸爸戒烟”“读好书、唱好歌、集好谚语、讲好故事”等活动。

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各报刊均进行了报道。

1989年开展“戴洁净红领巾、做廉洁小公民”活动,受到李鹏总理的重视。

1990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委员会,在我县育红小学召开了德育现场会。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河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1995年12月,杨绍秋任育红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他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宗旨,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思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广大教师掀起了教育科研高潮。

他承担过30多项国家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荣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26项,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及教育教学、新闻报道等文章1200余篇。

学校被评为“河北省教育科研先导型学校”、“河北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实验单位”。

杨绍秋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去学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杨绍秋积劳成疾。

2002年7月24日杨绍秋被推进河北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手术室,做了胆囊和脾脏全切,肝脏切除五分之二的特大手术。

9月1日,新学年开学,他又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

病魔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他仍象一个正常人忘我地工作,实践着“人活着,就不能倒下”的人生诺言。

他的行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师生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2003年育红小学被收录《中国名校600家》。

育红小学成为全国名校之后,学生纷至沓来,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2004年春,杨绍秋开始着手筹建一所集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九年制学校,跑征地,找资金,定方案;暑假,邢台市在巨鹿县育红小学召开局长联席会;开学后,育红小学进行市示范性小学验收。

他一连几个月,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过度的劳累使杨绍秋本已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同年12月,杨绍秋被确诊为肝癌。

2005年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他仍念念不忘学校工作。

“六一”前夕,为了不让师生牵挂,他躺在病床上为师生发来“节日贺辞”。

2005年9月10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人民教师的楷模杨绍秋”一文。

2005年9月14日晚7点40分,杨绍秋抛下年迈的父母,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和心爱的孩子。

9月 16 日,杨绍秋同志追悼会在育红小学举行,县委书记孙学良主持大会,县长徐兰军致悼词。

9月 17 日,杨绍秋的遗体前去火化,县城中小学师生自愿来到街头为他送行。

巨鹿县城从南环路到北外环,新华大街上到处是白花,到处是挽联,到处是哭泣声。

巨鹿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八里长街送绍秋”的悲壮场面。

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使杨绍秋由一个民办教师,成长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大专学历的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管优秀专家。

张三臣简介张三臣,1936年12月生,官亭镇张长路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历任任县中学、巨鹿一中语文教师、巨鹿县委党校教师、县医院书记兼副院长、巨鹿县师范校长、巨鹿县职教中心校长。

1960年被评为县、地、省级劳模,出席了河北省政府于1960年召开的各条战线模范代表参加的“群英会”,被河北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颁发了省级劳模荣誉证书。

20世纪6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仍坚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勇挑重担,同时肩负多职:两个班(高中)语文课、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团支部书记。

并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校、县文教局,县委、政府多次表彰、奖励。

县文教局于1960年组织巨鹿大县(包括现在的巨鹿、任县、南和、平乡、广宗)中学语文教师代表100多人,观摩了他的课堂教学,散发了教案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经验材料。

在假期中,曾多次辅导这五个县的中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对提高这五个县范围的语文教学质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荣彦简介韩荣彦,1937年生,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邢台师范学校,在学生时代就担任班主席、学习部委员、学生会主席等职务,毕业后先后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校区教师辅导员、校长、县教研室教研员、县教委副主任,1997年退休。

1979年,他调任育红小学校长,筹建巨鹿县第一所县直小学—育红小学。

他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勤奋进取、励精图治,历时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把育红小学建设成了在全国都享有很高声誉的高标准的示范性学校。

在教育工作中,他创出了“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内外结合、全面发展”的办学新路子。

中央和地方各大报刊和新闻媒体多次刊载和报道。

如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多次宣传推广该校教育成果和经验。

国家教委还确立巨鹿育红小学为全国小学体育试验点。

他领导和组织教师多次试验,其中“小学体育整体改革实验”成果在全国推广。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获河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先后两次荣立地级“集体特等功”。

他本人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地级“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育工作者”,两次荣立地级一等功。

1990年,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校长。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炳南简介王炳南,1944年1月生,河北昌黎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巨鹿中学副校长,河北省特级教师,省中语会、诗词楹联学会、修辞学会会员,邢台市首届名师。

他自幼家境贫寒,聪颖过人,入学后学习成绩始终保持第一。

1960年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9月,在河北大学(天津)调干学习,1968年10月毕业,分配到巨鹿一中,担任高中语文课,任班主任、年级主任、业务校长。

他对中学语文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4年他所任的高三理科复习班92人,升入高一级院校的86名,当年巨鹿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人民教师特别奖”。

他先后在《诗刊》、《河北大学学报》、《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河北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过几十篇论文。

1985年被《学语文》杂志聘为特约编委。

1997年被河北省教育考试中心聘为专家命题组成员。

2004年退休后笔耕不辍,在《巨鹿晚报》发表文章百余篇。

2008年出版《王炳南文选》和《春华秋实》两部专著。

任教以来,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园丁,1987年荣立二等功,1988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1989、1990、1991年县政府记大功,1997年其家庭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

王炳南身为异乡人,为巨鹿教育呕心沥血,有口皆碑,功不可没。

孙波简介孙波又名孙寿辰,1936年8月生,巨鹿县张王疃人,大专学历,河北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园丁、河北省教具研究协会会员、邢台地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县政协委员。

1954 年参加工作,1979年调入巨鹿县育红小学任教,1990年病休。

他悉心于教学研究,致力于教具制作。

从教以来,担任过小学多科教学,上公开课、观摩课达1500余节。

1963年,荣获“地区模范教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模范团员”。

1979年,巨鹿县文教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其“自制教具直观教学”的经验。

省、地报刊多次登载他进行直观教学的经验体会。

1983年,参加了邢台地区教育局组织的“赴南方访问参观团”,到杭州、上海、苏州、常州、南京、郑州等地学习,回来后在我县率先推广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

1984年,地区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省级优秀园丁。

1985年1月,河北省自制教具评优表彰大会在保定召开,他设计制作的“折合卡片”、“折叠卡片”双双获奖。

同年12月,设计制作的四件教具送往北京参加全国教具展评。

1986年,被评为邢台地区自制教具先进个人。

1987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7、1988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教学仪器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8年被评为首批小学教师中的“中学高级教师”。

1990年,因心脏病反复发作离开了讲台。

身体康复后,1994年至2000 年,在邢台市兴华私立学校任小学部教导主任。

近几年,一直从事书画研究,参加了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其作品年年参加该会举办的书画展。

程廷英简介程廷英,1941年生,巨鹿镇北街村人,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于巨鹿镇辛寨小学。

1986年执教以来,一直担任小学五、六年级多科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

潜心钻研教学理论、深化教学改革、撰写教学论文、自编乡土教材,创出了“模、磨、创、争复线尝试教学法”,面向全市推广。

自1992年—2000年一直辅导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多次获市级和国家级奖励。

30余年来为党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1985年起连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4年被评为巨鹿县教师标兵,同年荣获人民教师奖章,是年作为河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李鹏总理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6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

1996、1997年连续荣获二、三等功。

1998年被评为巨鹿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0年被评为邢台市名师。

杨景辉简介杨景辉,1933年8月生,巨鹿县小吕寨镇小马房村人,1959年于河北师大生物专科毕业。

从教以后,积极参加生物、化学两科函授和电大学习。

他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坚守工作岗位,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他在巨鹿一中任教期间,同时任过六门课,最多时,每周任课达24节。

课余时间,他做过土壤化验,制过赤霉素、搞过地震监测多项活动。

他还担任过教研组长、党小组长、班主任、年级主任。

他领导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多次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地区模范教师。

1985年,他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园丁。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张书魁简介张书魁,1951年6月生,巨鹿县闫疃镇黄家屯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