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报德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報德寺
(洛陽伽藍記卷第三城南)
洛陽伽藍記,東魏人楊衒之撰,歷代目錄著錄皆書「楊」亦有作「羊」、「陽」者。
作者生平事蹟不詳,據該書敍述及其它史料可考者,知其為北平(今河北遵化)人,北魏末曾任撫軍將軍司馬,東魏時曾任秘書監,對當時佞佛的社會風氣頗為不滿。
全書五卷,宋以後文獻著錄亦有作三卷者。
該書主要目的是記北魏定都洛陽四十年間洛陽城佛教寺塔的興衰,從城內開始,次及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各卷以洛陽里巷為線索、以重要佛寺為綱目,次第展開,猶如一部當時洛陽城的遊記。
圍繞里巷、佛寺,該書還記敍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人物、風俗、傳聞故事以及漢、魏、西晉時代的故跡,反映了洛陽城的歷史變化及北魏時代洛陽都市風貌及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實態。
是研究中國佛教史、洛陽城歷史及北魏後期歷史極為重要的著作。
該書卷五依據惠生行記、宋雲家紀、道榮傳等材料,詳述北魏末宋雲奉命至印度取經行程及見聞,為研究古代中、印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受到中外學者珍視。
書中所記人物事蹟與神異故事,宛轉有致,文辭秀逸,為中國小說發展史重要的環節。
該書原分正文與子注,正文如綱,子注如目,詳述內容,但後世傳本,已難以截然分辨。
隋書、舊唐書之經籍志,新唐書、宋史之藝文志均曾著錄該書,明以後,傳世刻本甚多,各有長短。
今人范祥雍以明如隱堂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撰成洛陽伽藍記校注,正文校勘注之外,首有長篇序,後附佚文、歷代著錄及序跋題識、圖說、年表四種,始於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多次重印,極便使用。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印行之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較為簡明,亦便於使用。
本文選自該書卷三城南,選文從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篇題為選者所加。
內容除了通過漢魏石經興廢反映洛陽城文化變遷外,主要通過王肅從南齊投奔北魏後的飲食習慣的變化,表現了當時南北生活習慣的衝突與調適,以及孝文帝時上層人物雅聚的情景。
附錄選自該書卷二,反映了當時南北文化衝突與北魏洛陽時代文化上的進步對南朝人士的心理影響,可相互參讀。
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1為馮太后追福。
2在開陽門外三里。
開陽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3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4作篆、科斗、隸三種字,5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跡也。
6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
復有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
又讚學碑一所,並在堂前。
魏文帝作典論六碑,7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碑,8高祖題為勸學里。
武定四年,9大將軍遷石經於鄴。
10
里內有大覺、三寶、寧遠三寺,周迴有園,珍果出焉。
有大谷含消梨,重十斤,從樹著地,盡化為水。
世人云:「報德之梨,承光之柰。
」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11冠于京師。
1高祖孝文皇帝(467-499),北魏皇帝拓跋宏,五歲即位為帝,政權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馮氏控制,在冯氏指導下熟悉治道,學習漢族文化典籍,並積極支持馮氏主持的均田制等改革活動。
馮氏去世後,他堅持追諡她為文明太皇太后,推行更為徹底的漢化改革,全面改革官制與朝廷禮儀。
為減少鮮卑貴族對改革的阻撓,遷都洛陽,改鮮卑部落名號為漢族單姓,禁說漢語以外的少數民族語言,禁穿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推行門閥士族制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世家大族通婚。
死後諡為孝文,廟號高祖,主要活動見魏書高祖紀
2馮太后(442-490),即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原本漢人,為北燕皇氏後裔。
因父犯罪充入北魏後宮為奴,後地位上升,立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
文成帝死後,她利用支持者誅殺專權的鮮卑貴族乙渾,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一年後還政于獻文帝拓跋弘。
數年後又發動政變,迫使拓跋弘以太上皇自居,讓位於五歲的兒子拓跋宏。
此後十五年間,馮氏利用宦官、私寵,以太皇太后控制北魏朝政,並重用漢族士人高允、高閭、李冲等,推行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改革活動。
死後諡號為文明。
魏書皇后傳有傳。
3漢國子學堂,西晉始於太學外別立國子學,為貴族子弟專設學校,漢代只有太學。
4寫,魏晉南北朝習用語,指按原書全文照錄,如屬摘錄部分內容或篇目則為抄。
5科鬥,亦作蝌鬥,先秦時一種字體。
6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末著名文人,長於書法,後漢書有傳。
7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一書,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刻石立於洛陽太廟門外。
其書隋書經籍志子部猶著錄五卷,後散佚,清嚴可均全三國文卷八備錄佚文,可資查考。
8太和,北魏孝文帝年號,太和十七年為493年。
9武定,東魏孝靜帝年號,武定四年為546年。
10大將軍,指東魏執政者高澄。
11柰,蘋果。
勸學里東有延賢里,里內有正覺寺,尚書令王肅所立也。
12肅字恭懿,琅琊人也,偽齊雍州刺史奐之子也。
贍學多通,13才辭美茂,為齊秘書丞,太和十八年背逆歸順。
時高祖新營洛邑,多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王生」。
延賢之名,因肅立之。
肅在江南,聘謝氏女為妻,及至京師,復尚公主。
其後謝氏入道為尼,14亦來奔肅。
見肅尚主,謝作五言詩以贈之。
其詩曰:「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意纏綿時。
」公主代肅答謝云:「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
」肅甚有愧謝之色,遂造正覺寺以憩之。
肅憶父非理受禍,15常有子胥報楚之意,卑身素服,不聽音樂,時人以此稱之。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
16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巵」。
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漿甚多。
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17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珍異。
以味言之,甚有優劣。
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
」高祖大笑,因舉酒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鐘。
」18御史中尉李彪曰:19「沽酒老嫗甕注瓨,屠兒割肉與稱同。
」尚書左丞甄琛曰:20「吳人浮水自云工,妓兒擲繩在虛空。
」彭城王勰曰:21「臣始解此字是『習』字。
」高祖即以金鐘賜彪。
朝12王肅(464-501),出身東晉南朝第一高門琅琊王氏,因父被殺逃至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採用南朝制度多因其人,魏書有傳,可與本文參讀。
13贍學,博學。
14入道,魏晉南北朝習稱佛教為道、僧人為道人,入道即入佛寺。
15王肅父王奐以謀反罪名被南朝齊明帝殺于雍州刺史任上,見南齊書王奐傳。
16茗汁,茶水。
17中國之味,習慣中原飲食。
18孝文帝所說為當時隱語,即字謎,謎底為「習」字,這是魏晉南北朝文人雅聚喜好的遊戲。
孝文帝實際上是在教育反對漢化改革的鮮卑貴族習慣成自然的道理。
19李彪(444-501,字道固,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支持者,魏書有傳。
20甄琛(?-524),字思伯,魏書有傳。
21彭城王勰(454-508),字彥和,孝文帝同父弟,封彭城王,有深厚文化修養,孝文帝漢化改革特加倚重,為當時重臣,孝文子宣武帝元恪懼其擅權而將殺害,事蹟詳見魏書卷二十一有傳。
廷服彪聰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
」肅對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
」彭城王重謂肅曰:「卿明日顧我,22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因此復號茗飲為酪奴。
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
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23好蒼頭水厄。
24海上有逐臭之夫,25里內有學顰之婦,26以卿言之,即是也。
」其彭城王家有吳奴,以此言戲之。
自是朝貴讌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27後蕭衍子西豐侯蕭正德歸降,28時元乂欲為之設茗,29先問:「卿水厄多少?」正德不曉乂意,答曰:「下官雖生於水鄉,而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
30」元乂舉坐之客皆笑焉。
22顧,拜訪
23王侯八珍,語出周禮天官膳夫。
鄭玄注謂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
24蒼頭,奴僕。
25語出呂氏春秋遇合篇。
謂人有大臭不為親人所容而避居海邊,其地有人喜其臭而晝夜相隨。
26語出莊子天運篇
27江表,江南。
殘民,謂未沾王化之民,此屬北方士人對南朝人的鄙視性稱呼。
28蕭正德,字公和,梁武帝蕭衍侄,蕭衍初無子,以為養子,後有子蕭統,立為太子,封正德為西豐侯,正德覬覦帝位,懷恨于梁普通六年(525)投奔北魏,因不被重視,一年後復回梁朝。
梁末,與侯景勾結,備船接侯景軍隊過江,一度被侯景推為皇帝。
侯景攻陷建康後將其處死。
梁書有傳。
29元乂,魏書作元叉,字伯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後,魏明帝元詡時一度總攬軍政大權。
事蹟見魏書卷一十六。
30陽侯,水神名。
漢書揚雄傳注:「應劭曰:陽侯,古之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為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