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报德寺

合集下载

2-茶史觅踪-饮茶史

2-茶史觅踪-饮茶史

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1.时代背景:北魏时期
2.作者:郦道元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1.伽蓝的定义与意义
2.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
3.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目的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1.伽蓝记的翻译过程
2.伽蓝记的翻译成果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郦道元。

这部作品以当时的国都洛阳为背景,详细描述了洛阳的伽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北魏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繁荣的时期。

作者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
志,也是一部文化史。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洛阳伽蓝记以伽蓝为线索,详细描绘了洛阳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情况。

伽蓝,是梵语中寺庙的意思,这部作品通过对洛阳伽蓝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洛阳伽蓝记的翻译工作始于上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翻译版本。

这些翻译版本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作品,也为我国的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志的一部杰作,它对后世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作者:林青雨来源:《醒狮国学》2015年第10期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méng,指屋脊)栋干云。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

——《洛阳伽蓝记》“伽蓝”是梵语的音译,全称“僧伽蓝摩”,是指僧人居住的园林,于是用来代称佛教的寺院。

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至此不过40年光景,洛阳城内外上千座佛寺,已在兵火中被毁大半,杨衒之是北魏旧臣,目睹过帝京洛阳的佛寺之盛。

公元547年,杨衒之因公务重览洛阳,眼前一片凄凉,他触景生情,发出了“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的兴废之叹,并决定写一部《洛阳伽蓝记》,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他的《洛阳伽蓝记》,曾让无数人梦回北魏极盛时期的洛阳:那既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又是一个佛寺林立、梵音袅袅的佛教圣地法。

法国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曾评价谢阁兰及其著作《中国书简》说,谢阁兰愿意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中国;一块土地,是这块土地上生命的幻象凝聚各种高傲的可爱的形式。

”我们亦可说,杨衒之愿意生活在记忆与缅怀中的故都洛阳。

洛阳城:色彩斑斓的市井风情画两千年时光打磨的洛阳城,亲见了十三朝天子的威严与颓败,曾经的洛阳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人们已很难想象,《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市南有皇女台,汉大将军粱冀所造,犹高五丈余。

景明中,比兵道恒立灵仙寺于其上。

台西有河阳县,台东有侍中侯刚宅。

市西北有土山鱼池,亦冀之所造。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神龟年中,以工商上僭议,不听金银锦绣。

……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洛阳伽蓝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东魏的杨炫之。

由于杨炫之的先祖在北魏末年为官于洛阳,亲眼目睹了洛阳城在河阴之变后的残破景象,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王朝的灭亡,因此在书中表现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追忆和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以下是《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夫帝者之与师,义亦不远。

故人臣极位,则建耳目以明力。

人臣苟禄,则设机械以巧心。

或有矜其先哲,耻其君不如尧舜文王者,及其利口佐斗,借手杀贤,虽寄以伊成之名,有不胜其桀诡之计。

或虚诞诡谲之徒,特为欺诳视听,荧惑百姓,若晋之王猛,蜀之葛亮。

或争胜于白刃之前,或论勇于斩首之后。

斯皆尚其身谋其利,各以一隅自举者也。

今拟表于玉阶之上,视同草芥。

斩于金銮之下,视犹鸡豚。

乃群居亿千,衣披山谷,以强则汉兵可尽,以弱则耕夫有余。

此非上畏强敌而下忧其民之谓也。

夫惟鸿沟不可逾,一夫奋击于前,百万未可知也。

此乃大丈夫之志也。

昔段公之徒,死不恨矣。

但未得所养,犹怀首丘。

况乃备位台铉,身托伊吕,社稷为重,民为轻焉。

【译文】对于皇帝和臣子来说,义气的含义是相近的。

因此当臣子达到他们能够得到的最高地位时,他们就会竭尽全力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当臣子贪图俸禄时,他们就会运用各种巧妙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有些臣子以自己先前的功绩为荣,认为他们的君主在某些方面不如尧舜或周文王那样伟大时,他们可能会利用巧言善辩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借刀杀人,以此来削弱那些比自己更受君主宠信的贤能之士。

这些臣子虽然有时会以伊尹和成汤自命,但他们的行为却往往充满了狡诈和诡计。

还有一些诡谲之徒,他们专门用虚假的话欺骗君主的视听,迷惑百姓的思想。

例如晋朝的王猛和蜀国的诸葛亮这样的人。

他们有时在刀光剑影中争斗取胜,有时在战斗结束后夸口自己的勇敢无畏。

这些都是只顾自身利益、只考虑自己得失的人的表现。

现在如果将这些人置于朝廷之上,他们就会被视为微不足道的草芥一般被忽略掉。

(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序》云:“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杨衒之在这里描述了北魏河洛地区佛教兴盛时期社会生活一个方面。

如果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北魏社会的佞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佛教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取向。

和平云道场和平网APP一、社会各阶层广建寺院北魏时期所出现的佞佛现象,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速度。

特别是社会上层拥有雄厚的资金,为了特殊的需要,纷纷出资建设寺院,且往往规模宏大,成为掺杂在居民区中最好的建筑。

关于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兴建情况,《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有神龟元年任城王元澄的一个奏章,颇能说明问题,兹抄录如下。

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觊。

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

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

永平二年,深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

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

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从者也。

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乎!元澄的奏章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寺院建设的规定和无序化建设的情况作了说明。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现象,我们将《洛阳伽蓝记》中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勾勒如下。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形成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形成

中国饮茶习俗的形成,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当此时期,饮茶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中及文人士大夫、宗教徒,可谓社会各个阶层都已饮茶,成一时之风尚。

(一)宫廷饮茶三国时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茶是东吴宫庭饮料。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荼上至尊”,晋惠帝在蒙难出逃初返洛阳时,侍从以瓦盂盛茶供惠帝饮用,可见惠帝平时应当喜欢饮茶。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

在温山建御茶园,茶叶专供皇室。

温山的御茶园,可以上溯到晋时。

《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

死后以茶为祭,则齐国皇室饮茶无疑。

三国两晋以迄南北朝,宫廷皇室普遍饮茶。

(二)文人士大夫饮茶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

晋以后,饮茶进入中下层社会。

两晋时期,张载、左思、杜育、陆纳、谢安、桓温、刘琨、王濛、褚裒、王肃、刘镐等文人士大夫均喜饮茶。

茶,无论是作为药饵服用,还是在服食意识淡化之后仅作为生活趣味,都是作为风流雅尚而被士人接受的。

“吾体中溃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

“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 。

”(左思《娇女诗》)就连左思未成年的两个小女儿也喜欢饮茶,可见左思家中平常是饮茶的。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

”东晋士大夫以茶待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

……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江南一带,文人、士大夫宴会之时,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

《世说新语·轻诋》也记,褚裒“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因初来乍到,吴中豪右故意捉弄他,“敕左右多与茗汁”,“使终不得食”, 可见士大夫酒宴上敬茶已成规矩。

浅析北魏洛阳寺院发展

浅析北魏洛阳寺院发展

•8•浅析北魏洛阳寺院发展孙晓楠(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伽蓝”是梵文,意为僧尼的住所,也可作寺院的统称。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洛阳城四十年间寺院的兴衰变化为基础,详细记载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社会情况,将北魏迁都以后的洛阳城生动的描绘出来,呈现在我们眼前。

书中对于寺院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寺院的基本情况和寺院建筑的变化与发展。

笔者将以《洛阳伽蓝记》为例,浅析北魏洛阳寺院的发展历程。

一、寺院发展概况北魏选择迁都洛阳,一方面与洛阳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巩固封建政权有关。

北魏之前,东周、东汉、曹魏及西晋都将都城设在洛阳,那么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地处“玄朔之地”[1]p3030的平城所无法比拟的。

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改革旧势、使政权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于太和十七年(493年),接受大臣李韶等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1]p886 的建议,将京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并营建新都。

太和十九年(495年),洛阳继西晋之后再次成为国都。

新都洛阳按照前朝都城的建设模式进行修建,由皇城、内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根据《洛阳伽蓝记》佛教寺院记载的顺序,洛阳城共划分五个区域:即城东、城南、城北、城西、城内,寺院错落分布在这五个区域之中。

摘 要: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北魏迁都洛阳后崇佛风气盛行,洛阳城中寺院广立。

《洛阳伽蓝记》作为一本记载北魏佛教寺院的典籍,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洛阳城寺院的情况。

该时期佛教的快速发展及中国化,使寺院的建筑模式、风格、园林化及用途等方面发生重要的改变,并对以后佛教寺院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寺院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19)03-0008-05收稿日期:2019-09-05作者简介:孙晓楠,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中华茶文化——中国饮茶习俗源流

中华茶文化——中国饮茶习俗源流

——中国饮茶习俗源流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洛阳伽蓝记魏杨炫之卷3

洛阳伽蓝记魏杨炫之卷3

洛阳伽蓝记魏杨衒之卷3卷三◎城南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

形胜之地,爽垲独美。

山悬堂观,光盛一千馀间。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堦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

庄饰华丽,侔於永宁。

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出没於繁藻,或青凫白雁,浮沈於绿水。

〈石辇〉硙舂簸,皆用水功。

伽蓝之妙,最得称首。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

尚书祠曹录像凡有一千馀躯。

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

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

梵乐法音,聒动天地。

百戏腾骧,所在骈比。

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

至永熙年中,始诏国子祭酒邢子才为寺碑文。

子才河间人也。

志性通敏,风情雅润,下帷覃思,温故知新,文宗学府,跨班、马而孤上;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

是以衣冠之士,辐凑其门;怀道之宾,去来满室。

昇其堂者,若登孔氏之门;沾其赏者,犹听东吴之句。

籍甚当时,声驰遐迩。

正光中,解褐为世宗挽郎、奉朝请,寻进中书侍郎黄门。

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后迁国子祭酒,谟训上庠。

子才罚惰赏勤,专心劝诱,青领之生,竟怀雅术。

洙、泗之风,兹焉复盛。

永熙年末,以母老辞,帝不许之。

子才恪请恳至,辞泪俱下,帝乃许之,诏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岁一朝以备顾问。

王侯祖道,若汉朝之送二疏。

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格后诏,自相与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

乃敕子才与散骑常侍温子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省府以之决疑,州郡用为治本。

《洛阳伽蓝记》叙事内容分类研究

《洛阳伽蓝记》叙事内容分类研究

‘洛阳伽蓝记“叙事内容分类研究李玉婉(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㊁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㊂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㊁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㊁佛教志怪㊁道教志怪之分㊂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叙事内容;小说特色;杨衒之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012(2014)06 0075 09‘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东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所作的一本书,全书五卷,精确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内外著名的寺院景观,且详细地记录了寺院周围的都邑建制㊁市井里坊㊁民情风俗㊁历史掌故以及奇闻异事等㊂历代对于此书的性质归属上众说纷纭㊂一部分人将其归为佛教典籍类,最早的是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此后,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㊁‘广弘明集“等佛教目录加以收录㊂亦有将此书归于地理志类㊂自‘隋书㊃经籍志“将‘洛阳伽蓝记“著录于史部地理类之后,大多人依循此例㊂如:后晋刘恂等将其分入‘旧唐书㊃经籍志㊃乙部史录地理类“;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㊃地理类“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二下㊃地理类“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㊃地理类“;元代脱脱‘宋史㊃艺文志㊃史类地理类“㊁马端临‘文献通考㊃经籍考㊃史部地理类“;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㊃古今书志“等等㊂然而由于它的特殊体例,在以记录伽蓝为中心,以各种历史传闻㊁民间轶事为辐射的架构下,点缀于其中的小说部分的描写又熠熠生辉㊂范祥雍在‘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中更是提出了‘伽蓝记“的小说价值,他说: 现在不妨把它作为游记小说来读,作为特写或报告文学来读㊂ 固然这一部书可以作为整个的一篇游记小说来读,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一大篇小说之中还含有无数杂事短书的小说㊂ 宋代修纂的小说类书‘太平广记“移录了不少则,这且不必引来作例㊂最重要的是在它继承了这一类小说发展到唐宋传奇小说的中间的一段,它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㊂ 我们如果不读‘洛阳伽蓝记“,很难了解中国小说史何以会由魏晋‘搜神“㊁‘志怪“㊁‘世说新语“一类的小说忽然跃进到唐宋传奇一类的小说?”[1](P18-19)范祥雍提出了‘伽蓝记“的小说价值,并指出‘伽蓝记“的承上启下的小说史地位㊂而后韩国学者成润淑‘〈洛阳伽蓝记〉的小说艺术研究“[2]在范祥雍研究的基础上对‘伽蓝记“的小说史价值作了专题研究,认为‘伽蓝记“已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不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艺术手法,都已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㊂周建江‘〈洛阳伽蓝记〉的小说史地位“[3]也顺此思路阐发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㊂由于‘洛阳伽蓝记“对民间里坊内所发生收稿日期:2014-09-10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玉婉(1986 ),女,河南固始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博士㊂的传说之事也有大量记录,这两类内容都是对人对事的记录,所以可以统称为轶闻传说类㊂另一类较为显而易见,‘洛阳伽蓝记“中佛事奇迹㊁神怪故事㊁民间风俗异闻如珍珠散落于文中,构成神怪传说类㊂所以,在对‘洛阳伽蓝记“的小说部分材料进行统计时,本文从两部分进行分类:一为轶闻传说类,一为神怪传说类㊂本文着眼于‘洛阳伽蓝记“中具有小说特色的叙事部分,对小说部分内容进行筛选与整理,还原出其蕴含的小说特色,以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它所具有的小说价值㊂一摇轶闻传说类‘洛阳伽蓝记“的轶闻传说类小说直接记叙某人某事,叙事曲折生动,记人时形象具体㊂显然杨衒之是继承了汉魏的杂传体小说以及志人小说的精髓㊂在叙述历史逸闻时,他更是主动创造了半神话式的人物赵逸来解读历史,这就使这部分的小说创作有了更强的主观色彩㊂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他尤其受到了‘世说新语“人物品评影响,但他的人物刻画已更为丰满㊂由于书的创作背景是带着佛教色彩的,所以其中对于佛教义理及佛教典故的记载使内容更丰富㊂正是这些特色的出现,‘洛阳伽蓝记“承接了传统的志人㊁杂传的特点,呈现了向唐传奇方向发展的轨迹㊂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小说资料,在轶闻传说类中,可以根据其内容进一步分成三类:历史逸闻㊁人物品评和佛教之辨㊂历史逸闻:与政治史事相关的逸闻传说㊂人物品评:以传人为主的故事㊂佛教之辨:与佛教相关的典故及义理阐释㊂由于‘洛阳伽蓝记“中的轶闻传说已发展的很成熟,其中的故事可能是几种因素兼而存在的,但为了突出其主要特性,故姑且按此法划分㊂依据‘洛阳伽蓝记“书中所载,大部分轶闻传说类的材料可择十九条㊂表一则第所属卷章内容概要类型1卷一‘建春门“杨衒之妙解 曲茨之碑”㊂历史逸闻2卷二‘建阳里“隐士赵逸批评永嘉以来之史书碑志多非实录事㊂历史逸闻3卷二‘秦上君寺“庄帝君臣言怀砖之俗与催孝忠巧对荀济之识㊂人物品评4卷二‘景宁寺“杨元慎极诋江左之政治文化与其解梦神验㊂历史逸闻5卷三‘报德寺“王肃轶事并引叙北方人对江南饮食习俗之事㊂历史逸闻6卷三‘宣阳门“庄帝观狮与广陵王释狮事㊂历史逸闻7卷三‘高阳王寺“高阳王元雍起居之奢靡㊁陈留侯李崇饮食之悭吝㊂历史逸闻8卷三‘高阳王寺“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事㊂人物品评9卷三‘高阳王寺“荀子文年幼聪辩之事㊂人物品评10卷四‘宝光寺“赵逸指出晋朝石塔寺遗迹㊂历史逸闻11卷四‘法云寺“临淮王元彧与其门客之风雅文采㊂人物品评12卷四‘法云寺“田僧超善吹笳事㊂人物品评13卷四‘法云寺“刘白堕善酿酒事㊂人物品评14卷四‘法云寺“寿丘里之王公贵族富家豪门之奢靡生活㊂历史逸闻15卷四‘法云寺“胡太后赐百官绢事㊂历史逸闻16卷四‘追先寺“元略事迹㊂人物品评17卷四‘融觉寺“比丘昙谟最与菩提流支二位高僧之轶事㊂佛教之辨18卷四‘永明寺“菩提拔陀来华叙说南方诸国风土人情㊂佛教之辨19卷五‘凝玄寺“婢女春风以双声巧对李元谦㊂人物品评(一)历史逸闻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序“中说道: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㊂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㊂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㊂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蓺黍於双阙㊂‘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㊂京城内外,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㊂恐後世无传,故撰斯记㊂”[4](P24-25)带着故国之痛的杨衒之在回忆起洛阳繁华时,对北魏的沦亡是充满痛惜之情的,在对史事的回忆时是带着深沉情感的㊂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杨衒之是更为公允的㊂魏收撰‘魏书“,为了一味讨好高氏,而任意贤臣忠臣,大失史家职守㊂其实杨衒之作书时,也是高氏霸权鼎盛时代,但他却遥寄名山事业的大怀抱于笔墨之间,对人物的忠奸是非秉直而书㊂杨衒之更是塑造了一个半神话式的全知人物 赵逸,以赵逸之口发表杨衒之的史学之言㊂赵逸在书中出现了五次,数次铺垫赵逸,并让他以历史见证者的姿态出现,并在建阳里条中,赵逸批评永嘉以来,史书碑志多非实录㊂时有隐士赵逸,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 时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号为圣人㊂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㊂所得之砖,还为三层浮图㊂好事者遂寻,问晋朝京师何如今日㊂逸曰: 晋时民少於今日,王侯第宅与今日相似㊂”又云: 自永嘉已来二百馀年,建国称王者十有六君,吾皆游其都邑,目见其事㊂国灭之後,观其史书,皆非实录,莫不推过於人,引善自向㊂[5](P25)赵逸认为永嘉以来的史官在他人国家灭亡之后,史书都不真实,只不过都将错误推脱给他人,把自己说成仁善的㊂之后,赵逸又以前秦苻生为例㊂苻生虽好勇嗜酒,亦仁而不杀㊂观其治典,未为凶暴㊂及详其史,天下之恶皆归焉㊂苻坚自是贤主,贼君取位,妄书君恶,凡诸史官,皆是类也㊂人皆贵远贱近,以为信然㊂当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㊂人问其故,逸曰: 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㊂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㊂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佞言伤正,华辞损实㊂”[6](P64-67)赵逸认为苻生除了野蛮好勇以及嗜酒之外,实则是仁君,而一旦他死了,所有恶事都推给了他㊂相对地苻坚是一位贤君,但是他是通过弑君夺来王位,甚至用史书丑化苻生,这是史官之通病㊂显然,杨衒之通过赵逸与当时人的讨论来抒发自己的历史观,并以此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是他的别具匠心㊂杨衒之对待历史的态度有如此看法,或许与他对魏收‘魏书“的不满是分不开的㊂‘魏书“以东魏高氏为正统,则北魏元氏的臣子就成了历史中的负面人物㊂这个是杨衒之很不愿意看到的,他站在北魏的立场,看到国家改朝换代之后,自己还要屈膝于逆臣贼子之下,心中定然无比酸楚㊂‘洛阳伽蓝记“中对魏收的记录较少,也大概是出于对他的不屑与不满吧㊂除了赵逸这位史不见传的人物外,另有杨元慎这位无史料可查的人物出场了㊂这更牵扯到了南北之争的问题上㊂杨元慎与陈庆之的过节之事,被记载的有声有色㊂景仁在南之日,与庆之有旧,遂设酒引邀庆之过宅㊂司农卿萧彪㊁尚书右丞张嵩并在其座㊂彪亦是南人㊂唯有中大夫杨元慎㊁给事中大夫王旬是中原士族㊂庆之因醉谓萧㊁张等曰: 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㊂秦朝玉玺,今在梁朝㊂”元慎正色曰: 江左假息,僻居一隅㊂ 庆之等见元慎清词雅句,纵横奔发,杜口流汗,含声不言㊂[7](P89-93)在‘梁书“中骁勇善战的南方将帅陈庆之在面对杨元慎时, 杜口流汗,含声不言”,杨元慎的 清词雅句”甚至让陈庆之 於後数日,庆之遇病,心上急痛,访人解治㊂”南北正统之争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作为北方文人,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是激烈而坚定的㊂杨衒之坚持北方文化才是正统,对北方的炽烈情感可以从他对洛阳的浓厚感情中体现,更多的是在叙述这些轶事中体现的㊂除了通过杨元慎强烈的言辞来表达杨衒之认为北方为正统的态度外,还于王肃轶事中对南北正统有更多的表述㊂王肃之轶事可见当时民间对南人并无尊敬之情,称呼他们为 吴儿”,称他们住的地方为 鱼鳖市”,并把南方的茗饮品称作 酪奴”㊂凡此种种,可见北朝社会处处弥漫着自我陶醉之情㊂除了南北之争,杨衒之在此类历史逸闻中对权贵者们的奢靡堕落生活进行了描绘,景象一派奢华,但杨衒之也在此流露了谴责之情㊂寿丘里的王公贵族㊁富家豪门的生活就如此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奢华的生活是权贵者们竞相角逐的,整个洛阳城也就笼罩在挥霍无度的风气中㊂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㊂ 琛忽谓章武王融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㊂”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叹惋,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㊂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 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於此?”融曰: 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於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㊂”继笑曰: 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㊂[8](P147-151)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㊂”此等豪奢确实不得不让人惊叹的㊂这一段故事尽现了各种华丽富贵景象,叙述生动曲折,将王侯争相追逐奢华的形态和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㊂这些逸闻是无载于史册的,杨衒之全面而具体地记载下这些故事,让后人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南北之争中的细枝末节,如当时贵族豪奢之详情以及历史旧事遗迹等,都让后人对当时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㊂(二)人物品评‘洛阳伽蓝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已超越了之前的志人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是人物语言㊁动作的单独表达,而是已经融入到了整个有情节的事件中㊂杨衒之对于人物的刻画描写,除了表面层次的描绘外,对人物风骨㊁气度等深层次的表现也是入木三分㊂内㊁外层次的变幻艺术,让人物更为丰满地展现出来㊂这部分内容,继承了如‘世说新语“等写人记事的特点,以人为审美的主要对象㊂但它不再是以简约玄澹之言,写高妙绝俗之行,而是以生动玄妙之言,记丰满立体之人,这些小说内容,可归为人物品评类㊂在此部分中,人物形象各异,对他们的品评也颇具风味㊂如:对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事的记述,以整个事件的发展来表现徐月华技艺之高: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能为明妃出塞之歌,闻者莫不动容㊂永安中,与卫将军原士康为侧室㊂宅近青阳门㊂徐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行路听者,俄而成市㊂[9](P124)听者成众,继而成市,这个环境的营造足以烘托美人奏箜篌之美妙㊂人物技艺之奇巧在三言两语的叙述间展现㊂另有荀子文年幼聪辩之事,荀子文的聪辩之才在言语间皆尽表现:里内颍川荀子文,年十三,幼而聪辨,神情卓异,虽黄琬㊁文举,无以加之㊂正光初,广宗潘崇和讲服氏‘春秋“於城东昭义里,子文摄齐北面,就和受道㊂时赵郡李才问子文曰: 荀生住在何处?”子文对曰: 仆住在中甘里㊂”才曰: 何为住城南㊂”城南有四夷馆,才以此讥之㊂子文对曰: 国阳胜地,卿何怪也?若言川涧,伊洛峥嵘㊂语其旧事,灵台石经㊂招提之美,报德㊁景明㊂当世富贵,高阳㊁广平㊂四方风俗,万国千城㊂若论人物,有我无卿㊂”才无以对之㊂崇和曰: 汝颖之士利如锥,燕赵之士钝如锤㊂信非虚言也㊂”举学皆笑焉㊂[10](P125-126)‘洛阳伽蓝记“卷四‘追先寺“中,以七百零三字之规模介绍了元略的事迹㊂他 生而岐疑,幼而老成㊂博览群书,好道不倦”,逃命至江左之后,因 气度宽雅,文学优赡”而为萧衍所器重,他 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㊂言论动止,朝野师模㊂”这样在介绍他整个人生经历中体现他的才华与气度,这样的叙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人物品评,而走上了更为详尽的人物刻画之路㊂另有田僧超善于吹茄的事迹以及刘白堕善酿酒的事情,他们独特的技艺都通过简练的叙事得以体现,这是对他们才性的突出㊂此类小说继承了‘世说新语“对人物风雅风采的重视,并把这种品评标准注入到了小说的创作中,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形象就更加丰满了㊂(三)佛教之辨佛教背景下,历史轶闻对于佛教发展故事的提及是必然存在的㊂与佛教相关的历史逸闻部分并不多,这是由于佛教总是与灵异之事关系密切,大部分出现于鬼怪传说类㊂佛教在北方没有形成南方那种谈义理讲禅理的特色,与北方的政治和文化坏境异于南方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在第一章佛教背景中皆有论述㊂而在此部分中,佛教逸闻传说也成为‘洛阳伽蓝记“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㊂沙门之比丘昙谟最与菩提流支二位高僧之事中:比丘昙谟最善於禅学,讲‘涅槃“㊁‘华严“,僧徒千人㊂天竺国胡沙门菩提流支见而礼之,号为 菩萨”㊂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诸夷号为罗汉,晓魏言及隶书,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㊂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㊂流支读昙谟最大乘义章,每弹指赞叹,唱言微妙㊂即为胡书写之,传之於西域,西域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昙谟最为 东方圣人”㊂[11](P155-157)昙谟最讲经时千人聚听的盛况,以及天竺国高僧菩提流支翻译昙谟最大乘义章为胡书,传至西域,这都是北方佛教发展的清晰表现㊂北方佛教发展重在宗教行为,同时佛教在民间的发展是繁盛的㊂洛阳城中的佛教庆典活动往往是民众生活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㊂如卷一‘长秋寺“中记载的欢庆场面: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驤一面㊂綵幢上索,诡谲不常㊂奇伎异服,冠于都市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㊂迭相践跃,常有死人㊂佛家庆典往往是万民齐欢的,这个狂热的活动展现了佛教在北朝的发展实则是向着世俗化方向的㊂权贵百姓都与佛教信仰活动相交融,这更展现了洛阳这座城市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特色㊂另外,佛教中的中外交流在这里也是有记载的㊂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㊂尽天地之西垂,耕耘绩纺,百姓野居 今始有沙门菩提拔陁至焉㊂自云: 北行一月,至句稚国,北行十一日,至典孙国,从典孙国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国㊂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大㊂民户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异,饶槟榔㊂从扶南国北行一月,至林邑国㊂出林邑,入萧衍国㊂” 亦与西城㊁大秦㊁安息㊁身毒诸国交通往来㊂或三方四方,浮浪乘风,百日便至㊂率奉佛教,好生恶杀㊂”[12](P158-160)菩提拔陀自西域而来,并叙说南方诸国风土人情,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因佛教而促进了与外之交流,也因此能读到南方诸国的特色㊂可见,佛教之辨在这部分轶事传说中也是有着一定地位的㊂‘洛阳伽蓝记“中小说部分的记载不再局限于历史范畴,对宗教之典故㊁轶事也颇为关注并详细记载下来㊂这部分轶闻传说类小说的出现,让‘洛阳伽蓝记“中的小说部分不再单纯的是志人㊁志史或者志怪,而是人㊁事㊁怪互相融合的㊂从历史逸闻㊁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之辨这三个方向来解读这些小说故事只是取其大致特征,当然不能竭尽全面㊂如在历史逸闻中,人物形象都很突出,而在对人物的勾勒和详述中,故事情节也穿插其中,即使是在佛教故事的讲述中,也能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之妙㊂这三者之特点与融合,构成了此类丰富而生动的小说㊂二摇神怪传说类杨衒之作‘洛阳伽蓝记“时,志人志怪小说已发展很成熟,他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前代及当代创作的浸染㊂鲁迅就曾指出: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㊂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所鬼神志怪之书㊂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㊂文人之作,虽非如儒㊁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无诚妄之别矣㊂”[13](P45)这段论述,说明佛㊁道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是精辟的㊂杨衒之作为北朝时代的人,他在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佛㊁道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文人,他也必然在儒家文化中成长,其中儒家谶纬之学的影响不可忽视㊂在分析此类神怪传说时,从内容上从儒㊁佛㊁道三家思想而归类可以分为 谶纬异象”㊁佛教志怪”㊁ 道教志怪”三个方面㊂①谶纬异象:与政治预兆有关的故事㊂佛教志怪:与佛教相关的志怪故事㊂道教志怪:与道教相关的志怪故事㊂神怪传说类,择录二十七则,列于下表㊂①此分类方法,参考台湾学者黄浩彬论文‘〈洛阳伽蓝记〉中的人物形象研究㊃附论‘洛阳伽蓝记“中的志怪异闻“,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班,2010年6月㊂表二则第所属卷章内容概要类型1‘序“琅琊郡开阳县之南门,飞迁至洛阳㊂谶纬异象2卷一‘永宁寺“东莱郡人见浮图现于海中㊂谶纬异象3卷一‘昭仪尼寺“佛前一异桑,帝恶而伐之,血流至地,见者莫不悲泣㊂佛教志怪4卷一‘昭仪尼寺“光明寺中金像与菩提合声唱贼㊂佛教志怪5卷一‘修梵寺“写邢峦贪据董卓财物,经年而卒㊂道教志怪6卷二‘崇真寺“比丘惠凝死后复活,具说阎罗王检阅㊂佛教志怪7卷二‘崇真寺“刘宣明死后尸行百步㊂道教志怪8卷二‘平等寺“寺中金像每当国有变乱之前,必先发佛汗㊂谶纬异象9卷二‘景宁寺“宝明寺众僧常见苏秦车仪出入其冢㊂道教志怪10卷二‘景宁寺“元慎解三梦㊂谶纬异象11卷二‘景宁寺“刘胡杀猪时,猪忽唱乞命㊂谶纬异象12卷三‘大统寺“高显略宅见赤光行于堂前,因掘得苏秦家金㊂佛教志怪13卷三‘大统寺“樊元宝遇洛水之神故事㊂道教志怪14卷三‘菩提寺“崔涵死而复生,并言柏棺者得免发鬼兵㊂道教志怪15卷四‘宣忠寺“庄帝之臣元徽,避尔朱兆于祖仁,遇害㊂托梦借兆之手杀祖仁㊂道教志怪16卷四‘白马寺“沙门宝公,知过去㊁未来三世,尝谶于胡太后㊂谶纬异象17卷四‘法云寺“孙岩之妻乃狐魅所变,持刀剪人发㊂道教志怪18卷四‘法云寺“韦英早卒,其妻不治丧而嫁,英乃现身呼之㊂道教志怪19卷四‘法云寺“侯庆本欲鬻牛为铜像敷金,适遇急事他用,后此像竟取其儿魂多之命以偿金色㊂佛教志怪20卷四‘永明寺“孟仲晖造一像,每夜绕行其座,脚迹隐地成文㊂隔年忽然自去㊂佛教志怪21卷五‘凝玄寺“雀离浮图南一石塔,能与世人表吉凶㊂佛教志怪22卷五‘凝玄寺“比丘毗卢旃遣罗睺罗变形为佛现真容,于阗王见之遂信佛㊂佛教志怪23卷五‘凝玄寺“盤陀王舍位拉习波罗门咒,咒死毒龙,解救百姓㊂佛教志怪24卷五‘凝玄寺“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嗔怒㊂佛教志怪25卷五‘凝玄寺“龙王神变,国王投金玉于池祷请㊂佛教志怪26卷五‘凝玄寺“佛嚼杨枝植地而生,后成大树,胡名曰婆楼㊂佛教志怪27卷五‘凝玄寺“雀离浮图南一石塔,能与世人表吉凶㊂佛教志怪(一)谶纬异象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政治动乱㊁思想纷杂的时代㊂北魏洛阳城的宗教氛围浓厚,但儒家的正统文化是北朝的主要根基,尤其是杨衒之这样的文人,儒家传统思想是他的思想的主要部分,他也饱读诗书,典故旧事㊁逸闻奇谈都了然于胸,从解读 茨苗”一事中即可得知㊂当谈及神怪传说时,与政治联系密切的谶纬之学就与种种异象结合,形成了谶纬异象的故事㊂祥和盛世必有祥瑞出现,政治失德时有异象出现,秉承了董仲舒‘天人三策“中 天人感应说”,‘洛阳伽蓝记“中许多神怪传说有了此种特色㊂杨衒之记下这些谶纬异象,应该是为了与当时政治情势相配合㊂如沙门宝公尝谶于胡太后㊂有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睹三世㊂发言似谶,不可得解,事过之後,始验其实㊂胡太后。

洛阳珈蓝记

洛阳珈蓝记

序(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书名: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回目录下一页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於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纟弟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

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

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

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

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

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

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以“开阳”为名。

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

洛阳伽蓝记校注序

洛阳伽蓝记校注序

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一洛阳伽蓝记与北魏佛教我国南北朝时代,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较落後的北魏拓跋王朝,百六十年间留下的着作不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可称北魏的三部杰作。

《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而有科学价值的农书。

《水经注》是一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地理书。

《洛阳伽蓝记》以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三部书因钞刻舛误,错字脱文太多,都很难读。

《水经注》一书,清代的学者,从全祖望、戴震到王先谦、杨守敬,都还下过不少的工夫,而其他两书,校订注释的工作,不是绝少人做,即是有人做了,也还不够。

这就是《洛阳伽蓝记校注》一书的来由罢。

我们知道,南北朝时代是承魏晋以来五胡十六国长期大动乱的时代,也就是黄河流域南北两岸人民大遭苦难的时代;同时它是我国中古时期宗教狂热的时代,也就是佛教臻于极盛的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当人民受到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还反抗无力之时,往往会产生对美好的来世生活的憧际。

宗教就利用其对美好的来世生活这一幻想来安慰他们,麻醉他们,使他们能够忍受在现实中遭过到的一切痛苦。

而在剥削阶级或压迫民族的统治者中就利用宗教驯服人民的这一精神武器,作为缓和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以巩固其统治权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又在宗教本身也必须依靠统治者的力量来达到它推行教义和牟取僧侣特权的目的,正如晋释道安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

[1]我想这就是南北朝时代何以成为我国历史上宗教狂热时代的一个大原因。

王昶在《今释萃编》总论北朝造像诸碑时早已接触到了这一点。

南朝梁释僧佑《弘明集》,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反映到这一时代关於宗教的发展及其在敦理上和政治上的斗争。

魏收《魏书》特撰《释老志》,记载了这一时代北魏王朝的宗教史实。

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都留下了这一时代北朝方面的佛教艺术,最可珍视的是造像和壁画。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

艺术生活A RT&L I FE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322020年第3期(总第215期)N0.3 2020S e ria l N0.215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陈娟(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00)摘要:魏晋时期佛教兴起,文化与宗教交融渗透,佛寺的兴建孕育了佛寺园林这一新的类型诞生,促进我国造园 艺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

该时期佛寺园林造园艺术兼容儒、释、道、玄等美学思想,造园手法精彩各异,类型丰富多样。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佛寺园林的造园特征、思想及生产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佛 寺园林从内部造园逐渐走向外围园林化环境发展,从浓郁的神异色彩转化到自然色彩,在追求园林艺术精神与自 然精神的同时兼顾居民的公共活动性及生产性。

该研究为我国古代环境审美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对象,也为从古 至今的造园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佛寺园林;造园特征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2020) 03-0032-06引言《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 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北魏时期,曰益 加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孕育着各种宗教的盛行,宗教建筑的大量出现,围绕宗教建筑而相应出 现的佛寺园林应运而生。

从洛阳寺院发展记载中可 知,西晋永嘉末年只有42处,到北魏末年增加至 1367处。

北魏的洛阳既是帝王之都又是佛教中心,双重繁荣与兴盛催使佛寺园林迅速发展,洛阳有“佛 寺园林满洛城”之称。

此外,北魏的僧尼具有免除 役税的特权,生活比较有保障,在繁重的赋税徭役 面前,许多穷困的人甘愿以宅为寺,出家为僧[1127。

任城王澄在奏文中曾经写到:“自迁都已来,年逾 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2]1773这些因素为佛 寺园林造园活动的兴起和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洛阳伽蓝记》卷三

《洛阳伽蓝记》卷三

《洛阳伽蓝记》卷三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

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

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隶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

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

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隶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

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

魏文帝作《典论》六碑,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存,高祖题为劝学里。

里有文觉、三宝、宁远三寺。

武定四年,大将军迁《石经》於邺。

周回有园,珍果出焉。

有大谷含消梨,重十斤,从树着地,尽化为水。

世人云:"报德之梨,承光之柰。

"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师。

劝学里东有延贤里,里内有正觉寺,尚书令王肃所立也。

肃字公懿,琅琊人也。

伪齐雍州刺史奂之子也。

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为齐秘书丞。

太和十八年,背逆归顺。

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

高祖甚重之,常呼王生。

延贤之名,因肃立之。

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

及至京师,复尚公主。

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

见肃尚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

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肃忆父非理受祸,常有子胥报楚之意。

卑身素服,不听乐,时人以此称之。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

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

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以味言之,甚是优劣。

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高祖大笑,因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锺。

"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著作。

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语文----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语文----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语文 --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1.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 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 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

可以肯定的是, 自开始有茶起, 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 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

当然, 在这个期间内, 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 曾以“贡品”的形式, 进入到中原地区。

到了战国时代, 七雄并起, 战事频繁, 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

不过, 还应指出的是, 在战国或秦代以前, 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 因此, 《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 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 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 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陆羽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的根据, 是神农氏撰有《食经》, 其中曾提到饮茶。

实际上, 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 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 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 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

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 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 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 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 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 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 《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 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 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 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 饮茶之风大盛, 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 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从《洛阳伽蓝记》看《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书证

从《洛阳伽蓝记》看《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书证

《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从《洛阳伽蓝记》管窥《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牛太清摘要:本文结合《洛阳伽蓝记》一书的双音新词,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书证迟后问题。

目的为今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双音新词《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巨著。

它“古今兼收,源流并举”,“广泛地收录古今汉语著作中普通词语,”①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体现汉语词汇史研究成果的辞书。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洛》)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其记事详瞻、文笔流畅,并且全书在记言和叙述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口语词,产生了大量的双音新词(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词语),《词典》也从《洛》书中摘取了不少例子作首引例证。

据统计,《洛》书的671个双音新词中,《词典》用作首引例证的有141个,占新词总数的21%,这足以证明《词典》对《洛》书的重视。

但是,我们在整理和研究《洛》书双音新词时,发现了许多双音词《洛》书中已出现,而《词典》却采用了晚此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用例。

据统计,这类词有163个,占双音新词总数(671)的24.2%。

下面择要举例说明,其余则简略列出,希望能为今后《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资料。

1、《洛》书中已出现而《词典》却引现代用例为证的双音词语。

这类词共有10个。

[服式]《平等寺》:“广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

”《词典》第3889页:“服式,衣服样式。

茅盾《官舱里》:‘那位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的大褂,老式花样——差不多五十岁以上的‘乡绅’的标准服式了’”。

[大海]《闻义里》:“宋云答曰:‘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

’”《词典》第1316页:“大海:广阔的海洋。

”释义后无例证。

[急痛]《平等寺》:“于后数日,庆之遇病,心急痛,访人解治。

”《词典》第4262页:“急痛:剧烈疼痛。

冰心《集外·庄鸿的妹妹》:‘他们才吞吞吐吐地告诉我说姐姐死了,我听见了,一阵急痛,如同下到昏黑的地狱里一般’”。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1.洛阳伽蓝记的概述
2.洛阳伽蓝记的历史背景
3.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
4.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5.洛阳伽蓝记的翻译版本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魏晚期的一部地理志书,全名为《洛阳伽蓝记》,作者是北魏晚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颜之推。

本书是一部描绘当时洛阳城市风貌和佛教寺院情况的专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和佛教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伽蓝记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北魏晚期,当时洛阳是北魏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十分繁荣。

同时,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寺院成为洛阳城市中的一大景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颜之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当时洛阳的佛教寺院情况。

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是对当时洛阳的佛教寺院进行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包括寺院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历史沿革、僧侣情况等各个方面。

同时,颜之推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佛教故事和传说,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既具有历史著作的实录性质,又具有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颜之推在描绘洛阳城市和佛教寺院的同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
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洛阳伽蓝记的翻译版本有若干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的白居易译本和宋代的苏轼译本。

这些翻译版本对于传播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和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描绘北魏晚期洛阳城市风貌和佛教寺院情况的重要地理志书。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一百七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一百七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一百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一百七卷目录僧寺部汇考一释名〈寺〉晋书〈孝武帝本纪〉魏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景乐寺昭仪尼寺愿会寺光明寺胡统寺修梵寺嵩明寺景林寺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珞寺宗圣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归觉寺景明寺大统寺招福寺秦太上公二寺报德寺大觉寺三宝寺宁远寺正觉寺龙华寺追圣寺高阳王寺崇虚寺冲觉寺宣忠寺王典御寺光宝寺法云寺融觉寺大觉寺永明寺疑元寺河间寺京师诸寺〉寺塔记〈大兴善寺安国寺东禅院山庭院赵景公寺宝应寺菩萨寺光宅寺静域寺崇济寺资圣寺慈恩寺〉三宝感通录〈唐述谷寺〉法苑珠林〈波提寺灵味寺招提寺〉梁京寺记〈小庄严寺同泰寺开善寺大爱敬寺法宝寺宝林寺〉庚寅奏事录〈龙游寺〉于役志〈寿宁寺〉燕翼贻谋录〈相国寺〉挥麈前录〈应天寺启圣院兴德禅院〉庐山后录〈西林寺〉吴中胜记〈吴山寺光福寺〉学佛考训〈翠微寺天宫寺善卷寺〉西干十寺记〈水西寺经藏寺〉神异典第一百七卷僧寺部汇考一《释名》《寺》寺,嗣也。

治事者相续于其内,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

《魏书》《释老志》后汉明帝遣郎中蔡愔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

愔得佛经《四十二章》,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遂为四方式。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

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

南帝梦金人长丈六项,皆日月光明,胡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明帝崩,起祗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屠焉,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浮图前。

柰林蒲萄异于馀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

柰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報德寺
(洛陽伽藍記卷第三城南)
洛陽伽藍記,東魏人楊衒之撰,歷代目錄著錄皆書「楊」亦有作「羊」、「陽」者。

作者生平事蹟不詳,據該書敍述及其它史料可考者,知其為北平(今河北遵化)人,北魏末曾任撫軍將軍司馬,東魏時曾任秘書監,對當時佞佛的社會風氣頗為不滿。

全書五卷,宋以後文獻著錄亦有作三卷者。

該書主要目的是記北魏定都洛陽四十年間洛陽城佛教寺塔的興衰,從城內開始,次及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各卷以洛陽里巷為線索、以重要佛寺為綱目,次第展開,猶如一部當時洛陽城的遊記。

圍繞里巷、佛寺,該書還記敍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人物、風俗、傳聞故事以及漢、魏、西晉時代的故跡,反映了洛陽城的歷史變化及北魏時代洛陽都市風貌及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實態。

是研究中國佛教史、洛陽城歷史及北魏後期歷史極為重要的著作。

該書卷五依據惠生行記、宋雲家紀、道榮傳等材料,詳述北魏末宋雲奉命至印度取經行程及見聞,為研究古代中、印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受到中外學者珍視。

書中所記人物事蹟與神異故事,宛轉有致,文辭秀逸,為中國小說發展史重要的環節。

該書原分正文與子注,正文如綱,子注如目,詳述內容,但後世傳本,已難以截然分辨。

隋書、舊唐書之經籍志,新唐書、宋史之藝文志均曾著錄該書,明以後,傳世刻本甚多,各有長短。

今人范祥雍以明如隱堂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撰成洛陽伽藍記校注,正文校勘注之外,首有長篇序,後附佚文、歷代著錄及序跋題識、圖說、年表四種,始於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多次重印,極便使用。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印行之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較為簡明,亦便於使用。

本文選自該書卷三城南,選文從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篇題為選者所加。

內容除了通過漢魏石經興廢反映洛陽城文化變遷外,主要通過王肅從南齊投奔北魏後的飲食習慣的變化,表現了當時南北生活習慣的衝突與調適,以及孝文帝時上層人物雅聚的情景。

附錄選自該書卷二,反映了當時南北文化衝突與北魏洛陽時代文化上的進步對南朝人士的心理影響,可相互參讀。

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1為馮太后追福。

2在開陽門外三里。

開陽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3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4作篆、科斗、隸三種字,5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跡也。

6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

復有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

又讚學碑一所,並在堂前。

魏文帝作典論六碑,7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碑,8高祖題為勸學里。

武定四年,9大將軍遷石經於鄴。

10
里內有大覺、三寶、寧遠三寺,周迴有園,珍果出焉。

有大谷含消梨,重十斤,從樹著地,盡化為水。

世人云:「報德之梨,承光之柰。

」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11冠于京師。

1高祖孝文皇帝(467-499),北魏皇帝拓跋宏,五歲即位為帝,政權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馮氏控制,在冯氏指導下熟悉治道,學習漢族文化典籍,並積極支持馮氏主持的均田制等改革活動。

馮氏去世後,他堅持追諡她為文明太皇太后,推行更為徹底的漢化改革,全面改革官制與朝廷禮儀。

為減少鮮卑貴族對改革的阻撓,遷都洛陽,改鮮卑部落名號為漢族單姓,禁說漢語以外的少數民族語言,禁穿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推行門閥士族制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世家大族通婚。

死後諡為孝文,廟號高祖,主要活動見魏書高祖紀
2馮太后(442-490),即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原本漢人,為北燕皇氏後裔。

因父犯罪充入北魏後宮為奴,後地位上升,立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

文成帝死後,她利用支持者誅殺專權的鮮卑貴族乙渾,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一年後還政于獻文帝拓跋弘。

數年後又發動政變,迫使拓跋弘以太上皇自居,讓位於五歲的兒子拓跋宏。

此後十五年間,馮氏利用宦官、私寵,以太皇太后控制北魏朝政,並重用漢族士人高允、高閭、李冲等,推行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改革活動。

死後諡號為文明。

魏書皇后傳有傳。

3漢國子學堂,西晉始於太學外別立國子學,為貴族子弟專設學校,漢代只有太學。

4寫,魏晉南北朝習用語,指按原書全文照錄,如屬摘錄部分內容或篇目則為抄。

5科鬥,亦作蝌鬥,先秦時一種字體。

6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末著名文人,長於書法,後漢書有傳。

7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一書,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刻石立於洛陽太廟門外。

其書隋書經籍志子部猶著錄五卷,後散佚,清嚴可均全三國文卷八備錄佚文,可資查考。

8太和,北魏孝文帝年號,太和十七年為493年。

9武定,東魏孝靜帝年號,武定四年為546年。

10大將軍,指東魏執政者高澄。

11柰,蘋果。

勸學里東有延賢里,里內有正覺寺,尚書令王肅所立也。

12肅字恭懿,琅琊人也,偽齊雍州刺史奐之子也。

贍學多通,13才辭美茂,為齊秘書丞,太和十八年背逆歸順。

時高祖新營洛邑,多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王生」。

延賢之名,因肅立之。

肅在江南,聘謝氏女為妻,及至京師,復尚公主。

其後謝氏入道為尼,14亦來奔肅。

見肅尚主,謝作五言詩以贈之。

其詩曰:「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意纏綿時。

」公主代肅答謝云:「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

」肅甚有愧謝之色,遂造正覺寺以憩之。

肅憶父非理受禍,15常有子胥報楚之意,卑身素服,不聽音樂,時人以此稱之。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

16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巵」。

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漿甚多。

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17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珍異。

以味言之,甚有優劣。

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

」高祖大笑,因舉酒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鐘。

」18御史中尉李彪曰:19「沽酒老嫗甕注瓨,屠兒割肉與稱同。

」尚書左丞甄琛曰:20「吳人浮水自云工,妓兒擲繩在虛空。

」彭城王勰曰:21「臣始解此字是『習』字。

」高祖即以金鐘賜彪。

朝12王肅(464-501),出身東晉南朝第一高門琅琊王氏,因父被殺逃至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採用南朝制度多因其人,魏書有傳,可與本文參讀。

13贍學,博學。

14入道,魏晉南北朝習稱佛教為道、僧人為道人,入道即入佛寺。

15王肅父王奐以謀反罪名被南朝齊明帝殺于雍州刺史任上,見南齊書王奐傳。

16茗汁,茶水。

17中國之味,習慣中原飲食。

18孝文帝所說為當時隱語,即字謎,謎底為「習」字,這是魏晉南北朝文人雅聚喜好的遊戲。

孝文帝實際上是在教育反對漢化改革的鮮卑貴族習慣成自然的道理。

19李彪(444-501,字道固,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支持者,魏書有傳。

20甄琛(?-524),字思伯,魏書有傳。

21彭城王勰(454-508),字彥和,孝文帝同父弟,封彭城王,有深厚文化修養,孝文帝漢化改革特加倚重,為當時重臣,孝文子宣武帝元恪懼其擅權而將殺害,事蹟詳見魏書卷二十一有傳。

廷服彪聰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

」肅對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

」彭城王重謂肅曰:「卿明日顧我,22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因此復號茗飲為酪奴。

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

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23好蒼頭水厄。

24海上有逐臭之夫,25里內有學顰之婦,26以卿言之,即是也。

」其彭城王家有吳奴,以此言戲之。

自是朝貴讌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27後蕭衍子西豐侯蕭正德歸降,28時元乂欲為之設茗,29先問:「卿水厄多少?」正德不曉乂意,答曰:「下官雖生於水鄉,而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

30」元乂舉坐之客皆笑焉。

22顧,拜訪
23王侯八珍,語出周禮天官膳夫。

鄭玄注謂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

24蒼頭,奴僕。

25語出呂氏春秋遇合篇。

謂人有大臭不為親人所容而避居海邊,其地有人喜其臭而晝夜相隨。

26語出莊子天運篇
27江表,江南。

殘民,謂未沾王化之民,此屬北方士人對南朝人的鄙視性稱呼。

28蕭正德,字公和,梁武帝蕭衍侄,蕭衍初無子,以為養子,後有子蕭統,立為太子,封正德為西豐侯,正德覬覦帝位,懷恨于梁普通六年(525)投奔北魏,因不被重視,一年後復回梁朝。

梁末,與侯景勾結,備船接侯景軍隊過江,一度被侯景推為皇帝。

侯景攻陷建康後將其處死。

梁書有傳。

29元乂,魏書作元叉,字伯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後,魏明帝元詡時一度總攬軍政大權。

事蹟見魏書卷一十六。

30陽侯,水神名。

漢書揚雄傳注:「應劭曰:陽侯,古之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為大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