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源与环境问题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复习课件)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2021 ·江苏徐州高三联考)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田里就会出现“狼烟四起” 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秸秆作为循环经济 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其综合利用,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有直接的生态效益。
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 产制造——消费使用——废 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 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 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 治理的弊端。清洁生产产品 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
弃物,只是与传统生产方式 相比,产生的废弃物较少。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4 我国的海洋国情(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背景)
真题考情 全国卷选作题,第44题;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02 体系构建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03 知识梳理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知识梳理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 问题
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 例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表现 3.全球性环境问题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1)优化开发区域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2)重点开发区域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3)限制开发区域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4)禁止开发区域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04 专题突破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循环经济【摘要】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立循环经济,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场包括从经济增长方式到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这场深刻变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
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持续发展框架中。
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些层面包括: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共生的企业生态网络;城市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循环经济是永续的绿色增长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8)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3)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1)区域性环境问题①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 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2)全球性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大气等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加剧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识别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地域差异,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环境问题图片、视频资料)•小组讨论案例材料•互联网资源(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相关新闻报道)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模拟环境问题决策过程,增强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主题。
•提问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概述:介绍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强调其全球性和紧迫性。
•分类探讨:•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分布与消耗情况,分析短缺原因及影响。
•生态破坏问题:以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例,讲解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通过案例分析其来源、扩散路径及对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与发展》PPT人教
【素养探究】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
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 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下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 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 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 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 立方米。
【补偿训练】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工业建 设占用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 其不可再生性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浪费, 矿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
【典例示范】 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微粒的总称,是
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来源可分为人为气溶胶和 自然气溶胶两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通常用以推算 气溶胶含量。读中国多年平均气溶胶厚度等值线分布 图,回答(1)、(2)题。
能力 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成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环境 问题
环境 污染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
土壤污染
的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 圾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露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环境 问题
环保与发展
环保与发展一、环境: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由地球上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空间。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水资源: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人口环境容量: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同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酸雨: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食物链:生物之间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和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分离、运移和沉积的过程。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臭氧层:在距地面大约25~30km处(平流层),大气中臭氧最密集的层次。
二、1、中国耕地资源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均、自然条件差。
2、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煤烟型污染是普遍问题尾气污染明显增加酸雨分布的区域性明显工业废气是目前主要污染源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4、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存在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环境与发展知识点总结高中
环境与发展知识点总结高中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环境与发展知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为构建美丽新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来探讨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理论,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重要的议题。
一、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1.环境环境是指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它包括大气层、水层和陆地等物理环境,以及各种生物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
2.发展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动力。
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
3.环境与发展环境与发展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环境与发展的主要问题1.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开采和使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同时由于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等,造成环境污染。
2.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是生物圈中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均衡关系。
而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由于环境污染和大量的开发活动,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地球近年来的一种气候变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现象,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
4.城市化和资源消耗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资源的消耗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能源消耗量增大等,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
5.环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平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都应该享有公平的环境权益。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子孙后代的需要得到满足。
以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环境与发展之人地协调发展
3. 据图2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B )
A. 矿区生态修复
B. 退耕还林还草
C. 沙漠裸地农垦
D. 生活环境治理
【解题思路】 读图2可知,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措施,将大 量农业生产用地(102 547 km2)和沙漠裸地(26 839 km2)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而生态 建设用地中只有2 967 km2转化为城乡生活用地和 2 735 km2转化为工矿生产用地, 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102 547+26 839-2 967-2 735=123 684 km2,使得当地土壤 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正 确。结合图2可知,工矿生产用地面积净增加1 404+2 735+3 526-190=7 475 km2,城乡生活用地面积净增加190+409+2 967+14 045=17 611 km2,两者总面积 净增加7 475+17 611=25 086 km2,远不如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的面积123 684 km2,因此即使当地开展了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治理工作,也不是其生态建设 的最主要措施,A、D错误;沙漠裸地农垦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不合理开发等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减小
(3)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表现
原因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而降水 水资源危机
少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经济发展快,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利 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典例或分布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3.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 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态破坏。
“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内容详析
() 3②表示 — — 作用, 产生的条件是岩石存在的 等发生变化 。 这一题 目的设计 有意识地提高 了难度 , 目的是对本 节课重点 内容 的教学效 果进行检测 , 三大类 岩石的 涉及 名称、 形成 原 因及其 相互转 化过程 中受到 的内 、 外力 作 用, 从而引 导高一教 学 的能 力培养重视 立足教 材 、 回归
: 计划及其影响 因、
1 马 f 雨林 开 发 f 孙l 垫 亚 塑整
’ 、 作用 问题 、 : 急
. .. . .. ... ... .
亚 马孙
【. .一 . .
剧减
— —
雨林的前途
’ 。 ‘
开发还是保护
・ 由、 : 理 具 : 体措施
I .
图 2 森 林 的 开 发 和保 护一
以 亚 马孙 热带 雨林 为 例
进行知识建构如图 1 和图 2 。 二、 目标导 航 知识与技 能 : 了解荒漠化 、 土流失的含义 、 水 主要分 布 区和危 害 , 森林 的作用 、 现状 和减少 的危 害 以及 雨林 开发的背景和原 因 , 的含 义 、 湿地 分布和价值 ; 理解水 土 流失 、 荒漠化等发生 的原 因 , 雨林 的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 位学生 的作 品 , 通过 自评 、 互评 、 师评 的方 式 ,磨 合 ” “ 出 相对成熟 的图式作为需要共同掌握的学习成果 。 学生在 协作状态下 , 过识错 一纠错一再识错一再纠错 的不 断 通 完善 的过程 , 认知逐渐清晰 , 理解逐 渐深刻 。 由于学 习真 正成 为学生 自己的事 情 ,他们 的学 习积极 性会 明显 提 高, 教学 的重点在不知不觉 中迎刃而解 。
3活 动 指 导 .
湿 地开发 利用 中存在 的问题 , 了解其综 合治理措施 。掌 握阅读 、 分析 、 运用相关 图表数 据的技 能 , 分析 区域环境 与发展 问题及 主要对策 的一般方法 。 过 程 与 方 法 : 过 阅 读 地 图说 明西 北 地 区 、 土 通 黄 高原 的位置 , 会描 述其 范 围 , 养读 图能力 ; 过对 学 培 通 “ 三北 ” 防护林 体 系 建设 工 程 、 国家 政 策 的 了解 , 导 引 学 生多 向思维 , 导对 策 措 施 , 养 学生 理 论 联 系 实 推 培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 增长的双重压力;掠夺式开发;快速工业化; 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
在加重
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趋势
举例
有些已经超越国界和地
域界线,发展成全球性 酸雨、□15_臭__氧___层__破坏、全球变暖
环境问题
有些从局部向全球蔓延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思维过程】
【答案】 ❶工农业 ❷水 ❸生物 ❹湖水 ❺浮游生物
[核心归纳]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典型案例 (1)自然资源枯竭。
表现 水资源
危机 土地资 源短缺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 华北平原的春旱 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城市及交
通建设占用农田
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
土壤污染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 圾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典型案例
泰晤士河的悲剧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 城”现象 城市噪声污染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
2.主要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城市 主要表现为□ 10_环__境__污__染__
主要表现为□ 11_生__态__破__坏__ 乡村 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形成原因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 放大量废弃物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乡镇企业排放废弃物;农药、肥料 等大量使用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消耗资源等问题则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首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减少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设备,而这些都依赖于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
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其次,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问题的加剧,环境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时至今日,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例如,工业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使很多人放弃居住在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也使得经济持续增长面临困境。
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环境监测和执法的力度。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大环境投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而企业和个人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意识,改变不良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总的来说,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通过创新科技、改革制度、提高环境意识等多种方式,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只有环境与发展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目标,让地球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环境与发展作文
环境与发展作文
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
自然环境,而环境的保护又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如何在环境保
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环境的恶化会
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对立环境与发展,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
重环境的保护,实现环境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其次,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
个人都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政府应当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
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投入,提高
环保技术水平。
同时,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再者,环境保护需要科技的支持。
科技的发展可以带来环保技
术的创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
和推广。
最后,环境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解决。
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发达国家应当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全球环境治理。
总之,环境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环境。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环境与发展作文
环境与发展作文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是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
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环境与发展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环境被破坏,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如果发展不可持续,环境也将受到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环境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行绿色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广大市民也要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再次,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之道。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我们要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最后,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环境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环境与发展
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含义: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主要营养物质: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主要影响因素:磷,氮如何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保护和善待野生 动物,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必须作出的现实选择。
人们非法捕食野生动物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呢? 【答案】提示:生态破坏。
【基础清单】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概念: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 __不__友__好__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学习技法 (1)图表分析法。教材中运用了众多的插图对知识进行说明,学习时 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按照读图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归纳语言的思路 进行。 (2)案例分析法。学习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 坏、酸雨等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并根 据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可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学习 可持续发展时,可结合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材料,理解践行可持续发 展的具体措施。
【整合提升】 1.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
含义
致生态退化,影响人类的
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区别生产和生活来自产生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
机制 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境承受能力
【名师助学】 小拓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人类目前所面临 的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想一想1: 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吗? 【答案】不是。人口的增长可能会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 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环境问题 【情境探究】
环境学知识题库
1、环境:周围的事物,是相对于主题的客体。
(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化。
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①人类无限制地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导致盲目地、无限度地索取和排放废物;②环境向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能力有限,即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并且缓慢。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5、认识:1)寂静的春天(1962年环保类书籍);2)增长的极限(1972年):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是对地球的第一份会诊报告;3)第一次联合国会议(197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4)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联合国提出的报告):最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宣言内容: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1991年6月,北京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6、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前提。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3)探索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全球性变化: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
4)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则:这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方面。
><7、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 ②环境生物学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物理学⑤环境医学⑥环境法学⑦环境经济学⑧环境管理学⑨环境工程学><8、人类的环境观:①天命论——天定胜人②地理环境决定论③征服论——人定胜天④协调论——人地归一9、环境伦理:是伦理学一个分支,研究环境责任的道德基础。
高考地理复习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典型地区
类型 风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盐渍(碱)化 冻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排水不畅、地下水位 高、不合理灌溉地区 高原地区 典型 我国西北、中亚、西亚 和北非沙漠化 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黄淮海平原 青藏高原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发达,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
气候变干、温差增大 调节气候 气候变暖 调节大气成分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风沙侵袭、土地荒漠化加剧 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多、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洪涝灾害增多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海岸侵蚀加剧 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 繁衍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2010年浙江)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 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6分)
盐渍荒漠化: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 渍化土地的过程。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2、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升高
合理灌溉; 修建排水工程; 改良耕作方式; 退耕还草,植树种草。
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地形崎岖,坡度大 ?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土质疏松 地表植被稀少,缺乏保护
水土流失多发地— 湿润半湿润的山区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破坏地表植被 过度樵采,破坏地表植被 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交通建设中破坏地表植被
环境与发展作文
环境与发展作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焦点。
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为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也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和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环境的改善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来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其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也需要在政策层面得到更好的协调。
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者进行严厉处罚,形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外,教育也是促进环境与发展协调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加强环境教育,让每个人都明白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
总之,环境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因为环境保护而停滞不前。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和教育引导,才能实现环境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
希望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合思维视角下的“环境与发展”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达到人水和谐的目的。
一部成都水利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成都文
图5
不同专家对水资源短缺的建议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①解决水少(自然资立足课标,将教材重
的问题的一般思路:开源、节流。②阐明在科技支撑
质变差、鱼类死亡等现象发生。经思考讨论,学生采
取了调整措施,如更换小鱼品种、放入清道夫等鱼类
改善水环境等,都是人为调整成功的例子。生态缸生
态系统类似于微缩的人类生存环境,人口数量过多
时,废弃物排放过多,分解者过少,超出环境的自净能
力,环境污染问题会加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会使人
类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加大,导致过度索取资源,也会
图1
设计流程
二、实施过程
第一课 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时目标】①通过设计生态缸生态系统实验,认
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在不同条件
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整体;②通过观察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变化,试分
析生态系统出现平衡或不平衡的原因,体会两者的联
系;③结合资料和实验,总结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将
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环境问题的应对
措施等提供了进阶空间。
3. 设计思路
(1)尺度综合,设计学生活动,探究现实中的人地
关系及变化。本单元的活动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产
生”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
“如何应对环境问
题”等展开。主题顺序的设计以时空尺度为依据。从
时间上看,人地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地矛盾凸
关系,也包含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间关系的态度。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得以生存、发展,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复习
新型城镇化
立体交通
对点演练3:
长江经济带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
贵州等11个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入了生态保
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读长江经济带略图,完成4、5题。
4.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表现为( A )
A. 持续性和公平性
B. 共同性和持续性
B
C. 公平性和共同性
D.发展观和责任观
对点演练2: 期末测试十
低碳茶业是指在茶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较少物质投入,获取较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下图)。茶园是温室气体吸收的汇,具有生态固碳能力和潜力。2019 年福建省茶园面积近2200km2,目前正积极推进低碳茶业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主体功能区 _优__化__开___发_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地域类型 城镇化地区
主体功能
提供工业品和 服务产品
_限__制__开___发_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__重__点__生__态__功能区
提供农产品 提供生态产品
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 提供生态和游憩产品、精神财富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案例——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概况: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_1_1__个省级行政区。
(2)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具体体现
交通便利,区 以_长___江__为轴线,是承东启西的纽带;多条南北__铁__路__干__线__ 位优势明显 在此交会,配合建设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接南济北
资源储量充足, _地___表__水___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 是我国重要的__农__业___区;是高度发达的__综__合__性__工__业___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发展——源与环境问题————————————————————————————————作者:————————————————————————————————日期:第二章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了解世界及中国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问题的形势,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耕地资源特点,能源及矿产资源利用特点。
[教学重点] 1.世界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表现;中国耕地资源特点;中国能源问题的表现以及矿产资源的特点。
2.水体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种类。
目前中国水污染、大气污染特征。
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引起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
森林的生态功能及其破坏原因。
荒漠化概念及影响因素。
4.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原因。
臭氧层破坏原因及后果。
[教学时数]16第二节环境污染一、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原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表现: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后果: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总之,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
(一)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有多种,不同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废水具有不同的成分和性质,但其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化学性污染物(1)无机无毒物:酸、碱、一般无机盐、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
植物性营养物包括氮、磷、钾、硫等植物所需营养物的无机、有机化合物,如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和含氮和磷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港湾、内海等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也被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经常含有一定量的磷和氮等植物营养物质,施用磷肥、氮肥的农田水中,也含有无机磷和无机氮的盐类。
(2)无机有毒物:重金属、砷、氰化物、氟化物等重金属中主要包括对生物毒性明显的汞、镉、铬以及锌、铜、钴、镍等,它们排入天然水体后不可能减少或消失,却可能通过沉淀、吸附及食物链等而不断富集,最终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或严重疾病。
日本水俣病就是由于甲基汞破坏人的神经系统而引起的,骨疼病则是镉中毒造成骨骼中钙的减少的后果。
(3)有机无毒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这些物质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消耗大量的氧。
这些物质统称为需氧污染物。
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势必影响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水质恶化。
(4)有机有毒物:苯酚、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毒物主要来自焦化、燃料、农药、塑料合成等工业废水,农田径流中也有残留的农药。
这些有机物大多具有较大的分子和较复杂的结构,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在生物处理和自然环境中均不易去除,往往对人和生物体具有毒性,有的能引起急性中毒,有的则导致慢性病,有的已经被证明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
2.物理性污染物(1)悬浮物:悬浮在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水体中生活垃圾、泥沙等。
主要影响在于:●水体变得浑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农药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后形成淤积,会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热污染:废水排放引起水体的温度升高热电厂、金属冶炼厂、石油化工厂等常排放高温的废水。
主要影响在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一般水生生物能够生存的水温上限为33~35℃,有的鱼类的繁殖温度还要比此温度低得多。
●水中溶解氧减少。
水温升高加速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并使水中的化学反应、生化反应速度随之加快,造成溶解氧的下降,最后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
(3)放射性物质:指各种放射性元素主要来自核工业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工业或民用部门。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能的利用日益广泛,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向海洋倾倒的核废料,核试验降落到海水中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这些都使得放射性物质排入水体中,造成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
放射性物质能从水中或土壤中转移到生物、蔬菜或其他食物中,并发生浓缩和富集进入人体。
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会使人的健康受损,最常见的放射病就是血癌,即白血病。
3.生物性污染物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场、制革厂或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
主要影响在于:●病原微生物污染。
这些污水中常包含有细菌、病原体、寄生蠕虫等,排入地表水后,引起病原微生物污染。
常见的细菌:肠道传染病菌,如霍乱、伤寒和痢疾等病菌;常见的蠕虫:线虫等,可引起相应的寄生虫病;常见的病毒:肠道病毒和肝炎病毒等。
(二)污染源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地面径流产生的污水。
这些污染源根据它们进入水体的形式,我们将其分为两类:1.点污染源:污水、废水多由管道收集后集中排放(1)生活污水●来源: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
●成分:污水中主要含有悬浮态或溶解态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还含有氮、硫、磷等无机盐类和各种微生物。
(2)工业废水●来源:工业生产过程。
——按来源分:工艺废水、原料或成品洗涤水、场地冲洗水以及设备冷却水等;——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分:有机废水、无机废水、兼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废水、重金属废水、放射性废水等;——按产生废水的行业性质分: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焦化废水、农药废水、电镀废水等。
●特点:一般讲来,工业废水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污染物浓度大。
某些工业废水含有的悬浮固体或有机物浓度是生活污水的几十甚至几百倍;②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
如工业废水常呈酸性或碱性,废水中常含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的还含重金属、氰化物、多氯联苯、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污染物;③带有颜色或异味,如刺激性的气味,或呈现出令人生厌的外观,易产生泡沫,含有油类污染物等;④水量和水质变化大,因为工业生产一般有着分班进行的特点,废水水量和水质常随时间有变化,工业产品的调整或工业原料的变化,也会造成废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⑤某些工业废水的水温高,甚至有高达40℃以上。
2.面污染源:废水以无组织的、分散的、成片的形式排入水体●来源: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农村中无组织排放的废水,地表径流及其他废水污水。
●成分:往往含有化肥、农药、石油及其他杂质。
面污染源在某些地区及其某些污染的形成上,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水污染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人口和产生发展的多重压力,以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已有较大的下降。
1.中国地表水的分类按照地面水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把地表水分为五类:Ⅰ类水体:为源头水及其自然保护区;Ⅱ类水体: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水体: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级鱼类保护区,游泳区等;Ⅳ类水体:为工业用水区,人体不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水体:为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当水质降到三类以下,由于所含的有害物质高于国家规定指标,影响人体健康,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低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2.中国水污染特征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目前我国水污染具有以下的特征:(1)地表水质有所改善,但污染依然严重——有所改善根据对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的监测,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1.9%,较2009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与2009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降低了6.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22%)要求。
而从7大水系的情况来看,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6%,较2009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43%)要求。
地表水质监控情况对比全部监控断面七大水系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2010 51.9% 20.8% 59.6%2009 48.2% 20.8% 57.3%2005 37.5% 27.4% 21.0%——据《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滦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中国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在这7大水系),它们接纳了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
——依然严重尽管水质有所好转,但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西南诸河、海河、长江、黄河等水系共有40个断面出现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现象。
(2)北方水体污染比南方更为严重七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支流为重度污染。
珠江干流水质良好,支流水质为优。
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
淮河干流水质为优,支流为中度污染。
海河水系为重度污染。
辽河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干流优优良轻度污染优重度污染轻度污染支流良重度污染优中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重度污染总体良中度污染良轻度污染轻度污染重度污染中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Ⅰ~Ⅲ类88.6 68.2 84.9 47.6 41.9 37.1 40.5 Ⅳ类 6.6 4.5 12.1 35.7 32.5 11.3 16.3 Ⅴ类 1 6.8 — 4.8 9.3 11.3 18.9 劣Ⅴ类 3.8 20.5 3.0 11.9 16.3 40.3 24.3(3)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①突出——营养状态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营养状态为重度富营养的1个(滇池),占3.8%,中度富营养的2个(达赉湖、白洋淀),占7.7%,轻度富营养的11个,占42.3%。
其他为中营养状态,占46.2%。
重点湖泊中,太湖湖体为重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
滇池湖体为重度污染,属重度富营养。
巢湖湖体为中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
洪泽湖湖体为中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
洞庭湖湖体为重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
鄱阳湖湖体为轻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
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属中营养。
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都已呈现出富营养污染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接纳了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使水体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
例如,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原来是昆明市的饮用水源,但同时也是污水的受纳体,监测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滇池水质已只能满足灌溉水质的要求。
滇池内湖中水葫芦覆盖面积和生长厚度逐年增加,内湖外湖中都出现了蓝藻滋生的现象,原来的旖旎风光变成了一片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