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历时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5 卷 第 4 期 Vol. 15 No. 4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来自百度文库
2008 年 12 月 December 2008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历时演变
董祥冬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教育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到宋代,复数词尾开始出现了“满、瞒、门、们”等形 式。 例:
(33)对酒当歌泽冷淡,一任他满嗔恶。 (赵长卿词) (34)相公瞒恁撩起,你家人马来厮杀也。 (靖康城下) (35)失笑他瞒恁撩乱。 (克斋词) (36)学人言语未曾巧,看他门得人怜,秦吉了。 (辛 弃疾词) (37)你们四十,头戴笠……你们如何不是(文山集) (38)在 他 们 说 : 便 如 鬼 神 变 怪 , 有 许 多 不 可 知 的 。 (朱子类语) “满、瞒、门、们”等不同写法,一般认为是时间、空间 分布上的差异,即异形同义。 “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 发展是形尾 ‘们’字的 产 生 ”[1],但 其 来 源 学 界 争 议 较 大 , 至今无统一意见①。 吕叔湘[10]、冯春田[11]认为“们”可能来 源于中古汉语表示类属的“辈”;罗杰瑞认为“们”来自于 “每人”的合音[12];江蓝生认为 “们”来源于中古汉语表示 类 属 的 “物 ”[13];太 田 辰 夫[2]、俞 敏[14]、张 慧 英 [15]、 李 艳 惠 和 石 毓 智[16]认 为 “们 ”来 源 于 表 示 “ 家 庭 ”、 “ 家 族 ” 意 思 的 “ 门 ”。 李 艳 惠 和 石 毓 智 以 10 至 11 世 纪 汉 语 语 法 系 统 的 变 化 为背景,通过与方言中复数标记“家”的语法化过程相比 照而推导“门”的语法化过程,从而得出复数标记“们”的 来源。 李、石的推测可以得到现代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 汉语中除了普通话用“们”表复数外,很多地方(如 吴 语 区 )还 使 用 “家 ”表 复 数 词 尾 。 吕 叔 湘 (1985)、俞 敏 (1989)等 认 为 这 种 用 法 是 由 表 示 家 庭 处 所 的 “家 ”演 变 而来[10]。 此外,在现代东南地区的许多方言中存在俚、搭、 伲、笃、拉、堆、来、哩、里、勒等复数词尾。 如: A)我 侪 (丹 阳 ),我 俚 (无 锡 、 常 熟 、 昆 山 ), 我 队 ( 衢 州),吾那(松江),我笃(宜兴),我家(江阴、常州、),我推 (黄岩),阿拉(宁波),匣辣(姚),兀丫辣(紹兴、崇/太),吾 那(松江)。 [17] B)根 据 李 如 龙 (2001)[18],东 南 方 言 人 称 代 词 复 数 的 构成有三类: a,家、侪、侬、堆(推) 家(宜兴、常州、江阴、潥水、绍兴、嘉兴) 侪(丹阳) 堆(吴江黎里、黄岩) 侬(金华、永康) b,拉、辣、那 上海、松江、宁波
作者简介:董祥冬(1982-),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教育研究中心 2006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句法、语用学。 ①上古时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予、台、卬等,但“我”用法较早且最复杂,到魏晋时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第一人代词单数基本上 归并于“我”,因此本文主要以“我”为例讨论单、复同形时期的情况。 ②(1)-(3)例转引自岑仲勉《卜辞同文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7),(4)-(6)例转引自张玉金《甲 骨文语法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③(7)-(13)例转引自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摘 要: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在各个时期的实际形式有较大差异。 大致可以分 为四个时期:(1)单、复数同形时期,(2)词汇表达时期,(3)形态化时期,(4)形态标记时期。 从中可以总结出汉 语 代 词 复 数 形 式 发 展 的 两 条 线 索 :(1)代 词+复 数 义 词→复 数 代 词 ,(2)代 词+处 所 词→复 数 代 词 。
关键词:我们;形态化;变体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汉语的代词系统因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其演变 异常复杂。 从汉语史的角度看,第一人称代词的数量最 多、最为复杂,第二人称代词次之,第三人称代词相对单 纯一些。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 历时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复 数 表 达 形 式 大 致 为 : 上 古 : 我 、 吾 、 予 、 台 、 卬 … … ; 秦— — — 南 北 朝 :我 辈/侪/等 …… ;唐— ——五 代 :我 弥/弭/伟 …… ; 两宋:我满/瞒/门/们……;元:我每;明— ——至今:我们。
上面只简略勾勒了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 的大致 发 展 脉 络 ,可 以 概 括 为 四 个 发 展 期 :(1)单 、复 数 同 形 时 期 ,(2)词 汇 表 达 时 期 ,(3)形 态 化 时 期 ,(4)形 态 标记时期。
一、单、复数同形时期 上古汉语中, 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界限,如 我、汝、尔、吾等可以兼用于单复数[1][2][3]。 不过根据文献材 料,甲骨文中“我”①最初只表复数而不表单数。 赵诚先生 认为“我”和后代的“我”有差别,后代的我可指个人,也 可指集体,而甲骨文时代的我未见指个人者。 [4]《说文解 字注》中说“我,一作古杀字。 古文‘我’字,一作‘贼’,从 刀”。 这可能是“我”较古的意义,而在甲骨文中,人们已 经借用“我”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意义。 例②: (1)癸 丑 卜 ,…… 贞 勿 佳 (唯 )王 正□方 ,上 下 弗 若 , 不其我受。 (2)癸 巳 卜 ,…… 土 方 征 于 我 东 鄙 ,□二 邑 ,方 亦 侵 我西鄙田。 (3)辛之卜,……贞我已方□若。 (4)贞:我西史亡祸。
于独立词汇和词缀之间,它们构成了汉语(包括方言)复 数表达法的一种方式:代词+复数义词→复数代词。
三、形态化时期 在 唐 代 文 献 中 出 现 表 示 复 数 的 “ 弭 ” ( 或 作 弥 )、 伟 。 例:(25)我弭当家没出得卢遐来。 衢州为辩之,皆大笑。 (赵璘·因话录) (26) 今 抛 向 南 街 衙 , 被 公 大 措 伟 龁 邓 邓 把 将 官 职 去。 (韦绚·嘉话录) (27)儿郎伟,重重祝愿,一一夸张。 (司空图·司空表 圣文集) 这些用法是代词复数表达方式由词汇手段向语法 手段转变的过渡形式。 “弥、弭、伟”与“侪、辈、等、属”不 同之处在于,它们本身与复数意义无关,人们只是利用 同音的“弥、弭、伟”来表示复数的概念。 较直接利用含有 复数意义的词汇而言,这种方式有了不少进步。 从(25)(27)我 们 可 以 看 出 :A)代 词 +/弥/弭/伟 → 复 数 指 称 ,B) 名 词(有生命且指人)+弥/弭/伟→复数指称。 这与现代汉语 中复数词尾“们”的用法极其吻合。 但用“弥、弭、伟”来表复数指称是否为当时的通行 用法很值得怀疑,唐代文献中“弥、弭、伟”表复数的用例 很少。 如《敦煌变文》的人称代词系统中不见表复数的 “伟 、弥 ”[7],人 称 代 词 复 数 的 表 示 法 , 除 了 “ 我 ” 兼 表 外 , 还 用“我辈、我等”等词汇表达形式。 例: (28)我佛牟尼大法王,观见难陀气愍伤。 (难陀出家 缘起) (29)若说我家夫主,不是等闲之人。 (难陀出家缘起) (30)老 翁 蒙 问 ,攉 笑 呵 呵 , 说 道 : “ 我 辈 凡 夫 , 高 下 共 同一体空,不是吾之衰老,转转便到後生。 虽然殿上尊 高,老相亦复如是。 既蒙来问,具说原由。 ”(八相变) (31)百鸟尚为子屈,何况我辈君王。 若是孝顺之男, 直申心中所愿。 (八相变) (32)我 等 亦 须 努 力 , 身 强 力 健 , 王 见 我 等 , 还 如 怒 蜗 相似。 (伍子胥变文) 《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民间说唱文学的底本,极富口 语色彩,能反映当时一些口语情景。 《敦煌变文》中复数 指称表示法说明:弥、弭、伟的用法并不广泛,当时表复 数指称除沿用单数同形的“我”以外,还利用词汇表达手 段 (如 等 、 辈 等 ), 故 而 唐 五 代 时 第 一 人 称 复 数 表 示 法 是 多种手段兼用时期:旧的形式和新的形式并存。 宋 朝 楼 钥 《 攻 玫 集 》 中 有 “ 上 梁 文 必 言 ‘ 儿 郎 伟 ’, 皆 所未定。 ……余哑然笑曰:得之矣,所谓‘儿朗伟’犹言 ‘儿辈满’。 盖呼而告之,此关中方言也。 ”从楼钥文中我 们可以看 出 :1)在 南 宋 时 ,弭 、伟 仍 有 人 使 用 ,但 情 况 较 少,人们多不明白这种用法。 2)弭、伟在关中一些地区使 用。 唐王朝兴起于关陇地区,定都长安,关中方言对唐时 的全国通用语有重要影响是无疑的。 但“弭、伟”等用例 在 唐 代 文 献 中 却 极 其 少 见 , 根 据 前 面 对 “ 弭 ( 弥 )、 伟 ” 分
45
析及宋朝楼钥的记载,我们推断:“弭(弥)、伟”只是唐时 关中的某些地方方言用法。 今山西临县方言中用“弭”表 复 数 词 尾[8],今 陕 西 榆 林 地 区 北 万 镇 、 贺 家 川 使 用 “ 弭 ” 表 复数指称,而这些地方属于唐时关中地区,邢向东先生 认为它是唐时用法的遗留[9],这是有道理的。
44
语的地域变体,C)受其它语言的影响。 至于是哪种原因, 还有待探索。
二、词汇表达时期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一些附加词汇来表示复数形 式,如:侪、辈、等、曹。 这些用法中“侪”字出现较早,在 《左传》里已有此类用法: (14)吾 侪 小 人 皆 有 阖 卢 以 解 燥 湿 寒 暑 (左 传·襄 公 使七年) (15)吾 侪 小 人 所 谓 取 诸 其 怀 而 与 之 也 (左 传·宣 公 十一年) (16)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夫文王犹用,况吾 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此后,辈、等、属等相继用来表示复数指称,从秦代 直到南北朝这一时期,辈、等、属等成为构成复数指称的 主要方式。 (17)如 此 则 太 后 心 安 ,君 等 幸 得 脱 祸 矣 . ( 史 记·吕 太 后本记) (18)秉曰:吾等已让领军矣(南齐书·高帝萧道成) (19)我曹言原自杀。 (汉书·霍光传) (20)今 既 不 赦 我 曹 , 而 欲 解 兵 , 今 日 解 兵 , 明 日 当 复 为鱼肉矣(汉书·陈王列传) (21)单 于 历 告 左 右 部 都 尉 、 诸 边 王 , 入 塞 寇 盗 , 大 辈 万余,中辈数千(汉书·匈奴传) (22)今亦应须如我辈人也.(南齐书·庾杲之) (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24)雍齿尚为侯 ,我属无患焉。 (史记·留侯世家) 严格的说,上述“辈、侪、属、等”的用法与复数词尾 “们”有较大区别。 它们是含有词汇意义的实词,表示“这 类人,这班人”,与现代一些方言中表复数意义的“个人、 各 侬 、等 人 、各 连 人 …… ”的 性 质 相 同 。 例 (14)-(24)说 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词汇手段使人称代词“数”的 意义表达得更加明确。 “辈、侪、属、等”这些词汇的用与 不用,在区别单复数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很大。 从分布的 角度来说,它们不仅出现在代词后,而且用在名词后。 与 上古汉语中单、复数不加以明显区别相比,词汇手段使 得汉语人称代词表数方式日趋清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形式开始进入词汇表达时期。 现代汉语方言文献显示, 这种表示代词复数义的方式在若干地方一直延续下来。 如: 梅县:渠等人,清流:我各连人/各大家人”,宁化:渠 多 人 ,建 瓯 :你 伙 人 ,余 干 : 我 多 人 , 上 杭 : 啀 大 家 人 ”, 清 溪:渠兜,安义:渠侪,福州:汝各侬,建瓯:你伙人,汝辈, 海口:汝侬,永安:你侪,龙岩:汝侬,长汀:渠侪们,翁源: 渠等,揭西:渠兜畲等人、各连人、各大家人、兜、各侬、 侬、等、兜畲等均是表示群体意义的实义词汇,“侪、辈” 则是古汉语用法的遗留形式。 不过一定程度上,它们都 已成为复数表达法中具有实际词汇意义的后附成分,介
(5)癸未卜,古贞:黄尹保我史?贞:黄尹弗保我史。 (6)庚寅卜……贞:我其祀于河? 以上诸例表明,“我”可作主、宾、领三格,其意义和 “我们”一样,表复数指称意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到了西 周时人称代词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我”处于主、宾格时 已无单复数的分别, 只有处于领格中, 才保存复数意 义。 [5]例③: (7)尔不许我,我乃屏壁与圭。 (金滕) (8)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多士) (9)我即付散氏田器,有爽,……传弃之。 (氏人盤) (以上诸例中“我”表单数) (10)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 (尚书·大诰) (11)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尚 书·泰誓) (12)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 (左传·文 公十六年) (13)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 (尚书·大诰) (以上诸例中“我”作领格时表复数指称) 西周时,“我”兼表单、复数,只能根据句意而不能根 据形式来确定其“数”,这与上古汉语作为典型的孤立语 及其语法、词汇系统尚不够发达相关联。 有一个问题值 得注意, 上古汉语存在一定数量的语音内部屈折形式。 这时的“我”是否借助于语音内部屈折来表达单复数差 别,现在不清楚,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我们无法从 汉字中直接寻找古音。 但现在山西等地的一些地方借助 语音 或 语 调 的 屈 折 变 化 来 表 达 单 复 数 指 称 的 差 别[6],这 些 现 象 只 能 这 样 解 释 :A)来 自 古 汉 语 用 法 ,B)来 自 共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