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概念,能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短。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尺子或直尺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够准确地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直线、纸牌或其他可以被划分为等长线段的材料、尺子或直尺等。
2.学生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尺子或直尺。
七、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段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描述直线的特点。
2.引导学生认识直线两端的点,介绍直线的两端点为线段的端点。
3.再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概念,即由两个端点与它们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图形。
Step 2:线段比较的实际操作1.教师出示两个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可以使用尺子或直尺进行测量。
2.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让学生描述比较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3:引导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线段比较的规律。
如:如果一个线段比另一个线段长,我们可以说:“线段A长于线段B”。
2.引导学生思考线段比较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即比较线段的长度大小。
Step 4:练习巩固1.学生进行线段比较的练习,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
2.学生进行比较和描述线段长短的练习后,可以相互交流和验证答案。
Step 5: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更多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用学过的知识来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2.学生可以将线段按照长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并用语言描述排序结果。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实际生活经验的小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东知道中间的路线最短,教师要提出疑问,你能用数学道理来解释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出下一个问题)二、探究学习如右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那条路最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以致用:刚才的视频说明的数学道理你知道了么?请同学回答。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请两位学生比身高,让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引入你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各小组拿着你们手中的绳子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长,谁的短?并且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思考并回答结论:1.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叠合法。
2.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度量法。
3.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相差很大,直接视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学以致用: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 ( ) ( )活动二:1.什么是尺规作图?2.小组合作交流,试一试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直线。
尺规作图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图规律如下:(1)作射线A′C′(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活动三:想一想,折一折,怎样找到你手上绳子的中点位置?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表达式:如果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那么AM=BM= ( 21) AB. 或者AB=2AM=2BM 练习:如图示:点C 为AB 的中点,AC=3cm ,则BC=() cm ,AB=()cm 。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快速地比较线段的长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长短比较。
2. 讲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定义,线段的长度、起点和终点。
3. 演示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生活实例,加深对线段长短比较知识的理解。
九、课堂小结2. 强调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物品长度、规划路线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电路布线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原理。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_1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对《比较线段的长短》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二节。
是继《线段、射线、直线》之后的内容,它是学生对几何语言、几何基本事实、几何定义的初步接触,是很基础的一节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几何语言的转化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空间观念.知识主要分为四大块: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的表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距离;主要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教好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线与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的基础,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7—9年级《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2)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4)立足具体情景,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发展的成果.(5)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线段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三、学情分析1.教学方法:“微视频情境导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努力构建合作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2.学法指导: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经历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评价设计1.通过微视频预习达成目标一和目标2;2.从实例出发探究讨论比较线段长短达成目标3;3.通过评价练习题的延伸,借助尺规作图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达成目标4;4.通过变式训练强化提升达成目标5.学科素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德育范畴:思维严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录制微视频,学生预习探究新知微视频一(线段公理):任务单问题一: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捷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实际应用:学生举例.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其几何道理是___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容易的展开思维。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精品课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教材第3章“平面几何初步”中的第2节“线段的长短比较与运算”。
详细内容包括:线段的定义、线段长度的度量方法、线段长短的比较、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线段等分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长度的度量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学会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线段运算。
3. 掌握线段等分的概念,能够运用等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线段等分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线段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线段长短比较的例子(如测量绳子、比较两条道路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长短比较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定义:介绍线段的概念,强调线段的两个端点及线段的有限性。
(2)线段长度的度量方法: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线段长度。
(3)线段长短的比较: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比较等。
(4)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讲解线段长度运算的法则,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5)线段等分的概念及其应用:介绍线段等分的定义,讲解等分线段的方法及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定义2. 线段长度的度量方法3. 线段长短的比较4. 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5. 线段等分的概念及其应用6.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线段MN=10cm,PQ=3cm,求线段MP和NQ的长度。
(3)将一条线段AB等分为5份,求每份的长度。
2. 答案:(1)CD>EF>AB(2)MP=7cm,NQ=3cm(3)每份长度为2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线段长短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的第一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线段,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如何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直尺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2)线段的表示: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
(3)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2)分析:观察两条线段的长度,可通过直尺测量或折叠比较。
(3)解答:线段AB比线段CD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并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线段的表示方法3. 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七、作业设计(1)线段AB和线段CD(2)线段MN和线段PQ2. 答案:(1)线段AB比线段CD长,通过测量可得。
(2)线段MN和线段PQ等长,通过折叠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题目,进行交流和分享。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线段长短比较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2)新课讲解: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如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等。
(3)实例演示:利用教具、多媒体等展示线段长短比较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方法。
c.利用数学性质比较:如线段的等分点、相似三角形等。
4.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比较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练习纸,上面有若干个线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练习纸上的任务。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直观判断能力,但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严谨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仍需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比较,但对于线段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仍较为浅显。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对于一些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方法,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线段长短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以下题型:
(1)直接比较线段长短;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的性质,识别并画出线段。
重难点:线段定义的理解,线段性质的掌握,线段的识别与画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3.强调线段长短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准确判断给定线段的长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长短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2.线段的性质:线段有固定的长度,可以测量;线段上的点有限且可以数清。
3.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a.直接比较:将两个线段放在一起,直接观察哪个线段更长行比较。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1.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线段的相关知识,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在数学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直线、线段等几何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路径长短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首先明确线段的定义,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如AB表示线段A到B的线段。
2.讲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包括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利用数学性质比较等。
-直接比较: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长短。
-间接比较:利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测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
-利用数学性质比较:如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比例线段等性质进行比较。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并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线段。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课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线段长短的概念、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学会线段长度的运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长短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2. 学会并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线段长度的运算,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解决与线段长度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线段长度运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公路、一根绳子等实际生活中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
2. 知识讲解(1)线段长短的概念:介绍线段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长短是指线段的长度。
(2)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介绍并演示直尺比较法、圆规比较法、折叠比较法等。
(3)线段长度的运算:讲解线段长度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例题1:比较给定线段AB和CD的长短。
例题2:已知线段AB=5cm,BC=3cm,求线段AC的长度。
4. 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线段长短的概念与比较方法。
2. 线段长度的运算规则。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4.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解决实际问题:已知一段公路长10公里,现要将其延长至15公里,求延长部分的长度。
2. 答案(1)线段AB > 线段CD。
(2)线段AC = 8cm。
(3)延长部分的长度为5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线段长短比较和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相关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线段长短比较方法的教学。
2. 线段长度运算的规则及其应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生动的实物举例,如比较两根铅笔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概念。接着,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计算法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逐步突破这一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以及线段的长度。
2.学会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准确地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3.能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的长度。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作业本上简要回答:
a.在比较线段长短时,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误差?
b.如何避免这些误差,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准确性?
c.除了今天学到的比较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寻求帮助。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
2.提高拓展题:完成课本第26页的练习题4、5,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解决问题。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念。
3.实际应用题: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长短比较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家中物品的长度等,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和过程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题:分组完成一份关于比较线段长短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小组讨论心得等。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课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数学》教材第四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线段的长短比较与运算”进行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线段的定义、线段长度的测量方法、线段长短的比较、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长度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运算方法解决线段长度问题。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线段长度的加减运算。
重点:线段的定义、线段长短的比较、线段长度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校园中的一段跑道,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段跑道的长短。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定义:连接两个点的线,且这两个点之间的部分称为线段。
(2)线段长度的测量方法:使用直尺,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然后读取另一个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值。
(3)线段长短的比较:通过观察两个线段的长度,可以直接判断出哪个线段更长或更短。
(4)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将两个线段拼接在一起,其长度之和为两个线段长度之和;如果从一个线段上截取一部分,剩余部分的长度为原线段长度减去截取部分的长度。
3. 例题讲解(1)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2)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5cm,线段BC的长度为3cm,求线段AC的长度。
(3)线段AB原长10cm,从一端截去4cm,求剩余线段的长度。
4. 随堂练习(1)比较线段MN和线段KL的长度。
(2)已知线段PQ的长度为7cm,线段QR的长度为4cm,求线段PR的长度。
(3)线段IJ原长12cm,从一端截去5cm,求剩余线段的长度。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定义2. 线段长度的测量方法3. 线段长短的比较4. 线段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测量、验证、比较线段的长短等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身感受;(2)经历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活动意图:本节是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2节,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及线段的中点,教学重点是线段公理及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适时点题活动内容:情景引入:大屏幕展现:故事人物哈里波特动画人物动画,渲染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哈里波特来到我们课堂,他将带来一份礼物送给在这节课表现最认真的同学,我们进行擂台大比拼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看谁表现最好。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及测量线段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图片:比较两条跑道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判断线段长短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
(2)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短。
解答:先观察,无法直接判断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题目:在三角形ABC中,比较AB、BC、AC三条边的大小。
解答:使用叠合法,将三条边相互重叠,观察重叠部分,判断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
(2)分组讨论:比较教室内的线段长短,如黑板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拓展:探讨如何比较弯曲的线段长短,引出后续课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三角形DEF中,比较DE、EF、DF三条边的大小。
2. 答案:(1)AB > BC > CD > DE(2)DE > EF > D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概念和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线段的长短比较优秀教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目标】一、会用叠合与度量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能说出线段长短比较的结果,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二、根据具体情景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它解释一些实际现象。
三、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
【教学重难点】一、线段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理解与应用。
二、线段的和差问题。
【教学过程】一、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活动:1.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2.拿出两根筷子请学生比较长短。
(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筷子的一端对齐,另外一端在外的筷子长。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活动二:比较两条线段的方法:1.度量法。
2.叠合法。
具体方法如下:(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图比较)(1)将线段AB的点A与CD的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线段AB与线段CD叠合。
若点B与点D重合,就说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点D在线段AB外部,就说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点D在线段AB内部,就说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
二、线段的中点(一)活动3.如图,人们修建公路遇到大山阻碍时,为什么经常打通一条穿越大山的直的隧道?(二)教师总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分析:可以运用中点的定义先求出线段DC和六、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同时,我也注意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
-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家具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情况?”(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奥秘。
(完整版)公开课比较线段的长短
4。
1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3﹑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4﹑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教具准备圆规、直尺教学过程一、概念分析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想一想”: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二、创设情境教师:请俩位学生站起来,请其他同学判断他俩谁更高学生:先将俩人靠紧,脚与脚对齐,观察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高.教师:比较高矮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必须脚与脚对齐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可以用尺分别测出俩个人的高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高矮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三、新课教学1.“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叠合法:① 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 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如图ACB D(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比较线段长短》,这是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中内容。
具体涉及到章节为2.2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特征,学会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掌握如何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线段概念,掌握线段两个基本要素:长度和端点。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准确测量线段长度。
3. 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特别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情况下。
教学重点:线段长度测量以及比较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直尺、卷尺、模型线段。
学具:学生用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比较学生们跳远距离引入线段长短概念。
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线段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线段基本定义,强调线段长度和端点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在纸上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线段。
4. 随堂练习5. 知识巩固出示几组线段,让学生们不用工具,仅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6. 互动提问针对比较线段长短几种方法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分为两部分:1. 线段定义和长度测量方法。
2. 比较线段长短几种常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一物品长度。
(3) 如果线段EF比线段GH长3厘米,而线段IJ比线段EF短2厘米,问线段IJ和GH哪个更长?2. 答案:(1) 学生需自己测量并记录真实数据。
(2) CD更长。
(3) 线段IJ和GH长度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线段测量和比较方法,对于不用工具比较线段长短方法是否理解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案]
淅川厚坡一中王功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
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
2、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
由同学比身高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
1).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几种?你是怎样比较的?
2).怎样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观察下列步骤,并回答问题
(1)拿出一张白纸
(2)对折这张白纸
(3)把白纸展开铺平,发现在边AB上有个折痕点C,请问AC和BC 相等吗?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合作
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解决依据导纲不会的知识点,小组长并把不会的记下来。
2、展示评价
乙类生展示,甲类生评价(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3、教师精讲
学生展示导纲1后,教师总结并结合图形讲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出示有关训练题进行训练。
同样的方法精讲导纲2,3
三,导学归纳
(一)、学习了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
1、度量法:
2、叠合法:起点对齐,看终点。
(二)、尺规作图
用尺规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知道线段中点的定义,会用几何符号表示线段的中点。
四、拓展训练
1、拓展应用
1、如图 AB=8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 CB的中点,
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 AB
2、编题自练
五、作业
习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