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新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一、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给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变化。
首先,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信息,形成公众舆论。
其次,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公众对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新媒体也为公众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方便和渠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信息,及时处理和回应公众关切,控制公共舆情。
此外,也需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让公众了解事实,参与决策,案件处理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策略1.加强信息管理针对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面广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要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快速响应机制,以确保快速掌握问题,制定应对措施。
同时,为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应建立专业的信息审核机制。
2.注重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
与公众进行及时、开放、透明的沟通,主动分享信息,让公众了解事实,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
此外,公共危机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公共危机应急响应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协作,进行应急管理和防范。
3.建立网络维稳机制网络维稳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预防和应对各种网络安全事件、网络不良信息行为的综合性治理工作。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通过加强科技防范、加强网民教育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网络维稳机制,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4.加强关系管理在公共危机中,关系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与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等多方合作和沟通。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更好地构建多方合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建立联系、协调资源,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公共卫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然而,中国的公共卫生在过去的几年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这些危机与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转机的契机。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养老照料。
同时,慢性病的增加也导致公共卫生资源的紧张,因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对医疗系统和卫生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使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SARS到H7N9禽流感,从新冠疫情到长期存在的空气污染等,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一再面临着重大疫情的威胁。
这些突发卫生事件不仅给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也暴露出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的不足。
再者,资源分配和服务不均衡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困境。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但在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和质量上仍存在差距。
各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和医疗人员,导致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然而,面对这些危机和挑战,中国公共卫生也正逐渐发生转机。
首先,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政府已经将公共卫生列为国家战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和支持。
国家层面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和监测网络,加强公共卫生调查和监测能力,提高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也为公共卫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正在进行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的医疗体制改革,通过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实现预防为主、县域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第三,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也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的发展。
中国正积极推动数字医疗和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提供个性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和健康管理的智能化。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
不确定性高
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往往难 以预测,增加了预防和应对的难度 。
救援难度大
灾害发生后,由于交通、通信等中 断,导致救援物资无法及时到达, 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紧迫性。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
加强预警机制
提高抗灾能力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科学预测,提前 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
2023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
目 录
•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 自然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 •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 •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挑战与对策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的定义与特点
公共危机的定义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 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 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 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制,提高应对能力。
创新发展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和应对的
准确性和效率。
培训与演练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专业技能
和实践能力。
04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事件概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 洋地区发生9.0级地震,引发的海 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 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完善
面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公共危机事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灾害预防、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环节。
加强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途径。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领域和深度需拓展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措施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公共管理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状态,为强化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
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管理路径。
然而,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在大数据视角下,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大数据视角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1.缺乏实践治理手段。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共管理起步较晚,许多管理部门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不够,数据信息收集和归纳能力较差,数据容量较小。
从大数据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我国公共治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目标要求。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然而部分行为主体对本身职责定位及社会公众的需求了解不清,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难以维系公共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行为主体理念陈旧,方式僵化,没有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条件,先进的管理技术没有合理运用在公共管理上面,一些很好的技术资源被白白浪费。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突出政绩效应,而忽视了把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公共管理能力被质疑,最后引发信用危机。
2.改革管理的推进面临障碍。
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行为主体来说,公共管理改革难以落实到位,公共管理改革工作进行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和相关法律保障。
事实上,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的态度和落实程度决定了顶层设计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发挥效用,当地方的管理资源和中央的改革统筹无法达到一致时,很容易会造成各种资源浪费、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积极性。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4
目录
•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必要
性 •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主要
内容
目录
•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实践 与案例
•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未来 发展
01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公共危机的定义与特点
分享我国危机管,推动全球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未来 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法
为了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行为,需要 制定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
在制定统一法律的基础上,还需要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行政 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明确法律责任与义务
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案件 时严格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确 保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救济途径原则
为受到公共危机影响的公民提 供法律救济途径,保障其合法
权益。
监督制约原则
建立健全对公共危机管理行政 法治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 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04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治的实践 与案例
某市应对疫情危机的行政法治实践
优化应急机制
规范政府在危机应对中的行为,优化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防止权力滥用与保障法治原则
防止权力滥用
通过法律监督和制约,防止政府在公 共危机管理中滥用权力,确保权力在 法治轨道上运行。
保障法治原则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坚持法治原则, 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理、公正,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我国大地。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被打乱,大街小巷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这个事件可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呢。
一、非典时期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当时,信息的传播和管理就存在很大问题。
疫情初期,信息不够透明,这可导致了不少麻烦。
老百姓得不到准确消息,各种谣言就像野草一样疯长,弄得人心惶惶。
比如说,有的地方传言某种草药能治非典,结果大家哄抢,价格飞涨。
这就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恶果呀。
而且,医疗资源的调配也是个头疼事儿。
非典患者突然增多,医院的床位、防护物资、医护人员都严重短缺。
很多医院忙得焦头烂额,医护人员在高风险的情况下还得超负荷工作。
就像在战场上,士兵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却要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多艰难啊。
二、非典时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不过,咱国家也不是坐以待毙的。
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建立专门的疫情防控指挥机构。
这就好比在战场上有了一个司令部,能统一指挥调度。
这个机构负责协调各方力量,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在医疗方面,加大了投入。
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支援疫情严重的地区,像战士奔赴战场一样勇敢。
他们带去了医疗技术和力量,也带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同时,防护物资的生产也被紧急提上日程,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等,慢慢地,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信息方面也有了很大转变。
政府开始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那些谣言就像见了光的老鼠,慢慢消失了。
老百姓知道了真实情况,心里也踏实多了,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三、非典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和启示非典过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在信息管理上更加重视透明度。
现在一旦有什么公共危机事件,政府都会及时把情况告诉大家,这样谣言就很难有滋生的土壤了。
医疗体系也得到了完善。
储备物资更充足了,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能力也增强了。
就像一个运动员,经过一场艰苦的比赛后,总结经验,变得更强壮、更有技巧了。
公共关系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分析
公共关系的未来展望
章节副标题
公关行业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转型:随着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公关行业将更加依赖于数字化工具和数据分析。 可持续发展:公关行业将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 创新与创意:公关行业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创意,以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兴趣。 跨界合作:公关行业将与更多行业进行跨界合作,以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服务。
公关行业的新机遇与挑战
新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公关行业的应用,为公关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和挑战。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公关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 化,需要公关人员不断更新传播策略。
公关与市场营销的融合:公关与市场营销的界限逐渐模糊,公关人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 的思维和技能,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公关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技术驱动的公关模式变革: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公 关效率和效果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公关活 动关注社会议题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跨界合作与整合营销:与其他行 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升品牌形象
公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 公关成为主流,提升公关行业的 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 数字化转型将使公关人 员更加注重与公众的互 动和沟通。
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公关 行业的技术创新,如大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技术的应用将为公关工 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转型将要求公关 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 养和技能,以应对数字 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成为 公共关系的重 要平台,助力 企业与公众的
公关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技术和方法,在政府和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特点、管理模式、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等机构为了减少由突发事件和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公共危机通常是指那些可能对社会、组织或个人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疫情等。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前,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危机事件结束后,应对措施的实施和恢复工作的开展。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需要快速反应和处理。
2.紧急性:公共危机的处理存在时间要求。
公共危机处理的时间越短,对社会、组织和个人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3.专业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方针。
这就要求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含量。
4.公开性: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需要公开和透明,便于社会和媒体进行监督和反馈。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管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中央集权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和决策,并通过下属部门或机构向外界发布信息。
该模式的优点是决策迅速,全国范围内一致,易于协调。
缺点是信息集中,其他机构的参与度较低,易造成决策失误。
2. 分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共享和协作,由各部门或机构共同参与和决策。
优点是信息分散,有利于解决问题;缺点是决策缓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协商和讨论。
3. 民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决策,重视公众声音和反馈。
优点是信息透明,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缺点是决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易造成意见分歧和决策失误。
如何应对安全管理中的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
风险监测:持续监测 潜在风险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 应对措施,确保预警 机制的有效性。
识别潜在风险:分析 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类 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 明确风险来源和类型。
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Part Three
风险评估:识别潜在 风险,评估其可能性 和影响程度,为制定 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预案制定:根据风险 评估结果,制定针对 性的应急预案,明确 应对流程和责任分工,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 效率。
预警机制:建立多层 次的预警体系,包括 预警指标、预警级别、 预警发布和响应程序 等,确保,及时发现 和预警突发事件,为 应对提供时间保障。
项标题
组建专业团队:选 拔具备危机管理知 识和经验的人员, 形成专业、高效的
危机管理团队。
项标题
明确职责分工:明 确团队成员的职责 和分工,确保在危 机发生时能够迅速、
有序地应对。
项标题
定期培训与演练: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 危机管理培训,提 高应对能力;定期 进行演练,检验团
率。
评估效果:对危机应对过程 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人 员、物资、流程等方面。
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收集和处理各方面的反 馈意见,不断完善危机应对
体系。
预防措施:在总结与评估的 基础上,加强预防措施,减 少类似危机的发生概率和影
响程度。
重建计划:制定全面的重建计划,包括修复 受损设施、重建社区基础设施等。
法律救济途径:为 受影响的个人或组 织提供法律救济途 径,维护其合法权 益。
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确保公众知情权,减少恐慌和误解,维护社会稳定。 信息公开的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客观,避免误导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信息公开的方式:通过官方媒体、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信息。 信息公开的挑战:保护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避免泄露敏感信息。 信息公开的效果:增强公众信任,提高政府形象,促进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基于近三年60起典型突发事件的分析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基于近三年60起典型突发事件的分析一、本文概述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三年内发生的60起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首先对近三年内发生的60起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概述,包括事件的性质、发生背景、影响范围等。
接着,本文将从应急响应、危机沟通、恢复重建等方面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将对未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近三年来,我国经历了60起典型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考验了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也揭示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从现状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专业救援队伍等方面。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事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信息沟通不畅。
在多起事件中,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布存在滞后和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应急响应不够及时,公众的风险感知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受到影响。
二是资源配置不均。
一些地区和部门在人力、物资、技术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存在不足,影响了危机应对的质量和速度。
三是预防措施不足。
虽然有应急预案,但在预防和早期预警方面仍显不足,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参与度。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案例分析
1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现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 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 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 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 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 机的危害, 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 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突发事件危机的特征: 突发事件危机的特征:
(1) 突发性 (2) 危害性 (3) 紧急性 (4) 连锁性 (5)群体性 (6) 不确定性 (7) 机遇性
25
危机虽然可能发生,但政府应有能力管理; 危机虽然可能发生,但政府应有能力管理; 危机虽具有突发性,但可以预防; 危机虽具有突发性,但可以预防; 危机虽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降低; 危机虽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降低; 危机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减缓强度,缩小范围; 危机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减缓强度,缩小范围; 危机虽会造成损害,但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危机虽会造成损害,但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危机虽会产生风险,但也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 危机虽会产生风险,但也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
8
其次, 其次,危机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管理水 平的必需。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缺乏危机 平的必需。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 意识,必然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意识,必然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政 府组织和企业目前缺乏一种能够预防、 府组织和企业目前缺乏一种能够预防、察觉 和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 和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危机管理包容了政 府组织在顺境、 府组织在顺境、逆境之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 段的管理内容, 段的管理内容,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 理思想,因而它是目前较合适的管理模式。 理思想,因而它是目前较合适的管理模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暴露出当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和挑战。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文章首先界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内涵和范围。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综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预警监测、应急响应、资源调配、信息公开与沟通、恢复重建等方面,并探讨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章还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回顾与案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局部地区,都对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类事件的历史回顾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本质和特征,而且可以为当前的应急管理和未来策略制定提供宝贵的参考。
历史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曾多次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世纪50年代的亚洲流感,以及21世纪初的非典(SARS)和新冠肺炎(COVID-19)等。
这些事件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新冠肺炎为例,该疫情自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市首次爆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危机。
在应对这一疫情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采取了多种应急措施,包括实施封锁措施、推广社交距离、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推动疫苗研发等。
浅谈公共危机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学术·理论 现 代衾等
浅 谈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所 面 临 的挑 战
李 科 (山东师 范大 学公 共管理学院 )
摘 要 ::在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科学技 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现阶段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 类文明不断进步的 同时,各种各样 的问题 与 矛盾 也会逐 渐暴露 出来 ,可见越来越 多的公共危机 事件 急需人们去妥善处理 。所 以如何能有效预 防此类危机 、妥善处理危机 ,已经是越发 紧迫。 而公 共危 机 管理 仅 仅 是 一 种 手 段 ,增 进 人 类福 祉 才是 我 们 的 最 终 目的 。
性 、威胁性 、不确定性 、双重效果性等 特性 ,最常见 的危机 类型主要 法和改善管理方式 ,进而应对种种不 同的危机事件。
类型包括 自然灾害 、人 为的冲突危机 、公共卫生危机 等等 ,而且危机
(一 ) 环境 破坏
是一种突发性的 “事件 ”或是一种 “状态 ”。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科学 家指 出 ,人类 赖以生存的地球 因为战
关键词 :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 挑战
第一节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地震造成近 300人 遇难 ,大 约 4万 人 由于 房屋 被震 毁 而 无家 可 归 ;
对 于危机 的定义 ,在 国外有 以下两种说 法 :第 一 ,查尔斯 ·赫尔 2010年智利 的第二大城市康塞 普西翁 发生 8.8级大地 震 ,引起 海啸 ;
非典事件 以后 ,我国的学者才对相关学术进行 了深入 的研究 与广泛的 区 、直辖市)遭受 暴雪袭 击 ;2010年青海 玉树 7.1级地震 ;2011年
探讨 。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观点有 以下几点 ,例如薛澜 等编著的 《危机 温州动车事故。这些 灾难性事故都造成 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 损失。可
公共管理中的危机预警与应对
公共管理中的危机预警与应对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领域,涵盖政府、非盈利组织和市场等各种机构,而危机则是公共管理中难以避免的风险之一。
面对通常突发和严重的危机事件,提前预测并及时应对,对于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因此,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成为公共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首先,危机预警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公共管理领域,一个明智的决策往往依赖于对危机的提前预测。
例如,在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发现并预警可以使政府和相关组织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危机预警机制不仅能够通过数据和信息收集,提前发现潜在风险,还能够通过模型和算法进行分析、预测和应对。
这为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危机预警仅仅是发现危机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迅速、高效地应对。
危机的应对机制需要包括多个层面的合作和协调。
首先是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各部门之间需要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以提供全面而一致的反应。
其次是公众和媒体的参与,公众应该被视为危机管理中的关键参与者,其反应和反馈对于危机应对至关重要,而媒体则有责任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谣言传播。
此外,还需要与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专业知识来应对危机。
在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预测准确性,也增强了危机应对的能力。
例如,无人机能够在灾后提供空中勘察和救援,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大数据则能够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科技的进步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隐私保护和技术安全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最后,危机预警与应对的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和组织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重视和参与。
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
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无处不在。
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各种因素,而公共危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面临的威胁公共安全、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是对这类事件进行有效应对的过程,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为了更好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首先需要对社会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是指从众多风险因素中筛选出可能对目标对象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则是根据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等因素,对社会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策略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危机恢复和危机评估等阶段。
在危机预警阶段,要及时发现和收集相关信息,对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在危机应对阶段,要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援;在危机恢复阶段,要采取措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危机评估阶段,要对危机应对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实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
在实际应对过程中,我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各种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如汶川地震、非典、新冠疫情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国际合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双边合作等。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信息、技术、人力和资源,提高公共危机应对的能力和效果。
六、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公共危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导力与决策、信息与沟通、资源与人力等因素。
领导力与决策是危机应对的核心,要求领导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存在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存在问题居安思危,治不忘乱。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发展的机遇可能平地而生,而灾祸也可能从天而降。
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使我们面临诸多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国家成功避免和驾驭各种风险和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
危机引发的现实危险会中止和平进程,瓦解正常的社会关系,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
危机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
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
危机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对危机管理的界定,认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正是由于危机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公共危机管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思考。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超越其原来的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
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公共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
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关于校园安全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
关于校园安全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校园安全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校园安全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保障校园的安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同时,公共危机管理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和应对。
因此,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校园安全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遭遇威胁和危险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和利益。
校园安全工作包括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危险源排查、应急演练等方面。
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对学生而言,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够专心学习和成长。
对学校而言,校园安全是学校办学的基石,只有学校安全稳定,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
其次,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危机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管理,减少危害并维护社会秩序。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到预防、处置和恢复三个阶段。
预防包括危机预警、危险源监测和风险评估等措施,以提前发现和避免危机的发生。
处置包括危机反应、应急救援和协调资源等措施,以迅速控制危机的蔓延并减少损失。
恢复包括危机后续处理、心理疏导和恢复工作等措施,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校园安全和公共危机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从预防、处置和恢复三个阶段来进行管理。
首先,预防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从校园安全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提高校园安全的监控能力和预警能力;要加强危险源排查,及早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危机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要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危机处置的能力;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的内涵、挑战与应对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当前面临的危机呈现出复合化、复杂性等特征,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已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危机治理需求。
为此,通过对危机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解读,通过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探索有效防范、合理化解危机事件的有效手段,推动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升级。
通过以公共管理为研究视角,对危机管理的内涵、挑战进行解读,从营造多元共治格局、构建智慧治理体系和完善制度防控角度提出应对建议。
危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属性,也是影响社会秩序、大众生活的突发事件。
为充分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做好危机管理,需要制订合理、有效的应急方案,构建科学、动态的危机管理、应急决策机制,在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状况的智慧评估。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的内涵解读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特殊形式,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状态的重要实践。
基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需要以公共管理为视角,解读危机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以更好适应全新的公共治理环境。
一、定义解读美国当代国际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对决策者的优先性目标造成威胁的局势,其局势往往走向决策者的意外方向,并且几乎不为决策者预留决策时间。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危机管理是指在公共管理理论指引下,由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风险监测、实时预警、科学防控、应急处理和恢复重建等措施,及时预警、有效规避或降低风险灾害的管理实践。
二、特征概述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既涉及源自自然风险的危机管理,也包含基于社会属性的风险识别、危机应对及社会生态恢复。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危机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
受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影响,在开展危机管理时,需要快速作出关键反应,实时作出重要决策。
二是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
受公共危机的偶然性影响,引发危机事件的问题成因、发展走向呈现出极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容易出现连锁反应,需要采取危机监测、预警防范、实时响应与恢复再建等系统化应对措施。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挑战与机遇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挑战与机遇引言公共卫生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面对突发疾病和疫情爆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性凸显。
然而,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案管理的效力。
本文将对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
一、应急资源分配应急资源分配是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首要挑战。
当突发疾病或疫情爆发时,人们对医疗设备、药物和人员的需求激增。
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应急资源,确保其最大化利用,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任务。
同时,公众对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机遇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资源分配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预测疾病爆发的趋势,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调配资源。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也是应对挑战的机遇所在。
二、信息传播和危机沟通信息的传播和危机沟通是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在突发疾病和疫情爆发时,公众对准确、及时的信息需求迫切。
然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常常面临着信息的不对称、谣言的传播和公众恐慌情绪的扩大等问题。
在机遇方面,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
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直接互动,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回答公众疑虑。
此外,危机沟通的科学化、专业化也成为提高预案管理效力的机遇。
三、跨领域合作与协调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是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中的重要挑战。
应急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卫生部门、公安机关、交通运输部门等。
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是确保卫生应急预案的成功实施的基础。
然而,跨领域合作往往面临着信息壁垒、利益冲突和资源竞争等问题。
在机遇方面,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是提高协同能力的机遇所在。
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部,整合资源和人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决策效率。
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协同行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迅速增加,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亿,互联网普及率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
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相较于传统环境公共危机而言,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的范围广、控制的难度大、事件的常态化以及匿名传播等几个特征,这些特征对公共危机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具有截然不同于传统环境的特点,传统社会环境下公共危机的应对之策难以发挥作用,探讨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从容应对危机至关重要。
网络环境有利于及时发现公共危机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防范可能产生的危机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早掌握危机萌芽信息,采取适当措施及早化解公共危机会大大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在网络环境下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与各方进行互动交流,这一方面克服了传统环境信息的单向传播的弊端,也通过互动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更为广大网民创造机会充分表达意见及建议,满足其参政议政的愿望,扩大与民众的合作,加强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民众的信赖,通过发动网民的力量,从社情民意中及时发现危机源头,大大降低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
网络环境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传统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公众很难立即获悉,危机信息传递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媒体的时效性都不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大多数民众更是难以知晓,信息公开比较困难。
而网络环境具开放性,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可以迅速低成本地利用各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等及时发布危机事件进展状况、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采取的举措等信息,网络环境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提供了便利。
网络环境有利于实现公众监督传统环境下,电话、信件、信访部门等监督渠道耗时费力,同时由于政府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把关人,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公众的监督权力的行使困难重重,民众的诉求渠道很少,出现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对政府产生一定的怨气和不信任政府,使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降低。
而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便利性为公众提供了理想的表达诉求的平台,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对政府工作及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图文并茂地公之于众,引起公众的关注,使政府部门不能回避,使政府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让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挑战当今,网络媒体广泛占据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媒体。
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公共危机的传播较传统环境危机而言更为迅速,传播的载体形式也比传统环境更丰富多样,也更为便捷。
当发生公共事件时,网民利用手机等即时通信工具实时传播基于个人立场的危机信息,特别是在事件真相不明、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各种猜测、各种谣言充斥着微博、论坛、微信朋友圈等;与传统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除了进行单向传播以外,还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进行传播,当负面信息在网络中快速地聚集起来,极易形成公共危机。
正是受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环境的公共危机,使得在传统环境下公共危机明确的潜伏期和爆发期的界限变得模糊,迅速推动着公共危机进入爆发期。
在传统环境下政府可以通过信息过滤、议程的设置、信息的严密审核等必要措施把处于潜伏期可能形成的公共危机事件平息。
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传播的速度几乎是用秒来进行计算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政府很难有充足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准备时间和处理时间,潜伏期与爆发期时间间隔非常之短暂,几乎在不经意之间,公共危机就已经爆发,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环境下危机波及的范围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可控性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主要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不管是从信息的生产还是信息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传播的速度慢,传播范围小、传播内容经过了过滤,信息产生的影响小,如果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政府比较容易控制。
而在网络环境下,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产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和扩散,所辐射的范围特别广,再加上信息在网络媒介上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或传播主体的限制,能在瞬时传遍全国甚至是全球,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几乎能被无限地扩大,公共危机管理中要把危机信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信息量巨大。
网络环境下几乎每秒中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事件的信息和广大民众在互联网上反馈的信息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信息流,危机管理要对这些信息流进行控制和把握是比较困难的。
再次,信息源头复杂。
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一旦形成,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引发危机的信息源进行查找和控制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为困难的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难以计数的网站、微博、论坛、朋友圈等想要阻止或防范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就业、房价、官员的清廉等,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信息会迅速地传播和扩散,使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成为社会的焦点。
同样,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的群体和影响范围也难以限定,影响的深度很难进行精确的预测和限定,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可控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对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谓常态化是指事件趋向于正常化的一种状态。
在传统环境下,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较低,信息传递速度慢、传递内容经过筛选,传递的范围一般与人们社会活动范围一致,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可以成为解决危机事件的主宰者,危机较易得到解决。
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的容易、更加的快捷,再加上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的可能性增大。
而每一危机事件的成因复杂,并且出现各种危机事件互为因果、相互交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危机的解决难度不断增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
同时,对危机事件保持密切的关注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特征,成为社会公众和广大网民社会生活的一种经常性事件,受到普遍关注。
互联网的开放性,给所有人拓展了公共空间,为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每个网民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或公共事件的看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一方面,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随着互联网迅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引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源头,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表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源头的公共危机交错或同时发生,这些都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网络的匿名性对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可信度及危机信息源头的甄别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环境下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播媒介和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并且信息在传播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经过层层把关,只有经过审核的信息才可以被传播,因此在传统环境下政府检测和控制信息传播要简单和容易,一般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都可以得到保障,信息的源头非常容易把握。
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为公众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观点提供了条件,可以让公众的意愿和观点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谣言和偏激的言论传播提供了温床,公共危机管理者针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要逐一去查实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很多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心理的恐慌,成为引发公共危机的信息源;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使虚假信息的发布者身份一时难以确定。
而网络作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舆情收集的主要渠道,面对冗杂无章,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信息要确定其来源和可信度真是难上加难,这会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会导致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在海量的匿名者发布的信息中甄别出信息是否可信、信息的源头何在,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环境下信息传播由少数人掌握,大多数人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发布又经过层层审核,大多数信息能否被公众接受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是否来自官方及专家,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开放的、共享的,任何公民都可以很轻松地获取信息,信息能否被公众接受不再完全取决于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人们更愿意去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决定是否接受某一信息或观点。
在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公共危机管理者出于种种考虑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一贯对危机事件的始末及真实情况遮遮掩掩,危机信息迟迟不公布,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的各种著名的论坛、大V的微博、QQ、微信朋友圈等就成为人们获取危机信息的主要来源。
并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危机信息知情权的诉求变得尤为迫切,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民众就会对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的相关举措进行怀疑、猜测,造成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情况产生不满,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
再加上近几年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部分网民宁肯相信网络信息而不愿意相信政府及专家。
因此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利用网络迅捷的传播,快速传递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高速度给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挑战,但是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高速度也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迅捷的工具。
一方面,政府可以迅速低成本地利用各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等传递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实时与各方互动,满足各信息需求者的知情权,回答网民的问题,解开网民的疑惑,及时传递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传递危机管理过程的各种信息,让民众了解发生了什么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政府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在公共危机的解决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目前遇到的困难、需要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等信息进行快速的传递,以便得到民众对公共危机管理者的所作所为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尽快解决公共危机。
不断提高信息监管水平,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可控性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巨大、信息源头复杂、涉及众多群体,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可控性提出了挑战。
对危机管理者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信息监管水平,让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的信息及时被甄别出来,及早采取措施解决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