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
马车的前世今生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50Vol.203马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继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第四次浪潮引领着人类社会迈进了5G时代。
机械替代了人力、畜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开发、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等,古老的马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交通行业飞速发展,使马车这一古老运输工具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车马文化在世界各地依然保留,欧洲很多贵族家庭,特别是王室家族,在出行或很多仪式上还依然保留着马车的礼仪。
这些马车制作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并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1 马的进化与车的演化马的进化与车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马的出现远远早于车。
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车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目前马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汉字的起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1.1 马的进化提起马人们很快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和铜奔马(东汉马踏飞燕)。
但是两者都不是马的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是陶质的马,铜奔马则是神话了的“飞马”,两者都是再现的马,是马的艺术品。
一个体现了马在当时社会所起到的战略作用,另一个则是反映了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1.1 远古三门马1964年10月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蓝田县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头骨化石,这就是轰动世界的蓝田猿人头骨化石,根据头骨的特征,专家测定这颗头骨属于距今115万—110万年的早期人类头骨。
在后期的挖掘考察中,出土了200余件石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大熊猫、大角鹿、古野牛、三门马等中更新世动物化石。
其中三门马是远古马,是早期人类的狩猎对象。
在距今1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更新世晚期,气候冷暖不断交替,地球环境和动物种类也出现很大变化,当时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剑齿虎、三门马等动物相继灭绝,一些新的动物种类产生。
中国古代车马器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车马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制车轮的出现,马车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并且开始有了一些不同的种类。
最早的马车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由一根车辕和两匹马拉动。
后来,随着战争和运输的需要,重型战车出现了,这种战车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搭载三名乘员,其中一个驾车,两名士兵站在车边进行攻击。
在汉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轮马车,这种马车比四轮马车更加灵活,速度也更快。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在车上安装防护用具,比如木板和金属板,以保护乘员免受攻击。
同时,汉朝时期也是马车的形态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除了普通的马车,还出现了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豪华马车。
到了唐朝时期,马车的使用更加普及,不仅用于战争和运输,还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在这个时期,马车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用途的马车,如客用车、货车等。
同时,唐朝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的时期,马车的制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马车的使用更加广泛。
同时,宋朝时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
这些发明也为马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到了元朝时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和草原文化的兴起,马车的发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蒙古人使用的马车多为轻便、灵活的车型,适合在草原上行驶。
同时,蒙古帝国在征战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同地区的马车制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马车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马车的使用更加普及,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在这个时期,马车的种类和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用途的马车,如皇室专用马车、官吏专用马车等。
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的马车制造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马车的制造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车马器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战争、科技、社会制度等因素都对车马器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马车,顾名思义,是马拉的车子,在陆路,或载人或运货,我国古代很早就将马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对于马车的起源,国内外学界有些不同的声音,但是,类同的物件几乎同时期在地球上不同地域出现,也不是没有的事情。
古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常用马车是双轮马车,与西方传统的四轮箱体式马车形制不同。
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
也就是说,有确切考古依据的事实是,至迟在3000年前,古代中国已经将双轮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了。
实际上,文献记载我国使用马车的历史更早,笔者将在下文叙述。
我国古代的马车最早使用在战场。
•古代马车首先作为重要的战争装备古代交通条件差,在崎岖地形条件下且又能承受一定重量的交通工具,经验证明,最适合的是两轮车。
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战争是古代部落、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对外活动之一。
于是,用体格健壮、速度飞快的战马所拉的两轮战车,也就顺理成章地投入了决定部落、国家命运的战场。
我国古代战车起于何时?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汇编了上古时代政事史料的《尚书》记载,夏后氏的首领启在其父大禹死后,通过武力排除各方反对力量,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但是有扈氏不服他的统领,于是,夏启对有扈氏发动了讨伐战争,两军大战于有扈氏的边境“甘”,最终夏后氏获得胜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据说,在这场战争中,夏后氏的战车发挥了巨大作用,证据是《尚书·夏书·甘誓第二》中,作为天子的启对军队的命令,他说:“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夏启对战车极其看重,并对战车上中间的战车驾驭手、战车左方的射攻手、战车右方的戈矛手提出了具体战斗要求。
——如果,2500多年前这个记载不虚的话,那么,我国古代接近4000年前就将马拉战车投入战场了。
我国古代用于战场的的马车什么样子?2500多年前的春秋军事著作《司马法》中明确提到:“凡马车坚,甲兵利。
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
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
杜勇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中国马车的起源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最初的马车自西亚或中亚引进,非源于中原本土.然从考古材料来看,从夏代中经商代前期小型马车发展而来的殷墟马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军事指挥平台,其出现时间、关键技术、主要功能都与西来说大相抵牾,证明本土说犹可信据.文献记载夏代奚仲作丰,尊为造车鼻祖,历史地肯定了奚仲在中国马车发展进程中所作的重大创新和特殊贡献,彰显出一种自信、自强、创造、创新的民族精神.
【总页数】8页(P57-64)
【作者】杜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3
【相关文献】
1.略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而作[J], 王杰;王真
2."奚仲作车"考论 [J], 葛志毅
3.中国马车起源之谜 [J], 李永迪;何适(摄影)
4.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 [J], 龚缨晏
5.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 [J], 龚缨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
一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马车见于安阳殷墟、西安老牛坡、滕州前掌大遗址,均属于商代晚期。
属于殷墟二期的妇好墓曾出土两件铜镳,表示了当时可能已经使用马车。
1996-1997年社科院考古所在河南偃师商城被城墙内侧发现了商代早期路土上留下的双轮车辙,更将中国使用双轮车的时间提早到商代早期。
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被学界所关注并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主要的论点有西来说与中国独立起源说两种。
过去主张中国马车来源于西方的主要是西方的汉学家,他们从对西方马车起源及对西方马车形态发展的认识,认为中国马车的出现是接受了来自中亚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影响。
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兴盛于上世纪的80年代。
学者们通过对中国及西亚、埃及、希腊的车形结构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马车在车舆、车辀乃至于系驾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该是在本土独立发展起来的,在偃师商城车辙发现之后,更有学者进一步以此为凭据并结合文献材料加以讨论,指出中国双轮马车的出现远在商代晚期以前,车在中国早已被广泛运用,并有其相对独立发明和发展演变的轨迹。
9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亚、苏联、高加索地区考古材料的认识,许多学者重新将中亚马车及中国马车进行结构上的比对,并将视角扩大至整个欧亚大陆,对目前发现的马车实体材料、岩画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认为中国马车应是来源于西方。
另外,也有学者从青铜造车工具的角度考虑,认为东西方的造车工具分属两个系统,而不同文化系统的青铜工具制造出的战车是否同源,令人生疑。
本文拟就前人讨论的范围,由西方马车的发展及古文献中的记载来看与中国马车发展的可能联系,从而进一步讨论中国马车起源的可能性。
二虽然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不断进行,对于车子起源、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但对西方车子的最早出现地仍未达成公论。
一般认为,车子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在伊拉克乌鲁克遗址IVa层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中叶的车子的象形文字。
也有人认为车子起源于高加索地区,根据是该地区出土了碳十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的牛车模型。
中国马车起源 - 副本
中国古代马车起源探究马车作为蒸汽动力和原子动力未发明以前的主要动力,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马它不仅对交通史上有很大影响,而最为战斗中的战车,马车对人类研究的军事史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马车,从其起源来说,至今仍有多种说法。
从世界的角度上来说,马车的最早出现不在中国,从考古学中出土的马车的的一些零部件和整体构架的遗迹,以及一些古文字和岩画上的记载,也只能指出现最早仅能上溯到公元前20世纪初期。
如基尔特帕遗址上出土的属公元前1900年时期的圆筒章上的马拉战车的浮雕像,在幼发拉底河支流的喀布尔河源头地区的查伽尔·巴扎尔遗址,既发现了属公元前1900年前陶马车车轮模型外,有发现有公元前1800年的刻有马拉战车图形的“查伽尔·巴扎尔”铭刻版。
这些考古实物都反映了当时有存在马车,而同样的他们当地的古文献记载也有其证明。
同样,在这些马车起源中,西方的马车是很明显的受到了西亚马车的影响的,但相对于中国的马车而言,这些应该没有很大的影响。
一、关于中国古代马车的文献记载从中国的文献记载中推看中国的马车起源问题,这里存在着多种说法。
第一,奚仲作车说。
此说的出现最早,多见于战国时期的史籍。
即:《墨子·非儒篇》有“奚仲作车。
”《荀子·解蔽篇》有“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
”《管子·形势篇》“奚仲之为车也。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
”《尸子》“造车者,奚仲也。
”《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左传·襄公九年》“奚仲居夏,为夏车正”,“盖夏初奚仲作车,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
”其他诸如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许慎《说文解字》、《世本》等古籍中均持奚仲作车之说。
此说主张的奚仲所作之车,基本上是指马车,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奚仲所作之车为人力车,至相土时才作马车,至王亥时作牛车。
青铜马车研究报告
青铜马车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青铜马车
引言:
青铜马车作为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研究旨在对青铜马车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包括其起源、制作工艺、用途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
起源:
青铜马车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其他古代文明中也有出现。
最早的青铜马车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这些马车通常由贵族或统治者所拥有,是地位的象征。
制作工艺:
青铜马车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首先,制作青铜马车需要选择合适的青铜材料,并进行铸造。
然后,艺术家会使用雕刻和精琢等技法将马车的细节塑造得栩栩如生。
最后,马车会被涂上颜料,增加其艺术效果。
用途:
青铜马车主要用于庄重的场合,如宗教仪式、宫廷游行和盛大的庆典等。
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通常会乘坐青铜马车,在各种场合展示其权威和地位。
文化意义:
青铜马车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彰显了制造者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和统治者的权威。
同时,青铜马车也是古代工艺品中的瑰宝,对后世艺术品的制作和美学影响深远。
结论:
青铜马车是古代文明中的杰作,代表了制造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承载了诸多文化意义。
对青铜马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形态、文化和艺术,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古代的美学价值。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后世的艺术品制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马车起源
中国马车起源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
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
国内学者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中期的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马车,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
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古代文献多有记载。
有黄帝、夏禹或夏禹时的奚仲发明车的说法。
还有的文献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也曾动用了不少战车,甚至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等。
如果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
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人员认为,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车辙,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用车的传统早在殷墟以前数百年就已出现了。
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发现的车辙特征较为接近,形体较小,与安阳殷墟发现的马车有很大的区别。
二里头时期,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
另外,在中国晚商以前的遗址中也罕见马的骨骸。
因此,我国商代晚期以马驾车的习俗,目前尚未在考古学上找到其当地的源头,晚商时期马车的起源仍然是待解之谜。
浅谈先秦马车的设计
浅谈先秦马车的设计马车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及生活交通工具,尤其在先秦时期,马车不单单是交通和战斗的必备装置,更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根据孔子的描述,作为“从大夫之后”的贵族身份,不能徒步而行,乘车是必要的礼仪身份。
与此同时,古代马车也是打仗作战的重要指标,战车的数量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因此会有千乘之国,百乘之邦。
因此马车是先秦贵族极为重要的工具,既是交通与战斗的装备,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马车发展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考工记》中曾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此意为强调制件优质产品必须遵循“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原则,这四个原则在先秦马车的设计与制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
此天时也。
”这就说明,古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较为低下,人们必须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以避免遭受影響,并且合理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才可以为人类带軨来好的收成和效果。
在先秦时期,秦国最早出现了车(lí ng)轖外包裹的车围。
车围古称“”(sè),《说文解字》解作轖“车籍交错也”,的作用可能是保护或是加固车板箱。
从挖掘得到的历史文物古车遗存实物进行比较,自战国初期出现此类封闭车厢后,到战国后期已经开始普遍流行。
封闭车厢的马车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能够更小程度受到外界天气影响,封闭车厢也能保证个人隐私和安全。
车厢的出现和完善是通过对车辆的舒适实用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产生的。
古人通过设计创新,逐渐摆脱大自然的限制。
封闭车厢的出现,不仅是古车在“器”层面的杰作,更是”道”层面的一次提升,宣告了人类第一次能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如此舒适安全的环境。
那时的人类还无法征服大自然,但注重制器物的“天时”因素,使得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能够设计和制造出如此优秀的古车也并非偶然。
图一为秦始皇陵铜车马坑修复后 2 号安车。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马车竟不是轩辕黄帝发明的?中国战车到底来自何方素材
马车竟不是轩辕黄帝发明的?中国战车到底来自何方虽然传说中是轩辕黄帝发明了车,但从现在的考古结果看,以动物作为动力的车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中,此时的车并不只以马为动力,而是马、牛、驴兼有,所以并不能称为马车。
在公元前3500年的乌鲁克文化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象形文字"车"字,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关于车的记载。
在为公元前3000—前2800年的哈拉夫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车的图像。
它被描绘在一个彩色陶钵上,是双轮车的形制。
在同一层位上,还发现了最早的用粘土制作的车模型,经研究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前2800年。
车的实物遗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基什王墓(四轮车形制)、今伊朗西南部底格里斯河下游东部的古埃兰苏萨遗址、幼发拉底河下游与波斯湾交汇附近的乌尔王陵(亦为四轮车形制)等地都有发现,其年代大概为公元前2600年—前2500年。
乌尔王陵所描绘的四轮车中**现使用车子的迹象则要比两河流域晚上不少。
2022年,考古学家在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的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车辙。
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车辙长5米多,由南向东西延伸。
这是目前通过考古所发现的最早的华夏先民使用车的痕迹。
因为这种出现时间上的早晚关系和一些考古中所发现的有关车的遗迹渐渐东移的迹象(如在亚美尼亚塞凡湖地区发现的公元前1900年的墓葬中发现了的双轮车,以及在**、甘肃、青海地区发现的属于"四坝文化"的车的遗迹),一些学者倾向于车是从两河流域传到中国的。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条车的传播路线上缺少中间环节,难以构成一条完整的车向东传播的轨迹图,所以中国的车应该是本土产生而不是西方传入的。
目前要得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不少学者都认为中国产生车应该是受到了外部的影响。
中国的战车,一般来说特指由马匹来驱动的作战马车。
马车诞生于西亚,中国马车出现在商代,其产生的源流如今仍有争议
马车诞生于西亚,中国马车出现在商代,其产生的源流如今仍有争议车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驴、马、牛等动物与车辆的结合,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畜力驱动车辆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商业运输和技术传播的有力工具,能将原本相互隔离的古老文明连接成片,使得建立和统治版图辽阔的帝国成为可能,而马拉战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成为征服与统治的强大武器。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一般认为,人类发明车轮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那时已经发明了四匹驴拉的四轮车,然而这只是交通工具,并不是战车,因为这种车的车轮是一块实心木板,并没有安装辐条,无法承受高速运动带来的震动和冲击,所以只能缓慢行驶,不能适应需要高度机动的战场环境,这一时期是否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机动性的马拉战车,目前还不能确定。
然而捷克学者赫罗兹尼在其所著的《西亚细亚、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指出,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500年的哈拉夫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画有一种双轮战车和马的形象,他认为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战车。
该书还记载,在公元前3100年至前2900年的巴比伦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层中发现的一块泥板铭文中提到了马,还发现了两种的马的头骨。
在一个被发掘出来的印章上,雕刻着一个端坐的狮子王,许多动物向它朝拜,那些动物中就有马。
根据这些发现,赫罗兹尼判断,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马已经被驯化并已经被用于拖拉战车。
最早战车实物是在苏美尔地区的阿格拉本遗址出土的双轮战车;在卡法伊出土的庆功宴石刻上也有战车;这两处遗址的时间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间。
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371年的乌尔城邦遗址的王陵中发现了“乌尔军旗”,那是一块镶拼的木板,上面画了乌尔城邦的一次征战故事,图上有一些驴子拖着的四轮战车,车上有一驾车者,他后面站着一个士兵,向敌人投掷长矛。
从中可见,这时苏美尔人还是用驴拉战车,并不会驾驭马匹。
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
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笔者是赞同中国的车源于本土的。
为此,还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地论证。
首先,我国虽然还未发现夏代以前车的遗物,但历史上却流传有许多黄帝时期发明车的传说,其时代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末期,这一年代数据恰与西亚出现车的时代大致相当。
有关造车的传说连绵不断,除了黄帝外,还有伏羲氏、少昊、尧、奚仲、吉光、相土、王亥等,单在车这一个器物上,就集中出现了这么多有名可考的人物,这在世界车的发明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一方面反映了车系我国的独立发明,古人对此是确信不疑的;另一方面,也恰好反映了车的不断改进的变化过程。
见于古文献中有关黄帝造车的记载主要有:《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这里把用牛和马牵引的车,归之于黄帝及尧、舜。
《周易·系辞》为孔子所作,这说明孔子也是主张车是由黄帝或在黄帝时代发明的。
《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
”史学家班固也是主张黄帝造车的。
《古史考》:“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
”东汉的谯周也赞同黄帝造车。
《艺文类聚》:“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
”《太平御览》:“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这说明唐宋时的文献中承袭了黄帝造车的观点。
《宋史·舆服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则称:“黄帝有熊氏始见转篷而制车。
”从以上的古代文献可知,自先秦到清代,关于黄帝造车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尽管其中也夹杂有奚仲等人造车的记载。
如《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对此,清代考据家毕沅解释道:“《左传》奚仲为车正之官,尔非造车也,《尧典》云‘车服以庸’,则车由来久矣,盖实始于黄帝。
”[4]这说明前人对黄帝造车的传说是笃信不移的。
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论文
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车子的发明,是史前时代的一项伟大技术成就,它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西方学术界来说,车子还涉及到原始印欧语的起源问题。
[1]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车子则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及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很关心车子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近来,国内有些学者对此问题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本文根据自己的管窥所及,就若干问题作些说明。
一、世界上最早的车子关于史前时代车子的材料,主要有三类:实物,模型(陶制的及铜制的),图案(包括岩画)。
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车子材料出现在中东地区与欧洲。
在中东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进入文明时代。
他们建立起了许多国家,并且使用文字。
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的泥版上,出现了表示车子的象形文字(插图2:1)。
从这些文字来看,当时的车子是四轮的。
1974年,在叙利亚的耶班尔·阿鲁达(JebelAruda)发现了一只用白垩土做的轮子模型(插图2:2),直径8厘米,厚约3厘米,其年代也为乌鲁克文化时期。
这个轮子模型当时可能没有做完,现在更是残破。
值得注意的是,轮子两面都有突出的轮毂。
从整个模型来看,它应当是车轮的模型,这也是中东地区最早的车轮模型。
此模型现藏叙利亚阿勒颇(Aleppo)的考古学博物馆(ArchaeologicalMuseum)。
此外,在土耳其东部的阿尔斯兰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过一只用泥土做的车轮模型(插图2:3),直径约厘米,时代相当于乌鲁克文化时期。
这个车轮模型的两侧同样有突出的轮毂。
[2]在欧洲,最早的车子材料来自欧洲中部的德国与波兰。
1989年,在德国的夫林班克(Flintbek)发现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车轮的印辙。
其中二道平行的印辙长约20米,另一道则稍短。
从车轮的这些印痕上来推断,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米至米。
马车起源及发展历程
马车起源及发展历程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
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此,学术界争论不休。
中国学者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
中国古代的马车用于战斗之中。
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
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
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
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古代的秦朝车就是称为“车”(如: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按照驾车马匹数量划分,两匹马拉的车称为“骈”(《说文解字》骈,驾二马也),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说文解字》骖,驾三马也),四匹马拉的称为“驷”或者“乘”,而且“乘”专指战车,如:“千乘之国”“为车。
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
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
”——《考工记·舆人》孔子东游—孔子马逸公元前497年,孔子正式踏上周游列国的旅途,那一年他已经55岁。
从鲁国出发,13年里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相对于当时路途艰辛,舟车劳顿,差点因为断粮而饿死途中。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
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
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译:有一天孔子出游:途中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人很生气,捉住马儿并把它关起来。
中国古代马车产生的历史自然背景探析
中国古代马车产生的历史自然背景探析作者:吴相均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华夏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马车作为古人最为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其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精明智慧和无限创意。
但是马车的产生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对催进马车产生的历史自然条件的研究,对于更好的了解古代马车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自然环境古代马车先秦作者简介:吴相均(1983-),男,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汽车造型。
根据中国的造词方法,从马车一词不难看出,马与车的的密切关系。
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六畜”之首的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马与人力车结合在一起便出现了马车,由于马车具有比人力车载运能力大,而且速度快,行驶里程远的特点,很快就被人们广泛应用。
为了加快运送的速度和负荷量,也为了更好的到达某个地方,便有了修筑道路的要求。
中国很早就有了古老的供马、牛行走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道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也就是说,最迟在少昊和奚仲时我国就有了供牛车和马车行驶的古老道路。
最终马车在陆路运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①下面本文将从马匹的饲养技术、道路的发展情况两个层面来对古代马车产生与发展历史自然背景进行探讨。
一、马匹养殖技术上古之初,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牧马则是用群放散养之法。
中国的养马业最早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由容易地支配、驯服马到驯养马”。
②《世本》云:“相土作乘马”意为商十一世祖相土时已开始驯养马匹,可见早在殷商时期马匹的价值就已经被人们意识到。
相传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再加训练,于是马能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之一。
可见,相土时商族已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马车在商朝后期已经比较常见,但也尽尽局限于皇宫贵族外出、田猎、游乐之用,但这一时期马车的应用范围依然是很小的一部分。
古代身份的象征——马车
古代身份的象征——马车古代身份的象征——马车----------马车是马拉的车子,或载人,或运货。
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
一直到19世纪,马车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
人们喜欢马车的优雅和诗意,喜欢乘坐马车从容地穿过乡村大道或古旧的城区街巷去访问朋友。
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车轮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
至此,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马车的起源----------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不过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马车常用于战斗之中,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
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
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
>万乘之国----------战车曾在滚滚的硝烟战火中,烙下过深深的痕迹,自商﹑西周开始,战车一直就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叫“车战”。
车兵的基本编制称作“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
按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拥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拥兵车千乘。
于是古代也称诸侯国为千乘之国,天子为万乘之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力大涨,军队数量越来越多,战车的多少逐步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因此“万乘之国”在后来也泛指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
>古代马车工作人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
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
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陪乘的人就叫“骖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
兵车的情况有所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车右”。
>御用车驾主管部门——太仆寺----------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
古代马车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审美特征
古代马车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审美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古代马车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它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从地理分布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马车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地理分布古代马车文化起源于亚洲大陆,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逐渐扩散到欧洲和非洲等地区。
在亚洲大陆上,尤其是中国、印度和西亚地区,马车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成熟。
其中,中国的马车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马车的形式,周朝时期则进一步完善了马车的结构和制作技术。
印度的马车文化也颇具传统特色,体现了该地区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叙利亚的马车文化则与中东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叙利亚马车文化。
在欧洲和非洲地区,马车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影响。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马车文化遍及希腊、罗马和周边地区,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
中世纪时期,马车文化也在欧洲各国逐渐成型,成为了贵族阶层的象征和标志。
在非洲大陆上,马车文化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地区和北非地区,反映了该地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审美特征古代马车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一方面,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马、马车等文化符号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马车文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它的实用性和华贵性。
马车在古代中国主要是皇室和贵族阶层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因此马车的质量和华丽程度是其重要的评价指标。
同时,马车的制作技术和外观设计也需要考虑到这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作用。
因此,古代中国的马车一般采用雕刻、镶嵌、描金等工艺,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华贵效果,深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在印度,马车文化的审美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它的多元性和神秘性。
印度的马车文化既包括了古代城市国家时期的战车和运送车,也包括了今天的礼仪侍从车和游览车等多种车型和用途。
中国汉代的马车制造技术分析研究
中国汉代的马车制造技术分析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从殷商时期至汉代,马车发展成为国家交通工具,成为贵族和文官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商人运输和家族出行的工具。
汉代的马车在制造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在摸索、实践和传承上有自己的成果和发展,对于古代车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汉代的马车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对现代交通技术的启发与借鉴。
一、马车制造工艺的特点汉朝以前,古代车的制造以简单为主,古代车轮、车板等基本上采用松木真空气型制作,简单粗放的工艺造就了该时期的马车艰苦耐用,但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古代车的美观和精致。
而到了汉代,汉代马车不仅体现出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在美观性和装饰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具技术的提高汉代马车制造工艺有了一定发展,制造工具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如制作车轮的辘轳磨、车板的刨削机和车架的锯子、刨子、锤和夹具等制装工具,使得马车制造更加精细。
2.木材加工和涂装汉代制作车轮、车板和车梁的木材采用松核桃橡柘木等软硬性适中的木材,减小了车的重量,便于行驶。
车轮的辐子、车板和车架的联接牢固,提高了安全性。
汉代马车的外观经过涂漆和装饰的粉刷,使车辆更加美观,富有装饰性。
3.乘载物的安全性在制造上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安全性上,采用更多的桥肩、支撑、托架等加强车体湮灭结构的牢固度,防止车辆在长距离奔驰、高速行驶和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摩擦。
4.艺术审美的提高汉代马车对于车的美观程度有很大的改进,装饰上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涂漆和装饰,色彩也更加丰富华丽。
车辆上往往会雕刻吉祥物或者运用类似浮雕的方法,使车辆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
二、马车制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汉代马车制造技术在唐代、明代都有着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升级。
唐代的马车车体逐渐变得更加隆重华丽,使用了大量的金属雕刻和镂空,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在车轴和车轮上,唐代使用的工艺比较精巧,采用的工具和装饰比汉代更加复杂多样。
马车的前世今生
作者: 崔若光[1];丁壮[1];宋玉英[1];崔泽[1]
作者机构: [1]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出版物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页码: 50-5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马;车;结构;分类;现状
摘要:通过对马车的研究,介绍了马车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马三个阶段进化和车的演化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最早的马和车的文字记载是殷墟甲骨文.最早车的痕迹出现在距今4000余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2区,夏代宫殿外地面上曾发现双轮车的痕迹.通过对秦代马车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对马车进行分类,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朝代在车马上的限制.特别提出了在迈进工业现代化的今天马车存在的基本状况,对马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
Chariot:Its Evolution and Introduction 作者: 龚缨晏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31页
主题词: 车子;马;马车;中国文明;文化交流
摘要:根据考古学材料,最早的车子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代的两河流域以及中欧与东欧,其基本形式为四轮、独辕,车轮为实心.虽然车子出现时,马已经被人所驯养,但早期的马主要用来骑乘,而不是拉车,拉车的主要是牛.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出现了辐式车轮.进入公元前2000年,欧洲与西亚都出现了双轮马车.根据考古材料以及岩画上的图案,中国的马车应当是从西方传入的.马车的传播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一个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一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马车见于安阳殷墟、西安老牛坡、滕州前掌大遗址,均属于商代晚期。
属于殷墟二期的妇好墓曾出土两件铜镳,表示了当时可能已经使用马车。
1996 -1997年社科院考古所在河南偃师商城被城墙内侧发现了商代早期路土上留下的双轮车辙,更将中国使用双轮车的时间提早到商代早期。
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被学界所关注并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主要的论点有西来说与中国独立起源说两种。
过去主张中国马车来源于西方的主要是西方的汉学家,他们从对西方马车起源及对西方马车形态发展的认识,认为中国马车的出现是接受了来自中亚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影响。
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兴盛于上世纪的80年代。
学者们通过对中国及西亚、埃及、希腊的车形结构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马车在车舆、车辀乃至于系驾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该是在本土独立发展起来的,在偃师商城车辙发现之后,更有学者进一步以此为凭据并结合文献材料加以讨论,指出中国双轮马车的出现远在商代晚期以前,车在中国早已被广泛运用,并有其相对独立发明和发展演变的轨迹。
9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亚、苏联、高加索地区考古材料的认识,许多学者重新将中亚马车及中国马车进行结构上的比对,并将视角扩大至整个欧亚大陆,对目前发现的马车实体材料、岩画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认为中国马车应是来源于西方。
另外,也有学者从青铜造车工具的角度考虑,认为东西方的造车工具分属两个系统,而不同文化系统的青铜工具制造出的战车是否同源,令人生疑。
本文拟就前人讨论的范围,由西方马车的发展及古文献中的记载来看与中国马车发展的可能联系,从而进一步讨论中国马车起源的可能性。
二虽然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不断进行,对于车子起源、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但对西方车子的最早出现地仍未达成公论。
一般认为,车子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在伊拉克乌鲁克遗址IVa层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中叶的车子的象形文字。
也有人认为车子起源于高加索地区,根据是该地区出土了碳十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的牛车模型。
两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比邻,从大的地理范围来说,车子的起源不出两河流域至高加索一带。
其出现年代,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
而中亚存在的实物马车的最早证据是属辛塔什塔-比德罗夫卡(Sintashta-Petrovka)文化,于1972年在契里阿滨斯克(Chelyabinsk)地区发现的,在发现的墓葬中,有五处葬有马车,但无法将形制完全考察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车轮每个皆有十根车辐,此外,在几处陪葬马坑中,也发现了一种挽具,证实这些车原是设计由马来拖曳的。
就目前对中亚车子发展的认识来看,车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演化过程。
相关材料已在多篇外国著作以及国内讨论马车起源的文章中论述过。
这里主要谈一下中亚车轮的发展。
中亚的车子在发展为双轮车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四轮车传统。
目前发现最早的车轮呈圆形木板状,是由三片木板拼接而成的。
这种圆板状无辐车轮在拼接法及中心贯轴处(毂)的型态也随时代而有变化,一般来说,时代越早的越接近于平面,较晚的毂部比较突出。
至公元前两千纪前半,辐条式车轮逐渐增加。
其形象多见于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出土的印章中。
辐条车轮刚出现的时候辐条数较少,这在许多叙利亚发现的印章图像有写实的表现,多为四根条辐,较晚的有多达九根条辐者。
这些图像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950-1600之间。
公元前1500年之后,实物双轮马车的发现显著增加,并且,我们可以见到双轮车取代四轮车的趋势。
除了1972年在契里阿滨斯克(Chelyabinsk)地区的发现外,在苏联亚美尼亚(Armenia)的鲁查申(Lchashen)发掘的9号及11号墓中,各出土一辆保存极为完好的马车,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250±100年,校正后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
从形态上看,两车完全一样,车舆都是长方形的,装在2米长的车轴上,固定在轴两端的车轮直径在一米左右,轮辋由两块木料輮制而成。
每轮有二十八根内接于车毂、外接在轮辋的车辐。
简而言之,这些不过稍稍晚于公元前十五世纪的鲁查申马车,代表了一种已经得到充分发展了的车型。
中西亚地区车子的发展经过了一段由笨重到轻巧的过程。
到公元前十五世纪左右,轻、快的带辐车成为车子形态的主流。
据S.Piggott的研究认为,双轮带辐马车能够流行的原因是这种马车在某一社会结构中扮演一种独特的角色(成为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对动物的驯化,以及这种以弯曲木头建构、以双马曳引的双轮带辐马车成为战争中最有力的工具。
而西亚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逐渐具备这些条件,最后,被周边其它文化(如中国、印度)所接受。
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马车及中西亚马车进行形制上的比对。
最近的相关研究似乎都将中国车子的起源地指向西方。
王巍先生将两河流域公元前两千纪前半的双轮车子与商代晚期的车子相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1)均为单辕、双轮、一衡、一舆。
(2)舆与衡迭压相交,以革带绑缚连接。
(3)衡两侧各有一人字形车轭。
(4)辕与轴在车舆下垂直相交,舆位于轴的正中。
(5)车轮为辐条式,辐条两端分别插于牙和车毂之中。
(6)车轴两端各有一辖,用以固定车毂。
(7)使用青铜衡、镳、轭、辖等车马器。
(8)均主要用作战车。
所以其间必有某种内在联系。
王海城则在对车子各部份的结构进行仔细比对后更认为,东西方马车的輮木技术、车舆结构、御马器、系驾法乃至于造车技术,对马车的维护方法,受上层阶级控制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共性或继承关系。
5y$tiUE +S(u?i Qh3V9"LZc(L=0~6]O=Ev会计学论文XHQc #_•}]F+t&}l 1x d/(*rin由中亚及蒙古发现的岩画马车上,我们似乎也可以见到中亚西亚与新疆、蒙古的密切关系,以及西方马车向东方传布的历程。
在哈萨克曾见到无辐车轮的岩画,不过年代难以确定。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嘉裕关市西北20公里处发现的黑山岩画中也发现了圆板状无辐车轮的图像。
除此之外,内蒙的阴山岩画、新疆阿勒泰岩画也有相同的发现。
据林梅村先生的研究,这一种使用无辐车轮的马车应是古代文献所记载?;椎车",极可能属于四坝文化时期的马车。
60年代初,蒙古考古学家道尔吉苏容在戈壁阿尔泰省查干河沿岸阿尔泰山一个狭窄的山谷中发现的一组车的古代岩画,表现的则是夏代的「钩车」,岩画的内容揭示了东方古战车如何从整木轮椎车向多轮辐钩车演变的具体过程,而殷代26轮辐战车大概从这种6-8轮辐钩车发展而来。
并且,这些岩画可与《司马法·天子之义》有关夏代战车的记载相印证,认为中国使用战车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夏代。
论文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而哈密五堡墓地发现的一个无辐车轮,以三块胡杨木拼合并以榫卯相接,表现出了与中亚无辐车轮相似的制造工艺。
林梅村先生更认为这件车轮的年代应属焉不拉克早期,即公元前1750-1300年。
如果对岩画及车轮年代的断定不误,那么这些岩画中的马车年代稍晚于中亚地区的同型马车,这种马车在这些地区的出现应该是直接接受中亚马车的影响。
所以王巍先生所推测西亚的车子传入中国的两条路径是极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种推论的结果也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目前还没有对这些岩画予以准确断年的具体方法。
并且,岩画上所表现的无辐车或四辐车轮极有可能是多辐车轮的简化。
我们可以在甲骨文及金文中?;车"字,及属于公元前2至1世纪前后的宁夏倒墩子墓地、辽宁西丰西岔沟墓地中发现的铜牌饰上六至七根辐条车轮的形象中,看到这种简化的形式。
因此,这些岩画便不能成为十分可靠的证据。
据目前的研究,欧亚大陆在公元前两千纪中叶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埃及的马车也是在约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由两河地区传入。
车轮的型态为4-6根轮辐,这与同时期中西亚马车流行的形态基本相同,只不过埃及人对车舆、车衡等结构部份进行修改。
到了公元前十五世纪,战车已经成为埃及主要的战争工具。
如S.PIGGOTT所认为的,双轮带辐马车在中西亚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逐渐达到顶峰,最后,被周边其它文化所接受。
两河地区以其军事力量将战车向东、向西传入周边地区,埃及的.战车即是在两河地区文化扩张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苏联、蒙古、新疆发现的车子形象也应该是其向东辐射影响的结果。
由于中国与中西亚的距离比较远,车子的形态又经过多种文化传递、改变,所以接受中西亚间接影响的时间较晚,所制造的车子也与中西亚、埃及相去较远。
不过中国的马车在形态上仍与中西亚的马车基本一致,所以也应属于中西亚马车辐射影响下派生出来的一种亚型。
夏含夷先生(E.SHAUGHNESY)曾指出,如果从形态分析上来看,也存在着商代的车源于周的可能。
或者,更可能商与周的车都是独立地从另外一种雏形派生出来的。
由车马器的形态组合上看来,商与周的确有明显的差异。
如果中亚西亚马车的影响是逐渐经多文化辗转传布过来,那么商与西周很可能是各自接受了一种(也可能是两种)源自于中西亚的亚型马车,再在各自特有的青铜文化基础上加以改变并交互影响而成。
殷墟三期所见的马车车舆有长方形与簸箕形两种。
殷墟四期时马车的发现大量增加,但是只发现带长方形车舆的马车,说明了当时对马车形制探索的过程。
宝鸡、周原一带的先周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马车,但其所出的具有强烈特色的车马器则间接地说明了先周时期已经使用马车的事实,并且,很可能是一种在文化内涵上不同于商文化的马车。
四古文献中关于马车起源的传说较多。
常见者有黄帝造车和奚仲作车两说。
黄帝号"轩辕",蠢醋云湓斐档拇?怠Z壑堋豆攀房肌罚?;黄帝作车,少昊驾牛,禹时奚仲驾马"。
刘熙《释名》:"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易系辞传》、《汉书·地理志》、《历代帝王年表》等。
《路史·轩辕氏》将古人"见飞蓬转而为车" 的想象加入黄帝的传说之中,谓:"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绍物开智,见转风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车,梠轮璞,较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以尊太上,故号曰轩辕氏"。
《古今注·舆服》中更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更加夸大黄帝造车的传说。
这些记载说明黄帝造车的传说至迟到西汉才巩固。
传说中的黄帝除了造车之外,同时还筑城邑宫室、制订车服制度,成为文献中中国进入文明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