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课题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
果
2.引导学生举出力 使物体的状态和形 状发生改变的事 例。
2.学生举例。
3. 力 的 单 位 是 牛 顿,简称牛,符 3.学生回答。 号 N。 托起两个鸡蛋 的重力大约是 1N。 一个成年人 的 质 量 大 约 是 70kg,他对地面的 压力大约是 700N。 提问,使学生对 力的单位“N”产生 感性认识。 你对地面的压 力大约是多少? 你抱起一只小 猫需要多大的力?
播放动画“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 。
3.能设计一个实验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吗? 启发学生将两种颜 色的松紧带系在一 起,将它拉长,观 察看到的现象。
3.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观察到: 两条松紧 带都被拉长 了,彼此都对对方施了力,也都受 了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生活中还有能证 明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事例吗?
4.学生回答:划船时,用力将另一 只船推开,自己的船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起来。
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 节内容。 2.对学生的探究精 神给予鼓励。
引 入 新 课
1. 创 设 力 的 作 用 效果的情景, 引 入新课: 我们经常谈到 力,我们可以通过 力的作用效果感受 它。 播放录像使学 生得到亲身感受, 进一步提问:物体 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1.回答: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 了变化、形状发生了变化。
播放视频“力的作 用效果” 。
一、 引 入 新 课
2. 实验:教材 31 页想想做做。 通过实验进一 步分析:钢球、弹 簧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2.回答:钢球速度的大小、方向发 生了变化、弹簧形状发生了变化。
3. 引入新课: 物体 的速度的大小、 方向的变化、 物 体形状的变化 是因为受到力 的作用。 总结一下,力可以 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呢? 教师活动 二. 力 的 作 用 效 1.引导学生归纳力 的两种作用效果。 1.学生归纳: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 向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变 化。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力教案改好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器材钢球、磁铁、海绵、弹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看大屏幕:运动员正在举杠铃、小朋友们正在拔河、两个人正在推陷进雪里的汽车。
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们很努力、很费力、很吃力。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二、教学流程【流程一】什么是力?活动一: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每个力涉及________物体,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另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
可见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汇总学生活动结果,并借助课件总结出力的定义。
)【流程二】力的单位是什么?自读课本42页第三自然段回答:(1)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________,(2)多大的力大约是1N?(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结果。
)【流程三】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活动二:(1)手推静止的钢球,钢球会____________;(2)用手拦住运动的钢球,钢球会钢球____________;(3) 让钢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在与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钢球会____________。
(1)(2)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3) 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以上实验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1)用手压海绵,海绵会____________;(2)用手拉弹簧,弹簧会____________;(3)用手撕纸,纸会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
(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教学设计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新课导入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设问引入: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请问你们用力踢球的时候,脚有什么感觉呀?请你们猜一猜,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入课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喜欢生:脚会感到疼生:可能球对脚也有力的作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力)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一:探究弹力间的相互作用1、手指压铅笔尖2、手压叠放的气球3、学生穿旱冰鞋推墙或者相互推学生小组合作,开动脑筋设计不同的实验。
生:感觉很疼生:上下两只气球都发生形变生:看到自己也向后退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实验二:探究引力、斥力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绑有磁体小车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实验实验三:探究气体间弹力的相互作用充气气球通过吸管悬挂于水平细线上,松手气球口后,气球向前运动实验实验四:探究液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小船向后喷水,船前进实验实验五:探究摩擦力间的相互作用纸板上运动的小汽车实验生:看到两辆小车都向后退或向中间靠拢生:看到气球将向前运动生:看到细管向后喷水,船向前进生:看到汽车向前运动的同时,纸板向后运动这几个实验趣味性很强,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体验。
应提倡多种方法,奇异的方法,鼓励创新。
教学反思:本节教材内容偏少,按部就班,很快就能上完,但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重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本教学设计立足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下特点:1. 以证据为主线。
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了获取证据的方法,锻炼了能力,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2. 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
实验设计、操作展示、成果汇报、交流评价、现象解释等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将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放手体验、大胆探究,为他们的自主构建提供肥沃的土壤。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是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进行巩固。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精选力的教案4篇
精选力的教案4篇精选力的教案4篇力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绘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间隔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程度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p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二)科学思维:1.对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分析,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演示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对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学练结合法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小孩与大人扳手腕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提问“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嘛?”学生(预设):现象:大人很容易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
结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大小的是相等的。
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演示实验一: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教师:演示现象二: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结论2:一个物体A对另一个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B也会同时对这个物体A施加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等过程初步认识力;2.通过体验性活动和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等。
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1.引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教学画力的示意图;3.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让学生通过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来深化对力的理解。
第二课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3.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加深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理解。
第三课时:重力与重心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教学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3.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4.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深化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力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体验法:通过体验性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力学知识;4.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4.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体验,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它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8年级物理苏科 版下册教案《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是初二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节里,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举等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过重力、摩擦力,对力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些了解。
但是学生对力的了解大部分都只是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高度。
本节课具体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力的性质—里的作用是相互的,虽然有点难理解,但生活中实例比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亲身体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对多个实验的归纳,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发现隐藏在事物中的规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体会到客观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快乐。
2.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及实验探究,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将新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
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Powerpoint课件,火箭升空视频,跳水视频,汽车悬浮视频,气球,细的铜丝,胶带,细管,小车2个,圆柱体强磁铁2个,条形磁铁和铁棒各1个,演示弹簧测力计2个,四轮滑板2个,排球,起跑器,拖把2个,新扫把2个(红绿色各1个)。
教学过程实验5 视频“跳水”,人对跳板施力吗?人受到跳板施加的力吗?以上现象中虽然力的种类不同,力的作用产生时有无共同点?板书:列举上述每个实验中施力及受力物体并归类,找出产生力时的共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微课教学设计
邢台经济开发区
王快中学
赵晓静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力。
2、掌握力的单位,以及1N的含义。
3、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二、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力?
1、展示下列图片,解释什么是力,引入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2、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分析,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一步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二)认识牛顿。
引入力的单位。
1、教师归纳: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N。
国际上通用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符号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我国也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2、普及常识。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是1N。
3、知识拓展,
展示图片,举例说明,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三)力的作用效果。
1、通过小实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想一想:通过下面的小实验,你能说出力的两类作用效果吗?
观察: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现象:磁铁靠近小钢球时小钢球开始运动。
观察: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如果在运动方
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小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现象: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
做一做: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弹簧的形状变化了,变长或变短。
2、观察下图,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归纳: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速度方向的改变。
三、最后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
3.力的作用效果是: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改变物体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