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②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而且是有效地高质量地教学的必要条件。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③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学生个人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构成他们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②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③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够独立完成;(3)简捷性,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答:有两个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①引起求知欲
教学应该从诱发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应该把它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②感知教材
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知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知识就比较容易。
③理解教材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感性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巩固知识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才能顺利的吸收新知识。
⑤运用知识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的基础,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⑥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作业和各种检验进行。
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提高教学的功效,使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只是为主脱离生活实际,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死记硬背!
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并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①明确问题
②深入探究
③作出结论
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要求学生自己去计划探索,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记得更深更牢。
缺点: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太多,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太少,影响教学进度及任务的完成,若无高水平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
1与2的关系:二者均有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上,我们要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按照教学任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选用!
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教材,然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变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无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他们主张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导致注入式教学。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②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知识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的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密切相关。
智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市值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⑴智力活动主要是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
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⑵非智力活动,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等心
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研究的实践动力。
⑶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因为学生从事学习、认识世界是艰苦的智力劳
动,没有内在的强劲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非智力活动又以智力活动为服务对象,非智力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智力活动,渗透到其中去,才能使教学拥有理智的目的性,推动智力活动的深入。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⑴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
彩、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另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使他们感到乏味、厌恶,注意力转移。
⑵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
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自我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毅力、信心、抱负,能偶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