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肉含水分较多,含结缔组织少,加热 过程中水分流失较畜、禽肉少,因此, 鱼肉烹调后一般显得较细嫩柔软。
肉类组织的传热性能较差,如鱼片上浆后投入 150℃~170℃的热油中快速划过,鱼片内部只有 60℃左右,1.5kg的牛肉块在沸水中煮1.5小时, 肉块内部温度只有62℃。一般要求肉块的中心温 度达80℃以上,无血色后才能认为是基本煮熟。
3、乳化作用:
一般情况下,脂肪加入水中就浮在水面形成一个 分离层,油与水并不相溶;但若将水加热,由于 沸水的不断翻腾,被分离成非常微小的脂肪滴均 匀分布于水中,形成乳白色的水包油型的乳浊液, 这种变化属于乳化作用;如果其中含乳化剂,就 更容易生成乳浊液。烹调中制牛奶白汤时一般不 撇油,并需要旺火,使汤保持沸腾状态,道理就 在于此。而制作清汤时则不同,煮沸后撇去浮油, 改微火,使汤不持续沸腾,减少振荡,尽量避免 脂肪的乳化,以保证汤的清澈。
(2)、蛋白质分解
凝固的蛋白质继续加热,即有一部分逐渐分 解。在滑溜,滑炒肉类原料时,油温不宜超 过130℃;如必须用高温烹制,那么主料要用 鸡蛋清或干、湿淀粉上浆而加以保护。
二、脂肪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1、水解作用: 脂肪在水中加热后可有少量被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可与加入的醋、酒等调味品生成有芳香气味 的酯类物质。 2、高温氧化作用: 反复高温(超过油的发烟点)加热脂肪,会使脂肪中 的不饱和碳键与氧作用生成过氧化物,再继续分解 产生具有特殊辛辣刺激气味的酮类或醛类,被氧化 后的脂肪不仅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对人体有害。
5、总结:
(1)、蛋白质变性 a.凝固作用。肌肉蛋白质在受热后即开始逐渐凝固而变
性,如煮熟的鸡蛋等。 b.脱水作用。随着蛋白质的凝固,亲水的胶体体系受到破
坏而失去保水能力,因而发生脱水现象,食品原料的总重 要减少。 c.缩合作用。在蛋白质发生变性,脱水的同时,伴有缩合 作用。缩合作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溶液的粘度增加。 d.水解产生动物胶。属于结缔组织的固态胶元蛋白则受热 水解而成为胶态的动物胶。动物胶易溶于水,当溶液中含 有百分之一的动物胶时,在5℃左右时即凝结成胶冻。汤 汁内含的胶质越多其凝结度越强。
淀粉也同样会发生焦化作用。如烘焙面包的表皮呈棕色,这 是非酶褐变。挂糊的原料油炸时表皮颜色逐渐加深等,这些 都是因为淀粉受高温作用变成焦糊精而形成的。
2.淀粉的性质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应用
淀粉的溶胀和糊化。 淀粉一般不溶于冷水,但在水中加热后(约
60℃开始),淀粉结晶、氢键被破坏并与水 分子结合,产生所谓的糊化现象。糊化后, 水中的淀粉颗粒体积增加,得到透明有粘 性的胶体溶液,烹调中常见的勾芡就利用 了淀粉的这一变化。
3、胶凝作用:
动物性原料中的胶原蛋白质在水中加热后,(一般 70℃开始)能水解产生胶原质,如白明胶。胶原质 可溶于热水中,使汤汁变稠,粘度增加。当胶原质 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冷却到室温就会使汤汁变成有 弹性的半透明凝胶状(常称之为胶胨),加热后又会 恢复原来的溶胶状。汤汁中这些胶原质越多,在常 温下则越易凝结成“胶胨”,其凝结度也越强。如 鱼汤胨、制作灌汤包子的猪皮胨、有些煨菜或扒菜 的“自来芡”等,都是这种胶凝作用的缘故。
烹饪营养学
第六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二节 营养素在烹调加工中的变化
一、蛋白质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1、凝固作用: 蛋白质受热(一般在60℃开始)会逐渐发生变性凝固,这种变
性是不可逆的。如果温度上升较慢,并保持在稍低于100℃时, 肉类或蛋类的蛋白质就凝固较慢,质地也不是很硬,这种状态 的蛋白质最容易消化。如果在沸水或热油中煮、炸时间过长, 变性的蛋白质就易形成坚硬的质地,较难消化。未变性的蛋白 质具有较强的持水性,受热变性后持水性减弱,组织内部的结 合水逐渐成为游离水。这样,蛋白质凝固后一般要脱水。例如 烤肉、白水煮肉等,会出现原料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同时随 着血红蛋白的凝固变性,肉质变为灰白色。
可选用不锈钢厨具,它具有性能稳定不生锈、溶 出物为铁、铬等且量极少,不影响菜肴的品质。
3.在烹饪中提高矿物质吸收率的措施
(1)肉类与酸性物质共煮。有利于肉(特别是骨 头中)的矿物质的溶出。
(2)蔬菜焯水后与肉共煮。蔬菜焯水后除去植酸 后,其中含有的VC可使肉中的高铁离子变成亚铁 离子,肉中的氨基酸可与蔬菜中的金属离子形成 氨基酸盐,提高矿物质的吸收率。
四、无机盐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1.烹饪加工中矿物质的流失
一般在酸性溶液里溶解量较大,溶解量还与原料切割大小、 水中浸泡或加热时间长短有关。
如普通大米淘洗2—3次后表层无机盐流失15%左右。肉类在 加热过程中无机盐溶于汤水中较多,各种无机盐的流失量如 下:
钾:64.4% 铁:6%
钠:62.5%
2、水解作用:
蛋白质在变性凝固后继续在水中受热,一部 分蛋白质就会被逐步水解,生成多种水溶性 氨基酸及含氮浸出物,这是肉汤滋味鲜美的 主要原因之一。如温度超过130℃后,部分 蛋白质会最终分解为挥发性氮、硫化氢、硫 醇化合物等低分子物质,失去营养作用,甚 至产生毒性。例如,煎焦或烤焦的瘦肉产生 苦臭味就属这种情况,190℃以上还可以产 生致癌物杂环胺、苯并芘等,要注意避免。
(2)、无机盐、维生素的变化:蔬菜由于切碎水洗, 少部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会从断口流失于水中。在 加热过程中,无机盐除部分随水分渗出留在汤汁 内以外,其无变化损失。但维生素却因随水渗出、 受热、氧化等多种原因而容易受较大损失。蔬菜 中所含维生素C是最容易受损失的,其损失程度与 蔬菜改刀后形状大小,切后放置时间,切前或切 后浸泡水洗,加热温度高低、时间长短,是否加 醋或加碱,熟制后是否及时食用等多方面因素有 关。例如,蔬菜细胞中含氧化酶,当蔬菜被切开 或压碎时,这种酶就被释放出来,它催化维生素C 被氧化破坏。氧化酶在60℃~80℃时最活泼,因 此将蔬菜放入冷水中煮,在酶的催化下,水中溶 解的氧会大量破坏维生素C,超过80℃后,氧化酶 很快失去活性,同时因为沸水中不含有溶解氧, 所以要待水沸后再放入蔬菜,这样就可以大大减 少维生素C的损失。
(3)发酵作用。发酵作用可将植酸盐分解。 (4)超细加工。因打破了含纤维的细胞壁对矿物
质和其他营养成分的禁锢。 (5)避免拮抗。通过配膳注意避免。
五、维生素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食物在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各种维生素中 又以维生素C最易损失。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VC>VB1>VB2>VA>VD>VE 在烹调过程中,维生素的破坏和损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2)面粉:面粉加冷水揉搓后,所含蛋白质能吸水 形成面筋网络,同时淀粉酶会将部分淀粉水解为 麦芽糖,进而生成葡萄糖,以上变化是酵母发酵 制作膨松面团的基础。面食制作过程中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损失很少,但维生 素可随熟制方法不同程度地被破坏。例如,标准 粉制成馒头、烙饼。其中维生素B1的保存率各为 70.3%和45.2%,煮面条时保存率为50.89%。制面 食加碱和高
大豆:生大豆含有抑制人体小肠内胰蛋白酶 活性的物质,会妨碍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彻底加热熟透后,这种物质可被破坏, 浸泡、磨碎、熟制可以破坏大豆的细胞结构 组织,提高消化率。
三、烹调加工对蔬菜、水果营养价值的影响
(1)、水分的变化:新鲜绿叶蔬菜和瓜茄类 等蔬菜含大量水分,加热可使蔬菜细胞组织 破裂,水分流出和蒸发,加盐等调味品可使 细胞中水分渗出。这些变化都使蔬菜体积缩 小,质地软塌。烹调中掌握蔬菜水分的变化, 对保持其嫩脆或除去过多水分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与维生素、无机盐的流失多少有密切 关系。
在碱性环境中很容易被分解。
降低维生素损失的措施
对水溶性维生素注意减少浸泡时间、避免挤汁、水洗温度 降低、原料颗粒大、注意烹饪时间等可减少损失。
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品,可在做菜时添加食用油,增加人 体的吸收率。
对热敏感的维生素的食品,可做凉菜或缩短加热时间及上 浆、挂糊。
对氧敏感的维生素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高压锅烹制。 对酸敏感的维生素的食品,可少加醋,不与番茄、水果等
4、水化作用:
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多肽链上含有多种亲水基与水充分接触 后,能聚集大量水分子,形成水化层,使蛋白质成为亲水胶 体。
烹调中打肉胶、鱼胶,牛肉上浆时拌入水分等就是利用了蛋 白质这种水化作用,使原料“吃”进大量水分,快速熟制后 显得爽嫩、有弹性(肉、鱼等原料剁成茸状再用力搅打都是 为了尽量扩大和增强蛋白质与水分子的接触,使水化作用充 分进行)。又如熟豆浆中的蛋白质水溶液呈亲水的胶体状态, 由于水化作用使蛋白质颗粒外包着一层较厚的水膜,使豆浆 呈乳浊液。如果使用凝固剂(如石膏)就能破坏这种水化作 用,使蛋白质颗粒脱去水膜而沉淀。
有机酸含量高的食物搭配。 避免使用铜制和铁制厨具,减少对抗坏血酸的损失。
第三节 烹调加工对各类食物原料
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烹调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1)大米:大米在淘洗过程中有部分营养素流失水中。搓
洗用力越大,浸泡时间越长,用水温度越高,则损失越大。 尤其是米粒的糊粉层和胚芽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损失 更大。 正确的淘米方法应是轻轻淘洗1-2次,去掉浮糠、灰尘,拣 净砂粒杂质即可。不要用力搓洗多次,不要用急水流,长时 间冲洗。对米质较陈,可能被污染的大米可适当用力搓搅, 淘洗数次适当增加。 把大米制成米饭这个过程中,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 物一般只发生于凝固变性和膨胀糊化等变化,营养价值不变, 但维生素损失较多。例如蒸饭使大米的维生素B1的损失达 38.1%,煮饭则损失达85.8%,煮米粥时加碱也会破坏其中的 B族维生素。
锰:10.3% 钙:22.5%
氯:41.7%
镁:11.5% 硫:7.3%
铝:58%
磷:32%
烹饪中可采取先洗后切、切成大块、减少浸泡时间、勾芡收 汁等方法减少矿物质的损失。
2.烹饪器具的矿物质的溶出
铁锅中铁离子的溶出与铁锅使用时间、溶液特点 有关。
在食盐加入下,铁的溶出增加几十倍;在酸性环 境中铁的溶出量增加上千倍;太多则影响菜肴的 品质。
四、烹调加工对畜、禽肉及鱼类 营养价值的影响
在烹调中,肉、鱼、蛋等动物性原料的质地、口 感、重量、营养成分等都会有所改变。 畜、禽肉 含一定的水分,在加热过程中,首先由于蛋白质 的凝固变性,使得水分流失,体积缩小,重量减 轻,肉质变硬,脱水过多会使肌肉组织显得粗糙。 如果在水中持续加热,带着能量的水分又慢慢地 渗入肉块,使得更多的无机盐和溶性含氮化合物、 脂肪等溶于水中;组织内部逐渐膨润、软化、松 散,结构发生变化,肉块质地变得酥烂,汤汁变 得浓稠。
方面: a.因溶解而损失。某些维生素易溶于水,因此,在烹调过
程中使用水时,这类维生素可因溶于水而遭到损失, b.因加热而损失。食物烹调时,加热可使维生素分解而破
坏,加热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就越多。 c.因氧化而损失。某些维生素遇空气易被氧化分解而损失。 d.因加碱而损失。多数维生素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
肉类经烹调后,除维生素有部分损失外,其余的 营养素一般无多少损失,虽然结构、质地等有所 改变,但营养价值依然很高。肉类维生素的损失 随烹调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讲,加热时间越 长,温度越高,水分流失越多,则损失越大。
五、烹调加工对乳及乳制品 营养价值的影响
P162--163
六、烹调加工对蛋及蛋制品 营养价值的影响
三、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1.碳水化合物的焦糖化作用
蔗糖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先是熔融,成为透明粘稠状液体, 凉后变硬,趁热拉出细丝,拔丝菜利用了这个变化。
如果继续升温加热,蔗糖(或饴糖)则会发生焦化作用,碳链 断裂,产生低分子分解物质,颜色也逐渐变深,由浅黄色到 棕红色,成为焦糖,甜味逐渐消失,出现苦味,最后只剩 下——黑色的碳。烹调中的炒糖色,烤乳猪时刷饴糖水等, 都是利用这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