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控制理论
• 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犯罪的可能,现代社 会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犯罪的机会,犯罪 学应当研究人们为什么不犯罪。
• 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各种社会控制的减弱有 联系
社会控制理论
• 与其他犯罪理论不同,社会控制理论假设所有的人都有犯 罪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犯罪呢?是 社会控制的结果,换言之,是社会控制预防和阻止了人们 的犯罪。
和正直的道德观念——真正的犯罪 •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属于自然犯罪范畴
之外的犯罪——非真正的犯罪 • 真正犯罪人:谋杀犯、暴力犯、财产犯、
风俗犯 • 2、全球性的刑事政策
• 实证 19末 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犯罪行为受个 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天生犯罪人论、犯 罪三元论、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学三圣
贝卡利亚,边 泌,费尔巴哈 等。
• 二、实证犯罪学派
•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生物学思想
• 龙勃罗梭(Lombroso)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 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创始人,代表 作《犯罪人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意大利 学派之父”、犯罪学鼻祖。
• 基本思想是: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生来就倾向于犯 罪的犯罪人类型,这种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退 化等原因以其一系列体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 异常区别于非犯罪人。晚年对天生犯罪人理论有 所修正,认为犯罪原因也包括气候、谷物的价格、 性和婚姻的传统、刑法、社会结构、教会组织、 宗教信仰等因素。
有时会形成犯罪过度饱和现象。
犯罪人类型论
1、生来犯罪人:是本能型犯罪人。 2、精神病犯罪人 3、偶然犯罪人:是机会犯罪人。这是经受不住个人状
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诱惑而犯罪的人。 4、激情犯罪人 5、习惯犯罪人
刑罚学说
• 1、刑事责任理论:主张社会责任。
2、刑罚措施: (1)不定期刑。行刑委员会 (2)强制赔偿。赔偿国家和受害人 (3)犯罪精神病院。收容犯了罪的精神病人。 (4)死刑
犯罪预防论
思想基础
• 核心的犯罪预防学说是“刑罚替代措施”或“保安 措施”。
1、经济领域。如自由贸易、限制酒类消费等。
2、政治领域。协调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等。
3、科学领域。如防盗门等。
4、立法和行政领域。如遗嘱立法可以防止谋杀。
5、教育领域。道德和文化教育。
(三)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
• 1、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 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怜悯
1953年:《少年犯罪人:帮伙 亚文化》
下层阶级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目标的追求
先赋地位 自致地位
处于失败地 位的反应
街角青少年
(corner boy)
大学青少年
是最普通的反应形式。 他们通常徘徊于邻里街 道,从事赌博、运动和 其他群体性活动,以后 通过获得一份体力劳动 工作而踏入社会。
是下层阶级青 少年中的优秀 分子,通过上 大学来改变自 己的社会地位。
• 一般预防:规诫其他公民不要像犯罪人实 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 特殊:对本身进行改造,不至于侵害其他 人
(二)边沁的犯罪学思想
• 1、人都有两种驱动力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 2、关于犯罪与惩罚的关系: • (1)社会对于犯罪的惩罚是必须的 • (2)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
以其收到惩戒和教育作用 • (3)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驱使犯罪和制止犯罪的
龙氏对天生犯罪人的部分描述
• 他相信自己在罪犯身上看到了某些与野蛮人相同 的特征,并对天生犯罪人作了如下的描述:
• “下腿不发达、头盖甚小、前额后陷、前骨节过 伸、颅骨缝线关合过早、头盖过厚、额骨与颧骨 过大、凸额斜眶、皮肤过红、大耳、丛发、过于 敏捷、不知疲苦、触觉不灵、视觉过敏、伤愈极 速、情爱甚弱、淫念过早、两性不大分、怠惰、 易受激动、好赌博、饮酒、迷信等等。”
用的刑罚
• 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5、刑罚不能由法官任意裁决
总结
• 古典犯罪学派的预防犯罪思想: • 一、法律控制论 • 二、心理强制论 • 三、报应刑论
古典 18
人是理性人,精于快乐痛苦的 计算而趋利避害。犯罪正是行 为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社 会要提高人犯罪的代价,降低 因犯罪获得的快乐。自由意志 论、心理强制论、报应刑论
• 1、天生犯罪人理论:
• 犯罪人类型:生来犯罪人、情犯罪人、精神病 犯罪人、偶然犯罪人
• 2、犯罪控制理论
• 处罚犯罪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相一致, 要与不同类型的犯罪相适应
• 3、刑罚的目的不在报应而在防卫社会
• “刑罚,并不像在古典派犯罪学者和立法者 的主张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公共舆论所想象 的那样,是简单的犯罪万应灵药,它对犯 罪的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因此,犯罪社会 学家自然应当在对犯罪及其自然起因的实 际研究中寻找其他社会防卫手段。”
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 一、基本原则 • 1、理性原则 • 2、享乐原则 • 3、惩罚原则 • 4、人权原则 • 5、适当程序原则
• 二、犯罪原因论 • 1、人性自私 • 2、意志自由 • 3、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 三、刑罚学说 • 1、刑罚的根据 • 2、刑罚的标准 • 3、刑罚的作用
• 四、立法与司法问题 • 1、法律特别是刑法应简明扼要 • 2、法律要公布于众 • 3、法律必须要明确规定犯罪及对犯罪所适
犯罪过度饱和
如果遇到饥荒年代、商业、财政及工 业危机等自然和社会灾害以及其他重大社 会事件时,社会环境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 不平衡的状态中,财产犯罪的波动幅度就 会大大增加。与人身犯罪有关的因素产生 急剧变动时,人身犯罪也会产生大幅度波 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短暂的“犯 罪过度饱和”现象。
犯罪饱和法则
动机 • (4)对犯罪惩罚的严厉程度与犯罪的诱发力成正
比例
边沁
• 犯罪学理论:功利主义理论,或称为 “幸福计算”理论。
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的功利主义原则。
“自然将人类 置于两个至高 无上的主宰— —痛苦与快 乐——的统治 之下。只有它 们两者才能够 指出我们应该 做什么,以及 决定我们将要 怎样做。”
• 近代刑法学的诞生以1764年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也是他犯罪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1、刑法的三大原则
• (1)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与罪行相适应; 提倡轻刑化
• (3)适用刑罚人道原则:与当时背景有关; 提出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比较
• 一、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的差异 • 二、犯罪原因论的差异 • 三、刑事责任论的差异 • 四、刑罚裁量依据的差异 • 五、刑罚目的论的差异
三、当代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 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
• (一)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 1、社会结构理论 • (1)文化冲突理论 • (2)紧张理论 • (3)亚文化理论 • (4)社会生态学理论
犯罪三元论
• 犯罪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的理论学说。
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法律地位、职业、 居住地、社会阶级、训练和教育程度、器官与心理结构
2、自然因素:种族、气候、土壤,昼夜、季节、气象、气 温等
3、社会因素:人口、移民、习俗和宗教、家庭、政 治、金融商业活动等。
• 2、刑罚观:“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 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的罪 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 新侵害公民,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 辙。”
• 说明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对罪犯 的处罚是有目的的。也不是要消除罪行。 也不是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而是 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 转自:《陈兴良.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
马家爵
邱兴华
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109人丧生
袭 警 案 犯 杨 佳
• (二)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思想 • 恩里科·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意大利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代表作是 《犯罪社会学》。
• 菲利的犯罪学思想主要有: • 1、犯罪三元论 • 2、犯罪饱和法则 • 3、有关刑罚学说 • 4、犯罪预防论
•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内在控制 • 社会凝聚理论:社会凝聚力是人们不犯罪的主要原因,社
会凝聚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 参与和信念
• 自我控制理论:低自我控制是犯罪的主要因素,低自我控 制的特征有着重眼前利益、缺乏坚韧和持续精神、对长期 规划缺乏兴趣、自我中心、缺乏对挫折的忍受力等。 低 自我控制来自幼年时期的管教。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 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
科恩(1918-)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认为:在下层阶级贫民中存在着一种少年犯罪亚文化 和少年犯罪亚文化群(帮伙),它们是下层阶级少 年为克服社会适应困难或地位挫折感而产生的群体 性反应;这些亚文化与中产阶级的文化相矛盾,遵 从这种帮伙亚文化必然导致越轨与犯罪行为。
犯罪青少年
对中产阶级的价值 观持对立态度。结 成帮伙,一起进行 各种少年犯罪活动, 并在活动中形成不 同于中产阶级价值 体系的独特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社会生态学理论
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
案例
• 郑民生杀人案
• 2、社会化过程理论
• (1)社会学习理论

萨瑟兰:差别交往论
(3)标签论
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定义的结果。 贝克尔被称为“与标定(labeling)”一词的联系最为密 切的人.标定一பைடு நூலகம்首先出现在贝克尔的《局外人》一书中:
社会群众通过制定那些违背它们就会构成越轨行为的规则 来创造越轨行为,并且将那些规则适用于特定的人,给他们 贴上局外人(outsider)的标签。根据这种观点,越轨行为 不是个人实施的行为的特性,而是别人将规则和制裁适用 于“犯罪人”的结果。越轨者是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的人; 越轨行为是人们如此标定的行为。
现代 20 理论繁盛时代。差别交往理论; 萨瑟兰、塞林
中 文化冲突理论等。
等。
塞林文化冲突理论认为:
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 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 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由于下层 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 冲突,所以,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 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 犯罪行为。
• 1939年萨瑟兰在《犯罪学原理》中提出
• 基本思想:
• 犯罪行为是如同学习读写和绘画等其他行 为一样也是学习来的。正是犯罪思想造成 了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发生之前犯罪人 思想上已经存在着一种犯罪定义
• 这一理论认为:
• (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
• (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

紧张理论
• 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
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
愤的产物
亚文化理论
文化
•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 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 象。
• 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 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 习得到的。
• (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 态度、理由等。
• (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 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 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
• (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 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 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 菲利自己认为,这是从犯罪统计资料中得 出的“最重要的犯罪社会学结论”。
1、犯罪的周期性波动: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 化,犯罪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模式,在每年的财产 犯罪和人身犯罪的变动中存在着一种交替:当一类犯 罪上升时,另一类犯罪就下降。
2、犯罪的周期性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发展 和变化,犯罪率趋于上升,表现为周期性增长。如出生 率和移民入境等。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宏观上,可分为: • 一、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 • 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 当代西方犯罪学 • 二、中国犯罪学发展历史
第一节 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
•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 (一)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 (Beccaria,1738-1794),是犯罪学古典学派的创始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