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4926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9.png)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初中送别诗考点教案
![初中送别诗考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6329b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1.png)
初中送别诗考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特点,理解送别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离别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2. 送别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 送别诗的深层含义。
2. 运用送别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相关送别诗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送别》,引导学生进入送别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提供的送别诗,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总结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如主题、情感表达等。
三、对比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作者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2. 学生对比分析这些诗歌的异同,从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深入讨论。
2. 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作品展示(10分钟)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提高对送别诗的理解。
六、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离别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尝试运用送别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离别的心情。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送别诗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送别诗的基本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对比分析、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
3. 学生运用送别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送别诗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e99e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f.png)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b8f5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f.png)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1一、议题: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文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4.悟诗情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师:学生填写表格(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三)阅读概览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
送别诗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共8篇
![送别诗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共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8cce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5.png)
送别诗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共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别诗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共8篇送别诗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第一篇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1baf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d.png)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概念解释送别诗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文学作品1.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介绍送别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送别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第二章:送别诗的题材与情感2.1 送别诗的题材分析送别诗的常见题材,如离别亲人、朋友、爱人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差异2.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探讨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元素,如思念、忧伤、祝福等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第三章: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与意象3.1 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介绍送别诗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对表达离别情感的影响3.2 送别诗的意象与意境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孤帆、落日等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描绘和组合来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第四章:经典送别诗解析与欣赏4.1 《别董大》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4.2 《江南逢李龟年》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第五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5.1 创作指导提供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意象和情感表达方法来创作5.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诗歌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第六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1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分析唐代送别诗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6.2 唐代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唐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第七章:宋代送别诗的风格与著名诗人7.1 宋代送别诗的风格分析宋代送别诗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唐代送别诗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宋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发展7.2 宋代送别诗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一位宋代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领略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八章: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与特点8.1 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探讨明清时期送别诗的新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明清送别诗对前代送别诗的传承与创新8.2 明清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明清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明清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九章: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9.1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分析现代文学中送别诗对传统送别诗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2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创新探讨现代送别诗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引导学生欣赏现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十章:送别诗鉴赏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送别诗鉴赏综合练习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包括诗歌解析、情感表达、创作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10.2 送别诗鉴赏拓展活动提出一些关于送别诗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写作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送别诗的兴趣和热爱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补充和说明: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包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
初中统编版送别诗教案
![初中统编版送别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b205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6.png)
初中统编版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送别诗资料,如诗歌、注释、译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对送别诗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送别诗》的诗句,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
3. 教师分析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送别诗的案例,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送别诗的基本概念、特点、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送别诗。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521d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6.png)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d7bf5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9.png)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初中送别诗赏析 教案
![初中送别诗赏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8cb52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2.png)
初中送别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基本特点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2. 理解送别诗中的意境与哲理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常见的送别诗《别董大》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氛围。
2. 教学送别诗的基本特点:(1)解释送别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
(2)分析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如:主题明确、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等。
3. 教学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1)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类型,如:友谊、离别、思念等。
(2)讲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
4. 对比分析:选取两首送别诗,让学生对比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案例解析:以《登高》为例,讲解送别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创作一首送别诗,表达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感激和祝福。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关于送别诗的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
2. 撰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案例解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送别诗的类型和数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送别诗作品。
送别诗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送别诗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1dd37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2.png)
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2. 培养学生欣赏送别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分析名家送别诗,学习欣赏和仿写。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讲义和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资料。
2. 学生准备纸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朗读一首送别诗,如杜甫的《赠别二首》或陆游的《送友人》。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2. 了解送别诗(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讲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传统写作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欣赏名家送别诗(20分钟)教师提供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如杜甫、白居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通过朗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名家送别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手法等。
4. 学习写作送别诗(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送别诗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创作一首送别诗。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写作模板,包括引子、事由、感情表达、寄托等部分。
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发挥,各自写下自己的送别诗。
5. 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好的送别诗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和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送别诗的见解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或情感,尝试写一首送别诗。
2. 提供更多名家送别诗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培养欣赏和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通过欣赏名家的送别诗,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写作送别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送别时的情感和意义,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82ce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5.png)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别董大》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2. 诗文背景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秋浦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情感;2. 提问:送别诗一般表达哪些情感?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高适及《别董大》的背景;2. 朗读《别董大》,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3. 解读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三、深入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2. 讨论:诗中的“董大”是谁?为什么诗人要送别他?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文,感受诗中的情感;2. 分享自己身边的友情故事,体会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别董大》这首诗,体会了诗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24666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7.png)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送别诗创作教案
![送别诗创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7c7d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5.png)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c9a2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6.png)
《送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fb9aa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1.png)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送别的古诗教案范文
![送别的古诗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75b8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5.png)
送别的古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选定的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及其表达方式。
(3)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2)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品质。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离别情感及其表达方式。
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适合的离别主题古诗。
(2)制作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相关背景音乐。
2. 学生准备:(1)预习选定的古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2)介绍古诗的主题和作者。
2. 朗读古诗(1)学生齐读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 理解诗意(1)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感悟情感(1)学生讨论古诗中的离别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离别的情绪。
5.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2)各组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共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学生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步骤:6. 深入学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柳”、“月”等,并探讨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比喻等,并举例说明。
7. 文化拓展(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中的送别文化,包括送别的礼仪、习俗以及古代文人对送别的看法。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3c38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9.png)
送别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送别诗的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送别诗中表达的各种情感。
2、难点(1)体会送别诗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能够对不同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之间一旦分别,往往数年甚至终生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在送别时,往往会作诗赠别,以表达对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送别诗,感受古人在离别时的那份深情厚谊。
(二)知识讲解1、送别诗的特点(1)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酒、南浦、夕阳、芳草等。
(3)情感多为依恋与不舍、安慰与勉励、担忧与思念、感慨与豁达等。
2、常见意象分析(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挽留之意。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成为离别的象征。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送别时,饮酒可以缓解离别的痛苦,也能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4)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之地的代称。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5)夕阳:夕阳西下,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常用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芳草:芳草萋萋,绵延不绝,常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绵长。
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情感类型(1)依恋与不舍:这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送别时的场景、动作、语言,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d996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8.png)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④闻:听,听见。
⑤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近来攀折苦,洛阳亲友如相问,
应为别离多。一片冰心在玉壶⑩。
[注释]
①东风树:是说在春天发芽、成长的树木。
②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③御河:运河名,位于直隶大名府城南。
④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⑤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⑥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⑦连江:满江。
⑧平明:清晨。
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送元二使④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yì⑤轻尘,
⑩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春夜洛城①闻笛送殷淑
唐李白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流水无情去,
散入春风满洛城。征帆逐吹开。
此夜曲中闻④折柳⑤,相看不忍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更尽手中杯。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hú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春风知③别苦,春草明年绿,
不遣④柳条青。王孙⑦归不归。
[注释]
①著:通”着”,接触,挨上。
②尽:完。
③知:理解。
④遣:动词,使,令。
⑤掩:关闭。
⑥柴扉:柴门。
⑦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送别组诗
板块三:学以致用
送别芙蓉楼④送辛渐⑤
唐王之涣huàn唐王昌龄
杨柳东风树①,寒雨⑥连江⑦夜入吴,
青青夹②御河③。平明⑧送客楚山⑨孤。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时,我看到,可是。
⑥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送别组诗
板块二:学思并重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送别诗
隋suí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zháo①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②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劳劳亭山中送别
唐李白唐王维
天下伤心处,山中相送罢,
劳劳送客亭。日暮掩⑤柴扉⑥。
烟花③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唯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之:往。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④使:到某地,出使。
⑤浥::湿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