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性中心城市
十堰市简介
十堰市简介十堰市位于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
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辖两区五县一市及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总人口334万。
十堰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作用,是毗邻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汽车科研,医疗卫生,商业集散,交通枢纽,旅游文化中心,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
“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十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一大中心,秦巴山区三大中心城之首[2],鄂豫陕渝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城两带”计划实施正在助推十堰经济高速发展,主城区将建成三区一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北三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将成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区。
南三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的竹房城镇带将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典范。
发展理念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加快“五城”建设步伐,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区域性交通中心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一城两带:建设15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150万辆以上汽车产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山区城乡一体化典范竹房城镇带。
武当山下百里车城(2008年)五城建设:汽车之城、旅游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区域性中心之城。
三国两区一基地: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性交通中心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城市名片十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世界第三大商用车生产商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3张世界级名片。
十堰是中国黄金旅游胜地。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
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
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
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
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
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
长春市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长春市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新文化讯(记者赵春刚)10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长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齐国华向媒体介绍了《长春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指标体系》有关内容。
“长春市提出的‘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
”据齐国华介绍,一是符合国际城市标准,在指标的选定上,优先考虑入选了国际城市标志性指标;二是突出功能性指标的设定。
就是这个中心能为这个区域提供哪些服务和支撑功能。
专家们认真研究了长春市在东北亚区域城市中的领先领域和特色的城市功能,并把这些领域和功能提炼成具体指标;三是创新的设定了获得性指标,在指标设定中,把“获得感”作为一个突出点,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激发大家的创建热情。
该指标体系,在指标标量化上,借鉴了国际标准,分为国际城市基本标准指标、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指标、城市和市民获得性指标三上层面,30个指标,每项指标又分为三个等级,便于相关部门制定创建规划和计划。
根据国际性城市创建的实践,在未来工作中,指标还会有增减和内容的调整。
据了解,这30项指标具体包括:城市GDP、外商直接投资占本地投资比重、承办国际会议、会展数、举办国际文化、体育展演数、国际友好城市数、全球500强企业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国际航班直航城市数、国际酒店及会议场所数、高校国际化水平、国外金融机构入驻数、区域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数、东北亚区域研发中心数、东北亚区域国际学生数、为东北亚区域服务企业数、东北亚区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数、东北亚合作媒体数、常驻外国人数、开展对外交流数、获得国际荣誉(奖项)数、国际健康城市、国际宜居城市、恩格尔系数、博物馆及艺术场馆数、国际旅游双向目的地数、智慧城市度、国际学校数、国际一线品牌引进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城市基础设施国际化标准率。
区域中心城市是什么意思
区域中心城市是什么意思
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非常有用,它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也就是说,
它位于一个地区的核心位置,并能够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代表该地区,向周边地区传播最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观。
区域中心城市在空间上是居于核心地位,控制着区域内所有的城市,与周边城
市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其吸引力支撑着联系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桥梁。
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地域的整合,它负责实施国家的政策,引导和统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它是区域经济重要的核心力量。
区域中心城市还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
城市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区域中
心城市拥有先进的文化传播力量,它负责形成区域文化的基本结构,可以把一种新的、文明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出去,向国家、地区和世界展示更加文明化的视野。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它能够把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资源汇
集在一起,为周边地区提供全面的城市服务,促进消费的回旋、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地方和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对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影响。
它既能够提供更高的就业和
技能服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又会损害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原有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时,必须谨慎处理,不仅要考虑地域的整体利益,
也要保护当地环境,尊重当地的生态文化,努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促进不同地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性质与职能
11
(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城市生长的基础) 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
定性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h
13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的关系
1、联系在于他们都是反映城市为外部服务 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 城市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区别在于城市性质不等于城市职能,城 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职 能一般指现状,城市性质一般指规划;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可能合理也可能 不合理,城市性质加进了主观意念,可 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 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
h
15
四、案例
1、北京 A、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B、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 市 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旅游城 市 D、政治,文化,工业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h
16
1946年编制的《北平都市计划大纲》,把城市性质定为“将来 中国之首都,独有之观光城市”。
h
3
4、城市性质的意义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 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 模提供科学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确定城市性质,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 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h
4
5、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 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意见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6.12•【字号】德政发〔2015〕14号•【施行日期】2015.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意见德政发〔2015〕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4〕3号),加快我市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抓国家、省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机遇,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中心城区为主要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商贸流通效率,优化业态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区域,引导商贸流通集群化、专业化、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名商圈、大市场、强物流、厚文化,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二)发展定位。
立足区域节点、交通枢纽、文化名城、新能源基地、园林城市等优势,借势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和省“一圈一带”等战略,发展品牌商业、特色商业、文化商业、科技商业、绿色商业,与周边城市资源、资本、市场对接共融,建设京津冀鲁区域性商贸物流、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中心,创建“休闲购物、文化旅游、科技会展、商贸物流”名城。
(三)结构布局。
建设“以旅游购物、美食娱乐、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商贸消费体系,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市场交易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标准为基础、品牌为引领、可追溯为保障的京津冀农产品供应体系”三大商贸体系。
打造“新湖城市游憩商贸区、外滩景观商业休闲带、减河景观商业休闲带、运河文化旅游商贸带、科技城城市生态商务区、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区、马颊岛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七大品牌商圈。
构建“立足德州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煤炭、建材、五金、机电、汽贸、家居等现货专业市场,立足华东、华北影响全国的棉花等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立足京津冀、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高端农产品线上线下综合市场”三大市场集群。
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亚洲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多个经济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际贸易、金融、科技和创新的核心地带。
本文将详细介绍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并分析它们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东京(日本)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经济体之一。
作为日本的金融、商业和政治中心,东京拥有发达的金融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它的GDP总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东京还是亚洲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
此外,东京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中心,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二、上海(中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金融中心。
上海拥有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
上海的制造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拥有许多全球500强企业的总部。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
上海的发展还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三、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也是亚洲地区的重要金融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业之一,是亚洲地区的金融枢纽。
它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以及重要的能源交易市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其开放的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人才。
此外,新加坡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四、香港(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香港拥有发达的金融业、物流业和服务业,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拥有发达的股票交易市场和银行业。
此外,香港还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以及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香港的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五、首尔(韩国)首尔是韩国的首都,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区域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以大连市乡村旅游为例
区域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以大连市乡村旅游为例国内乡村旅游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另一种就是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
而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已经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高度融合发展,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主体,如贵州的民族村寨游、安徽的徽派乡村游等,而城市周边的,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农家乐、采摘园的发展瓶颈已经成为大中型城市思考的问题。
随着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
城市是文化产业的聚集地,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但是缺乏生态保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中的山区因为远离人们居住地而保留着原生态系统,但是缺乏文明元素。
位于城市和山区间的广大乡村既有生态,又有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最好展示区,广大乡村,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的乡村将成为演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舞台。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巅峰智业探索编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希望能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项目组是带着四个核心问题开始的规划编制:一、乡村旅游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处于县域旅游产业的核心位置,但是对于区域中心城市来说,城市旅游是它的发展重点,因为城市旅游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大量的投资、回报,是城市发展的窗口行业,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成绩斐然,如“浪漫之都”大连,不仅是国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还是夏季达沃斯举办地。
虽然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较好,也只是较好的解决了果农水果产品的就地升值,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偏低。
乡村旅游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是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加大,拉动内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李克强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推出城镇化新政,这实际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旅游产业因为具有多产业融合发展特性,必将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加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手。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引言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位于中国的云南省。
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昆明也被称为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本文将探讨昆明市在这一经济圈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中部,地处东经102°10’,北纬24°37’。
它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与中国的其他省份,如四川、贵州、广西等相邻。
此外,昆明还靠近东南亚国家,如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
经济发展区域枢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昆明成为了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城市。
其作为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
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了贸易、旅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贸易中心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这得益于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
昆明与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等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推动了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昆明已经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旅游中心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蓝天、白云、高原和温暖的气候使昆明成为了众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昆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名胜和特色美食而闻名。
每年,无数游客慕名来到昆明,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交流中心由于昆明靠近东南亚国家,其还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区域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昆明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使得昆明市在这一经济圈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昆明市的未来发展昆明作为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交通发展昆明的交通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昆明将继续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
昆明已经建设了现代化的机场以及高速铁路,更好地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其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点任务1.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水利、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供水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
5. 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四、保障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到位,保障建设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共同推动城市建设。
3.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对于符合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方向的项目给予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项目的投资吸引力。
五、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落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六、结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城市地理学答案
城市地理学答案单项选择题1.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主要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是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2.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金字塔与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模等级结构)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3.在城市地理学理论中,下面(地方性中心城市)情况下,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B/N)可能较小。
4.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城市化过程,可以分成许多城市化类型,郊区化属于(离心型城市化)。
5.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曲线表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GNP增加一定数量(如100美元),需要相应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幅度应该属于(较小)。
6.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城市建成区)。
7.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城中村属于逆城市化现象)。
8.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中心城市化)阶段。
9.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景观、人口规模、产业构成、物质构成、职能)方面。
10.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11.城市边缘区中的“农村土地利用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的圈层是(外围农业区)。
12.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13.对郊区化而言,以下理解正确的是(郊区化是城市要素由内向外的一种离心迁移过程)。
14.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城市建成区)。
15.下面属于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核心对边缘的正效果的是(边缘农产品及原料的销售量增加)。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17.下面(银行)部门具有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判断题18、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9、生长极就是一个区域中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点,决定因素看它有无发动型工业。
黔江在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
07 盏 7瓮躺
l|
Il 万 化 工 、 丰 』 l 廊 的 核 心 区 ,仞 步 建 成 渝 东 综 合 交 走
通 枢 纽 , 快 建 没 现 代 化 宜 居 大 城 市 。合 川 区 提 出 , 加 完 成 “ 0 万 人 ¨ 、 0】 方 公 里 ” 城 市 框 架 , 本 建 10 1( 平 大 基
、
-
信 贷 , 挥 保 险 对 消 费 信 贷 的保 障 作 用 , 革 带 薪 休 发 改 假 制 度 , 范 各 种 新 型 消 费 方 式 , 励 居 民 扩 大 休 闲 规 鼓
渝 东 南 实 现 全 面 小 康 ,基 本 建 成 渝 东 南 地 区 产 业 集
GDP中 的 占 比 看 , 江 区 为 4 .% , 六 个 区 域 性 中 黔 48 在 心 城 市 中 列 第 4 , 于 永 川 区 和 合 川 区 , 于 万 州 位 高 低 区 、 津 区 和 涪 陵 区 ; 武 陵 山 六 个 中 心 城 市 中 列 首 江 在 位 。 近 十 年 来 , 江 区 工 业 增 加 值 年 均 增 长 1 .% , 黔 81 在 六 个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中 列 最 后 一 位 。 0 0 F, 江 2 1 ̄ 黔 区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3 .l 元 , 六 个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59 亿 在
黔 江 区财 政 收 入 在 六 个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中始 终 为 最 后 一 位 。 十 年 来 , 江 区 财 政 收 入 年 均 增 长 2 .% , 黔 41 在 六 个 区 域 性 中心 城 市 中列 第 3 , 于 永 川 区 和 江 位 低 津 区 , 于合 川 高 I区 、 州 区 和 涪 陵 区 。 人 均 财 力 看 , 万 从 2 l 年 黔 江 区 在 六 个 中 心 城 市 中 列 第 3 , 低 于 涪 0O 位 仅
【中心】主体功能区及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字】中心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范民英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的文件。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主体功能区引起热议,十七大主题报告第四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个新要求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七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的开头就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并具体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通过以上内容可见,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内容。
当前中央正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与规定的时间相比,有所滞后,但从长远主体功能区建设仍然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因此,弄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内容及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争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变化,保持相对主动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主旨是通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内容的分析,大体确定我市的主体功能和发展趋势,力争与当前我市确定的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一、主体功能规划与十堰地区主体功能定位1、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缘由及基本内容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虽然过去国内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但是国际上进行空间规划以及特定区域管理的历史比较长,积累了很多有关的经验。
比如德国、荷兰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的历史,其中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萨克森建筑法》,欧盟也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个欧盟空间发展战略。
明清(前中期)的城市
明清的社会经济发展
1、明清时期社会长期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社会环境。
2、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3、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 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4、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 5、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关城
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大街位 于山坡脊背,形成从北至南, 中央至东西的缓坡。城市排 水考虑周密。 设计意匠:突出第一关的雄 伟——东门地段城墙略微抬 高,显示第一关的雄伟。
六、工商业城市:扬州
沿革
扬州在唐代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唐末由于长江水 道南移军阀混战造成扬州城市衰落。 后周因大城难守,另筑小城。 宋代筑宝祐城,在南面另筑大城,在瘦西湖一带修筑夹城。 元代基本沿用宋大城,宝祐城和夹城逐渐荒废。 元末朱元璋占领了扬州城,仅用西南隅。 明清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再次繁荣,在旧城和运河之间形 成商业中心。 城内发展起来大量为富人服务的各种行业茶楼、酒肆、青 楼戏院等。 为加强防御和保护已形成关厢区,在旧城以东加筑新城。
政治活动区: 皇城、天坛、山川 坛规划。
其余功能分区环绕宫城 周围: 官署南,皇室权贵 东西,仓库东,手工作 坊东,卫所东、西、南, 文教北,佛寺、道 观„„
经济活动区——外 廓。除天坛和山川坛 以及一些卫所营房外, 其余各坊基本上都属 经济活动区。 手工作坊多和商肆 交错并存,工商业者 居住区分布在坊巷内, 分为官营和民营。 坊间还有一些小集 市。 廓东主要是商贾为 主,廓西主要是士大 夫为主。
外廓发展为繁盛的综合商业区打下基础。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滕旭荣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㊁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㊂2020年11月,党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㊁南充㊁万州㊁黔江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 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党中央㊁国务院对川渝地区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㊂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利他作用,有利于优化川渝地区城市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效应㊂但对比川渝两省市区域中心发展现状,重庆市内2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黔江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以更好地联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协调发展㊂一㊁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基础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有成渝地区,三峡工程建设最大贡献也属成渝地区㊂自国务院2011年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总量提升较快㊁产业质量体系更优㊁协同发展趋势向好,是引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㊂(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 十三五”时期,万州㊁绵阳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万亿,年均增长9.9%,高于其他地区增速2.2个百分点㊂其中:绵阳突破3000亿级,宜宾㊁南充㊁泸州㊁达州㊁乐山均达到2000亿级㊂从开放发展看,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年均增长8.3%,绵阳㊁泸州㊁宜宾㊁万州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㊂(二)产业体系明显完善从产业集聚度看,电子信息㊁高端装备制造㊁汽摩整车及零配件㊁能源化工㊁现代医药㊁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 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均高于两地平均水平㊂从科技创新看,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综合保税区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㊂(三)区位优势明显突现十三五”时期,8个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立与成都㊁重庆㊁西安㊁贵阳㊁昆明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绵阳㊁南充㊁宜宾㊁泸州㊁达州㊁万州㊁黔江等支线机场已开工国内主要城市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㊂伴随渝西高铁㊁城南达万高铁㊁渝昆高铁㊁渝湘高铁等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完善㊂(四)协同发展明显加快党中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科技创新㊁产业协作㊁要素互通㊁服务共享㊁社会共治等方面先后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协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㊂绵阳市与成都㊁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推动成绵㊁绵德一体化发展;泸州市与成都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㊂二㊁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重庆市的万州㊁黔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2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对比看,明显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短板㊂0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经济首位度不高万州和黔江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7.2%㊁17.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6个㊁6.6个百分点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比看,万州经济总量低于绵阳市涪城区,黔江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小的㊂(二)科技创新力不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市近1.1个百分点,较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低0.1个百分点㊂重大科技装置匮乏,科技创新中心㊁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有一定差距㊂(三)政策支持度不够囿于直辖市行政管理体系,万州和黔江已没有地级市在财政㊁土地㊁金融等资源要素调配能力,加之市级对中心城市缺乏专项支持,万州和黔江2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于四川区域中心城市㊂加之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相比,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没有三峡后扶政策的托底支持,渝东南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少获得上级专项转移资金10亿元以上㊂(四)区域联动性不强市级层面缺乏对渝东北㊁渝东南片区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渝东南片区各区县地理位置相邻㊁资源禀赋相近㊁经济发展层次相当,区县之间缺乏产业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布局同质化重,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旅游联动发展程度不高㊂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六个建议黔江是42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范围区县中接受 双核”辐射带动最弱,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区县,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赋予黔江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的新定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在用好外力㊁增强动力㊁激发活力㊁挖掘潜力㊁聚集合力㊁甘下苦力上久久为功,以只争朝夕㊁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一)用好外力,推动规划定位政策落地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㊂争取国家尽快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提高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黔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㊂争取将万州至黔江高铁㊁广垫忠黔㊁黔恩遵昭等铁路纳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黔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㊁铁路物流中心㊁公路物流中心㊁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节点建设㊂二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㊂指导黔江高质量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范畴统筹,并赋能黔江培育壮大新材料㊁消费品等产业和尽快落实 三峡电”等低成本电力配额;加快筹建武陵山绿色生态科技银行和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投资公司,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市级每年定额安排黔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帮助黔江统筹用于机场㊁消防救援㊁医疗卫生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支出,提高黔江对周边区县转移人口承接力㊂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㊂围绕发挥旅游㊁教育和医疗 三个集散”功能,通过TOD㊁REITs等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㊁濯水康养旅游度假区㊁中医药大学㊁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㊁辐射力㊂(二)增强动力,推动产城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㊂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有序承接成渝地区转移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㊁延伸新材料㊁茧丝绸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大健康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㊂二是着力壮大山地特色农业㊂深度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㊁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㊂提速建设蚕桑产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㊂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加快完成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㊂三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㊂以濯水5A景区和7个4A景区旅游方阵为依托,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㊁城市㊁商贸㊁工业㊁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㊁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㊂四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㊁30万人优化中心城市能级,强力推动黔江城市大峡谷㊁高铁站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产㊁城㊁景 三融合”,旅游㊁教育㊁医疗 三集散”,宜居㊁宜业㊁宜游 三适宜”,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促进更多产业和11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人口向黔江集中㊂(三)激发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一是优化拓展空间布局㊂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合理扩展,将城区规划面积按2025年30平方公里㊁居住人口30万人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未来产业㊁人口等集聚提供空间保障㊂优化构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高标准高品质抓好高铁站场区域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吸引力㊁宜居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中心城区成为人口集中㊁产业集聚㊁功能集成㊁要素集约的核心区域,打造武陵山区高铁经济示范区㊂规划建设重要中心镇,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的集聚辐射作用㊂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 新城做加法㊁老城做减法”总体思路,推动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向新城集聚,推动城市实现更有效益㊁更具特色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㊁人文品质㊁生态品质㊁生活品质,使中心城区成为 峡谷城”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㊂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先行示范㊁重点帮扶㊁平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㊂依托交通廊道㊁轨道网络㊁产业集群㊁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以规划新理念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阿蓬江 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走廊,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小城镇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承接中心城区㊁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㊁总引擎作用㊂(四)挖掘潜力,推动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一是着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㊂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㊁林长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㊂争取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票生态功能试点和碳汇交易,完成森林指标交易5万亩以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㊂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㊂积极争取支持黔江加快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争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㊂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协作,将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重庆高新区 飞地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㊂三是着力建设对外开放高地㊂加快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在黔江开展铁路货场甩挂业务,开通航空口岸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㊁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业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成渝地区汽摩㊁装备㊁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力争 十四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5家以上㊂(五)聚集合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一是深化川渝协作发展㊂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合作,围绕产业协作㊁文旅融合㊁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与南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落地㊂二是深化渝东南协调发展㊂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精品㊁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带,联手建设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㊂三是深化武陵山区联动发展㊂支持黔江加强与湘鄂渝黔周边城市互动合作,联动恩施㊁张家界㊁铜仁㊁湘西建立重大事项区县长共商机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协商机制,合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㊁生态环保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层面尽早出台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㊂四是深化对口协作发展㊂持续深化中信集团㊁山东日照市和重庆高新区等全方位定点对口协作,在巩固脱贫成果㊁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对口协作新范例㊂(六)甘下苦力,推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是弘扬新时代 黔江精神”㊂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杰出贡献者,让 宁愿苦干㊁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在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实践中再出发㊂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各项定位政策落地,持之以恒 常思考” 深研究” 勤对接”,以 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紧盯不放,按照事项化㊁清单化㊁责任化㊁时限化要求,常态化抓好跟踪落实㊂三是褒扬敢担当精神㊂褒扬能吃苦㊁乐奉献㊁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有人干㊁敢于干㊁能干成的干事创业环境㊂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责任编辑:马 健21。
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
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在中国,根据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以将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具体的划分标准:一、大城市大城市一般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1.人口超过500万。
大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具有很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广泛吸纳着各类人才和资源。
2.经济实力强大。
大城市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大城市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4.城市规划建设较为完善。
大城市要求城市规划建设高效、合理、科学,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服务设施。
5.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实力较强。
大城市作为国家、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综合实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二、中城市中城市是指那些城市规模不如大城市,但人口和经济水平等方面仍然较为不俗,且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能力,是地区性中心城市。
1.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
虽然人口数量比不上大城市,但中城市仍然拥有若干数量相当的人口,并且很多中城市正在快速扩张。
2.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大城市相比略显落后。
中城市不少地区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3.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中城市的地理位置常常比较优越,交通也比较便利,成为周边地区的贸易和物流中心。
4.城市功能完善,但相较于大城市还有不少缺陷。
中城市的城市规划、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具备较为完善的条件,但可能仍需要在某些方面获得提升。
5.在当地,其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三、小城市小城市是指那些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数量、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当地人民,为周边地区提供基本的生活、教育、娱乐、商业等服务。
1.人口数量一般在100万以下。
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和黔江。
这6个城市不但是所在区县的中心城市,更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其职能应突出区域交通、物流、科技、信息中心作用,与区域内其他城镇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培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
1.万州。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城市。
从人口规模看,万州已建成大城市,但区域辐射作用,带动三峡库区发展的中心城市作用不强。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重点发展机械、盐气化工、商贸、物流、医药、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万州枢纽港区、万宜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东北部城镇发展,逐步形成重要的航运枢纽、旅游接待中心、物流中心,加快形成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70万人,建成区60平方公里。
2.涪陵。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是涪陵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涪陵现有医药、食品、建材等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优势产业群,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加快建设涪陵枢纽港区等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对重庆中部地区和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建成区44平方公里。
3.合川。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合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遗址所在地、重庆北部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水陆交通枢纽、以发展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风景旅游城市。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四川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国务院对相关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比较
国务院对相关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比较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天津、宁波、杭州、重庆、西安、武汉等副省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对批复内容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1、关于城市性质比较比较国务院近期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性质,在各定位要素上主要有以下区别:一是对中心城市的描述。
国务院批复“中心城市”有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分,表述十分严谨慎重。
2005年以来,在国务院批复的7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中,除北京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天津表述为“我国直辖市之一”,重庆表述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其他城市均表述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概念,但天津城市性质在国务院批复中又进一步明确为“环渤海地区和北方经济中心”,重庆城市性质在国务院批复中又进一步明确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重庆在经济这一主体功能上实质定位仍然处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层面。
而其他获得批复的城市除武汉外,在总体上都实际定位于地区性中心城市层面,或在某些要素方面提升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层面,往往加有“重要”、“之一”的限制。
如杭州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因此,武汉批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城市地位上是明确界定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层面,并具有综合性,对比天津、重庆,可以认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目标要求上实质接近于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的城市定位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二是对工业城市的表述。
国务院在定位中明确了“工业基地”或“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如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武汉、西安等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而北京、杭州等城市都弱化了“工业基地”的定位。
三是对交通要素的表述。
国务院明确了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只有武汉,而重庆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
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城市的划分标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既有地域差异,也有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城市规模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地划分大中小城市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城市的人口规模来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大城市,人口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城市可以称之为中等城市,而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则可以称之为小城市。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基于城市规模的大小来进行划分,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划分。
通常来说,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可以称之为大城市,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可以称之为中等城市,而其他一般城市则可以称之为小城市。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基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来进行划分,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城市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来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拥有完善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城市可以称之为中等城市,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城市则可以称之为小城市。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基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来进行划分,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总的来说,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从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反映出城市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各个城市的特点和地位。
希望通过对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依据,推动城市建设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