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醚

合集下载

冠醚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冠醚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冠醚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冠醚是一类含有大环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在锂金属电池中,冠醚可以发挥多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锂离子的传输速率: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速率是影响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

冠醚与锂离子形成配合物,能够显著提高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传输速率,从而提高电池的放电能力和充电速度。

2. 稳定电池的界面:电解液与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界面对于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冠醚能够与正负极材料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层,有效减少界面反应,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

3. 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电池的容量衰减和寿命缩短。

冠醚能够抑制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

冠醚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并优化其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醚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冠醚催化剂

冠醚催化剂

冠醚催化剂
冠醚催化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中的催化剂。

冠醚是一种具有多个氧原子构成的环状分子结构,可以通过吸引和配位金属离子来提供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

冠醚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多种应用,包括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等。

此外,冠醚催化剂还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催化环化反应、催化剂载体等方面。

冠醚催化剂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冠醚催化剂可以与底物分子形成络合物,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构型和增加反应物的有效浓度,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2. 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冠醚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不会发生氧化或降解,可以反复使用,减少催化剂的使用量和成本。

3. 反应条件温和:冠醚催化剂通常在室温或较低温度下催化反应,避免了高温条件下可能引发的副反应和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总的来说,冠醚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应用和良好的催化性能,对于提高合成效率和减少催化剂使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冠醚的极性

冠醚的极性

冠醚的极性
冠醚是一类含氧杂环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最常见的是环状冠醚,其分子结构类似于冠状,因此得名。

冠醚具有较强的润滑性能和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在化工、药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冠醚的分类
冠醚可分为不同类别,包括具有不同环数和不同取代基的冠醚。

最常见的是环状冠醚,其环数可以根据不同取代基而异。

此外,还有线性冠醚和双杂环冠醚等。

冠醚的极性
冠醚的极性是指其分子内部或分子间原子之间电子云的不均匀分布程度。

由于冠醚分子内部存在大量含氧原子,且氧原子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因此冠醚分子呈现出一定的极性特征。

冠醚的极性对性质的影响
冠醚分子的极性对其在润滑、分离等方面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极性较小的冠醚分子通常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和热稳定性,而极性较大的冠醚分子则更适用于分子识别和分离等领域。

冠醚的应用
基于冠醚分子的极性特点,冠醚在锂电池电解液、药物载体、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极性能够使其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特定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结语
冠醚的极性是其独特化学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体现,对于冠醚的应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醚及其极性特征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冠醚可以和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并随着环的大小不同

冠醚可以和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并随着环的大小不同

冠醚与金属正离子络合物的形成与环大小的关系
冠醚是一类含有含有至少一个环形结构,并能够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有机分子。

金属正离子作为电子给体在络合物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冠醚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的过程受到环的大小影响。

本文将探讨冠醚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的关键因素及其随环大小变化的规律。

冠醚的结构特点
冠醚是一类具有环形结构的化合物,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应用的是环状多醚(crown ether)。

它们的结构一般为一个平面或略呈球形的环,环上的氧原子带有孤对电子,具有较强的配位作用。

这种结构使得冠醚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冠醚与金属正离子的络合作用
在形成络合物时,冠醚的环结构能够将金属正离子嵌入其中,形成类似“冠”形的结构。

这种结构有利于金属离子与冠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络合物更加稳定。

同时,冠醚的含氧原子可以通过配位键与金属正离子形成较强的配位键,进一步增强了络合物的稳定性。

环大小对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冠醚的环大小对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环越大,能够包容的金属正离子越多,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也越高。

较小的冠醚往往只能包容较小的金属正离子,而较大的冠醚则可以包容更多种类的金属正离子,形成更复杂的络合物结构。

结论
冠醚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络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其稳定性和结构特点受到环大小的影响。

随着环大小不同,冠醚与金属正离子形成的络合物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和性质。

进一步研究冠醚与金属正离子的络合反应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冠醚自由基清除

冠醚自由基清除

冠醚自由基清除一、引言:自由基在生物体内是一类高活性的分子,它们具有单个未成对电子,因此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

尽管自由基在正常生理过程中有一定作用,但过多的自由基会导致氧化应激,进而引发许多疾病。

因此,寻找有效的抗氧化剂来清除自由基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一种名为冠醚的化合物在清除自由基方面的应用。

二、冠醚的基本概念:冠醚是一类含有环状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在分子中存在一个或多个能够包络金属离子的大环。

冠醚具有良好的络合能力,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冠醚分子中的环状结构可以将金属离子包裹在内部,形成稳定的金属-冠醚络合物。

三、冠醚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1. 冠醚抗氧化性质:冠醚分子中的环状结构可以稳定自由基,减少其反应活性。

冠醚分子中的醚键和芳香环也能提供氢原子,参与自由基清除反应。

研究表明,冠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质,能够清除多种自由基,如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等。

2. 冠醚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冠醚分子中的环状结构能够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这些金属-冠醚络合物在清除自由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钙离子与冠醚形成的配合物可以通过与自由基发生反应,将自由基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冠醚还能够与铜、锰等金属离子配合,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3. 冠醚与抗氧化酶的协同作用:冠醚可以与抗氧化酶协同作用,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效果。

抗氧化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它能够将自由基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研究发现,冠醚能够与抗氧化酶形成复合物,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增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四、冠醚在医学和保健品中的应用:1. 冠醚作为抗氧化剂的应用:冠醚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可以作为抗氧化剂用于医学和保健品中。

例如,冠醚可以用于制备抗氧化剂口服液,用于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2. 冠醚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冠醚分子中的环状结构可以有效包裹药物分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冠醚的名词解释

冠醚的名词解释

冠醚的名词解释冠醚,这可是化学领域中相当独特而有趣的一类化合物呢。

冠醚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形象。

它是一种大环多醚类化合物。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一个环状的结构,这个环上有着多个醚键。

醚键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那种由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者芳基的结构。

冠醚的环大小可是有多种的哦,常见的有12 -冠- 4、15 -冠- 5、18 -冠- 6等。

这里的数字可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呢。

前面的数字表示环中原子的总数,后面的数字表示环中氧原子的数目。

比如说18 -冠- 6,就是这个环总共由18个原子组成,其中有6个是氧原子。

冠醚之所以这么受关注,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性质。

它能够和金属离子进行络合。

这就像是一种特殊的拥抱,冠醚的环把金属离子紧紧地包裹在中间。

不同大小的冠醚对不同的金属离子有着不同的络合能力。

例如,18 -冠- 6对钾离子就有着很强的络合能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8 -冠- 6的环的大小和钾离子的大小刚好匹配得比较好。

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开一把特制的锁一样。

这种络合能力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化学合成中,冠醚常常被用作相转移催化剂。

这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哦。

比如说在一些有机合成反应中,反应物可能存在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反应很难顺利进行。

但是有了冠醚就不一样了。

冠醚能够把一种溶剂中的离子携带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大大提高反应的速率。

就好比是一个桥梁,把两边原本无法交流的物质连接起来,让它们能够愉快地进行反应。

冠醚在分析化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用来分离和测定金属离子。

由于不同的冠醚对不同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络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把混合在一起的金属离子分离开来。

这就像一群人混在一起,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伙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

然而,冠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的合成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需要经过多步反应,而且反应条件可能比较苛刻。

另外,冠醚还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要小心谨慎。

冠醚的氧化分解

冠醚的氧化分解

冠醚的氧化分解
冠醚的氧化分解是指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冠醚分子内部的醚键被氧化断裂,产生酮和醇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氧化剂会选择性地氧化冠醚的醚键而不影响其他官能团。

常见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等。

冠醚的氧化分解通常是一个自由基过程。

在反应中,氧化剂先将冠醚的醚键氧化为自由基,然后自由基发生进一步的反应,如链传递反应,产生酮和醇。

冠醚的氧化分解反应常用于有机合成中,用来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

这种反应可以对冠醚分子进行功能化修饰,增加其溶解性、稳定性或其他性质,从而扩展其应用领域。

冠醚类的概念

冠醚类的概念

冠醚类的概念冠醚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包含一个氧原子与两个烷基或芳基取代的碳原子相连。

冠醚分子通常呈扁平的环状结构,中心的氧原子与两侧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一个类似皇冠的结构,因而得名为冠醚。

冠醚通常用来配位或包合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冠醚分子常常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可以选择性地包合特定的金属离子。

冠醚在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冠醚具有多种结构,最简单的是环状冠醚,也称为18-冠醚(18-crown-6)。

它由六个乙二醇分子环状连接而成,形成一个六元的大环。

在环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氧原子,氧原子与两侧的碳原子形成了一个类似皇冠的结构。

18-冠醚可以选择性地包合钠离子(Na^+)或钾离子(K^+),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这种选择性来源于冠醚分子中的醚氧原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以及金属离子和冠醚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

除了18-冠醚,还有许多其他不同大小和结构的冠醚,它们可以选择性地包合不同的金属离子。

冠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应用。

首先,冠醚可以用作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的试剂。

通过选择适当的冠醚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富集,从而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检测。

其次,冠醚可以作为催化剂的配位基团。

由于冠醚拥有配位能力,它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并在催化反应中起到特定的催化作用。

例如,一些含有冠醚配体的配合物可以作为氧还原催化剂或氢气催化剂使用。

此外,冠醚还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和分子识别等领域。

冠醚分子可以与药物分子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和释放。

此外,冠醚还可以通过与特定分子进行分子识别,用于检测和传感。

一些特定的冠醚分子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和与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这些分子的检测和测量。

在材料科学领域,冠醚也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合成和功能材料的制备。

通过引入冠醚结构单元,可以改变聚合物的性能和性质,例如表面活性剂、水凝胶、离子交换膜等。

这些改性的聚合物具有更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选择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

冠醚与氨基脲的合成

冠醚与氨基脲的合成

冠醚与氨基脲的合成冠醚和氨基脲都是有着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基于有机化学反应学原理的化学合成法。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冠醚和氨基脲的合成方法。

一、冠醚的合成冠醚是一类环状醚化合物,具有很强的配位性和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离、传感器等方面。

冠醚分子的合成常常涉及到到手性控制、形式选择和高效的反应路线。

1、亚甲基化反应法亚甲基化反应法是合成环状冠醚的经典化学反应。

该反应的原理是在醚化反应中通常用一定量的甲醛作为源,通过甲基化反应进行环形化。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反应条件温和,生成的产物通常具有较高的产率和较好的纯度。

常见的亚甲基化反应法包括醛缩反应、柴速定反应和费希尔克拉夫特反应等。

2、氧化环合法氧化环合法是利用氧化剂进行环形化的一种化学合成方法。

该反应的原理是将含有不饱和结构的原料与氧化剂反应,引发剧烈的环化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反应速度较快,产物的结构和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反应功能。

常见的氧化环合法包括鲍耐特氧化反应、康斯热叶-瓦尔撕曼环化、板垣环合反应等。

3、链延拓法链延拓法是一种将较短链延长成较长链的化学方法。

其原理是在短链上通常含有较活跃的功能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在链上加入更多的基团生成长链。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较高的产率和高的反应选择性,适用于合成长链冠醚。

常见的链延拓法包括克氏反应、桂林O反应和酰氨置换反应等。

二、氨基脲的合成氨基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化合物。

氨基脲的合成方法较为简单,基本上都能通过反应的方法得到。

1、氨气转化合成法氨气转化合成法是一种利用氨气作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方法。

其原理是将氨气转化成尿素(发生氨化作用),再通过加热氢氧化钠(NaOH)进行水解反应,得到氨基脲。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反应步骤简单,只需要少量的原料即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

常见的氨气转化合成法包括固氮法和氨气化学合成法等。

2、尿素降解法尿素降解法是一种将尿素分解成氨基脲的化学方法。

冠醚

冠醚
另一组实验在没有有机溶剂的银水银和硝酸铜的固液两相中对聚合物研究发现在液液两相中ps14s4和ps20s6有选择的吸附ag和hg由于软酸对硫冠醚的软基体有很好的亲和性在固液两相中ps14s4nvp的共聚物对ag离子亲和性好
Synthesis of ion-selective polymer-supported crown ethers
离子选择性固载冠醚聚合物的合成
背景知识
20 世纪60 年代,有机化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已有化合 物亦不能满足人们的研究需求,于是开始探索合成新的有 机化合物。1967 年,美国的Pedersen博士,在制备(双[2邻羟基苯氧基]乙基)醚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大环多元醚 化合物,根据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形状及特征将其称为 “冠醚(crown ether)”,由此开始了冠醚化学的研究。 1969年,Lehn等报道了冠醚对不同金属离子的配位选择性 的差异,发现其配位选择性与大环配体中杂原子种类、数 目及环的尺寸等有关。报告发表后,冠醚的特殊性质引起 化学家们的重视,冠醚化学逐渐成为倍受关注的新兴边缘 学科,目前已渗透到了化学的许多领域,例如有机合成、 配位化学、分析化学、萃取化学等。在分子催化、酶模拟、 生物学、土壤化学及医药等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冠醚孔径大小与阳离子的直径相匹配,两者 相互作用时产生最大的静电作用力,生成键的键 能最高,配合物最稳定。这是影响配合物稳定性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硬软酸碱原则“硬酸与 硬碱、或软酸与软碱”容易结合。 冠醚中供电原子为氧,属于硬碱,因此冠醚 与碱金属、碱土金属等硬酸容易形成稳定的配合 物。本文献探究了由于冠醚上不同的配位原子连 接的有机物固载方式的不同,对金属离子的亲和 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的不同。
冠醚是一类杂环化合物,基本单元是亚乙氧基(— CH2CH2O—),简单冠醚是二氧六环的环状低聚物,该基本单 元如果重复两次则为二氧六环,重复四次为12-冠-4,可以依 此规律进行类推。目前已有上万种的冠醚化化合物,它们具有 许多新奇的化学结构,并且所含的配位原子不再仅限于O、N , S同时也包括P 和As 等。

冠醚—简介及命名

冠醚—简介及命名

原子个数—冠(醚)—氧原子个数
2、冠醚衍生物的命名 另外冠醚还可以和苯环、无机金属离子、烃基 等形成其他的化合物,这一类化合物的命名方 法与烃的衍生物的命名方法大致相同。 与苯环形成的化合物可以以苯并某冠醚的形式 命名,比如:二苯并—18—冠(醚)—6、苯并—
18—冠(醚)—6等。
与烃基等取代基形成化合物是其命名方法可用 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命名方法来命名,比如:
冠醚是一类含有醚基的杂环化合物的总 称,冠醚又被称为“大环醚”。在有机 化学中冠醚被定义为:一类含有多个氧 原子的大环化合物的总称。
back
1967年,美国J.C.Pedersen(佩德森)教授在 研究烯烃聚合催化剂时首次发现
美国化学家C.J.Cram(克莱姆)和法国 化学家J.M.Lehn(莱恩)从各个就可以得到,冠醚是一 类含有醚基的杂环化合物的总称,冠醚又被称为 “大环醚”。在有机化学中冠醚被定义为:一类 含有多个氧原子的大环化合物的总称。 冠醚的基本单元为亚乙氧基(—CH2CH2O—), 该结构单元若被重复两次就可以得到最简单的 冠醚,一种二氧六环的环状低聚物。重复四次 则为12—冠—4,依次类推,目前世界上已经有 上万种的冠醚化化合物,其中最为常见的冠醚 为15—冠(醚)—5、18—冠(醚)—6。冠醚 有一定的毒性,必须避免吸入其蒸气或与皮肤 接触。
二、冠醚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有机化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有 的有机化合物依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1967年,美 国杜邦公司的J.C.Pedersen(佩德森)教授在研究烯烃 聚合催化剂时首次发现,之后美国化学家C.J.Cram (克莱姆)和法国化学家J.M.Lehn(莱恩)从各个角 度对冠醚进行了研究,J.M.Lehn首次合成了穴醚。
三位化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冠醚配合物

冠醚配合物

冠醚配合物冠醚配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发现和研究对化学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冠醚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冠醚是一种环状分子,具有多个氧原子和一个大环结构。

冠醚分子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这种配合物通常被称为冠醚配合物。

冠醚配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在冠醚环中央形成一个空腔,金属离子可以在这个空腔中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2. 冠醚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冠醚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直接合成法:将金属离子与冠醚分子直接混合在一起,通过加热或者超声波处理等方法促进反应,从而形成配合物。

(2)间接合成法:通过在冠醚分子中引入活性基团,再利用这些活性基团与金属离子进行反应,从而形成配合物。

(3)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金属离子和冠醚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从而形成配合物。

3. 冠醚配合物的应用领域冠醚配合物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物质传递:冠醚配合物可以作为分子的穿梭车,将不同的物质从一个空间传递到另一个空间。

(2)分离技术:冠醚配合物的空腔结构使得它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某些物质,从而实现分离。

(3)生物医学:冠醚配合物可以与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质和核酸配合形成生物活性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4. 冠醚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冠醚配合物的研究一直是化学领域的热点。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冠醚配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发现其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前景,例如在材料、催化、药物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总之,冠醚配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研究和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对其性质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探索,相信冠醚配合物将在未来的化学研究和应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冠醚的发现以及应用

冠醚的发现以及应用

一般来说,双链疏水基表面活性剂 能形成双分子膜,其结构和功能与 生物膜类似。当用双疏水基链的冠 醚型表面活性作模型时,可以观察 到双分子膜的形成。
冠醚对溴化银的增感作用与冠醚化 合物和银离子之间的络合选择性密 切相关,特别是硫杂冠醚增感作用 更加显著。这说明冠醚化合物对乳 剂的增感作用不仅与络合作用有关, 而且与冠醚中的杂原子有关。
利用该特点,可以将长链烷基冠醚 作为传感活性物质,制成各类性能 优良的离子选择电极。
冠醚的发现及应用
一、冠醚的发现. 二、冠醚的命名. 三、冠醚的性质. 四、冠醚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C.J.Pedersen在研究烯烃聚合催化剂 四氟硼酸重氮盐经冠醚催化,发生偶联反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C.J.Pedersen 在研究烯烃聚合催化剂时首次发现。之后美国 化学家C.J.Cram和法国化学家J.M.Lehn从各个角 度对冠醚进行了研究,J.M.Lehn首次合成了穴 醚。为此,1987年C.J.Pedersen、C.J.Cram和 J.M.Leh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二苯并-18-冠醚-6
冠醚的性质
冠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与正离子, 尤其是与碱金属离子络合,并且随 环的大小不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 络合。
18-冠-6与一个钾离子配位
冠醚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一、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二、模拟膜结构 三、在感光材料中的应用 四、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五、离子选择电极
冠醚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有机合成,主 要是由其本身的两个特殊性质决定的。 其一是冠醚对阳离子具有络合作用, 的形式溶 解于有机溶剂或非极性溶剂;其二是 当无机盐被溶解时,为保证电中性条 件,无机阴离子也将跟随被络合的阳 离子进入有机溶剂,即离子对萃取性 能,也是相转移催化反应的重要步骤。

冠醚

冠醚

性质与用途
• 安息香在水溶液中的缩合反应产率极低, 如果在该水溶液中加入7%的冠醚,则可得到 产率为78%的安息香;若上一反应在苯 (或乙腈)中进行。 • 如果加入18-冠-6,产率可高达95%。冠 醚通常采用威廉森合成法制取,即用醇盐 与卤代烷反应:
合成
• 用醇盐(常为二甘醇或三甘醇)与卤代烷 反应生成
四氟硼酸重氮盐经 冠醚催化,发生偶 联反应
二苯并-18-冠醚-6
冠醚通常采用威廉森合成法制取
性质与用途
• 冠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与正离子,尤其 是与碱金属离子络合,并且随环的大小不 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合。 • 例如,12-冠-4与锂离子络合而不与钠、 钾离子络合;18-冠-6 不仅与钾离子络合 还可与重氮盐络合但不与锂或钠离子络合。 • 附注:其实18-冠-6是可以与钠离子络合 的,只是其作用力不如钾离子那么强。也 不如15-冠-5与钠离子作用力强。
二环己烷并-24-冠醚-8
1,7-二氮12-冠醚-4 2 315-5 -
冠 醚萘 并

有关冠醚的一些书籍
含二苯并-14-冠-4冠醚环主链 型
冠醚型pvc膜电极对金刚烷胺响
硝酸稀土冠醚络合物的振动光 谱
稀土硝酸盐冠醚
冠醚聚硅氧烷弹性石英毛 细柱交
1,4-冠醚的应用
性质与用途
• 冠醚与试剂中正离子络合,使该正离子可溶 在有机溶剂中,而与它相对应的负离子也随 同进入有机溶剂内,冠醚不与负离子络合, 使游离或裸露的负离子反应活性很高,能迅 速反应。 • 在此过程中,冠醚把试剂带入有机溶剂中, 称为相转移剂或相转移催化剂,这样发生的 反应称为相转移催化反应。 • 这类反应速率快、条件简单、操作方便、产 率高。
杯芳烃修饰环糊精,冠醚修饰环糊精

第七章 冠醚讲诉

第七章  冠醚讲诉

可见,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愈强,则它和冠醚的 配位作用就将受到抑制。
例如,Na+离子半径比K+小,溶剂化作用较强 ,所以在水溶液中,冠醚与Na+的配合物都不如K+ 离子的配合物稳定。
又如,在不同的溶剂中,由于溶剂化作用不同, 冠醚配合物的稳定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碱金属、碱 土金属的冠醚配合物在甲醇中就比在水中稳定得多, 原因就是在甲醇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比在水 中要弱之故。
12 O O O 13 1 16 1817 15 14
下面列出一些大单环多元醚的命名
O O O O O N O O N O O
15-冠-5
O S S O S S
18-二氮冠-6
N S S N S S
二苯并-18-四硫冠-6 二苯并-18-二氮四硫冠-6
O O O
O O O
四苯并-18-冠-6
还有一类是含桥头氮原子的大多环多元醚,称为窝穴体 (Cryptands),也叫穴醚。其通式为C[m+1, m+1, n+1]: 参照桥烃的命名法对这类穴 醚命名,其中的C代表穴醚 (Cryptands)。如 m=0, n=0命名为C[1, 1, 1] m=1, n=0命名为C[2, 2, 1] m=1, n=1命名为C[2, 2, 2] m=1, n=2命名为C[3, 2, 2]
再如, 在K(苯并-15C-5)2+ 中,由于K+的直径比配位体的 腔孔大, 使得K+与两个配位体 形成具有夹心结构的 2 : 1形配 合物, 两个配体的所有10 个氧 原子都参予了配位。
3 金属离子的直径比配位体的腔孔小得多,这时 配体发生畸变而将金属离子包围在中间。
如在Na(18C-6)H2O(SCN) 中,配体发生了畸变, 其中 五个氧原子基本上位于同一 平面; 而在Na2(二苯并-24C-8) 中, 由于配位体的孔径大得多, 故有两个Na+被包围在孔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醚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摘要:介绍了冠醚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络合性能、冠醚的络合作用和识别分子离子的新进展。

重点综述了近几年各类新冠醚化合物的合成、配合物的形成、对分子离子的识别、选择性络合及新应用,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期望能在医药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能源科学的应用方面更有意义。

关键词:冠醚;络合作用;配合物冠醚化学作为一门植根深远的新兴边缘学科,不仅在配位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农业化学、理论物理化学、光化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电子电器科学、医药科学、原子能科学、军工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冠醚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性能研究,尤其是对分子离子选择性配合作用一直是众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l 冠醚配合物的合成1.1 氮杂金属冠醚[Mn6(H3anhz)6(DMF) 6]·2DMF的合成金属冠醚作为一类金属大环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应用已扩展到阴离子选择分离、液晶、纳米材料前体、分子识别、生物元机化学主客体与超分子化学等前沿领域。

金属冠醚不仅是设计分子材料如单分子磁体的基础,而且是构筑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超分子体系的第二构筑单元。

史学峰等[1]用五齿配体1一羟基—2一萘甲酰肼与M n盐反应,得到一个六核氮杂金属冠醚:[Mn6(H3anhz)6(DMF) 6]·2DMF ( H3anhz=N一乙酰一1一羟基-2一萘甲酰肼) 。

期望能在材料科学的应用方面更有意义。

1.2 三维的混合价六核锰金属冠醚配合物的合成近年来,金属冠醚成为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

金属冠醚是结构和功能上与有机冠醚相类似的一类金属大环化合物。

单金属冠醚具有有机冠醚没有的一些性质,如光学性质、磁性、生物活性等。

目前金属冠醚在生物活性方面(如杀菌,抗氧化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杨华等[2]用M n ( O A c ) 2·4 H2O与6一羟基水杨羟肟酸反应得到了一个混合价态的六核锰的金属冠醚,发现其具有杀菌和抗氧化作用的生理活性。

1.3 平行的一维链状金属冠醚配合物的合成金属冠醚在阴离子选择性分离、分子识别、生物无机化学和主客体与超分子等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3],此外还可作为“砖块”,构筑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超分子体系及聚合物体系。

杨华等[3]用Mn(OAc)2·4 H20和2一羟基苯乙酮肟在Py 、MeOH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一个一维链状的金属冠醚[ Mn3(L)3(Py) 4 (u3-O)·Py·H2O,期望能在选择性分离、分子识别、生命科学方面得到应用。

1.4 二维网状冠醚配合物[ (NH4) (18-C-6) ] 2 {[(NH4 )Bi(SCN)6 ]}的合成非共价键,诸如氢键和阳离子一作用,被认为是分子自组装工程的关键因素[4],弱相互作用和分子自组装理论的研究对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重要的意义。

孔令乾等[4]用18一冠-6与(NH4)[Bi(SCN)6]反应,得到由弱相互作用构筑的二维网状冠醚配合物:{[(NH4)(18C6)]2}{[(NH4)(18C6)]},期望能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应用方面更有意义。

1.5 二维网状冠醚配合物{[K(B18-C-6)]4[In (NCS)6]}(SCN)的合成近年来,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日益增多,成为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孔令乾[5]等用苯并-18-冠-6与K3[In (NCS)6]反应,得到二维网状冠醚配合物:{ [ K( B18 –C-6)]4[In(NCS)6]}(SCN),期望能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得到应用。

1.6 吨酮冠醚Zn(Ⅱ)配合物的合成金属离子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识别和检测在分析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设计、合成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光化学器件一直是超分子光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申蕊等[6]利用吨酮冠醚作为荧光基团,构造荧光传感受体,随着Zn2+的加入,吨酮冠醚的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形成1:1的配合物,期望能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更有意义。

1.7 新型大环配体稀土配合物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近年来,设计合成含有稀土Eu3+和Tb3+金属超分子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发光分子器件和荧光探针是超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带臂大环配体具有大环空腔大小和配位原子可调及配位末端基可换等优点,一方面对稀土离子具有较好的配位识别作用,可由分子自组装得到具有新奇结构的配合物,另一方面利用大环空腔可进行其它金属离子或小分子的荧光识别。

为了得到具有阳离子识别作用的新型稀土配合物荧光传感器,柳佃义等[7]将“天线一荧光基团”一水杨酰胺甲基吡啶与苯并-15一冠一5相连,设计合成出一个新颖的大环配体4,5一二{[2,一(2一胺甲基吡啶)甲酰基苯氧基]-甲基}一苯并一l5一冠一5,并制备出其硝酸铽配合物,有望作荧光传感器使用。

1.8 4’一乙酰基苯并一l5一冠一5一缩氨基硫脲配合物的合成冠醚化合物虽然结构简单,但与天然离子载体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如何设计对单一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即识别某一离子的冠醚,一直是人们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硫脲衍生物主要通过氢键与阴离子相互作用达到识别的目的,冠醚和硫脲两个主体分子亚单元之间的协同作用,往往使其表现出对某些客体更加优越的络合识别能力,姚红等[8]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用HCl作催化剂,通过4’一乙酰基苯并一l5一冠一5一和硫代卡巴肼反应,高产率得到了4’一乙酰基苯并一15一冠一5一缩氨硫脲衍生物,并以此为配体与金属离子作用,合成了一系列配合物,期望能在生命科学方面更有意义。

2 新型冠醚的合成及分子离子识别作用2.1 氮杂穴醚双核Co(Ⅱ)配合物对氰根的识别作用穴状大环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一直以其良好的分子识别能力与催化性能而闻名。

氮杂穴醚配体两端各含有4个N原子的配位空腔,容易与2个金属离子形成双核金属配合物[9]。

金属离子分别与个N原子配位后,在轴向各空出一个配位点,并且刚性的球状间隔基团限定了2个金属离子之间的距离,从而很容易选择性地接受其他与之相匹配的小分子基团,如卤素、CN一、CO32-、N3- 、SCN 一、NO3一等的配位,形成桥联的双核金属配合物,实现对不同小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杨莉梓等[9]合成了氮杂穴醚配体与钻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对氰根离子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得到了结合氰根后形成的桥联的配合物[Co2L(u—CN)](CIO4)3,的晶体结构,实现了小分子选择性识别。

2.2 4’一乙酰基苯并一15一冠-5缩氨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阴离子识别主客体化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识别,特别是具有光学信息、响应功能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目前超分子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

分子识别是主体对客体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高级结构的必要途径和研究组装体功能的基础[10]识别化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Pedersen冠醚的合成、配位性质以及Le—hn关于穴醚化合物的合成和对阳离子的选择性配位的报道。

师海雄等叫利用简便的方法,将4’一乙酰基苯并一15一冠一5和芳氨基硫脲进行缩合,合成了三种新型4’一乙酰基苯并一l5一冠一缩氨硫脲,并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及HNMR考察了其对阴离子有较好的识别作用。

2.3 4 ’一磺酰肼苯并一15一冠一5的合成及分子识别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及其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尤其是受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其中以氢键的非共价键作用而选择识别阴离子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许多氢键供体已成功应用于阴离子识别研究中,如酰胺、硫脲及吡咯大环化合物等。

酰肼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而以其为阴离子识别位点的研究则很少见。

为此冷艳丽等[11]以研究冠醚衍生物的合成、超分子化学及配位性能出发,由苯并一15一冠-5经磺酰化合成了4’一磺酰氯苯并一15一冠一5。

后者与苯肼及取代苯肼在回流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制得了一系列冠醚化磺酰肼类化合物,并利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考察了其对不同阳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苯环上吸电子取代基(一N02 )数目增多,化合物对碱性较强的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增强。

2.4 蒽基桥联多冠醚与富勒烯二级胺阳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蒽和富勒烯作为给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给受体材料的溶解性和相容性是影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要因素。

24一冠一8由于其对称性和可修饰性,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利用24一冠-8与二级胺键合的特性,有望解决或改善给受体的相容性问题。

为此,张志君等[12]引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蒽单元的双冠醚主体,并进一步合成了蒽一冠醚聚合物和一种含有C60的双二级胺客体,并研究了与KPF6的络合作用,使该体系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冠醚分子钳的包结作用和机械互穿结构3.1 钾离子调控的三碟烯双冠醚分子钳对2,2’一联吡啶盐的包结与释放主客体化学作为超分子化学的起源,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对外界刺激产生响应的超分子体系逐渐成为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为这些体系在分子信息传递、分子开关、药物缓释等领域有着潜在的用途。

1,1’一乙撑一2,2’一联吡啶盐( Diquat)是一种高效的除草剂,它不仅在多种生物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主客体化学领域中的一个明星客体分子。

目前对Diquat 的超分子体系的研究还不多见。

韩涛等[13]曾经合成并报道了三碟烯双冠醚钳形分子可以对4,4’一联吡啶和二苄胺盐有很好的识别作用,现在他们又发现该钳形分子也可以对Diquat进行有效的识别,并且可以通过向体系中加入或除去钾离子来调控其对Diquat的包结和释放。

这一研究为以后进行更复杂分子开关、分子机器及药物缓释研究奠定了基础。

3.2 冠醚要多大才能和二级胺盐形成机械互穿结构机械互穿结构由于它们在分子电子学和手性催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一个大环至少需要多大才能形成这种互穿结构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至少需要24个原子。

张传菊等[14]通过研究发现,环上具有21个原子的21一冠一7为主体而二级胺盐为主客体,成功制备了三个准轮烷和一个轮烷,并且他们还发现苯并-21一冠一7对二级胺盐的络合比以前常用的双苯并24一冠一8对二级胺盐的络合还要强好几倍。

这主要是21一冠一7大环相对于24一冠一8和二级胺盐有着更好的尺寸匹配关系。

但l8一冠一6不行。

也就是说,2l一冠一7是可以和二级胺盐形成机械互锁结构的最小冠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