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次生灾害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分析报告

次生灾害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分析报告

次生灾害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分析报告次生灾害,作为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后续影响,其复杂性和危害性往往超过原生灾害本身,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次生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及时发现次生灾害舆情,以期为相关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一、次生灾害事件洞庭湖高洪水位与湖南岳阳市团洲乡溃堤事件概述:2024年6月,洞庭湖在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后,时隔4年再次遭遇高洪水位。

洞庭湖标志性水文站城陵矶站于7月5日突破警戒水位。

7月5日15时32分,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堤段发生塌陷,经紧急封堵失败后,洪水冲过溃口,导致淹没面积扩大,转移了大量群众。

次生灾害影响:洞庭湖的高洪水位和团洲乡的溃堤事件是暴雨引发的典型次生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溃堤导致的大面积淹没不仅加剧了灾情,还增加了救援难度和成本。

二、次生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次生灾害,作为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次生效应,其发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连锁反应,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乃至经济体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这些灾害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以下是对其主要类型及特点的深入剖析。

1、火灾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为常见且危害极大的一种。

在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的冲击下,建筑物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炉具倒塌、电气线路短路、易燃易爆物品的泄露与碰撞都可能瞬间点燃火源。

特别是在灾后,由于电力供应中断,人们不得不依赖明火进行照明、取暖和烹饪,这进一步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火灾的蔓延速度极快,火势凶猛,不仅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还通过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等方式,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此外,火灾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还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加剧救援难度和人员伤亡。

2、水灾水灾是另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其成因多与地震导致的地形变化和水利设施损坏有关。

地震引起的强烈震动可能使水库大坝出现裂缝、滑坡甚至决堤,大量蓄水瞬间释放,形成汹涌的洪水。

这些洪水不仅直接淹没农田、村庄和城市,还可能冲毁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切断救援通道。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无法预测或控制的突发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

然而,除了这些直接产生的破坏力量外,自然灾害还经常引发一系列二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的二次灾害现象,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1.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可以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滑坡、地面塌陷和山体滑坡等现象,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在地震后,人们应采取措施加固建筑物,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进行土地管理和规划,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2.洪水引发的次生水灾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往往不限于洪水本身。

洪水可能引发次生水灾,如滞洪区的漫灌、水库溃坝等。

这些次生水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因此,在面对洪水威胁时,必须建立健全的防洪体系,包括堤坝、河道疏浚、退水工程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水灾的发生。

3.飓风引发的次生风灾飓风是一种猛烈的风暴,它可以造成广泛的破坏,包括摧毁建筑物、切断电力和交通等。

除此之外,飓风还可能引发次生风灾。

当飓风过境时,强风会打击树木、折断电线和导致塌建物,进而形成次生风灾。

为了减少次生风灾的风险,人们应该进行建筑物的抗风设计,及时修剪树木,确保电线的牢固,并加强飓风监测和预警系统。

4.山火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山火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以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山火还可能引发次生环境灾害,如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当山火烧毁了植被,土壤就变得松散,容易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因此,在预防山火时,除了加强火源管理和扑火工作外,还应进行土地保护和植被恢复,减少次生环境灾害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不可忽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建筑物、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等。

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初探

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初探

关于宾川县地震关于宾川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工作工作初探初探王建荣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中高原同滇西横断山脉的过渡区,地处大理州东北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介于北纬25°32′—26°12′,东经100°16′—100°59′之间,全县辖8镇2乡3个华侨管理区,国土面积2563平方公里。

由于宾川县地处滇南北向构造带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复合部位中段,直接处于程海—宾川断裂破碎带,岩层直立或被拖曳现象明显,既有经向构造成分,也有“歹”字型成分,构造较为复杂。

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宾川地震频繁,一直被列为全国、全省发生强烈地震危险的重点监视区,且属云南省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暴发的中度敏感县。

多年来,每次发生地震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交通、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的损毁。

1996年2月3日丽江地震、2000年1月15日姚安地震、2001年10月17日永胜县涛源乡地震、 2009年7月9日姚安地震等周边地区多次地震的波及和本县辖区2003年7月21日地震、2009年11月2日5级地震二次叠加的损害,都引发不同程度的次生地质灾害,但每次地震发生后,宾川县委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应急小组立即赶赴重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连续多次叠加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裂缝是宾川县最常见、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经实地调查统计:全县共有21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不稳定斜坡19处,滑坡隐患点143处,泥石流隐患点54处,地裂缝3处。

笔者作为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从事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有机会亲自参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排查、预警预报、灾情调查等相关工作。

现结合2009年姚安“7.9”地震、宾川“11. 2”地震等二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情况,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初浅探讨。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范本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范本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范本一、引言自然灾害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频繁发生的现象,其中次生灾害是灾害中的重要一环。

次生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有效预防和应对次生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提供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次生灾害的定义次生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引发的新的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断裂等。

次生灾害通常是由原灾害诱发、引发或加剧的,其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并且会对灾后救援、重建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次生灾害的类型1. 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沿一定面上倾覆、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滑坡可以由降雨过程、地震、地下水位变化等多种因素诱发。

滑坡具有速度较快、破坏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山区高地流下来的大量含有泥沙、岩石和水的混合物体。

泥石流具有水流速度快、坚硬物体冲击力大等特点,容易冲毁建筑物和交通设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人工堆坡等由于自重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建筑物和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破坏。

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层中的岩层或土层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地表下陷或形成坑洼。

地面塌陷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岩溶等活动而引发,给城市和农田的利用带来严重威胁。

5. 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在地下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抗拉或抗压的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的破裂和错动的现象。

断裂的出现会引发地震、山崩、地表塌陷等次生灾害,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

四、次生灾害的防护要求1.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次生灾害预警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预警体系应包括灾害数据监测、信息传递和灾害评估等环节,以及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

同时,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自救能力。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我们需要重视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产生机理的研究并提出有 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次生灾害的类型
(一)崩塌和滑坡 1. 崩塌和滑坡概述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 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 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 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 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和滑坡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尤其是滑坡掩埋城 镇村庄,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及时使用大型机械 挖掘,一般难以施救,或者根本无法施救。如 2008 年汶川 地震造成龙门山山区大面积滑坡和崩塌(图 1),连续数十 天,滑坡 3627 处、崩塌 2383 处、泥石流 837 处、不稳定 斜坡 1694 处,直接威胁 80 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杜玮, 2009)。地震时造成死亡 30 人以上的有 17 处(表 1)。 山区公路滑坡和崩塌滚石毁坏公路桥梁,还砸中不计其
(1)从力平衡的角度
件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动能优势。泥石流强烈活动的山区,都
山区地形陡峻,松散碎屑物质丰富,生态环境脆弱,许 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有大量的疏松土石堆积物、
多山区本来就具备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在地震前,大部分 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地段。这种地段既能为泥石流
斜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地震发生 活动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又因地形高差对比大,具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60%。
百人的滑坡达十余处,仅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就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诱发的地 掩埋了 1600 余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
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 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以汶川大地震触发的青川县地区次生地质灾害为背景,介绍了由地震诱发的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并对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做了统计分析.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
作者:丁月双马志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刊名:中国水运(下半月)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2009 9(4)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垂直破坏。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三篇)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三篇)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次生灾害是指在一次灾害发生后,由于原灾害的影响或因其他原因而引发的进一步灾害。

常见的次生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洪水、火灾等。

这些次生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还会给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护次生灾害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的详细介绍:1.滑坡灾害:滑坡是指地表的土壤或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产生的倾倒或滑动现象。

滑坡的防护要求包括:选择建设场所时要避开滑坡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定期巡检滑坡易发区;采取土方工程措施,如固结加固、加强排水等,提高地基稳定性;建设抗震设施,减少地震震动对滑坡的影响;加强对滑坡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滑坡风险。

2.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原因引起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溃坝而形成的高速泥浆流。

泥石流的防护要求包括:建设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风险,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加强植被保护,提高土壤的固结力和抗冲刷能力;修建拦砂坝和挡土墙,阻止泥石流的流动;开展泥石流治理工程,如悬崖加固、河道疏浚等,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公众的泥石流防护意识,加强教育宣传。

3.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水、湖水、海水等水流量超过河流或水库的泄洪能力,进而漫过岸堤,进入原本不应存在水的区域的现象。

洪水的防护要求包括:加强河道和堤防的检查和维护,提高防洪能力;建设水库和蓄洪区,调节洪水的流量;开展防洪工程,如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加强防洪教育宣传;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洪水风险,采取紧急疏散措施。

4.火灾灾害:火灾是指火焰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受到有效控制,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的现象。

火灾的防护要求包括:建立火灾预警系统,及早发现火灾风险,采取紧急撤离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耐火性;设置火灾报警器和灭火器,提高火灾扑灭的速度和有效性;开展火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加强对火灾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减少火灾的发生。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武汉大学通识课《地震减灾漫谈》结课论文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摘要: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轻灾难发生的重要途径。

本文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特征;预防措施0 引言汶川8.0级大地震不仅在四川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邻省市也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还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近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36万人受伤,1500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累计受灾人数达到4550万人,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进行震灾预防。

1汶川地质条件的分析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

对龙门山的地质结构、地震活动起到控制作用的,是与龙门山脉走向平行的3条大断裂。

这3条大断裂把龙门山分成两个条带,自川西平原向西依次是:江油一都江堰大断裂,前龙门山,北川一映秀大断裂,后龙门山,茂县一汶川大断裂。

江油~都江堰大断裂是四川I盆地与龙门山区的天然分界线,又称龙门山的主边界断裂或主前缘断裂,其东侧由一系列的冲积扇发育成广阔的山前扇形平原;前龙门山山势较和缓,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至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自垩系)的地层构成;北川一映秀大断裂是前龙门山与后龙门山的天然分界,为龙门山的主中央断裂;后龙门山主要是中山和高山,山势高峻陡峭,海拔多在3500m以上,山体主要由前武系的花岗岩类岩石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及岩石构成;茂县一汶川大断裂是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或后缘边界,又称龙门山主后缘断裂,是龙门山与邛崃山、岷山的分界。

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立志当早,存高远
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一、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什么?地震发生以后,由于地表、山体被破坏,进而可能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等。

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成其它灾害,如崩塌滑坡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地裂缝可发展衍生成崩塌滑坡;崩滑体堵塞江河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对上下游造成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存在再次崩滑的危险等等。

由于它们不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地质灾害,因此被称为次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次生地质灾害如何识别?
1.崩塌
也称为崩落、垮塌和塌方,是大块的岩石和土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崩落、滚动产生岩屑和土屑堆积的地质现象。

发生前,一般会看到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经常有石块或土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不时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2.滑坡
是指在降雨、地震或人工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过程,也被称为地滑走山跨山山剥皮等。

滑坡一般是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降雨,山坡上出现裂缝;在山坡坡脚处出现松脱或鼓胀;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斜坡上建筑物变形。

水管断裂;泉水井水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多种征兆之间相互印证。

3.泥石流
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水库决堤后大量快速的水流夹。

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有效防范余震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有效防范余震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有效防范余震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有效防范余震、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可怕的一种,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直接破坏,还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如余震和地裂缝。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次生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地震次生灾害的特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防范余震和地裂缝的措施。

一、地震次生灾害的特点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地震发生后,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表破裂而引发的各种灾害。

其中最常见的次生灾害包括余震和地裂缝。

1. 余震余震是地震发生后,主震之后相继发生的震动。

它们可能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周之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进一步的威胁。

余震的特点是震级较小,但震中近距离的破坏力却往往较大。

它们会增加房屋、桥梁等建筑物的倒塌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 地裂缝地裂缝是指地震引发的地壳破裂,导致地表出现裂缝或断裂带。

地裂缝的特点是形态复杂,长度较长,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性较大。

地裂缝的存在会对道路交通、水源地和土地利用等产生严重影响,给灾区救援和恢复重建带来巨大困难。

二、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地震次生灾害的出现使得灾害情况更加复杂,要想有效应对这些次生灾害,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在灾害发生前,通过对风险评估和灾害情况分析,制定出一套应对措施和行动指南,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出迅速有效的响应。

制定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前准备: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历史经验,预测到地震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

制定应急预案就可以提前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 迅速响应:地震发生后,余震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会迅速出现,并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有一套应急预案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和居民迅速响应,采取相应的避险和救援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次生灾害评估方案

次生灾害评估方案

次生灾害评估方案1. 简介次生灾害是指在主要灾害事件之后发生的,由原始灾害事件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灾害。

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次生灾害的评估是灾害应对和恢复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次生灾害评估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有效的灾后评估工作。

2. 评估目标次生灾害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评估灾区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次生灾害的潜在威胁程度,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以减少次生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

3. 评估内容次生灾害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地质灾害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评估,以确定灾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并评估其可能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3.2 水文灾害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水文灾害,如洪水、山洪等,需要进行水文数据分析和水文模型模拟,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水位、流量及洪水影响范围,并评估其可能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3.3 建筑物安全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建筑物安全问题,如倒塌、损坏等,需要进行建筑物结构安全评估,以确定灾区内的建筑物是否具备抗震、抗风等能力,并评估其可能对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3.4 环境污染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化学品泄漏、废物倾倒等,需要进行环境调查和污染评估,以确定灾区内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评估其可能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4. 评估方法次生灾害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4.1 野外调查和现场勘察进行次生灾害评估前,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现场勘察,以收集灾区内的实地数据。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的评估。

4.2 数据分析和模拟根据灾区内已有的数据,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情况。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水文灾害和环境污染的评估。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摘要: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

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大致范围,提出了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策略,并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特点,预防,重建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5. 12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发生7. 6级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严重,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大地震。

它给千万的炎黄子孙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也使国家蒙受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可知,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其发震准确时间是2008年阳历5月12日(阴历四月初八)14点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1°N,东经103.40°。

震源的深度是15 km,属于浅源地震。

震级用面波来衡量的话,面波的震级是里氏8. 0级,如果用地震器衡量的话,地震器的震级是7. 9级。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乃至改变了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供灾区重建过程中参考。

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理地质背景“5·12”汶川8级大地震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从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

首先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

然后又经过挤压,生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导致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次生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制定应急处置技术导则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应急处置技术原则、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应急处置。

次生地质灾害具有瞬发性、随机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地震发生后,可能导致地表的岩石、土壤等松散物质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次生地质灾害与地震的强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应急处置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情况和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

应急处置技术导则的原则是科学、迅速、有序地展开。

首先,需要做到科学,即要依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地质条件来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其次,需要做到迅速,即在地震发生后尽快展开应急处置工作,以减少次生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的损失。

最后,需要做到有序,即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组织和指挥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措施可以参考。

首先,需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和救援工作。

地震发生后可能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导致人员被困,因此,需要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搜救和疏散工作。

其次,需要对地震灾害造成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次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和监测,可以了解到灾害的规模和进展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通过建立灾害防治体系,可以降低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并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为了应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还需要加强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和培训。

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研究,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同时,应加强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是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工作。

在制定导则时要考虑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地质条件,确保科学、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但它也可以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断裂、地震滑坡、地震波侵蚀、地壳塌陷等,而次生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气体喷发和土壤液化。

本文将分析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1. 地震断裂地震断裂是地震爆发时地壳断裂形成的一种现象。

当地震引起地壳断裂时,地面上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能因此受损,甚至发生倒塌。

此外,地震断裂还可能导致地下水逸出,破坏农田和供水系统。

2. 地震滑坡地震滑坡是地震产生的震动使土地表面沿斜坡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

这种滑坡可以造成山体滑坡和土壤流动,直接威胁到下方的人们和建筑物。

因此,在地震后应重点关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3. 地震波侵蚀地震波侵蚀是地震波穿过松软地层时会引起地下水逸出,使土壤变得松软,导致建筑物和桥梁的基础不稳定。

这种侵蚀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下陷,甚至倒塌。

4. 地壳塌陷地震可能引起地壳塌陷,使土地下陷。

这种现象对低洼地区的人们和建筑物造成威胁,尤其是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塌陷可能导致洪水和其他附带灾害。

二、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1. 火灾地震可能导致火灾。

当地震发生时,天然气管道或电力线等可能损坏,引起火灾。

此外,地震可能使火灾燃烧得更具破坏性,因为震动会使水源不稳定,难以灭火。

2. 洪水地震可能导致洪水。

地震可以引起土地下陷和河流岸边的土壤液化,进而造成河水泛滥。

洪水会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3. 气体喷发地震可能导致气体喷发。

地震活动可能释放存储在地下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引发火灾或伤害周围居民。

4. 土壤液化地震可能引起土壤液化,即原本固态的土壤因地震震动而表现得像液体一样。

这会导致建筑物沉降或倾斜,破坏下水道和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应对措施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摘要】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发育最多,规模最大,摧毁力最强的。

通过对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地震,初步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其破坏作用和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同时预测了未来地质灾害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近几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大地震频繁发生,同时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这些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大量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并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困难。

大量震灾实例表明,强烈地震——特别是发生在山区的强烈地震,普遍发生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在沿海和海洋中的普遍发生海啸等次生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近几年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预测。

1.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其破坏作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表现在:直接性灾害:即直接由地表震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如:地面开裂、错动;间接性灾害,如斜坡破坏(斜坡产生崩塌、滑坡);地基效应(地面下沉、砂土液化、塑流);海啸,洪水等次生灾害。

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危害人们生命财产;毁坏工程设施;造成资源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不但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而且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

2.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2.1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深部地质体变动的宏观表现,是构造板块运动的结果,当构造板块运动导致相邻板块之间产生压力,积聚能量。

一般会使巨大的岩石弯曲,当这种力量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会造成岩层断裂,进而以地震波的形势释放出来,地震波所到之处均会地震。

而发震地方是发震断裂,主要有:①深大断裂:②新断陷盆地的边缘断层:③断陷盆地内部差异性较强的次级断裂:④两条以上断裂应力集中部位的次级活断层:另外,活动断裂带构造应力易于集中的特殊部位:如:两组或两组以上活动性断裂的交错、复活部位。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但与地震本身相比,次生地质灾害往往是导致更多损失和伤亡的主要原因。

在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变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针对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可以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其特点如下:1.稳定性降低:地震造成了地壳的破裂和变形,使原本稳定的岩石和土壤发生破坏,从而导致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2.威力巨大: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常常规模庞大、威力巨大,对人类和人类建筑造成严重威胁。

3.难以预测性:与地震不同,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即使有预警系统,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判断次生灾害的发生时间和规模。

二、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采取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治预案建议:1.加强灾区地质调查: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要加强对灾区地质的调查与研究。

了解地质特点,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为防治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预警系统:在灾区建立地震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强度,及时预警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人民防范意识。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在地震灾区,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建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减少次生灾害的概率。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地震灾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时,要加固山体,减少滑坡的危险性。

5.加强早期预警和紧急疏散:当地震发生时,要通过早期预警系统迅速通知灾区居民,提醒他们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减少因次生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

6.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预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实施与推广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实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和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常常会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给灾区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制定并实施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至关重要。

1.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地震发生后,地壳与岩石会受到剧烈的震动,产生应力变化和岩体破裂。

这种剧烈震动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有效的防治预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决策、人民安全至上等。

其中,预防为主是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预测灾害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综合治理是指采用多种手段,如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土地利用调整等,综合治理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

科学决策要求在制定防治预案时,依据灾害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

人民安全至上则是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将灾害防治工作与群众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做到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安全。

3.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内容构成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主要包括灾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区土地利用调整、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防灾工程建设等内容。

灾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指对地震灾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以便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灾区土地利用调整是指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调整灾区土地利用结构,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地震灾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并进行次生地质灾害的预测。

防灾工程建设是指根据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工程建设,如搭建防护网、加固房屋、整治河道等。

4. 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实施与评估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实施是保障防治工作的关键。

为了确保预案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健全的预案实施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张业成;张立海;赵晓青【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2(34)4【摘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 向的高危险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与一般地质灾害基本相同,但其激发因素为地震.震级5级以上、烈度Ⅵ度以上的地区,可能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强烈.%The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refer to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uced by earthquake, including mainly landslide,collapse,and also ground caving in and soil liquefaction,etc. The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not only aggravate the earthquake losses,but also bring on difficulties in disaster relief and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More than 2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have been subject to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but with various degre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areas of Shaanxi, Gansu, Ningxia, Sichuan, Chongqing, Yunnan and Tibe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ese continent are the most seriously affected, forming a NNE-trending high danger zone. The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for generating earthquake secondary disaster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that of general geologicaldisasters, but the trigger factor for the former is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likely to happen in areas of M ≥ 5. 0 and seismic intensity ≥ Ⅵ ,and the higher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intensity, the more serious th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damage caused by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similar compared with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but the chance of occurrence of the former is smaller.【总页数】5页(P805-809)【作者】张业成;张立海;赵晓青【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广元市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朝天区为例 [J], 张英平;石建省;甘建军;刘长礼2.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J], 刘凤民;张立海;刘海青;张业成3.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都汶公路(映秀至汶川段)为例[J], 许辉熙4.广西地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J], 李蕾;聂冠军5.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J], 张立海;张业成;刘向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什么时间易出现崩塌?

发生崩塌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1) 降雨过程之中或稍滞后。这是出现崩塌 最多的时间。(2)强烈地震或余震过程 之中。(3)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 段时间。(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 期。
16.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崩塌?

山体内部裂隙发育,岩体被多组裂隙切 割,破碎,裂缝与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极易发生崩塌;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 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 坡;坡体前部存在临空面,坡脚有崩塌 堆积物,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 可能再次发生。
滑坡体上的树木歪 斜,像醉汉一样东 倒西歪,显示滑坡 已滑动解体(四川
宣汉,2004)
猪、鸡等动物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
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坡 体上水井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 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图中
虚线表示原水位,实线表示水位异常变化)
28.砂土液化有哪些危害?

砂土液化使地下砂层中的孔隙水及砂颗 粒被搬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砂土液化常使地基失效,地面出现不同 程度的沉陷,结果造成地上建筑物倾斜、 开裂、 倾倒或下沉。
地震砂土液化破坏农田
地震砂土
液化使建 筑物地基 瞬间失去 支承力,
房屋突然
下陷
谢谢各位领导和专家!
第一部分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常识
1.什么是地震? 2.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3.为什么要警惕余震? 4.什么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 积累的巨大能量,在 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突 然释放,造成岩层破 裂或错断而引起地表 震动的自然现象。
2.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首先要加强监测。要密切监控水位,一 旦出现险情,将立即疏散关庄镇等下游 的灾民和救援人员。应听从指挥,不听 谣言,在危险时刻根据现场专家指导按 既定路线撤离。其次,要尽早开挖排水 沟渠,把堰塞湖里的湖水排泄出去。
14.什么是崩塌?
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导致公路上汽车与行 人被砸(四川汶川,2008)
22.泥石流如何分类?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切割深陡,易形成泥石
流 (四川泸定,2005)
2006年8月11日浙江 庆元县荷地镇石磨 下村泥石流灾害, 造成20人死亡。
23.泥石流发生有哪些前兆?
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 要注意行洪区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 险。上游行洪区沟谷两侧发生滑坡堵塞沟谷, 在下游常常出现短时的断流现象,这是溃决型 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 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 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山坡出现裂缝往往是滑坡征兆
大量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处于危险状态
滑坡前缘出现有规则的纵张裂缝,显示滑坡
非常危险 (陕西延安,2006)
纵张裂缝
滑坡体上出现大量的马刀 树是滑坡的前兆
滑坡体上的“醉汉林”,显示滑坡已滑动解体
成片分布的马刀树显示斜坡表 层土体长期在向下缓慢滑动
(重庆云阳,2001)
3.为什么要警惕余震?
受余震影响坡体上松散土石不断往河道里崩落 (四川青川,2008)
3.为什么要警惕余震?
地震引发的崩塌严重影响救援工作和人员安全
4.什么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地震及随后相继发生的余 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 就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示意图
岩体下部出现压裂带易发 生崩塌和落石(重庆武 隆,2006)
18.避让崩塌的措施有哪些?




夏汛时节,一定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尽 量避免在大雨后、连续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雨季时切忌在危岩(探头石)附近停留。 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 和穿行,不要攀登危岩。 如遇到陡崖往下掉土块或石块,不要从下边过。 当崩塌发生时只能迅速向崩塌体两侧逃生,越 快越好。

24.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形成一般必须具备3个条件:较陡 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 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25.泥石流发生时,怎么办?
26.为什么在大震后要特别注意 防范泥石流?

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充 足的松散土石体(物源),同时地震会 破坏大部分原有的泥石流防护工程,一 些看似安全的地方也很容易发生泥石流 灾害。
8.滑坡发生时,正在山坡下怎么办?
9.滑坡发生时,在房屋中怎么办?
面临滑坡时,房屋中 人员应立即撤离
面临滑坡时,贪恋 财物很危险
10.山体滑坡后,怎么办?
山体滑坡 后,不要 立即到坡 体上搜寻
财物。
11.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
地震引发的滑 坡堆积体导致 河道被堵,形 成堰塞湖
(四川平武,
2008)
“5.12”汶
川地震造成
的房屋倒塌
(四川什邡,
2008)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道路错断
2.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四川北川,2008)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矿区铁轨扭曲 (四川什邡,2008)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滦河大桥 (长600m,宽约8m)破坏情况
21世纪:我们需要一个 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27.什么是砂土液化?

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突 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5.12”汶川 地震后,陕西南郑县城关镇、协税镇漫 滩上砂土液化普遍;汶川境内的岷江河 漫滩出现多处砂土液化;雅安雨城区中 里镇龙泉村农田里也发现砂土液化。
“5.12”汶川地震引发岷江河漫滩砂土液 化(四川汶川,2008)
19.行驶在公路上时,如何应对崩塌?

行车中遭遇崩塌不要惊慌,应注意观察, 停车等待或者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因崩塌造成车流堵塞时,应听从交警指 挥,及时接受疏导。
20.什么是泥石流?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地 震引起的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 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 洪流。
16.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崩塌?
新平棉花河
公路岩体被
多组裂隙切
割,破碎,
极易发生崩 塌(云南新 平,2005)
17.崩塌发生前,大自然有没有 给我们一些提示呢?

在山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 落或射出,并伴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 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大规 模崩塌;当发现陡山有掉块、小崩小塌 不断发生时要注意。
土质滑坡示意图
岩质滑坡示意图
6.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滑坡?
顺层斜坡;倾斜岩体破碎、山势起
伏较大的地区;频繁进行工程建设 的山地丘陵区;地震导致山体松动、 岩体破碎,在余震或暴雨作用下, 容易发生滑坡。
顺层斜坡(浙江淳安,2006)
7.发生滑坡的前兆有哪些?
山坡出现裂缝往往是滑坡征兆; 坡体上出现大量的马刀树是滑坡的前兆 ; 猪、鸡等动物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 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 临; 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 出,坡体上水井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 现象;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公路隧洞开裂 (四川都江堰,2008)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
(四川汶川,2008)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四川北川崩塌落石
3.为什么要警惕余震?

强震以后,岩层一般不会立刻平稳下来, 还会继续活动一段时间,把岩层中剩余 的能量释放出来,即为余震。有的余震 可以持续数月之久。主震发生后,一些 建筑物没有完全倒塌,当遇到较大余震 时,还会继续发生破坏。此外,山体滑 坡、崩塌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对 余震要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
12.堰塞湖溃决的危害有哪些?

堰塞湖形成后,河水水位仍然不断上升, 当水位接近滑坡 “堤坝”坝顶时,由于 漫坝、潜蚀等作用堰塞湖极有可能溃坝, 大量蓄积的河水倾泻而下,冲没下游沿 岸城镇、村庄和基础设施,造成更大的 灾难。
“5.12”汶川地震在距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处形成
13 如何减少堰塞湖溃决造成的损失?
2006年8月11日浙江 庆元县荷地镇石磨 下村泥石流灾害, 造成20人死亡。
21.泥石流有哪些危害?

在暴雨或持续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往往 突然爆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 奔腾咆哮而下,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 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 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 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