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不易引起气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

2

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

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

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

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

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

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

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

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

分压及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

2

O

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2

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

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

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

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

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

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

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

化。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吸入氧浓度从而更好地改善氧合,也可以帮助将由病人肺排入管路的呼出气排出管路,这样就能更好地排除二氧化碳。这就是高频振荡呼吸机的雏形。

高频振荡通气可以直接调节气道平均压,而

气道平均压的高低影响氧合,并可以借此维持肺泡及气道的开放和稳定。通过没有大流量气体输送的通气方式,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的气道压,可以降低气流阻力和肺循环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图1)

高频振荡通气与其他高频通气最大的不同

点在于主动呼气。活塞的往复运动不仅提供了向气道内“推”的力,

也提供了从气道往外“拉”图1高频振荡通气与控制通气比较

的力。这就使得从气道往外排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助力,这种往复的力,使得气道内气体的运动呈现一种特殊的双向性,更有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如果没有活塞的运动,而只靠弹性隔膜的弹性力,对于二氧化碳排出的作用就会小的多。同理,活塞驱动力越大,排出二氧化碳的效果就越好。

HFOV稳定而波动很小的气道压力。极小容量(小于解剖死腔量)的气体输送,可以改善ARDS对肺的损伤,1994年Clark等人在实验中就发现HFOV可以改善ARDS的多发小肺区不张,美国南加州大学对93例成人ARDS患者的研究则表明早期使用HFOV可以改善氧合,降低死亡率(最终死亡率21.5%)。但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两项关于HFOV救治ARDS及早期ARDS 疗效的研究,发现ARDS不能降低成人ARDS病死率。由此可见,关于HFOV机理、治疗及其在儿科的应用,我们仍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二、高频振荡通气的气体交换机制

HFOV的特征是潮气量小于死腔量,对于如此之小的潮气量究竟能否进行气体交换,科学家困惑了将近一个世纪。1915年,Henderson等进行

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对着长玻璃管给予一揿烟气,发现在玻璃管中央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薄薄的穿透性气流而非圆柱体的气流,说明很少的气体亦穿越很远,即小于死腔量的潮气量有可能到达肺泡;1954年,Briscoe等应用质谱仪测定显示,只要吸入比死腔量一半还要少的氦氧混合气,在肺泡气中即可能测定到氦气。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吸入如此少气体,亦可首先在死腔气体的中央穿透,而气道周边的死腔气则相对未受影响。这样即形成几种可以解释高频通气作用机制的假设。

1.分子弥散分子弥散实际上是常频和高频通

气时气体穿过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进行气体

交换的主要方式。很早我们即发现,即使患

儿呼吸完全停止,哪怕不给予人工正压通

气,只要对气道给予高流量氧气,氧合依然

能维持一定时间。20世纪40年代,Whithead

等发现当病人肺部正常但呼吸停止时,应用

高流量氧气输入气道,此时病人气道无任何

对流气体,其氧饱和度依然能维持在90%以

的逐步增高,这一办法不上,当然随着CO

2

能维持太久。Lehnert等显示当病人呼吸停

止时,给予非常高流量氧气直接输入气管分

叉处,病人PaO2和PaCO2能维持正常长达

2小时。这些均说明气体弥散是最重要气体

交换机制。也能解释潮气量小于死腔量的气

体交换情况。

2.对流

(1)团块运动。人体支气管树很不对称。在正常潮气量呼吸时,吸入气体通过团块对

流直接到达气体交换处—肺泡毛细血管

屏障;而当潮气量减少后,有一定比例的

气体只能到临近肺泡的气道开口处(图

2A),在这种情形下,肺泡可直接进行气

体交换,远端肺泡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新鲜

气体,这些肺泡的气体交换则有赖于如下

机制。

(2)气流或不对称流速剖面(图2C)。我们一般会认为吸气流总是长方形即平直向

前的,其实不然,吸气流气道中央部分突

出向前,气道周边滞后,形成抛物线样向

前气流。Schroter和Sudlow在研究分叉

处气体流速剖面时发现吸气时流速剖面

要比呼气时流速剖面要更弯更斜。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