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危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两家马车”,即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转移出的劳动力衣、食、住、行、用消费远比在农村居民消费高,农村企业少,经济交易活动少,征税对象自然少,乡镇财政成为无源之水,更谈不上为农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3、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失去后劲。留守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深度、广度的开发,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据统计,习家店镇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有7000人,占总人口的25%,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危机
摘于网络2009-07-03 09:28:57阅读338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牧区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牧区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四、建议及对策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化解矛盾,既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又能促进农业生产。
1、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要打破传统思想,对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可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就地转移了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丹江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流失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7-12-24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阅读次数:452【字体:大中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丹江口市新农村建设通过近两年的起步推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基本目标,全市新农村建设日益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自我发展资金积累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近日,围绕新农村建设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我们通过在全市进行专题调查发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无序和过度的流动已经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的后果。人是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持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具有的先决条件。通过调查引发出一些思考:
4、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受地理区位、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前沿科技信息,没有雄厚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保障使他们缺乏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中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残酷社会现实,使他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挑剔的眼光。
4、劳动力的流失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今年9月,对习家店镇中小学留守子女教育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隔代管教监护难,溺爱教育难,缺乏管护安全难,管理脱节成长难。据统计,该镇共有留守儿童500余人,父母外出务工的有2200人,其中双亲均外出务工的有1100人,占总人数的16%。
二、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目前农村牧区常年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46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占65%以上,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7%。由于思维观念老化,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从而影响了农村牧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新技术养殖、特色农业种植等农牡业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削弱了农牧生产发展后劲,对农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做好新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农村脏、乱、差的集中整治活动,发挥习家店中心集镇带动作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新起来,美起来,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作者系丹江口市委常委、习家店镇党委书记)[Page]
关于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流失问题的思考
彭文军
我要发言
上一页下一页共1页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自我发展资金积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序和过度的流动也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的后果。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力,因为人是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持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具有的先决条件。
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从习家店镇目前情况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很大,尤其是该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品牌没有打出去,特色产品没有真正形成,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四、后备干部选拔困难,使农村牧区集体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他们走后使农村牧区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在村(嘎查)换届选举中有的地方只能将年龄大、文化低,甚至能力不强的村民选进村委会,致使村干部素质下降,能力不强,无法带领农牧民发展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村枚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也使农村牧区基本设施建设、村(嘎查)道路维修等难以实施。并且,由于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在一些公共事业商议中不能做决定,影响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2、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系统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结合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又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农村牧区知识型人才流失。目前转移出去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牧区劳动力中的精华部分。随着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牧区更加缺乏知识型人才。据调查,内蒙古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大部分是青壮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85%;而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44岁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占到55%。农村收区实用人才总量不足6%。高素质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流失必将严重制约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近年来,庞大的民工潮和人才流为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劳动力和智力,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量的失衡,更是质的失衡。据统计,习家店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8%,文盲占2%.
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艰难。近几年随着农村牧区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务收入成专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贫困地区由于资源贫乏,青壮年大量外出现现象更为明显,虽然劳务收入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对本地区发展不利,更加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反过来又削弱了贫困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2、从根本上讲,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别,城市的先进和农村的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较多的认为在城市中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落后的农村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弃儿”。城市里发达的科技、丰富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先进的教育、优质的服务、优厚的待遇…较之于贫瘠的农村更具有吸引力,跳出农门成了许多农村人难以释怀的政治情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习家店镇外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为7000元,从事农业生产人年均收入为3000元,不足外出务工收入的一半。
据调查统计,习家店镇23个村3.2万人中,有8000人外出,占25%。在外出劳动力中,18岁到50岁的占外出人数的95%,其中:18岁到35岁的常年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80%,35岁到50岁季节性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20%。有的村由于外出人口太多,使得在家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弱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99386125现象”。这样的村庄成了弱势村庄,提高生活品质和发展地方经济只能依赖流于打工返乡人员的回报,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的农村发展。
现结合习家店镇实际情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一、Fra Baidu bibliotek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习家店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改革开放、农业效益不显和打工潮密切相关。上个世纪80年代,该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2.2万人,占总人口的52%,进入90年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六、比较利益驱使厌农思想严重,农村牧区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城乡差距大、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等多种原因,许多青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务农劳动,不再是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而是谋求立足城市,向往过上城市生活,厌农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牧区的年轻人不会种地、放牧或根本没有种过地、放过牧的人不在少数,知农时,懂牧事的青少年已经很少,新一代农牧民不会种地、养牧的现象,将严重制约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
三、从事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流转困难。虽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放弃了农业生产,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耕种。留守老人年老体弱,只能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庄稼,无形中造成农村牧区土地资源的浪费。如:察右中旗一农户只有一位67岁老人在家,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外出打工3年了,老人在家种植4口人的耕地,疏于管理,经济效益非常差。另有一些农村收区外出劳动力虽然多年在外务工,但并不放弃依靠承包地养老,致使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智力、文化力向城市转移之后,自身劳动力结构、智能储备与文化再造力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乏建设主体。近年来习家店镇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与经济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的道路,形成一支建设新农村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头人,出现了30余家养殖专业户、10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余家柑桔销售大户、7家专业合作社,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大户的力量拉动经济增长还过于理想化。还需要大量的农民技术员、种植能手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3、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层面来看,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农业保险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资金投入较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工农产品查加大,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粗放式经营。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优惠政策比较少,农民自身的务农主体意识淡化也是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原因。
三、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1、农村家庭支出过大。农村家庭大额开支主要有教育、婚嫁、建房等三大项。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最节省花费也需要支出近10万元,还有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家庭建房,盖两层楼房要10万多元,平顶房也要花费5万元以上。如此大额支出,对于农民来讲,只有靠外出打工积蓄才能支撑。正如有一村书记所说:“农民不外出打工,孩子就上不起学,遇上子女婚嫁、建房等大事,没有钱,就办不成。如果再患上缠手病,就要喝‘西北风’了。”[Page]
3、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失去后劲。留守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深度、广度的开发,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据统计,习家店镇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有7000人,占总人口的25%,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危机
摘于网络2009-07-03 09:28:57阅读338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牧区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牧区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四、建议及对策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化解矛盾,既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又能促进农业生产。
1、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要打破传统思想,对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可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就地转移了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丹江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流失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7-12-24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阅读次数:452【字体:大中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丹江口市新农村建设通过近两年的起步推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基本目标,全市新农村建设日益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自我发展资金积累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近日,围绕新农村建设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我们通过在全市进行专题调查发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无序和过度的流动已经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的后果。人是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持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具有的先决条件。通过调查引发出一些思考:
4、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受地理区位、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前沿科技信息,没有雄厚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保障使他们缺乏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中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残酷社会现实,使他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挑剔的眼光。
4、劳动力的流失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今年9月,对习家店镇中小学留守子女教育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隔代管教监护难,溺爱教育难,缺乏管护安全难,管理脱节成长难。据统计,该镇共有留守儿童500余人,父母外出务工的有2200人,其中双亲均外出务工的有1100人,占总人数的16%。
二、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目前农村牧区常年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46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占65%以上,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7%。由于思维观念老化,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从而影响了农村牧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新技术养殖、特色农业种植等农牡业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削弱了农牧生产发展后劲,对农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做好新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农村脏、乱、差的集中整治活动,发挥习家店中心集镇带动作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新起来,美起来,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作者系丹江口市委常委、习家店镇党委书记)[Page]
关于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流失问题的思考
彭文军
我要发言
上一页下一页共1页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自我发展资金积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序和过度的流动也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的后果。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力,因为人是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持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具有的先决条件。
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从习家店镇目前情况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很大,尤其是该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品牌没有打出去,特色产品没有真正形成,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四、后备干部选拔困难,使农村牧区集体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他们走后使农村牧区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在村(嘎查)换届选举中有的地方只能将年龄大、文化低,甚至能力不强的村民选进村委会,致使村干部素质下降,能力不强,无法带领农牧民发展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村枚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也使农村牧区基本设施建设、村(嘎查)道路维修等难以实施。并且,由于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在一些公共事业商议中不能做决定,影响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2、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系统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结合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又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农村牧区知识型人才流失。目前转移出去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牧区劳动力中的精华部分。随着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牧区更加缺乏知识型人才。据调查,内蒙古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大部分是青壮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85%;而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44岁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占到55%。农村收区实用人才总量不足6%。高素质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流失必将严重制约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近年来,庞大的民工潮和人才流为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劳动力和智力,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量的失衡,更是质的失衡。据统计,习家店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8%,文盲占2%.
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艰难。近几年随着农村牧区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务收入成专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贫困地区由于资源贫乏,青壮年大量外出现现象更为明显,虽然劳务收入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对本地区发展不利,更加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反过来又削弱了贫困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2、从根本上讲,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别,城市的先进和农村的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较多的认为在城市中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落后的农村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弃儿”。城市里发达的科技、丰富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先进的教育、优质的服务、优厚的待遇…较之于贫瘠的农村更具有吸引力,跳出农门成了许多农村人难以释怀的政治情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习家店镇外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为7000元,从事农业生产人年均收入为3000元,不足外出务工收入的一半。
据调查统计,习家店镇23个村3.2万人中,有8000人外出,占25%。在外出劳动力中,18岁到50岁的占外出人数的95%,其中:18岁到35岁的常年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80%,35岁到50岁季节性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20%。有的村由于外出人口太多,使得在家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弱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99386125现象”。这样的村庄成了弱势村庄,提高生活品质和发展地方经济只能依赖流于打工返乡人员的回报,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的农村发展。
现结合习家店镇实际情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一、Fra Baidu bibliotek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习家店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改革开放、农业效益不显和打工潮密切相关。上个世纪80年代,该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2.2万人,占总人口的52%,进入90年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六、比较利益驱使厌农思想严重,农村牧区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城乡差距大、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等多种原因,许多青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务农劳动,不再是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而是谋求立足城市,向往过上城市生活,厌农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牧区的年轻人不会种地、放牧或根本没有种过地、放过牧的人不在少数,知农时,懂牧事的青少年已经很少,新一代农牧民不会种地、养牧的现象,将严重制约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
三、从事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流转困难。虽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放弃了农业生产,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耕种。留守老人年老体弱,只能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庄稼,无形中造成农村牧区土地资源的浪费。如:察右中旗一农户只有一位67岁老人在家,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外出打工3年了,老人在家种植4口人的耕地,疏于管理,经济效益非常差。另有一些农村收区外出劳动力虽然多年在外务工,但并不放弃依靠承包地养老,致使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智力、文化力向城市转移之后,自身劳动力结构、智能储备与文化再造力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乏建设主体。近年来习家店镇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与经济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的道路,形成一支建设新农村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头人,出现了30余家养殖专业户、10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余家柑桔销售大户、7家专业合作社,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大户的力量拉动经济增长还过于理想化。还需要大量的农民技术员、种植能手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3、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层面来看,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农业保险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资金投入较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工农产品查加大,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粗放式经营。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优惠政策比较少,农民自身的务农主体意识淡化也是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原因。
三、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1、农村家庭支出过大。农村家庭大额开支主要有教育、婚嫁、建房等三大项。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最节省花费也需要支出近10万元,还有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家庭建房,盖两层楼房要10万多元,平顶房也要花费5万元以上。如此大额支出,对于农民来讲,只有靠外出打工积蓄才能支撑。正如有一村书记所说:“农民不外出打工,孩子就上不起学,遇上子女婚嫁、建房等大事,没有钱,就办不成。如果再患上缠手病,就要喝‘西北风’了。”[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