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快乐——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屋顶丽人》试析.doc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屋顶丽人》试析摘要: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是一篇不朽的短篇小说,文中体现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时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表现出来的。
传统文学评论多从女性主义进行分析,本文运用结构主义理论下的“二元对立”解读小说中的各种对立,从而进一步肯定小说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
简历大全 /html/jianli/光浴的女人不为世俗偏见束缚, 在两性关系中坚持自己的行为举止, 正体现了莱辛作品中女人的女性独立意识, 体现了莱辛对女性独立自由的不倦追求。
女人不再为男人而活着, 而是为自己, 让自己活得更洒脱, 更自由。
三、老男与少男道德价值观的二元对立汤姆与哈里同属于社会的下层,汤姆充满了青年男人的雄性冲动,完全听信于荷尔蒙的支配。
而老年哈里作为道德权威的象征,始终扮演着规范年轻人伦理的权威角色。
这亦体现了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47岁的汤姆活力四射,充满了野性的力量,原始本能的性冲动完全控制了他,初次见到屋顶丽人后,“满脑子都被那个近乎裸体的女人占据了”[4]。
当哈里生气说“她简直一丝不挂”,汤姆却“没说话,可却兴奋地咧嘴笑”[4]。
他完全“被‘本我’所驱策,而不顾及现实的不可能性和道德的约束,一心想占有屋顶的丽人,以获得性的快乐和满足”[4] 。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哈里无疑是道德和权威的化身,充满道德责任感,力图用社会伦理规范年轻人的不羁行径。
他稳重能干,能够得到汤姆与斯坦利的尊重与信任。
当然,作为男性,他亦不时地和其他两人一起吹口哨,大喊大叫。
但是,这仅是对其自身本能冲动暂时的宽容。
很快,他便恢复了道德观念维护者的形象。
“在哈里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恢复了常态’的监管者和约束者的形象”[4] 。
当斯坦利和汤姆多次潜过屋顶去偷窥近乎赤裸的女人时,哈里都极会生气地制止他们。
斯坦利向女人大声吹口哨时,他指责说:“只有卑鄙的小人对这种低级举动感兴趣”[4],哈里对汤姆与斯坦利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语文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耐特将叙事分为纪实叙事与虚构叙事,并将新闻列入纪实叙事。
人物通讯是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中国新闻奖奖项中,人物通讯在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特有的体裁,在进行新闻宣传、匡正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叙事对象: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新闻报道成为宣传动员发展经济的重要阵地,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全能与优秀,甚至脱离实际,把人神化。
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历经几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可窥见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
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将诚信放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考量,展现的是人性中闪亮的光辉,不分地位与贫贱,更能打动人心。
(二)叙事视角:②。
在人物通讯中,叙事文本是基础,人物与事迹通过叙事文本传达给受众,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支点”,给予受众一个观察、知晓事件的窗口,即提供给受众一个视角。
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情感偏向也是不同的,如内视角下,叙述者自身处于事件人物之中,以事件中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描述,从而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做出细致描绘;而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处于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表现出中立、客观的态度。
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
如在《“见字如面”23年中》,在转换式内聚焦视角下,展现了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视角而非一个人的固定视角,在父母与孩子的口中表达出一个家庭23年来的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这种转换式内聚焦能较好地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叙事更加全面。
结构主义视里下科塔萨尔《万火归一》的解读
2016.02二元对立结构是结构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结构主义文论认为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的梳理,可以发现文本隐藏的深刻含义。
本文就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去分析胡里奥·科塔萨尔《万火归一》中内含的二元对立结构及其蕴含着的深层意义。
笔者阅读研究发现,其中隐藏三对鲜明的二元对立结构:显现冷漠与渴望温情的对立、向往改变与甘于现状的对立、承受痛感与享受快乐的对立。
而透过这三种深层对立结构,我们也能看到科塔萨尔欲向我们传达的是:即使世界荒诞不经,到处充斥着冷漠的人和事,我们也要能承受住痛苦,顽强地对抗这个“荒原”般的世界,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活着。
一、渴望温情与显现冷漠的对立科塔萨尔在现实与幻境中时刻给读者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渗透到骨髓中的冷漠,让人初看以为他想要描述的就是这样冷漠的世界。
《南方高速》的结局首先就显露出了这种景象。
一次塞车,让被困途中的许多陌生人联结成一个小团体,互相照顾,以等待道路再次畅通,甚至汽车404上的工程师还与王妃牌汽车上的姑娘发展出了爱情。
可真当道路畅通后,昔日的小团体瞬间分崩离析,“没有人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匆忙,为什么要在夜间公路上置身于陌生的车辆之中,彼此间一无所知,所有人都直直地目视前方,惟有前方。
”《克拉小姐》中,15岁少年小保罗因病住院,遇到了护士克拉小姐。
母亲对儿子的溺爱得到的不是她的亲切回应,而是对她的抱怨。
妈妈这边是“我得看看宝宝盖得毯子够不够,我得让他们再给他送一床在身边。
”儿子那边却是“毯子当然够,好在他们终于撤了,老妈总把我当小孩,净让我丢人。
”而妈妈在初见克拉小姐时,就从克拉小姐紧箍在身上的护士裙断定她是一副狐狸精样儿的没羞耻的丫头。
克拉小姐明知身处青春期的保罗已带着大人的自尊和男人的姿态,她还要在护理中不断的惹怒、羞恼、嘲弄他,丝毫不顾小保罗的心情。
尽管如此,科塔萨尔更突出的却是冷漠背后人们渴望温情的意愿。
《病人的健康》中,小儿子阿莱杭德罗刚到蒙得维的亚不久就死于一场车祸,一大家子人为了不影响身体不适的妈妈的健康而联合起来隐瞒死讯。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小说、诗歌等传统文体中,也体现在戏剧、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90年代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个性化与多样性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
五、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9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六、艺术创新与探索90年代文学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的变革、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意象的运用等,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七、结语总之,90年代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人性的挖掘,也有对社会的批判。
结构主义文学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的解读
结构主义文学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的解读作者:王琳琳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海明威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幽默大师,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着深刻的内涵。
英语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文学为我们对海明威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在结构主义文学的视角下对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进行文本解读,加深对小说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学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二元对立结构是西方哲学文化的重要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这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差异的辨识。
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中,成为了结构主义文学文本批评的重要指导理论。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更加侧重对文学作品中内在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作品中相互存在依赖的元素,从而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写作规律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本文将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小说《永别了,武器》进行解读,从而对小说作品和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风格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一、有关小说《永别了,武器》的整体概述小说《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海明威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
在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的时候,很多人会将精力放在小说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上,而对小说的结构特色忽视了。
然而,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小说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在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有意识地运用了二元对立的结构手法对小说进行了全篇谋划,将小说的叙事结构二元化了,通过设置特定对立的矛盾冲突,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下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
二元对立结构的小说叙事都把人物的动作行为和场景布置固定化,从而才形成小说作品中的“低潮——高潮——低潮”的二元对立结构叙事模式,采用美学上的对称性突出了“迷茫中的勇气”这一小说主题。
小说《永别了,武器》通过对战争画面,恋爱事件和战场脱逃以及最后婴儿的诞生的描述,说明了主人公在面对暴力、迷茫和死亡痛苦的时候还在同命运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绝望之中流露出了勇气。
《九十年代小说》课件
九十年代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命 运的刻画,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九十年代小说的社会价值
社会批判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不公、腐 败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 思考。
文化传承
九十年代小说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挖掘和反思,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和进步。
代表作品
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 性的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受到读者 喜爱。
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 、王朔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等。
九十年代小说的繁荣
繁荣表现
九十年代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 局面,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涌
现。
代表作品
苏童的《红粉》、阿城的《棋王》 、刘震云的《手机》等。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
05
代文学的影响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启示一
文学应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变迁。
启示二
文学创作应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启示三
文学应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和手法。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推动
推动一
九十年代小说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二
九十年代小说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鹿原》
总结词
展现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史诗性作品
详细描述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白鹿原上 两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命运变迁的描绘 ,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在历史变迁中 的社会矛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和普通人奋斗历程的现实主义小说
新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与视角转换——兼论几种理论视角的指向性
DOI: 10.14092/11-3956/c.2024.02.008●人文新论新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与视角转换——兼论几种理论视角的指向性孙立武(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摘 要:现实主义理论裹挟着90年代的激情和理想的“消逝”诗学进入到了新千禧年,新世纪的前十年将那种世纪末的焦虑转变为了自我隐遁与祛魅,不同话语主体曾经信心满满地建构的权威话语被搁置且不再被信任。
直至2011年,阎连科以“神实主义”这一带有颠覆性的概念撬动了长期以来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认知。
尔后,在后理论的语境中,符号学视野、科学主义视野、文体哲学视野以及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认知模式试图从文本实践和理论阐释的不同角度重建现实主义理论批评的有效性。
本文基于新世纪的理论语境,聚焦于现实主义在新世纪的讨论,结合相关的现实主义文本实践,梳理现实主义理论在新世纪的话语新变,并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文体路径以及内转指向。
关键词:新世纪;现实主义;话语新变;文体哲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24)02-0099-09新世纪以来,特定的话语秩序催生了现实主义文学在文类、语体、风格等多个维度上的变化,通过考察这些变化,能够洞悉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从“打工文学”的深刻现实关怀,到“非虚构”写作的深度反思,再到新媒介现实主义,从“神实主义”的真实质疑,到科学理性的“求真”考辨,再到虚拟现实的真实追问,都是在为现实主义发展注入新活力。
不同形态的文体变化正在雕刻这一经典文学概念,分析其总体趋势、内在特质、话语秩序、动因机制等问题能够把握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及其理论形态。
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的梳理与视角转换的分析在回溯新世纪现实主义理论新变轨迹的同时也旨在反思一个作为文体概念的现实主义内核。
一、现实主义变奏的起点与颠覆意义新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一度延续了九十年代的“形式回归”。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1.引言1.1 概述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外在文化的浸润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文化背景。
这种社会变革的浪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拷问。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家们开始表达对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反思,并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其次,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九十年代的作家们敢于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当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呼吁。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叛达到了高峰,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化束缚,寻找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他们以自由的姿态大胆探索,追求个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这种反叛和思考的精神使得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总而言之,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示出了独特的风貌。
作家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拷问,呈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并展示出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和个体的心声,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审视社会的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文章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实验性。
与此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许多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和结构方式。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这种非线性结构往往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进行打散和重新组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进行跳跃阅读,体验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感。
18.九十年代小说
就在他们对生活满是憧憬的时候,更大的变故随之
而来。农民运动失败,黑娃出逃,打破了田小娥原
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开始了她的最为悲惨的人生
命 ,任人宰割。她求鹿子霖救黑娃,却遭鹿子霖哄骗
运 ,迫使以肉体相报,不仅心灵上遭到了侮辱,身体 的 上也遭到残害。后来她又被鹿子霖利用成为白、鹿 转 折 两家明争暗斗报复的工具,导致了白孝文的堕落和
作者简介
陈忠实其人
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 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 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1965年开始创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 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文革 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 多项文学奖。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 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获得第四届矛盾 文学奖,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 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朱先生
朱先生是旧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满腹经纶, 刚正不阿,也乐天知命,旁人纷纷投共投国,他只 想修县志以赠后人,晚年更是仙风道骨,能窥天机。 他一生以做学问为生,以做学问为荣,安贫乐道, 却不是归隐山林的修士,在日本鬼子入侵中华大地 时他也能拍案而起,愤而反抗;时势平静之后,又 再埋首书堆,以绵薄之力为一片土地一方人记录风 土人情,无欲无求,不争不斗。朱先生是最令人敬 佩的人物,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威武不能屈,富 贵不能淫。
。
而就在此时黑娃 的出现唤醒了田小娥这座沉睡 的火山。两人不顾一切的走到一起,此时田小娥 被压抑的情感被彻底的释放,在妥协中开始了命 绝 运的抗争。然而这一切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小娥 处 遭休、黑娃被辞,田秀才因觉得女儿败坏门风, 逢 将她扫地出门。这时黑娃上门求亲,顺顺利利的 生 娶了田小娥,一切看似这么顺其自然,对于田小 的 娥来说可谓是绝处逢生,然而命运就是会如此, 反 造化弄人,岂会料到日后命运更是不堪。 抗
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状况
•
张悦然,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 毕业。已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葵花走失在1890》、《 张悦然 十爱》。长篇小说《樱桃之远》、 《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 图文小说集《红鞋》,主编主题书 《鲤》系列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 的青年作家之一, 2006年12月 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 豪榜”重磅发布,张悦然以300万 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 23位,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五大女性作家”
• 夏果果 ,陕西人,曾任《爱人》、《知音女孩》 等杂志编辑。著有《碎》、《今世为贵妃》。即将 出版《城市小贱人》。她的文字唯美、大气,是陕 西新一代青年作家的实力派代表,媒体把他与安妮 宝贝、沧月、郭妮、张悦然一并称作 • 安妮宝贝 ,原名励婕,一名在网络上四处飘荡的 人。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 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 健的网络文学作者。职业曾经历金融、编辑、广告, 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 编辑。著有八月未央》、《彼岸花》、《告别薇安》 《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记》、《莲花》 等。
• 郭妮简介:著有《麻雀要革命①②③④》、《天使街23号① ②③④》、《恶魔的法则①②》、《壁花小姐奇遇记①②③》 等书,主编MOOK《火星少女》,目前在创作《再见,苏非 斯》,《帝凰高中》系列。被文学界、媒体、评论界评为“第 三代青春文学第一偶像”。其小说的版权被香港、台湾以及法 国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其中台湾版已出版。郭妮成为到目前 为止被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版权最多的青春偶像 作家。 沧月 2002年末,连续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武侠作品《幻世》 《沧海》《雪满天山》《听雪楼系列》等等,同时顺利通过 了入学考试,在浙大开始建筑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深造。先以 武侠成名,后转涉奇幻写作,均取得好成绩,多本各个出版 社编的2002、2003年度网络佳作选编均收入所写的文章。大 陆的《幻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底出版《听雪楼· 血 薇》-新世界出版社 2005年出版《镜· 双城》和《花镜》。 2006年出版《七夜雪》等。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洪峰是这一时期“先锋派小说”的另一个重镇。 1986年发表的《奔丧》描写了面对死亡时人们 复杂的心理,从深层意识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细 致入微的体察,由此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全新 认识,其文化和哲学意味十分明显。其创作主 题为“借纸笔以悟死生,以看清人 的处境,以不断追问那个俗而又 俗却万古难灭的问题——生之意 义”。另有如《瀚海》和《极地之 侧》等。
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1989年前后,随着新时期文学的某种转变,先锋 小说的本体形态也随之转化,先锋小说阵营在此 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中,一些作家继续 把文本实验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兴趣和旨归,另 一些作家则对自己的创作观念进行了一定调整, 更多的注意文本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使得他们 的创作具有了更加开放的状态和开阔的视野。
余华的创作
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是当时先锋派小说 的高峰之一,至90年代,余华在长篇小说领域为先锋小 说的发展贡献尤巨。从《呼喊与细雨》、《活着》到 《许三观卖血记》,他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逐步深入与 推进,小说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 此时,余华的作品已经与此前的先 锋派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专 注于形式实验,而是将重心转向了 对现实人生的深沉与博大的思考。
2.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
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主要有格非的 《敌人》、《边缘》,苏童的《米》、《城北地带》、 《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花影》、《1937年的爱 情》,以及由苏童、格非、北村、赵玫、须兰五人同时 创作的同题小说《武则天》等。 这些长篇小说以较大的规模和更加深入的视角,致力于 探究历史的“真相”和人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命运, 体现了作家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境遇的重新思考与进行 文本化归纳的倾向,即“将纵向历史共时化,把历史压 缩抽取为文化、人性与生存的内容”。 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表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性的丰富 内涵,这是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主义小说大体一致的 倾向。表现在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是小说家们某种“历史 想像”的产物,他们也在这种“想像历史”的活动中努 力表达着自己所理解的真实的历史。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一、背景·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
·“文学商业化”倾向是文学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
·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小说、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
二、主要内容(一)新写实小说·特点: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主要作家:1. 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
代表作《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
描写生存状态与关注食与性。
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揭示民以食为天。
2. 池莉(1957-):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无可奈何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小姐,你早》、《生活秀》。
近期有变化的作品是《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更深刻的探寻。
3. 方方(1955-)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4. 刘震云(1958-):代表作《一地鸡毛》,擅长以朴实的笔墨苗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
(二)先锋小说1. 苏童(1903-):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刻画,温馨而伤感。
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
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
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论刘恪的小说理论及其学术贡献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论刘恪的小说理论及其学术贡献刘进才【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8页(P14-21)【作者】刘进才【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小说这一文类逐渐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文体进入到人们阅读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梁启超宣称“小说为文学最上层”的惊世骇俗之言,更把世人的阅读目光吸引到小说上来。
随着小说地位的提升,小说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扩大和提高。
就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而论,如果单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文体分类的数量着眼加以考察,小说可谓是蔚为壮观、独占鳌头。
相对于现代诗歌理论的宏富和驳杂,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乃至小说美学的著述则相对薄弱。
作为现代生活样式和现代社会意识催生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迥异之处在于叙述语言的白话化。
近些年来,学界已经开始把学术视野聚焦到现代语言上来。
对于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建构的话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表现出对文学语言本体的热切关注和持续思考。
有的论著或论文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观念;有的论文则从不同层面批判地反省五四语言变革的历史局限性;有的研究成果则以作家文体实践为个案阐述作家写作与现代汉语形成、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的研究成果则对二十世纪的语言和文体变革进行了各自的断代史研究,显示出的文学史视野。
以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不同路径上拓宽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但这些研究要么侧重探讨语言观念;要么只是考察单个作家的语言贡献及文体意识,相比之下,王一川的《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节》则从宏阔的现代性文化语境去说明一般语言状况进而阐释文学语言状况,所谓文化语境是指影响语言变化的特定时代总体文化氛围,包括时代精神、知识范型、价值体系等,这种氛围总是产生一种特殊需要或压力,规定着一般语言的角色。
论九十年代新历史语境下的“十七年”小说研究--以《青春之歌》为例
《 青春之歌》 作为“ 十七年文学” 中具有高度代
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一部“ 经典性 ” 文本 , 产生于 建 国初期“ 文学”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泛政治化
语境 中, 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中曾一度遭遇严厉的批 评和责难。八十年代“ 重写文学史 ” 的实践让《 青 春之歌》 得到广泛关注而重新进入批评家的视野,
二、 《 青 春 之 歌 》一新 历 史 语 境 下 的
重 读
( 一) 《 青春之歌》 成长叙 事 一对现代 民族 国
家的建 构
《 再解读 一 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 黄子平《 革命 ・ 小说 ・ 历史》 、 蓝爱国《 解构十七年》 等。 ( 二) 陈思和“ 潜在 写作 ” 和“ 民 间 文化 立场 ”
九十年代随着红色文学经典热的再度风行加之其 产生的特殊年代和文本接受的特殊经历 , 《 青春之
离了“ 五 四” 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 是一种历史的空 白和文学 的断裂 , 将其关在 “ 历史 一 文学史 的大
门之 外 ” 。这 种 “ 断裂论 ” 、 “ 空 白论 ” 直到 8 O年代
歌》 再度走人批评家的视野 , 成为各种理论与话语
[ 收稿 日期】2 0 1 3 一 l 0— 0 5 [ 作者简 介 ] 徐冬 ( 1 9 8 8 一) , 女, 在读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黄晶 ( 1 9 8 9 一) , 女,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 向I 中国现当代文学。
9 7
第3 3卷 第 1期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性进行反思的背景下 , 学者们试图理性看待十七
年文学的历史合理性 , 发现它与“ 五 四” 文学之间
断裂式的延续并引入民族国家想象 、 现代性、 叙事 话语与性别等理论重新 阐释“ 十七年” 小说 , 多角 度挖掘文本 的意义 , 从而使“ 十七年” 小说 的研究 走 向新 的高潮 。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由上海市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活动,已推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现分别给予点评。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何镇邦:9 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分析小说结构,突破情节线索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分析小说结构、情节线索题精准突破小说结构分析题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1.小说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
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的快乐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罗兰·巴特“快乐文本/极乐文本”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为视角,切入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的话语范畴,以部分当时的文坛热点小说如“新写实小说”、清代毓历史小说、《废都》、《上海宝贝》、《图画》等为例,析离出九十年代三类典型的“快乐文本”小说,即“怡然自得”的小说、“愈堕落,愈快乐”的小说、“沉醉的快乐”的小说——对它们进行文学解构,揭开喧器的外表之下有限的话语结构和软弱的精神基质,努力分析了它们的来龙云脉、现实处境和不同的文学价值,并把他们同九十年代为数不多的“极乐文本”小说予以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在影视等科技文化消费品日甚一日的当代,只有积极开拓人类内在精神价值的“极乐文本”才是纯文本文学之出路。
【关键词】快乐文本极乐文本既有文化框架双重妥协
导言
福科曾经说,任何历史都是一种话语方式对其他可能存在的话语方式的遮蔽[1]。
文学史也不该例外——即使不捏造史科,对“真实”史料的选取也足以对其他的史料造成遮蔽;而一种表述方式显然会对另一种表述方式造成遮蔽——所以,虽然我的表述也许并不比各大名家的更出色,但也算是一种不同的视角吧。
在这里,我借用了法国先哲罗兰·巴特[2]的一对后结构主义概念:快乐文本/极乐文本。
在《文本的快乐》一书中,巴特设想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和极乐。
这两种愉悦感既同读者阅读经验,也同文本的状况有关,他说:“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满足、准许欣快的文本;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和舒适的阅读实践相联系的文本。
极乐的文本是把一种失落强加于人的文本,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可能达到某种厌烦的程度),扰乱读者历史的、心理的各种假设,破坏它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等等的一贯性,结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成危机。
”[3]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1、“快乐”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的文化之间融洽的状态,读者不会在阅读中经受某种阅读习惯上、情感上、思想上的煎熬,而是轻松地完成阅读,并感受到一般能够感受到的情感;
2、反之,“快乐”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但也正是这种痛苦的经历,
可以使读者对自己所处的既有文化及其生存状态有更深的体悟,在痛苦之后归于沉静,有一种新生的“快乐”。
按照结构主义的方法,“快乐本文”是可以分析结构的——它有其比较稳定的“语言”库,而个别的文本,仪仅只是从“语言”库中得出的“言语”[4]。
而“极乐文本”是不属于结构主义的,我们必须另外分析。
如果把这个理论放到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特定环境中来,试着找寻“言语”之下的“语言”,会在前台美丽的风景背后,浮现文坛故事的若干基本道具。
因为,九十年代正是一个盛产“快乐文本”的时代。
在全民族的激越的高潮过去之后,会有一些真正的思想者坚守思想的苦痛,但也会有更多曾经激越满怀的知识分子转向对既有文化框架的妥协。
为了论说的方便,我选取九十年代小说作为本文视角的焦点。
一、怡然自得的“快乐”
以武汉作家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到九十年代,正是如日中天,成为所谓“严肃文学”中小说文体的主流派别。
特别是池莉,创作热情非常之高,《小姐你早》、《来来往往》、《口红》等长篇相继问世,而且都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一时间成为文坛的红人。
但正是这一派,在九十年代带动了严肃小说的全面“快乐”化。
池莉的小说,是此种文学现象的活标本。
比方说,她的一个小说叫做《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从题目到内容)说的是主人公猫子、燕华等人对物质条件的妥协与容忍,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物质也是社会的物质,怎么能不包括精神上的妥协与容忍呢?这里的精神上的容忍,绝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简单的政治媚俗,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媚俗。
而这种媚俗包括两个层面:
1.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向不公正的物质和精神待遇妥协;
2.以作者的身份,向存在于民间的这种妥协而妥协。
即使单就第一个层面来说,也绝不是“生活原生形态”,因为生活中有消极妥协的,也有为理想而进取、抗争的.作家可以这样取材,也可以那样取材,取材的标准,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利益,但偏偏给自己贴上“原生形态”的金纸,未免有些霸道。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李俊国先生就曾经尖锐指出:池莉不如鲁迅等伟大作家,在于她站得太矮,矮到与自己创造的人物站在一起。
不过这句话未免把池莉想得太傻,作为一个本领相当高强的作家,她自己不会一点都认识不到,
她如此行文完全是作家意识的主体选择。
从外表上看来,九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和八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从文学实验或者思想进发的风潮,回归到传统而更为细致、生活化的现实主义上来。
但如果认真探究内在的气息,就会发现实际上新写实小说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蜕变。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还有许多作品,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叶兆言的《艳歌》、方方的《风景》,在“消解激情”的冷静叙事中,隐约闪烁着一种讽刺精神:
所有这些琐碎的小事,就构成了生活:
生活就的这样,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正如陈思和先生指出的,“这样一种建立在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软弱上的讽刺是无法持久的”[5]——讽刺必将向默认转化,再从默认到认同,从认同到委身下嫁。
所以才有池莉在九十年代的走红——她在八十年代写的《烦恼人生》等作品还无法同刘震云等人的冷叙事相提并论,但九十年代以后,却迅速找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切合点:
所有这些琐碎的小事,就构成了生活:
生活就的这样,大家也就这么过吧。
在池莉的小说、特别是九十年代的小说中,人物的出场、说话、甚至思想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所有的人生故事似乎都只是文艺家所总结的人生规律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论断性的句子:
这种没有危险只是把关系变得更复杂的情形是最好的爱情佐料;
签单与爱情最匹配:
可是人有时候就是无可救药,道理是懂的,无耻的事情也还是忍不住要做的……
在这样简简单单的句子中,省却了作家、人物和读者的无数辛劳,免却了描写、表现和自省,图得故事的顺溜、理解的简便。
就像所有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的民间故事一样,它并不打算有什么作为,它只是告诉你一些经过改装的“别人的生活”,让你多少叹一口气,放下心来——原来别人也并不比我好到那里去——然后像康伟业一样,“站起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中篇小说版结尾)。
所以,以池莉为代表的九十年代“新写实小说”,是与既有文化框架相融合
的文学,因而是“快乐的文本”——用最流利、直接的叙事,述说大家很容易接受的故事,摈弃文学的敏感的内省、尖锐的介入(对作者、书中人物、读者都省事)——哪怕有一点讽刺、哀怨或者彷徨,也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那种讽刺、哀怨和彷徨,没有什么需要多想的,看完了,也就可以合上书,继续在“大家也就这么过”的生活中沉浮。
除了新写实小说,九十年代如此令人快乐的小说还有一些,比如《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一系列历史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一系列移民小说。
如果我们冷下眼睛,会发现,历史小说里的皇帝总是那么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移民小说里的外国常常也含着亲切与温情。
总之,我们想看到什么,总会有些什么——不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至少,也会超出太远。
新写实小说,等等,这一类小说,是恰然自得的“快乐”。
怡然自得的秘诀在于:既同既有文化框架相妥协,又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既让我们在小说中得到若干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又不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太远。
——“极乐文本’’也会让我们感到满足,但往往是我们本身所未有想到过或很少想到的满足。
总之,既要投合我们,又不要搞得太过火,让我们一望而知是假的。
就像陪领导打牌一样。
作者、读者都怡然自得,与我们的文化共生。
二、愈堕落,愈“快乐”
和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也有许多“前卫”或称“先锋”的小说’风格各异,但其精神基质是一样的软弱。
在精神基质在软弱背景下,方法上的所谓创新往往显得脆弱无力。
比如新潮女性小说,先有广东的缪永等人,后有上海蜚声一时的卫慧等人,写作了《欲望号街车》、《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上海宝贝》、《糖》等一系列紧跟南方发达都市之时代脉搏的小说,但是,哪怕她们在叙事上突破了传统意识,故意制造出一种。
“分裂”的感觉,但软弱的精神基质仍然无法使之从分裂中升华和自救。
从一个方面来说。
继八十年代王安忆以《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一系列大胆描写性爱的小说震动中国文坛后,九十年代又有不少人企图从这方面突破。
其中当然有优秀的作品,但也不乏糟糕之作——故意的张扬和故意的压抑一样是装神弄鬼;名为背叛,但这样的背叛,来得多么轻松,一方面可以博得“叛逆者”之名利,另一方面又可以与自己内心深处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