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鼠疫杆菌
2023年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2023年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给人类。
它在历史上造成过多次大规模的流行,尤其在欧洲中世纪,鼠疫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掌握了鼠疫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但仍然需要社会广泛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对鼠疫的预防意识。
下面将从鼠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控制等方面展开科普。
一、鼠疫的病因
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
鼠疫杆菌可分为三个亚种:鼠疫杆菌亚种鼠疫(Bubonic plague)、肺鼠疫亚种(Pneumonic plague)和腺鼠疫亚种(Septicemic plague)。
其中,鼠疫杆菌亚种鼠疫是最常见的形式。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
1. 跳蚤传播: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了鼠疫杆菌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找寻新的宿主,如果被感染的跳蚤叮咬人类,就会将病菌传播给人类。
2. 空气飞沫传播:肺鼠疫亚种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主要通过与受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呼吸感染者呼出的飞沫而传播。
3. 疫区接触:人们在疫区接触患鼠疫者、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动物或鼠疫死亡动物的组织和体液时,也可能感染鼠疫。
三、鼠疫的症状
1. 鼠疫杆菌亚种鼠疫:潜伏期为2-8天,主要症状包括高热、畏寒、头痛、肌肉疼痛、纳差和乏力等。
患者的淋巴结会肿胀并且变得疼痛,形成称为\。
鼠疫杆菌_精品文档
鼠疫杆菌鼠疫杆菌是一种引起鼠疫的致病菌。
它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草原鼠疫和脾鼠疫两种类型。
这种病原菌主要通过跳蚤传播给啮齿动物和人类,因其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被认为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之一。
鼠疫杆菌的学名是Yersinia pestis,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温暖潮湿的地区。
它通常寄生在啮齿动物体内,特别是老鼠和地鼠。
当感染鼠类的跳蚤叮咬人类或其他动物时,鼠疫杆菌会进入新的宿主体内,引发疾病的传播。
鼠疫杆菌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寒冷颤抖、肌肉和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然而,在许多病例中,感染很快进展到更严重的形式,包括肺炎、脾脓肿和败血症等。
这些严重症状往往伴随着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鼠疫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如果不经过及时治疗,死亡率可以高达90%以上。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鼠疫的流行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来排除或确认鼠疫感染。
治疗鼠疫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四环素等。
对于已发展成重症鼠疫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密切监护,并根据病情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如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补液等。
除了治疗感染者,预防也是控制鼠疫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鼠疫疫苗的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此外,针对啮齿动物和跳蚤的防治措施也非常重要,如采取环境清洁、使用杀虫剂和鼠类控制等措施。
在现代社会,尽管鼠疫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它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和国际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的恶劣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鼠疫仍然存在较高的潜在传播风险。
为了应对鼠疫的威胁,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监测、预防和控制鼠疫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全球卫生组织(WHO)以及其他卫生机构推动鼠疫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提供紧急援助和技术支持,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卫生挑战。
总之,鼠疫杆菌是一种引起鼠疫的致病菌,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
鼠疫传染病知识
鼠疫传染病知识篇一:鼠疫第三章细菌感染第一节鼠疫学习要求: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
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
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
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
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
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
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
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
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蚤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如欧洲黑死病等。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强预防控制鼠疫的知识普及。
下面将从鼠疫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对鼠疫进行科普。
一、病原体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主要通过蚤子传播给人类。
在鼠疫疫区的野生啮齿动物体内也可以找到鼠疫杆菌。
目前已知的鼠疫菌株主要有三种: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亚种。
鼠疫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环形变形杆菌(环杆菌属Yersinia),属双氧水类革兰阴性菌,通常为革兰阴性菌。
二、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蚤子传播给人类,而蚤子又是由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 蚤子叮咬传播:鼠疫杆菌感染的啮齿动物体内的蚤子叮咬人类,将病原体注入人体。
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2. 鼠疫杆菌直接进入人体:通过接触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动物组织或体液(如血液、尿液、呕吐物等)而引起感染。
3. 鼠疫肺型传播:鼠疫杆菌排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肺型鼠疫。
通常是由于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组织引起的。
三、鼠疫的临床表现鼠疫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和肺型鼠疫。
1. 腺鼠疫: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2. 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高热、恶寒、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可合并脓血症、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3. 肺型鼠疫: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可检出鼠疫杆菌,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情急剧恶化,病死率较高。
四、预防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废物、死动物等,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减少啮齿动物的滋生和迁徙。
2. 加强对啮齿动物的控制:采取有效的鼠类防治措施,如使用捕鼠器、鼠夹、毒饵等,减少啮齿动物对人类和家畜的危害。
2024年鼠疫课件
鼠疫课件鼠疫,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在历史上多次引发大规模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鼠疫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大家对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一、病原学鼠疫杆菌,学名Yersiniapest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卵圆形或短杆状,有荚膜,无芽孢。
该菌在自然条件下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动物尸体和跳蚤等载体中存活较长时间。
鼠疫杆菌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亦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
二、传播途径1.跳蚤叮咬:跳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人类或动物,将鼠疫杆菌传播给宿主。
2.呼吸道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将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排入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疫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导致消化道感染。
4.接触传播: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或人类,如抚摸、宰杀、解剖等,可能感染鼠疫。
三、临床表现鼠疫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腺鼠疫、败血症鼠疫和肺鼠疫三种类型,具体如下:1.腺鼠疫:患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败血症鼠疫。
2.败血症鼠疫:患者出现高热、寒战、谵妄、昏迷等症状,全身皮肤和黏膜出现瘀斑和出血点。
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3.肺鼠疫:患者出现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肺鼠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在人群中引起传播。
四、诊断鼠疫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包括: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病原学检查:取患者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可确诊。
3.免疫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鼠疫杆菌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
五、预防预防鼠疫的关键在于加强疫情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疫情监测:密切关注鼠疫疫情动态,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隔离和治疗。
鼠疫诊疗课件
(一)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以
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单侧淋巴结为多见,主要特征为淋巴结迅速弥 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 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可充血、出血。
(二)肺鼠疫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两种类型。 1.原发性肺鼠疫: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达
鼠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二、病原学
鼠疫的病原菌为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属于肠杆菌科 、耶尔森菌属。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 染的短小杆菌,菌体长约 1-3μm,宽0.5-0.8μm,有荚膜,无鞭毛, 无芽孢。
鼠疫菌没有血清分型。依据鼠疫菌生化反应、生态学特征等,我国 的鼠疫菌可分为17个生态型。
个叶段;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
七、诊断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且存在可能的鼠疫流行病学史。 流行病学史:患者在发病前 10 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在发
病前 10 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 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在发病前 10 天内接触过具有上述 临床表现(见“五、临床表现”)或明确诊断鼠疫的患者。
(一)一般检查 6.脑脊液:脑膜炎型病例可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
白细胞常大于 4.0×10^9/L,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葡萄 糖和氯化物明显下降。
(二)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样本中可培养到鼠疫菌。 2.显微镜检查:样本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阴性、两
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核酸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实时荧光 PCR方法检测上
鼠疫培养或核酸检测阴性。
最新鼠疫临床 诊断 治疗ppt课件
这几种侵入部位的损伤,都伴有淋巴结 炎。在腺肿发展过程中,鼠疫菌突破淋 巴结,继之侵入血循环,成为临床上继 发性败血型鼠疫。通过血循环侵入到肺 脏,成为继发性肺鼠疫。侵入到脑部成 脑膜炎型鼠疫。如果大量鼠疫菌自呼吸 道侵入肺脏,则造成原发性肺鼠疫。如 果大量鼠疫菌直接侵入血循环,顺血行 引起全身感染,在各脏器官及组织内形 成多发性感染病灶,则成为原发性败血 型鼠疫
13.04.2021
原发性肺鼠疫 是鼠疫临床上最重的病型, 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在流行病学方面危害 也最大。除具有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之外, 还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潜伏期短, 发病急剧,恶寒,高热达40-41℃,脉搏 细速每分钟120-130次,呼吸促迫,每分 钟24—32次或更快。病人颜面潮红,眼结 膜充血,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口唇、 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发绀,故 有“黑死病”之称
13.04.2021
旱獭疫源地鼠疫病型(1991-2005)
7.56% 0.84%
10.08% 20.17%
肺
腺
败
61.34%
肠
扁
13.04.2021
(二) 鉴别诊断
在鼠疫疫区流行时具有典型临床症状者诊断不 困难。但在非鼠疫疫区首发病例尤其是症状不 典型往往容易误诊。在国内、外都曾经发生过 误诊,因此贻误疫区处理的时机,或不是鼠疫 而误诊为鼠疫,进行疫区的封锁隔离,都使人 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临床医生是最先接触病 人的,所以应熟悉鼠疫临床知识,结合流行病 学、细菌学、血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及早 做出确切诊断,它不仅关系到病人的预后,而 且对防止疫情扩大蔓延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13.04.2021
三 鼠疫临床
(一)鼠疫的临床分型 根据鼠疫菌的毒力强弱,侵入机体的部 位及感染途径,以及病人机体抵抗力的 强弱的不同,病原体在机体内的定位也 有所不同,临床上一般将鼠疫病分为下 列几型
鼠疫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鼠疫的治疗
鼠疫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及时使用抗生素是治疗鼠疫的有效方法。
如青霉素、链霉素和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对鼠疫杆 菌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鼠疫的治疗
住院观察
重症患者需住院观察,接受支持性治疗。
观察其生命体征和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
鼠疫的治疗
预后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未及时治疗的病例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历史背景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导致多次大规模疫情,尤其 是14世纪的黑死病。
黑死病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 三分之一。
什么是鼠疫?
传播途径
鼠疫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跳蚤叮咬、接触感染动物 或吸入感染者的飞沫传播。
因此,鼠类和跳蚤是该病的主要传播者。
鼠疫的类型
鼠疫的类型
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形式,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和感染。
鼠疫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鼠疫? 2. 鼠疫的类型 3. 鼠疫的症状 4. 鼠疫的预防措施 5. 鼠疫的治疗
什么是鼠疫?
什么是鼠疫?
定义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 通过鼠类传播。
鼠疫杆菌(科学名称: Yersinia pestis)是一种革兰氏 阴性细菌。
什么是鼠疫?
鼠疫的症状
早期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和乏力。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6天内出现。
鼠疫的症状
特征症状
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腋下、腹股沟或颈部的淋巴 结肿大。
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可变得痛苦并且可能出现脓液 。
鼠疫的症状
严重并发症
肺鼠疫可导致呼吸急促、胸痛和咳嗽,严重者可 出现呼吸衰竭。
全面了解鼠疫预防的课件
全面了解鼠疫预防的课件鼠疫概述鼠疫的定义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叮咬或食用感染动物的肉传播给人类。
鼠疫的历史鼠疫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大规模死亡,如14世纪的黑死病,造成了欧洲约1/3人口的死亡。
鼠疫的类型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几种类型。
鼠疫的传播途径跳蚤传播跳蚤叮咬感染鼠疫杆菌的鼠类或其他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即可传播鼠疫。
食物传播食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也可感染鼠疫。
空气传播肺鼠疫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可以将带有鼠疫杆菌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鼠疫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1. 消灭传染源:定期进行捕鼠、灭鼠活动。
2. 保护储存粮食:采用防鼠措施,如使用鼠夹、鼠笼等。
切断传播途径1. 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可能携带鼠疫杆菌的动物。
2. 防跳蚤:使用跳蚤防护用品,如防跳蚤贴、防跳蚤衣物等。
保护易感人群1. 疫苗接种:接种鼠疫疫苗,提高免疫力。
2. 避免高风险行为:如避免接触病死动物,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动物肉类等。
鼠疫的诊断与治疗诊断鼠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和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鼠疫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四环素、链霉素等。
治疗应尽早进行,以提高治愈率。
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了解鼠疫的诊断和治疗,也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轻疫情的影响。
希望这份课件能帮助大家全面了解鼠疫预防,提高防控意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鼠疫杆菌鉴定实验报告
鼠疫杆菌鉴定实验报告通过鉴定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掌握其性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了解鼠疫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鼠疫杆菌培养基、试管、培养皿、接种环、平板、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2. 做种子培养:将鼠疫杆菌分别接种于含有明胶的肉汤试管中,静置于37恒温恒湿箱中培养24小时。
3. 大量培养:将种子培养液接种于鼠疫杆菌培养基中,并将其放入37恒温恒湿箱中培养。
4. 观察菌落特征:在接种后的24-48小时内,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的形状、颜色和透明度等特征。
5. 灭菌处理:对培养完的鼠疫杆菌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其外溢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 显微观察:将经过灭菌处理的鼠疫杆菌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盖片上,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菌体形态特征、大小和聚集情况等。
7. 形态特征鉴定:根据显微观察的结果,对菌体形态进行鉴定。
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0.5-0.8微米,直径约0.4-0.8微米。
8. 生化试验:进行氧需求实验、利用甲烷酚红分解乳糖实验、肠内生产亚硝酸盐实验等,对鼠疫杆菌的生化特性进行检测。
9. 血清试验:采集动物血清,通过PCR检测鼠疫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鼠疫杆菌的血清学试验。
10. 病原力实验:通过小鼠皮下接种法,观察小鼠是否感染鼠疫杆菌,以判断其病原力。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得到了鼠疫杆菌的以下特征:1. 菌落特征:鼠疫杆菌产生的菌落呈灰白色,有些菌落在中心处会形成凹陷,菌落边缘较为清晰。
2. 形态特征: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直杆状,长约0.5-0.8微米,直径约0.4-0.8微米。
3. 生化特性:鼠疫杆菌对氧需求较低,可产生亚硝酸盐。
利用甲烷酚红分解乳糖实验结果显示,鼠疫杆菌不能分解乳糖。
4. 血清试验:通过PCR检测鼠疫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发现存在鼠疫杆菌的DNA。
5. 病原力实验:通过小鼠皮下接种法,感染小鼠后观察到病鼠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证明鼠疫杆菌具有较强的病原力。
2019 鼠疫课件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临床表现:毒血症症状,伴局部 症状,以急性淋巴结炎(腺鼠疫) 最常见,其次是败血症,肺炎,偶 可见脑膜炎,皮肤型鼠疫等。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2)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空气飞沫→人, 传 播肺鼠疫,称为人型传播。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其他传播途经: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1. 经皮肤传播: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 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
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鼠疫杆菌抗原,主要有:
① F1(fraction 1)抗原 为荚膜抗原, 糖蛋白,不耐热,有高度免疫原性 及特异性,用于血清学诊断,其抗 体有保护作用。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仁爱•敬业•诚信•创新
②鼠毒素(murine toxin)也称外毒 素,可引起局部坏死和毒血症。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染方式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染方式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治鼠疫,我们需要了解其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本文将介绍鼠疫的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
一、病原体概述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细菌主要通过自然传播链、血液传播和跳蚤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1. 自然传播链:自然传播链是指鼠类和滋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传播链。
在野外,这种传播链主要通过草原鼠类和山地鼠类感染跳蚤,最终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2. 血液传播:鼠疫杆菌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给人类,特别是在处理受感染动物时容易发生。
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如呕吐物、尿液等,可能导致感染。
3.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之一。
感染鼠疫的跳蚤会通过咬人或动物传播疾病。
跳蚤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松鼠、獭兔、地鼠等。
当它们叮咬了感染鼠疫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或其他宿主,就会将鼠疫传播给宿主。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对我们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鼠疫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类:1. 气溶胶传播:当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草原鼠类和山地鼠类)咳嗽、喷嚏或呼吸时,释放出携带鼠疫杆菌的细小飞沫,其中的细菌可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
当人类吸入空气中的这些飞沫,则可能感染鼠疫。
2.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组织,以及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可能导致传播。
3. 跳蚤传播:野生啮齿类动物身上寄生的跳蚤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
当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人时,就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此外,饲养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的人也容易受到跳蚤叮咬的影响。
4. 病媒传播:某些啮齿类动物,如老鼠,可能成为鼠疫传播的媒介。
老鼠可以感染鼠疫杆菌并将其带入人类居住的环境中,间接传播给人类。
传染病培训课件:鼠疫
三、发病机理
感染机制 发病原理
三、发病机理
(一)感染机制 门户:皮肤与粘膜侵入 方式:媒介昆虫叮咬
皮肤伤口的直接侵入 经呼吸道侵状
2.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
(1)腺鼠疫
显微镜观:培养14~16h,镜下可见碎玻璃样小菌 落;24h后可见非常透明而不整齐的花边,分布在 集落中心凸出部的周围。集落的中心部呈颗粒状, 或者甚至呈小丘起伏状,并呈淡黄色或稍呈黄褐色。 花边带白色,并且几乎是透明的。
(三)抵抗力
对温、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弱 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日光有强烈杀灭作用
(6)眼鼠疫
(2)肺鼠疫
(7)脑膜炎型鼠疫
(3)败血型鼠疫 (8)扁桃体鼠疫
(4)皮肤型鼠疫 (9)轻型鼠疫
(5)肠鼠疫
(10)隐性感染
(1)腺鼠疫
除具有鼠疫的一般症状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 大为其主要症状。
淋巴结肿大时间:发病同时或1~2天内,很少超过 1周以上
单纯腺鼠疫在细菌侵入的局部不出现症状,也不发 生淋巴管炎,鼠疫菌很快引起所属淋巴结特有的急 性出血性淋巴结炎
鼠疫菌形态镜下观:
(一)菌体特性
魏申氏(Wayson)染色或吕氏(Loeffler)美兰染色, 最能显现两极浓染的特性。
非典型菌: 呈多型性。 见于陈旧性病灶、化脓腺肿溃疡、干固脏器腐败材
料中, 在压印标本中,可以看到吞噬细胞内外有鼠疫菌。
此点对于鉴别杂菌污染材料有很大价值。因为动物 死后,污染的杂菌不会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3)败血型鼠疫
临床上最凶恶的一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 种
继发性由腺型或其他型鼠疫未治疗或治疗不 当病情恶化所致;
中英双语解读-鼠疫杆菌与鼠疫(病因症状预防与治疗)
鼠疫杆菌与鼠疫目录鼠疫杆菌与鼠疫 (1)鼠疫杆菌 (1)Plague as a Biological Weapon (2)鼠疫 (4)病因 (4)Signs and Symptoms (5)治疗 (5)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6)鼠疫杆菌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
它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
Yersinia Pestis (Plague) :Plague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bioterrorism threats. Y. pestis was developed as an aerosol weapon byseveral countries in the past. Aerosol dissemination of bacteria would cause 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in the exposed population, an otherwise uncommon, highly lethal, and contagious form of plague.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
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
鼠疫杆菌简介
•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 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 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DIC、 心力衰竭等作相应处理。对严重毒血症患 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必须与 有效抗菌药物同用。
预防
• 基本原则: • 1.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 2.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 3.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
临床症状
三种类型: 腺鼠疫 败血性鼠疫 肺鼠疫
腺鼠疫
• 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最常见。鼠疫杆菌 在淋巴结大量繁殖,淋巴结红肿。肿胀的 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 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 放性溃疡化脓。
肺鼠疫
• 最致命,极少见。 • 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
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 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 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 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 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 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 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 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 鼠疫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 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 物,食入污染食物和节肢动物叮咬等途径 而感染。
• 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是其传染源,其 中以黄鼠属、旱獭属等尤为重要,借鼠蚤 传播。肺鼠疫患者是人传人的传染源。
鼠疫主要传播方式:野鼠—家鼠—鼠蚤—人
腺鼠疫可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患 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以“人人”的方式传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 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蜱类传播的可能性。
败血型鼠疫
• 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 巴结炎”的迹象。
• 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明显 的全身反应,恶寒,高热,剧烈头痛,狂 躁,谵语,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时有血 尿、血便或血性呕吐物,进而发生感染性 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 症,不及时抢救1-3天便可死亡。
7.8 肠杆菌科 鼠疫 其他G-杆菌
疫区及有关人员须采取有效的预防隔离
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鼠疫耶尔森菌检验程序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 产酸(催娩)克雷伯菌(K.axytoca)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K.ornithinolytica) 植生克雷伯菌(K.planticola) 土生克雷伯菌(K.terrigena) 肺炎克雷伯菌又可分为3个亚种: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subsp. pneumoniae)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臭 鼻 亚 种 ( subsp. ozaenae )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鼻 硬 结 亚 种 ( subsp. rhinoscleromatis )
二、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肠外标本(根据疾病而定) 肠内标本(大便)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选择性鉴别培养基) 鉴定(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
大肠埃希菌革兰染色
大肠埃希菌电镜图
大肠埃希菌KIA(AA+-)MIU(++-) 克氏双糖/ 动力,吲哚,尿素
大肠埃希菌IMViC试验(++--)
肥达反应(Widal test)
返回
伤寒沙门菌革兰染色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SS)
伤寒沙门菌KIA(A A-+)MIU(+--) 克氏双糖/ 动力,吲哚,尿素
沙门菌IMViC试验(-+--)
沙门菌血清学鉴定
、
沙门菌检验程序
第四节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是肠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是引起细菌 性痢疾,简称“菌痢”的病原体。根据生化反应及抗 原构造,按细菌分类手册分为四群(组):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内氏志贺菌 A群(组) B群(组) C群(组) D群(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
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
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
一、生物学特性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
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园形。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
可耐直射日光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
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鼠疫杆菌毒株有下列抗原成份和毒素。
(一)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份,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
只在37℃培养时产生,有抗御吞噬作用。
(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获得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与侵袭力有关。
(三)鼠毒素(Murine toxin)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呼吸,毒害末稍血管系统及淋巴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压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
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四)内毒素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性质相同,但毒性较强,耐热,能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
(五)杀菌素(Pesticin I)有杀死其他菌的作用,侵袭力有关,有助于侵袭扩散。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本病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按传播方式不同分为:
1.鼠间的鼠疫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
通过鼠蚤吸血传播。
2.人间的鼠疫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
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
临床常见的病型有:
(1)腺鼠疫主要由野鼠传染家鼠,再由家鼠叮咬人时,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皮下。
再进入淋巴结内繁殖侵害,最常侵犯腹腹股沟淋巴结或腋窝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胀化脓及全身中毒,毒死率很高。
(2)败血性鼠疫继发于腺鼠疫之后,这时机体抵抗力极度损害,细菌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病死率极高。
(3)肺鼠疫或继发性鼠疫由吸入空气中鼠疫杆菌直接引起,传染性极强,在寒冷季节里很容易造成扩大流行,此型病症最危险。
继发性肺鼠疫由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患者体内细菌侵入自身肺内引起的并发性肺炎,由病人呼吸散播,病死率极高。
(二)免疫性
人体对鼠疫杆菌无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
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验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
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
取检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钟,然后进行革氏或美兰染色,镜检观察鼠疫杆菌的形态特征。
将检材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龙胆紫血琼脂平板及厚金格尔(Hottinger)琼脂平板上。
28℃孵育48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必要时,接种厚金格尔斜面和肉汤,作噬菌体裂解、凝集或沉淀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确诊第一例鼠疫报告时,须作豚鼠皮下或擦皮接种试验。
四、特异性防治
预防鼠疫的基本原则:1.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疫苗)和个人防护。
高效价鼠免疫血清在治疗上有效,可与抗生素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