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学生思维放飞的原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学生思维放飞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作为老师,应当抓住“生活”这个学生既熟悉,又常会视而不见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放飞其思维,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

放飞,意味着思想解放。

而学生一旦获得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放飞
课堂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训练思维的快乐天地。

教者如若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就有了自由发展个性的环境。

于是我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每节课前先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做“脑筋保健操”:词语接龙、演猜动作、猜谜语、古诗竞背、一分钟笑话、电视节目交流、正反方辩论会等,同时还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课尾几分钟举行“脑筋动起来”的活动,更是让学生广开言路。

比如:学完《司马光》,剩下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其他救助方式。

由“一物”知“多物”,由生活及课堂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无限循环的、发展的过程。

二、联系学生的创造放飞
社会生活是学生发散思维、积累知识的理想舞台。

从学习实践中
我们看到,“异想天开”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都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要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时时处处有自己的创造发明,教师就必须在学习生活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教师再撬动“创造”这根杠杆,把学生的思维搅动起来,使语文课犹如钢水出炉,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

不少教师宁愿去上一堂平平淡淡的错漏不多的课,不愿去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

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认为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次风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长期下去,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自然爱好、视野也不相同。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广开思维之路。

三、联系出格的争议放飞
平等公正是学生心灵互通、陶冶情操的肥沃土壤。

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将自己当作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
极的引导作用。

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

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尤其善待提问出格的学生。

对出格的提问要爱护而不排斥,启发而不包办。

要鼓励学生指正老师的错误或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有时即使学生的批评和建议不合理、不正确,甚至让你难堪,也要肯定和表扬他的积极思维和敢于怀疑的精神,使其敢说“不”。

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老师的不足:“拼音标错了”、“字音读得不准确”;有时学生会把自己的在花池中、草坪上、河塘边的“一孔之见”作为真理向你提出;有时父母的言行、小伙伴的举动让他们对所受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怀疑。

孩子们的目光是诚恳的,是热情的,孩子们的期盼是一份纯真,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了他火眼金睛,给了他们不思其解,给了他们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燃放。

在学生出现出格的提问时,教师一句称赞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无不让学生倍感温暖、倍增力量、倍增信心。

这融融的师生情谊,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

师生双方只有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自由想象、思考,自由交流、谈话。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给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双方敞开自己的心扉,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平等自由。

课堂上学生倾情交流,文思泉涌,其主动性便能尽情挥洒。

总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放飞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是要学生有机会说话,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

还学生
以“自由”,应该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教师应掌握适当时机,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相信学生是放手的前提,立足学生是放手的保证,创造机会是放手的方法,精心组织则解决了放手的形式问题。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做个有心人,做他们学习、生活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们的手中定会飞出一只只翱翔穹宇的雄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