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真武汤方证浅析

合集下载

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

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

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本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本条讲的是真武汤证,即极度阳虚,而且水气泛滥的证候!阳虚为寒,水饮亦为寒,寒为北方之像,北方为玄武真君之位,所以寒水泛滥的病症对应的方剂,就命名为玄武汤。

后为避清世祖玄烨之讳,所以改成真武汤。

本条句首冠以太阳病,说明患者最初是太阳病,太阳病理应用汗法,所以医生给他发汗解表!但是,由于汗不得法,过汗伤阳,所以汗后不解。

这里的不解,可能是表证还在,也有可能是表证虽然没了,但病邪内陷,变成里证了!当然也可能是两者都有,既有一部分表邪未尽,同时寒邪内陷而化寒,形成表里俱寒之相。

事实上,就后面症状来看,也是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表证,只有里虚寒和水湿内盛;二是有一点表证,但里寒和水饮特别重。

而本条的真武汤,对这两种情况都适用。

后文的症状,有仍发热,这个发热即可能是表证的热,也可以是里寒水饮格阳的热。

当然,就真武汤而言,不仅这两种情况都适用,就算没有发热也适用。

只要符合里阳虚严重和水饮泛滥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使用了!心下悸是心口窝部位有悸动感,这种情况一般都主里有水饮,尤其是胃中停水。

头眩,即头晕。

少阳病的肝火上冲可以头眩,水饮上冲也可以头眩。

但综合本条其他症状来看,这里的头眩应是水饮所致!身瞤动,即身体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抖动。

这是津液不足以濡养筋脉所致!我们一再强调,过汗伤人,既伤阳气,也伤阴气。

至于某位患者表现为伤阳气厉害,还是伤阴气厉害,主要取决于患者原先的体质。

原先偏阳虚的,多表现为汗多亡阳;原先偏阴虚的,多表现为汗后伤阴,即津液耗伤。

本条方证是伤阳气为主,但也伤到了一定程度的津液。

既伤阳,也伤津,而以伤阳为主。

振振欲擗地,身体颤抖几欲摔倒的样子。

真武汤的标准配方

真武汤的标准配方

真武汤的标准配方一、方剂组成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其标准配方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 茯苓•茯苓在真武汤中的用量为三两。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在真武汤中,茯苓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通过增加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水湿停聚。

例如,对于一些水肿患者,茯苓可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将多余的水分从小便排出体外。

2. 芍药•用量也是三两。

芍药在这里一般认为是白芍,其味苦、酸,性微寒。

芍药在真武汤中的作用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可以养血敛阴,另一方面,它能柔肝缓急止痛。

在水湿停聚的情况下,往往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芍药可以通过养血来调节机体的气血状态,并且能够缓解因水湿引起的一些疼痛症状,如腹痛等。

3. 白术•白术二两。

白术性温,味苦、甘。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在真武汤中,白术主要针对的是脾胃。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正常时,水湿的运化就会更加顺畅。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水湿内生的情况,白术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从而减少水湿的产生。

4. 生姜•生姜三两(切)。

生姜味辛,性温。

生姜在真武汤中有温散水气的作用。

水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生姜的辛温之性可以驱散水湿的阴霾,并且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知道生姜有祛湿的功效,如喝姜汤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5. 附子•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附子是真武汤中的关键药物,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真武汤中,附子主要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当肾阳不足时,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导致水湿内停。

附子通过温补肾阳,增强机体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从而使水湿得以正常代谢。

但由于附子有毒,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并且要注意用量。

二、方剂的配伍意义真武汤的配伍十分精妙。

1. 君药•附子为君药,主要是因为肾阳虚衰是真武汤证的根本病因。

《伤寒论》名方真武汤方证原文及释义

《伤寒论》名方真武汤方证原文及释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9 克,炮附子3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

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_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

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

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

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

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

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麻□、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 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 年2 月8 日。

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 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

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

《伤寒论》真武汤证治研究

《伤寒论》真武汤证治研究

《伤寒论》真武汤证治研究真武汤是汉代张仲景创制的名⽅,由茯苓、芍药、⽣姜( 切) 各三两,⽩术⼆两,附⼦⼀枚( 炮,去⽪,破⼋⽚) 所组成,主要功效是温阳化⽔,故以北⽅⽔神真武名之。

本⽅在《伤寒论》中凡两见,⼀是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是第316条云: “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

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就这两个条⽂中所叙述的内容来看,真武汤临床应⽤的证治范围是相当⼴泛的,在六经中涉及到两经,五脏中⼏乎全部涉及。

1 应⽤于六经病变1.1 应⽤于太阳经病变在六经病变中,真武汤⾸先可⽤于太阳经的病变。

⾜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循背⾄⾜,与少阴经相接,为少阴之表,两经中⼀经发病,很有可能影响到另⼀经,古⼈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

《伤寒论》第7条云: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即病发于太阳;发于阴,谓病发于少阴。

病发太阳者,多为外感,治之应予发汗,但发汗时,⼀应注意的是“遍⾝漐漐微似汗出,不可如⽔流离”;⼆应注意的是,若太阳外感⽽兼见少阴虚者,则应兼顾少阴。

若汗之不当,则不惟太阳之表不解,且会损伤正⽓⽽引发少阴病变,《伤寒论》中第82条所述,即属此例。

病在表⽽汗出不解,发热头痛诸症未退,且⼜增加了⼼下悸动不安,头⽬眩晕,全⾝抖动,更严重的会抖动到病⼈难以⾃持,⼏乎摔倒在地,这些证候的发⽣皆因少阴之⽓不⽤,⼼肾之阳被伤,⽔⽓不化,泛滥成灾⽽导致。

⽔⽓上逆,上凌于⼼则⼼下悸,上蒙清窍则头眩;⽔⽓外泛,经⽓受抑,风⽣⽔荡则⾝瞤动,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之⽤,全在附⼦振奋阳⽓,⽩术培⼟制⽔,茯苓导⽔下⾏,芍药敛肝熄风,⽣姜温通内外经络,发越遗表之风寒,⼀举⽽两得,⽤之得当,如响之应声。

1.2 应⽤于少阴经病变少阴居太阳之⾥,主⼼肾⽽宅阳⽓。

6112真武汤伤寒论伤寒论

6112真武汤伤寒论伤寒论
散寒。 呕 —加重生姜(半斤),和胃降逆止呕。 (原方去附子,因其为主药,不去为宜)。
• 许叔微医案:乡里市人姓京,鬻yù绳为业, 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 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 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 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晌,振振动摇。医 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日:强汗之过 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惟真 武汤可收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 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
水气盛于下 下利(甚) —水寒下趋大肠。
病机:肾阳虚,水气泛滥。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 炮附子一枚 ——温阳散寒。 生姜三两 ——通阳散水。 茯苓三两 ——淡渗利水。 白术二两 ——健脾燥湿。 芍药三两 ——益阴和营,佐制附子之刚燥。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加减: 咳—加干姜、细辛,温散水寒;五味子收敛肺气。 小便利 —不需利水,去茯苓 。 下利(甚)—去芍药以免敛阴碍阳;加干姜温中
辨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主证: 仍发热 ——虚阳外越。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头 眩 ——水气上犯,清阳不升。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阳虚失煦,水渍 筋脉。 腹痛 ——阳虚,水寒凝滞,筋脉拘急。 小便不利 ——水气内停,气化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泛于四肢。 自下利 ——水气浸渍大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或然证: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寒犯胃。 水气盛于上 小便利(小便清长)— 阳虚不能制水。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真武汤证浅析

真武汤证浅析

真武汤证浅析李岩【摘要】@@ 真武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阳虚水泛、水蓄、水逆及阳虚内痛诸多病症的基础方或通治方.其原文见于<伤寒论>第82、316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为太阳病过汗而致阳虚证.另外,还见于少阳病篇330条:"少阳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真武汤主之."此为少阴病阳虚证.兹就对其脉证机理及治法方药略做探析,以就正于同道师友.【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2(007)001【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真武汤【作者】李岩【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2009级研究生,甘肃省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真武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阳虚水泛、水蓄、水逆及阳虚内痛诸多病症的基础方或通治方。

其原文见于《伤寒论》第82、316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此为太阳病过汗而致阳虚证。

另外,还见于少阳病篇330条:“少阳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真武汤主之。

”此为少阴病阳虚证。

兹就对其脉证机理及治法方药略做探析,以就正于同道师友。

《伤寒论》太阳病篇82条真武汤证首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汗不得法,导致肾阳虚体质的人发汗太过,损伤下焦肾阳,因而虽然发汗,但汗出却病不解。

且由于少阴肾阳虚不能敛藏于内而外浮,故“其人仍发热”——表邪未解。

“心下悸”实际上是心悸,这是水气凌心的表现,“头眩”就是头晕目眩,这是水邪上蒙清阳的特征。

还有一个症状是“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所谓“瞤”字,它的本义是眼皮跳动,“振振欲擗地者”,振者,动也。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真武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真武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真武汤
真武汤主肾中阳,附子苓术芍生委;
小便不利水湿停,阳虚水肿可用尝。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或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葫芦巴、淫羊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加肉桂、仙茅、大黄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当归、川芎、黄芪等随证加减治疗肾积水;加味治疗心力衰竭;加黄芪、巴戟天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薤白、枳壳等治疗心房纤颤;以本方和防己茯苓汤化裁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加减治疗感冒、眩晕、过敏性鼻炎、阳虚不寐等都取得良好效果。

加全蝎、钩藤、生龙骨、牡蛎为基本方,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亦有较好的疗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抗慢性肾衰和强心、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真武汤 《伤寒论》

真武汤 《伤寒论》

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伤寒论》【组成】茯苓9g 生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用法】水煎服【主治】1.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自不渴、脉沉者。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腼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义体会】“真武”者,有镇伏水泛之义。

水湿爲病,或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以下注,则腹泻便溏;或以上冲,则呕逆喘满,清阳不得以升,浊阴不得以降,头眩短气,小便不利,故以助阳行水之法治之。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水,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即助附子阳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白芍,一者敛阴和血益肝,再者缓急和营,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

临证中,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乾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若呕者,去附子,倍生姜。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爲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古云:“治水责之于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临床应用】1、小儿喘咳,水肿久不癒例:贺××,男,7岁。

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

诊见:顔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乾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喘”,“肿”爲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

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武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

2、慢性肾小球肾炎例:李X,女,38岁。

一年前因患慢性肾炎住院治疗,经治疗三月余,病情稳定,出院养息。

近日由于体劳过度,面浮身肿,尿量减少,化验尿蛋自(+++)。

患者不愿接受激素治疗,遂求余诊之。

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胀,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而细。

治之真武汤、胃苓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用。

古方解读—真武汤

古方解读—真武汤

古方解读—真武汤【出自】《伤寒论》【适宜】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暑。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振振欲擗地。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

水湿外溢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下注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清阳不升,则头眩;若太阳病发汗太过,则伤阳耗阴,阳失温煦,阴失濡养,而筋脉挛急,振振欲擗地。

以上见证虽异,但皆由阳虚不能化水所致。

治宜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而祛水邪。

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淡渗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

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以温阳祛寒,又伍茯苓、白术以散水湿;其用白芍者,乃一药三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一者柔肝以止腹痛,一者敛阴舒筋以止筋惕。

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运用】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

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歌诀】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瞒惕保安康。

【来源】《方剂学》主编:段富津。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叮~同学们,好久不见哦~又是一个周末,今天小师妹为大家分享的依然是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各条文的解读。

《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部分这一节可与苓桂术甘汤那一节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真武汤就是里头有停水,所以吐、下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

上面那个苓桂术甘汤说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而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

上面这个病要是发汗则“动经”,一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那么这一节用真武汤,是病重了,你们好好看看,这是由于发汗而来的。

“太阳病发汗”,原先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这个条文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

“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

“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而心下悸。

“头眩”,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

“身瞤动”,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都是虚的现象。

“振振欲擗地”,上面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只是站不安稳而已;真武汤,振振是打寒战,欲擗地是要倒下,这个是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症候了。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水气为患也。”(《伤寒论附翼·卷下》)对方中芍药的作用,诸家注释多为“抑附子刚燥之性”,黄元御曰:“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泄湿也。”(《伤寒悬解·卷十一》)一语破解了医圣制真武用芍药之真谛,笔者受这一理论的启迪,临床用真武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疗效良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类经图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数论阐述人之生命全赖乎阳气之运作,医圣洞悉阴阳大道,尤尊阳气在健康长寿、疾病转归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揣摩此亦医圣制真武、四逆等顾护阳气方药之宗旨。
1996年11月5日二诊:病情好转,临床高血压症状减轻,尿量明显增加,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血压:155/110毫米汞柱,仍守前方7剂。
1996年11月12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尿量尿色正常,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悸胸痞亦有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两尺脉较前有力。血压145/105毫米汞柱。基本正常心电图,尿蛋白(+-)。仍守上方,加黄芪50克,地龙18克,嘱服30剂,每周测量血压1次,低盐低脂饮食。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入少阴之脏,证候日趋加重,二三日至四五日病势仍未有效控制,肾阳衰微,寒水泛滥、土湿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

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
组方:茯苓 15 克芍药 10 克白术 10 克生姜 10 克附子 5 克
适应症:用于治疗阴虚证而引起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由于表阳虚,内阴寒,外虚热,内水冲而引起的心惊头昏欲倒,腹痛下痢,大致可归纳为:
①阳症的流感,肺炎,胸膜炎,肺结核。

②神经系统痴患,神经衰弱,脑出血高血压脑病。

③心脏病中的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心悸,浮肿等。

④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肠炎,肠结核胃下垂等。

⑤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和肾萎缩。

⑥半身不逐,疟疾,湿疹,老年性瘙痒症,遗尿。

方解:茯苓逐胃内积水,镇静上冲之气,白术助茯苓去水,芍药补里虚,调整胃肠功能;附子的温补力很强,和生姜一起,提高新陈代谢的活力,恢复元气,由于有些药力的综合作用,使体液得到调节,胃肠功能改善。

而治心悸并使元气恢复。

药物功效:芍药为活血、茯苓为利尿药,干姜为驱风附子为温中药。

附记:本方适用于阴虚证所致之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症,表阳虚,内阴寒所致之心悸、头昏等。

真武汤及案例分析

真武汤及案例分析

土茯苓30g 粉萆薢15g
降尿酸
1、土茯苓、虎杖、菝葜、姜黄 能控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降低血尿酸水平。
2、萆薢、栀子、车前草等可调控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 减少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参考文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思考
抗心衰需要用利尿剂, 一般使用速尿,但速尿 会减少尿酸排泄,升高 血尿酸,这个药是否要 停?是否有其他药物可 以代替?
c
目录
CONTENTS
1 真武汤 《伤寒论》
2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患者信息:男,69岁,63kg
主诉:
右膝关节、脚跟、脚趾红肿热痛1周余,得温痛减; 双下肢麻木、浮肿、以右侧为甚;偶有咳嗽,痰色 黄、质稀;易疲乏,纳可,多梦,小便不利。 四诊:舌暗淡,苔白腻,脉沉。
既往病史:
1、冠心病史21年,共植入5枚支架 曾行“人工瓣膜置换术”
2、痛风病史,曾行“痛风石清除术”
案例分享
中医诊断
心衰--阳虚寒湿症
西医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 心功能IV级
2、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案例分享
真武汤
茯苓 30g 芍药 15g 白术 15g 生姜 30g 淡附片 15g
参芪真武汤
黄芪 30g 红参片10g
共3剂,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饭后温服。
真武汤 《伤寒论》
目录
CONTENTS
1 真武汤 《伤寒论》
2 案例分享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 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白术 二两(6g) 生姜 三两(9g) 附子 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症见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主治: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

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胡希恕医案:陈某,男性,41岁,1966年2月8曰初诊。

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 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

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

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

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爲真武汤方证。

处方:茯苓12g 白芍10g生姜l0g 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爲10g。

服1周,肩背痛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丰台区体育馆的一个武术教练、30多岁的一个女同志,得了美尼尔氏综合证。

伤寒论 真武汤证

伤寒论 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主要为脾阳虚和肾阳虚。脾阳虚弱,水湿不能正常 运化,肾阳虚弱,水液不能正常气化,两者共同导致水湿内停。 肾中阳气虚弱,温煦作用不足,寒水内停,小便不利。水湿在体 内停聚,泛溢到肌肤,则出现四肢沉重疼痛;内生的湿浊邪气, 流走到肠腑,则出现腹痛泻下;水湿上逆到肺胃,胃气不能正常 向下传到,胃气上逆为恶心呕吐,肺气不能正常肃降,肺气上逆 为咳嗽。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为避圣祖 讳,改玄武为真武,现今所存世的《伤寒论》真武汤, 已经为了真宗改玄为真。
可以肯定真武汤其实就是《伤寒杂病论》当中的玄武 汤。
主治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 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 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脉沉细。
相关医案及临证心 得
宜宾县,农民李某,50余岁,1978年春节就诊。自 述每日上午觉肚脐不断吸气,继而腹胀难忍,虽用长巾 紧束腰腹亦无济于事,半夜后不断矢气,腹胀渐消,周 而复始,已逾1年。奇异怪诞,闻所未闻。
陈氏以其面色苍白,体质虚弱,舌体淡胖,断为阳气 虚损,表卫不固之变象,予以真武汤加当归、黄芪、五 味子以温阳化气,实卫固表。服此方3剂后,肚脐吸气 现象消失。此案说明,无论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么复杂怪 异,论治均当以辨证为准绳。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 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 味子、细辛、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 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
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 腿软、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方解
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真武汤是后世温阳利水的基础方子。五味药中,用大辛大热的 附子,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所以为主药,配伍苦燥渗 利的白术、茯苓,辅佐少量酸柔收敛的白芍,泻中有补,标本兼治。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 燥,使利水而不伤阴,最终起到温化寒湿的作用。

【陈潮祖:详解真武汤八大类21种证象】

【陈潮祖:详解真武汤八大类21种证象】

【陈潮祖:详解真武汤八大类21种证象】真武汤(《伤寒论》)【组成】附子15~60g 生姜10~30g 白术10~15g 芍药10~20g 茯苓15~25g【用法】附子先煮30分钟,余药后下,煮至附子不麻口为度,分3次,温服。

【主治】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

①见于本脏:其人小便不利,或不通,或阴囊潮湿,或蓄水为疝,或带下清稀,或经淡如水,或遗精滑泄,或阳痿不举,或体渐肥胖。

②滞留体表:肢体酸软,怯冷、重着、疼痛、浮肿;或阳气不足,表卫不固,体常自汗,或过汗亡阳,或易于感冒,或风丹瘾疹。

③脾肾同病,升降失调:腹满,腹痛,呕吐,泄泻,便秘。

④壅滞肝经:胁肋胀痛,头目眩晕,筋惕肉瞤,肢体痿废,呃逆。

⑤水气凌心:胸痹疼痛,心悸、怔忡,精神异常。

⑥水泛高原:或喘或咳。

⑦上干清阳,壅阻七窍:头部昏、胀、重、痛,头发脱落,记忆减退;或鼻塞流涕;或喷嚏不止,或视物昏花,或牙龈肿痛。

⑧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声音嘶哑,或咽中如有物阻,舌体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无定体。

【证析】上列征象都可使用本方,并无主证可言;少阴阳虚,水液失调,是所有征象的基本病理;舌体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是确定诸证为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的辨证依据。

水液从体外摄取以后,经食道下入胃肠,并由肠道吸收,上输于肺,再经肺气宣降,使津液敷布于体表,下输于肾系。

但水液能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却赖肾阳将水津蒸化为气,才能循三焦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呈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正常状态。

由此可知,水津能在体内升降出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须五脏协同配合,一须少阳三焦为其通路。

少阴阳虚,可见阳虚不能化气,阳虚不能化血,阳虚不能化津,阳虚不能化精四类病变。

本方所治诸证,主要反映阳虚不能化津,水液失调;但阳虚不能化气而呈心阳虚衰,表卫不固,筋脉失温,亦较常见;阳虚不能化精征象,间亦有之。

就气化不及,水液失调而言:反映了津液壅滞,升降紊乱,出入失常三类征象。

真武汤方证分析

真武汤方证分析

真武汤方证分析通过对72 篇真武汤临床类研究文献调查分析,发现涉及循环系统比例排在第 1 位,泌尿生殖系统排在第2 位,二者共占 54% ,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妇科、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儿科、免疫系统紧随其后,而且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妇科、消化系统比例非常接近。

这一方面说明阳虚主要涉及心、肾等脏腑,故真武汤治疗疾病的比例以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为主; 另一方面由于水气病泛滥全身而无固定位置,可涉及多个脏腑,故真武汤治疗疾病也存在广泛性,除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妇科、消化系统尤为突出,这也是真武汤一方多用的基础。

真武汤的证候表现可由四部分组成。

其一,少阴阳气虚衰情况。

症状以畏寒肢冷、水肿、心悸、腹痛、小便短少、尿频、腰膝酸软常见。

其二,水气泛滥情况。

以咳嗽气喘、眩晕、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常见。

其三,全身症状表现。

以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纳差便溏、胸闷气短、面色苍白或少华常见。

其四,舌脉表现。

以舌淡或暗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或沉细无力常见。

REF:胡雨,曹魏敏,王惠君. 真武汤方证临床文献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2013,07:154-156.发热:对于“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历代注家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虚阳外浮,如《医宗金鉴》云“大汗出不解者,阳亡于外也”。

一是汗不如法,表证仍在,如《注解伤寒论》云“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

前述已明确虚阳外越之亡阳与汗出不彻之表证未解皆不妥当。

有人提出第82 条发热乃水饮内停,以致阳气不舒,里气不调则营卫不和所致。

若阳虚水停,气之闭郁不甚,则可无化热之象,故发热不是真武汤证必有症状。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过汗更伤少阴元阳,致肾不主水,而水气内结。

又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若水气结于心下,则心下悸;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眩;浸渍肢体筋脉肌肉,则身动,振振欲擗地。

而过汗亦伤阴,阴液匮乏,不能濡养肢体筋脉肌肉,也可出现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
参 考 文 献
此 为有 水 气 。其 人 或 咳 , 小 便 不 利 , 下利 , 呕 者 , 武 汤主 或 或 或 真 之” 。本 条 的真 武 汤 证 , 是 由 于病 程 较 长 , 气 久 虚 , 饮 停 滞 则 阳 水 所 致 。 则 留 滞 于皮 肤 肌 肉筋 脉 , 其失 于 温煦 , 气 不 畅 , 外 致 经 而见
【 摘要 】 真武汤为《 伤寒论 》 的名方 、 要方 , 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 、 主上 中下三焦之水 , 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 阳气 , 临证应用甚 广 , 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 均为深入 。本 文谨就《 伤寒论》 中第 8 2条 、 3 6 第 1 条真武汤方证作
武 汤 为 治 疗 脾 肾 阳 虚 、 气 内停 的主 要 方 剂 。《 寒 明理 水 伤
论 》 “ 武 , 方水 神也 , 谓 真 北 而属 肾 , 以 治 水 焉 ” 《 寒 来 苏 集 》 用 ;伤
谓 “ 武 , 北 方 水 也 。 为 水 , 一 阳 居其 中 , 中之 刚 , 名 真 真 主 坎 而 柔 故 武 。是 阳根 予 阴 , 为 动 本 之 义 ” 静 。 真 武 汤 全 方 5味药 物 , 中附 子 熟 用 , 辛 大 热 , 君 药 , 方 大 为 温 肾暖 土 , 补 元 阳 ,益 火 之 源 , 消 阴翳 ” 助 阳 行水 以 治 本 , 峻 “ 以 。
代谢 失 常 , 肾水 的不 足 和潴 留 , 必 定 影 响 ’ 肾 阳功 能 的发 挥 , 也 肾阴
但 肾 阴 肾 阳 的不 足有 轻 重 的不 同 , 肾水 的代 谢 失 常 , 有 或 多 或 也
少 的 区别 , 肾 阳先 虚 而病 程 短 , 若 肾水 代 谢 尚未 至 潴 留 , 多 表 则 现 为 阳虚 ; 。 久 虚且 重 , 若 肾阳 肾水 代 谢 失 常 , 多 表 现 为 水 停 。 则 总 以无 形 之 阳虚 先 见 , 形 之 水 停 后 现 。 阳加 于 阴 谓 之 汗 , 生 于 有 汗 阴而出于阳 , 汗出过多既可伤阴 , 可伤阳 。 故 亦 2条 真 武 汤 证 自是 不 同 , 而 在 治 疗 时 , 景 用 同一 方 剂 , 然 仲 其在第 8 2条 真 武 汤 证 是 过 汗 伤 阳 ,阳气 易 伤 而 难 复 ,水 湿 易 停而难 消 , ‘ 损伤之 初 , 在 肾阳 即早 补 阳气 , 绝 水 患 , 未 雨 绸 杜 犹 缪 , 患 于 未 然 之 意 。若 以 真 武 汤 重 在 “ 水 ” , 第 8 防 治 言 则 2条 所 列病证 用真武汤是 为 “ 汛 ” 防 ,第 3 6条 所 列 病 证 用 真 武 汤 则 1
[】 李 培 生 .伤 寒论 讲 义 [ 1 M] .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19 : 95
6 1~6 , 6 2 1 8—1 0 7 .
四肢沉重疼痛 ; 内则 阳虚寒滞 , 脏腑失温 , 故一腹皆痛 ; 且水饮上
千肺气而咳 , 中伤 胃气 而 呕 , 滞 下 焦 则 下 利 、 便 不 利 并 见 。 停 小 可
三 日不 已 , 四 五 日, 痛 , 便 不 利 , 肢沉 重疼 痛 , 至 腹 小 四 自下 利 者 ,
者; 脾肾阳虚 , 感邪后诸症加重 , 导致水气泛溢周 身 , 出现肢肿尿
少 等 症 状 者 ; 性病 中 出 现水 气 停 留 于全 身 或 局 部 , 阳 虚 表 现 慢 有
者 ”。 临 床 具 体 应 用 时 , 不 必 拘 泥 于 《 寒论 》 文所 述 的症 在 可 伤 原
振 振 欲 擗地 ; 里 阳虽 虚 , 表 邪 未 去 , 仲景 谓 “ ” 热 ; 心 其 然 故 仍 发 其 悸 一证 , 有 阳虚 失 于鼓 动 , 提 示 肾 阳虚 后 , 既 又 以至 不 能 镇 水 气 ,
由此 可见 , 临证 但 凡见 此 证 者 , 可考 虑 真武 汤为 主 方 , 均 在 其 基 础 上 加 减 化 裁 , 治疗 多 种 因 阳虚 而致 的虚 寒 性 病 证 。 床 以 临 主要 应 用 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体 虚 弱 者 , 感 汗 出不 解 , 素 外 同时 出
从 而 导 致 多脏 器疾 病 发 生 。
《 寒 论 》 载 真 武 汤 主证 共 2 , 是 《 寒论 》 8 伤 所 处 一 伤 第 2条 :
“ 太阳病发汗 , 汗出不解 , 其人仍发热 , 心下悸 , 眩 , 闰 , 头 身目 动 振 振 欲 擗 地 者 , 武 汤 主 之 ” 本 条 是 太 阳病 过 汗 , 出过 多 损 伤 了 真 。 汗 阳气 , 失却 “ 精则养神 , 柔则养筋” 的功能 , 出现头眩 , 目 动 , 故 身 闰
阴平 阳秘 , 诸 症 可 愈 。 则
真 武 汤 证 的 病 因 病 机 为 久 病 伤 阳 或 太 阳病 误 汗 伤 阳 ,少 阴 寒 化 阳 虚 , 至 寒 水 反 而 侮 脾 , 不 制水 , 脾 肾 阳虚 , 能化 气 甚 土 致 不 行 水 , 湿 内停 , 为 痰 饮 , 为 水 肿 , 水 或 或 水气 凌 心射 肺 , 悸 或 咳 , 或
伤寒论
阳虚水 泛
异。 肾藏 真 阴 真 阳 , 一 身 元 气 的根 本 ; 主水 , 人 体水 液代 谢 为 肾 是
的 主要 器 官 , 中 的 阴 阳之 气 , 肾水 代谢 的基 础 和动 力 , 肾 肾 是 而 水 又是 肾中 阴 阳之 气 的源 泉 , 肾中阴 阳 的不 足 , 然 导致 肾水 的 必
中国 中 医 急 症 2 1 0 0年 3月 第 1 9卷 第 3期 JT M. r2 1 , o. 9 N . E C Ma. 0 0 V 11 , o3

48 ・ 7

医 籍 研 习

《 伤寒论 》 真武汤方证浅析
侯兆辉 侯 志 敏
中图分 类 号 : 2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4—75 2 1 )3—0 8 R 2 . A 10 4 X(0 0 0 4 7—0 l
现 阳虚 水 泛 诸 病 ; 阳 虚 复感 外邪 致 心 阳虚 症 状 加 重 , 气 泛 溢 心 水
使 水 气 凌 心所 致 , 毕 竟 阳 虚轻 , 程 短 , 但 病 只是 无 形 之 水 气 凌 心 , 尚不 至 于有 形 之 水 饮 泛 滥 。 是 《 寒 论 》 36条 :少 阴病 , 二 伤 第 1 “ 二
子 、 姜 温 燥 之 性 ,引 附子 入 阴散 寒 , 白术 、 苓 祛 湿 伤 阴 之 生 防 茯
弊 ,益 阴 以 和 阳 ,可 使 阳药 更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体 现 了 张景 岳 之 “ 补 阳者 ,必 于 阴 中求 阳 , 阳得 阴助 ,则 生化 无 穷 ”的 配 伍 原 善
见 其 表 里 内 外 , 中下 三 焦 皆 受 其 害 。 上
[ ] 梁 华 龙 .真武 汤及 其 辨 证 [] 2 J .河 南 中 医 ,0 5 2 (0 : 2 0 ,5 1 )3~5 . [ ] 曹 雯 , 正 华 .真 武 汤 探 微 [] 3 董 J .陕 西 中 医 学 院学 报 ,0 4,7 6 : 20 2 ( )
则 。纵 观 全 方 , 是 温 阳 药 与利 水 药 配 伍 , 补 脾 肾 之 阳 以 治其 一 温
本 , 水 祛 湿 以 治其 标 , 本 兼 顾 , 正 祛 邪 ; 是 补 阳 药 与 养 阴 利 标 扶 二 药 同用 , 温 阳 而 不 伤 阴 , 阴而 不 留邪 , 使 益 阳生 阴长 , 柔 相 济 , 刚
4 ~5.
两 者虽 然 同用 真 武 汤 , 其 病 因不 同 , 病 证 也 存 在 较 大 差 但 而
( 稿 日期 2 0 收 0 9—0 8—0 ) 6
内蒙古 自治 区通辽 市 中医院 ( 辽 0 8 0 ) 通 2 0 0
是“ 涝”】 抗 1。 2
盖 水 之所 制在 脾 , 之 所 主 在 肾 ; 以 茯苓 , 淡 渗 利 , 脾 渗 水 臣 甘 健 湿; 生姜 之 辛 散 , 水 宣肺 走 上 焦 , 助 附 子 以 温 阳 祛寒 , 助 茯 散 既 又 苓 以 温 散 水气 ; 以 白术 之 健 脾 祛 湿 补 中焦 , 运 中土 , 水 有 佐 健 则 所 制 ; 尤 重 在 芍 药 一 味 , 可 益 阴 以 复 脏 腑 功 能 ,又 可 制 约 附 而 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