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经验总结,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常用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经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 四逆散:治疗寒邪内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2. 芍药甘草汤:治疗气滞血瘀、经行腹痛等症状。
3. 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等症状。
4. 保和丸:治疗胃寒、逐饮食虚寒等症状。
5.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血不畅,经行不调、痛经等症状。
6. 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不止、恶心等症状。
7. 通脉四逆汤:治疗心脉瘀阻、心绞痛等症状。
8. 柴胡汤:治疗气郁血瘀,胸胁胀痛等症状。
9. 二陈汤:治疗湿浊郁结,胸胁满闷等症状。
10. 羌活胆通汤:治疗胆背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
11. 桂附地黄丸:治疗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状。
12. 气滞痛胶囊:治疗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等症状。
13. 温阳丸:治疗阳气虚损,畏寒肢冷等症状。
14. 琉璃珠丸:治疗心火蓄积,心烦心悸等症状。
15. 祛瘀生新片:治疗瘀血内阻,瘀血痛经等症状。
16. 痛定胶囊:治疗胸腹疼痛,寒痛乏力等症状。
17. 附子理中丸:治疗阳气不振,寒痛乏力等症状。
18. 温胃舒中汤:治疗脾胃寒凝,寒胀腹痛等症状。
19. 逍遥丸:治疗肝木郁结,头晕目眩等症状。
20. 桃核承气汤:治疗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症状。
21.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风上扰,头晕目眩等症状。
22. 通用逍遥散: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状。
23. 祛瘀舒络口服液:治疗颈椎病,肩颈背痛等症状。
24. 通络三神丸:治疗阳虚血瘀,眩晕头痛等症状。
25. 收敛止血口服液:治疗出血不止,血证等症状。
26. 活络丹:治疗风湿病,肩颈酸痛等症状。
27. 祛风散结口服液: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28. 地黄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虚痱疮疡等症状。
中医常用经方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自我用药需谨慎,最好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50首常用方剂
50首常用方剂麻黄汤: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功效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九味功效主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桑菊饮: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方歌: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 [各15g] 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 [各6g] 竹叶荆芥穗各四钱 [各4g] 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 [各5g]功效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四两,去节[9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9g]甘草二两,炙 [6g]石膏半斤,碎、绵裹 [18g]功效主治: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方剂学150首必备方功效,主治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86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87厚朴温中汤
中焦寒湿气滞证
行气除满,温中化湿
88天台乌药散
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10.2降气
89苏子降气汤★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90定喘汤★
风寒束表,
痰热内蕴之哮喘证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4.2清热袪湿
120茵陈蒿汤★
湿热黄疸
清热,利湿,退黄
121八正散★
湿热淋证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122三仁汤★
温重于热之湿温病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23甘露消毒丹
湿温时疫之湿热病重证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14.3利水渗湿
124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3痰饮
109镇肝熄风汤★
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10天麻钩藤饮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111大定风珠★
阴虚风动证
滋阴熄风
13.治燥剂
13.1轻宣外燥
112杏苏散★
《温病条辨》
外感凉燥证
轻宣凉燥,止咳化痰
113清燥救肺汤★
温燥伤肺重证
清燥润肺
13.2滋润内燥
114麦门冬汤★
46理中丸★
中焦虚寒证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47小建中汤★
1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2虚劳心悸3虚劳发热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经方方证标准汇总
1、桂枝汤证方证标准①、特征症状:发热,汗出②、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③、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④、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⑤、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桂枝汤主要用于:(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
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
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条文荟萃]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医圣张仲景的50个基础经方总结,太实用了!
医圣张仲景的50个基础经方总结,太实用了!导读: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学好用活经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实与扩展经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
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
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的辨治用方思维;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应用基础方。
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时。
常用的基础方我进行了总结,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如四逆散作为一个理气解郁基础方,所有的气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虑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基础方,换一句话说所有瘀血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首选方。
赤丸,有四味药,包括乌头、半夏、茯苓、细辛,就是温化寒痰。
在临床中辨证就两个痰,一个痰是寒痰,一个痰是热痰。
热痰用小陷胸汤,是清热化痰基础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个人有湿热,选一个方治疗湿热,叫作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有栀子、黄柏、甘草,在临床实际中,只要见到一个人是湿热,首先选用栀子柏皮汤。
一个病人来看病,下焦湿热,还有瘀血,我们选两个基础方就是栀子柏皮汤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疗寒湿的基础方是甘姜苓术汤,这个方有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说带下量多色白,从我们中医来说应该是寒湿,接着她又说她的病证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一不顺心,盆腔炎就复发了,心情一好,病证没有好,但是相对来说轻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两个方,一个是甘姜苓术汤,一个是四逆散。
在门诊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带下色白,经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针刺一样,开甘姜苓术汤与桂枝茯苓丸,这是我们学习基础方的重要性。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3. 桂枝加附子汤【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歌】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功用】调和营卫,温经复阳。
【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
【方解】本证为太阳表虚夹杂少阴证,附子辛温,与桂枝组合为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对,与白芍组合为有力的止痛药对。
【方证要点】1. 少阴外证:以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身体疼痛或者四肢拘挛,小便难,身重,难于转侧;舌苔薄白,脉弱浮大,或沉迟。
2. 常用于大汗亡阳、房事后伤风、鼻衄、乳漏、寒疝、阳虚感冒、风瘾疹、麻疹出而不透、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痛经、神经痛等属于营卫不和兼见因阳虚而漏汗者。
【类似方证鉴别】1. 桂枝加附子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都是少阴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有太阳表虚证,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区别在于有无汗出。
2. 桂枝加附子汤与桂枝汤:桂枝汤证见有少阴证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证汗出恶风比桂枝汤证明显,且有小便难。
3. 桂枝加附子汤与四逆汤:都可以治疗汗出不止,汗出不止而脉浮用桂枝加附子汤,汗出不止而脉沉用四逆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医案举例】1. 肾结石伴有肾积水案(黎崇裕医案)张某,男,42岁,2012年9月25日初诊。
体形中等偏瘦,一周前发生腰部胀痛,近日腰痛加重,右下腹呈刀绞样剧烈疼痛,疼痛牵引睾丸亦痛,痛得在床上打滚。
恶心呕吐,尿频且有不尽感,大便可,苔微厚稍黄而腻,脉滑。
B超视右肾积水,肾结石0.7cm、0.8cm2枚,右输尿管中段结石0.8cm1枚。
处方:桂枝15g,赤芍30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制黑附子(先煎)10g,制大黄10g,细辛10g,枳实10g,姜半夏3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30g,猪苓15g。
118个经方的证机、功效
118个经方的证机、功效118个经方的证机、功效1、“麻杏石甘汤”的病机是:表邪化热,肺热壅盛。
2、“都气丸”的病机是:肾阴不足,肾不纳气。
3、“小青龙汤”的病机是:外感风寒,内停寒饮。
4、“定喘汤”的病机是:内蕴痰热,复感风寒。
5、“金匮肾气丸”的病机是:肾阳不足,痰饮外溢。
6、治疗胃虚,痰阻气逆的痞呕证。
宜选用:“旋覆代赭汤”。
7、治疗痰气互结的梅核气,宜选用:“半夏厚朴汤”。
8、治疗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呕吐证。
宜选用:“橘皮竹茹汤”。
9、治疗寒滞肝脉的疝痛证。
宜选用:“天台乌药散”。
10、治疗脾胃寒湿,气机阻滞的腹满脘胀证,宜选用:“厚朴温中汤”。
11、“半夏厚朴汤”和“苏子降气汤”两方中,均含有:半夏、厚朴、苏叶。
12、“厚朴温中,汤”和“异功散”两方中,均含有:陈皮、茯苓、甘草。
13、“小青龙汤”和“定喘汤”两方中,均含有:麻黄、半夏、甘草。
14、“生姜泻心汤”和“厚朴温中汤”两方中,均含有:干姜、生姜、甘草。
15、“旋覆代赭汤”和“橘皮竹茹汤”两方中,均含有:人参、甘草、大枣。
16、“归脾汤”的功用: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17、“固冲汤”的功用:补脾固冲,益气摄血。
18、“温经汤”的功用:温经散瘀,养血止血。
19、“黄土汤”的功用:健脾温阳,养血止血。
20、“归脾汤”主治:脾气虚衰,脾不统血的崩漏。
21、“固冲汤”主治:脾虚不统,冲任不固的崩漏。
22、“温经汤”主治: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崩漏。
23、“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益气,使气能生血。
24、“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
25、“玉屏风散”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补肺,固表止汗。
26、“小蓟饮子”组成中,含有:“导赤散”。
27、“血府逐瘀汤”组成中,含有:“桃红四物汤”。
28、“桃核承气汤”组成中,含有:“调胃承气汤”。
29、主治跌仆损伤,瘀留胁下,胁痛难忍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
中医考试复习资料(50个常用方剂)
50个常用方剂1.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2.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大黄、栀子、灯心草3.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大枣、生姜4.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5.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甘草6.补阳还五汤: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7.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8.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9.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10.归脾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11.隔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12.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13.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制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14.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制附子、肉桂15、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炙甘草16、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17、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柴胡、生地黄、木通、车前子、泽泻、甘草18.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19.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栀子、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20.三妙散:苍术、黄柏、牛膝21.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22.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23.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24.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25.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26.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27.苏子降气汤:苏子、桔梗、法半夏、当归、前胡、肉桂、厚朴、炙甘草、生姜、沉香28.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桔梗、白扁豆、莲子肉、妙仁、薏苡仁、陈皮、大枣29.身痛逐瘀散:秦艽、当归、桃仁、红花、乳香、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羌活、甘草、川芎、没药30、.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首乌藤31.痛泻要方:白术、炒陈皮、炒白芍、防风32.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红花、桃仁、麝香、老葱、大枣、鲜姜、酒33.五苓散: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34.温胆汤: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茯苓、大枣35.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3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37.银翘散: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苦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38.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39.镇肝熄风汤:牛膝、生龙骨、白芍、天冬、麦芽、赭石、生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甘草、生龟甲40.炙甘草汤:炙甘草、大枣、阿胶、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麦冬、麻子仁4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42.麻子仁丸: 火麻仁、白芍、炙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43.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44.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45.血府逐淤汤:生地黄、赤芍、柴胡、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枳壳、牛膝、桔梗、甘草46.逍遥散: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薄荷、煨姜47.xi角地黄汤:xi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48.一贯煎: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49.右归饮: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杜仲、肉桂、附子、甘草50.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经方100首方证
32、大柴胡汤
•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 枣6-10枚、大黄5-10 g。水煎,分三次服。 •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 或头痛。 •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经方100首方证
1、甘草汤
•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 二次服。 •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 疼痛者。
2、桔梗汤
•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 服,分二次服用。 •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 煎服,分二次服。 • 方证: •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 挛。 •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 痛。
1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 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 或腹中痛。 •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6、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 6-10g、五味子10-15g。 •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头眩心悸。 •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 3.舌质淡,苔白滑。
•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 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 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 2.自汗、盗汗。 •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导读:这篇文章总结了张仲景用三味药的方子,每个方介绍了主要的应用指征,并现代应用在哪些疾病当中。
要言不烦,值得收藏学习。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
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
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
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
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中医140个小经方,太珍贵了!建议收藏、转发救人无数!知识分享
中医140个小经方,太珍贵了!建议收藏、转发救人无数!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干姜,肉桂,蜀椒。
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盖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
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
4.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养生堂丨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5.小孩尿床:硫磺4克,益智仁4克,带须根大葱。
碎粉用黄酒调匀,温热后贴于肚脐,用胶布固定,贴2-3小时,每日2次。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丨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强筋壮骨茶: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
开水冲泡代茶饮。
10.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
11.肾气不足阴虚手足热、盗汗:女贞子,益智仁打成粉,贴于肚脐。
12.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13.疼痛不舒服:最好自己有一张人体穴位图。
当觉得身体那里疼痛不舒服的时候。
就用红花,栀子,莪术各等量打成的药粉,调成膏状。
敷在最痛的穴位上。
往往刚刚敷上药,疼痛就减弱或者消失。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8、麻杏石甘汤 (麻甘+杏+石)【方剂组成】麻黄18 克,杏仁9 克,炙甘草9 克,石膏45~100 克【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一杯,温服,取微汗。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
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
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
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
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
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
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
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97771,1965 年3 月25日初诊。
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 A.P.C 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宣,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麻黄 18 克,杏仁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石膏 45 克,半夏 12 克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经方方证对应表
头痛
54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5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5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喘
57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呕(+)
58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咽喉肿痛,身痛(++),吐脓血(-)
81 经方 发热,恶寒 82 经方 恶寒(-),潮热 83 经方 潮热(-)
汗(-)
汗(+),手 足汗(+)
腹满痛,心烦
腹胀满
84 经方 发热
心烦
85 经方
86 经方 潮热(-)
胸腹胀满疼痛(++)
87 经方 发热,恶寒(-)
腹满
88 经方
89 经方 发热(++)
呕(-)
小便利
黄疸
小便利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大便干
浮肿
24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胸满
2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26 经方 发热,恶风 27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汗(+)
2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咽痛(++),痰涎(++) 胸满,心烦,心悸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心下痞
头痛,颈痛,心下停饮,气上冲
呕(+) 呕(++)
小便不利
手足厥冷
呕(+)
呕(+)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几乎每天都遇到)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目录目录--------------------------------------------------------------------------------------------------------------------------------------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3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5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6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6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7麻黄汤(麻甘桂+杏)---------------------------------------------------------------------------------------------------------------8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9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10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11越婢汤(麻甘+姜枣+石)------------------------------------------------------------------------------------------------------11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1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13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13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14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15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16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16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17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17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18(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19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19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19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20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24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25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25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26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27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27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28桔梗汤(桔梗+甘草)-----------------------------------------------------------------------------------------------------------------28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29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29栀子豉汤(栀子+香豉)----------------------------------------------------------------------------------------------------------30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31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3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3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33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3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34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34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35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苓术+干姜甘草)------------------------------------------------------------------------------------------36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36泽泻汤(泽泻白术)-------------------------------------------------------------------------------------------------------------37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37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38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李昌源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几乎每天都遇到)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士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
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
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
阳浮者热自发。
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
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
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
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
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
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
若不气上冲者。
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
若误与桂枝汤,则必致实实之祸。
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
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
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
若精气实于表。
只宜麻黄汤发其汗,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矣。
(举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谓之和。
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
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必是传抄有误,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
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前法服之。
若其人形似疟状,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
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
因浮为在外,法宜汗解。
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举拙注:亡津液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详见:各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所致。
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
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愈。
《伤寒沦》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
言外之意病在外也。
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也。
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
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
假设头痛且必衄者,宜与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
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切脉浮数,知表热未解也,故宜桂枝汤更汗解之。
按: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伤寒,医误下之,因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之谓。
下利清补不止,知已转属太阴虚寒里证,虽身疼痛,表还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后治其身疼痛。
假若下后,未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则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为定法,须记。
又与四逆汤,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亦宜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注解: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也。
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伤寒本不宜下,而医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以麻黄汤发其汗,一再误治,邪既内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恶寒也。
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里。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宜攻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阳明病,虽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还未解也,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也。
但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
若脉沉实,则已传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仍在表,日晡发热,正是时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下利而言。
下利而脉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
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
葛根汤条谓太阳阳明合病,而此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葛根汤证为表实,桂枝汤证为表虚,异其称呼以示虚实不同也。
不过二方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其主治下利,当均为太阳阳明的合病。
若真是里虚寒的太阴病,即有表证,亦不可与桂枝汤先攻表,当与四逆汤先救里也。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下利而腹胀满,虚寒下利也,故虽身疼痛,法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按:本条所述乃真太阴病的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亦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与桂枝汤以攻其表,可见上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与桂枝汤小和其外。
按:霍乱上吐下利,损人津液至烈,虽遗有表证未解,也不可过汗,则宜少与桂枝汤消息和解之,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注解:产后风者,妇人产后患太阳中风也,虽延续数十日不解,表现为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知桂枝汤证未罢也。
病虽久,而桂枝汤证续在者,即宜与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