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课件-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
现了方证对应丰富的科学内涵,如桂枝汤的煎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此详细的煎服法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很显然是在表明,临床根据症状辨明了桂枝汤方证,但适用的剂量和方法必须恰到好处。
由于临床症状的多变,其适应方药亦多变,亦因此产生了六经辨证,以更正确指导辨方证。许多经方临床家多遵六经辨证、辨方证之道,临床治病,或用《伤寒论》原方、或用合方、或用原方加减,是在力求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如不顾临床症状变化,简单机械套用《伤寒论》原方不加减,是达不到方证对应的。故胡希恕先生深切体悟到:经方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药量与病情对应
方证对应还体现在必须药量与病情对应。近日治一患者刘某,男,65岁,2010年11月13日初诊。双膝关节痛,左膝为重,无四逆,口中和,无汗出,多年耳鸣,大便日2行,苔白根腻,脉细弦。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初诊川附子用10克,服一周未见变化,二诊川附子用15克,服一周仍未见变化;三诊增川附子18克、四诊增川附子为25克,皆无明显变化,当五诊川附子用30克时,则关节痛全然消失。此治验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初诊、二诊、三诊、四诊可以说辨六经、辨方证是正确的,但治疗无效,是因附子用量不足,即虚实不对应,不能恰好适应病情,即未达到方证对应,当附子用至30克,恰好与病情相合,即达到方证对应,故使病愈。
综上所述,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

今天和小编一起谈谈“方皆与证对应”小编说: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常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可以说,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把金钥匙。

那么什么是方证对应,又如何做到方证对应,避免机械死板、生搬硬套?现摘选胡希恕医案一则来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周某,男,8岁,北京市房山县人。

1978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手足扭转2年。

患者于1977年拉小提琴时感右臂屈曲不利,后又发现左下肢外翻,走路时左腿拖地抬脚困难且逐渐加重,4月于本市医院检查谓“平足”,到某医院,予多巴胺治疗不效,又在某医院诊为“痉挛性扁平足”和“锥体外系病”,称此病无法治。

颈椎X片报告正常,头颅相正常,脑电波图检查正常。

既往有间歇性头痛伴呕吐证。

现症见:左足外翻,右手屈曲费劲,有拘挛震颤,不能用右手写字,自己站不稳,站则欲跪,走路时重心前移,左腿肚石硬伴疼痛。

口流清涎,每有呕吐时头左额部疼痛。

头向左斜,手足凉。

脉浮紧弦。

与吴茱萸汤、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交替服用。

处方一: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处方二:大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当归6克。

二诊(1979年1月15日):上两方交替服各12剂,头痛呕吐清水6剂已。

现右手能写字,左下肢症状有好转,但右下肢反较不利。

脉弦。

再予方二原方,十剂。

三诊(1979年1月28日):下肢症状继见好转,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细辛6克,白芍2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桃仁9克,丹皮9克,炙甘草9克。

四诊(1979年3月25日):左下肢完全恢复,左脚尖稍向内,行路基本好转,头向左歪已,脉细缓。

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8克,炙甘草18克。

五诊(1979年4月8日):左腿肚稍痛,上楼梯爬山皆正常,最近几天食纳较差,苔薄白舌尖红。

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_鲍艳举

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_鲍艳举

摘要 : 方证对应 , 是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 》 的一大特 点 , 亦 是 运 用 经 方 的 一 大 原 则。临 证 时 有 是 证则用是方 , 方证紧密结合 , 乃临床取得疗效的 关 键 。 但 在 临 床 运 用 上 , 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 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 , 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 只重局 部, 忽略整体 ; 只重方 “ 证” 对应 , 忽略病机 ; 只重症状体征 , 忽略脉诊 ; 只重单方 , 忽略合方 ; 只重 忽略时方 ; 只重方证 , 忽略药量 。 因此 , 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 经方 , 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 同时应将 “ 抓主证 ” 与“ 辨病机 ” 结合起来 , 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 综合辨证 , 不能顾此失彼 , 同时不能忽略时方 、 合方及药物剂量 , 避免临证误区 , 以提高临床疗效 。 《 ;脉诊 ;药物剂量 关键词 : 经方 ;时方 ; 伤寒杂病论 》 是张 仲 景 所 著 《 伤寒杂病论》 的一大 方证对应 , 特点 , 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 , 是寻找方药与其主 治适应证之间特殊对应关系的学说
, 临证时 , 有是
证则用是方 , 方证 紧 密 结 合 , 成 为 临 床 取 效 的 关 键。 但在临床上 , 一些医 者 总 感 觉 临 床 疗 效 与 自 己 的 预 分析 其 原 因 , 笔 者 认 为, 是在运用经方 期相差甚远 , 以及实施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有一些误区 。 只重局部 , 忽略整体 1 误区一 : 刘渡舟
[ 1]
不仅提高了辨证的 有 效 率 , 而且也扩大了经方的使 用范围 。 但很多人 往 往 片 面 地 认 为 , 只要抓住了患 者某一个主证 , 用上了针对这个主证的方剂 , 便是做 , 到了 “ 方证对应 ” 就会有效 , 其实不然 。 临床上患者 的症情复杂 , 有时会包含六经中多经的主证 , 也会包 这时必须“ 照 顾” 到患者的整体 含多个方剂的主证 , 才会有效 。 情况 , 也懂得了方证对应的 有些医者在学 完 经 方 后 , 记住了一些常用经方的适应证 , 但在临床上使 原则 , 用时往往把自己记住的一些方剂适应证与患者的整

经方学法:方证对应

经方学法:方证对应

经方学法:方证对应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

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

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

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

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

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

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

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

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

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

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

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

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

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

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

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

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课件

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课件

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处方:生川军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四钱 厚朴一钱。结果:
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若患者再伴有口干渴,则应辨为太阳少阳阳明 合病,可以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白虎汤或用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误区一
GAMH

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晨起口苦、干呕,故
笔者考虑还有少阳病,综合辨证为太阳少阳
合病,于是给该患者开了柴胡桂枝汤原方,3 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症状已消失,继服2剂, 口苦、汗出消失,无明显不适,病告痊愈。
误区二
GAMH

《伤寒杂病论》中处处体现了方剂-病机-症状、体征的思辨过程,只不过 这种病机的思辨形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脏腑经络、五行及运气学说等医 经家剂与疾病症状 体征的病机主要为八纲、六经、营卫、气血津液、 食积等,我们读原文及用经方时绝对不能忽略客观 的病机分析,特别是一些细微病机的分析,这样不 但会影响中医辨证的疗效,而且也是非常危险的。
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误区一
GAMH


若患者伴有口苦,则应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 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若血弱、气尽、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而入于半表 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就转变为少阳病了。血弱、气尽、精气不足可以表现为缓脉,加之外感表证不 解,亦可表现为浮脉,因此太阳少阳合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浮缓脉。

方证对应史研究

方证对应史研究

疽 等方 , 百二 十 首 。凡 共三 百 六 十 首也 。实 万 代 亦 医家之规 范 , 苍生 护 命 之大 宝 也 。 由此 可见 其 在 当 ” 时影 响之大 。陶 氏还在 书 中指 出张 仲景等 历代名 医 深 受《 液经 法 》 响启发 ,汉 晋 以还 , 名医 辈 , 汤 影 “ 诸 张 机 、 汜 、 元 化 、 普 、 甫 玄晏 、 法 师 、 卫 华 吴 皇 支 葛稚 川 、 范将 军等 , 当代 名 贤 , 师 式此 《 液经 法 》 愍救 皆 咸 汤 , 疾苦 , 造福 含灵 。其 问增减 , 虽各 擅其 异 , 或致 新效 , 似乱 旧经 , 而其 旨趣 , 仍方 圆之 于规矩 也” 在 论述 阳 , 旦、 阴旦 、 龙 、 青 白虎 、 雀 、 武 诸方 之后 说 , 此六 朱 玄 “ 方者 , 为六 合 之 正 精 , 降 阴 阳 , 互 金 木 , 升 交 既济 水 火 , 神 明之剂 也 。张 机撰 《 寒论 》 避 道 家之 称 , 乃 伤 , 故其 方 皆非正名 也 , 以某 药名之 , 但 以推主为 识耳” , 并 且还 提到“ 感 天 行 , 方之 治 , 二 旦 、 神 、 外 经 有 六 大 小 等汤 。昔南 阳 张机 , 此 诸 方 , 为 《 寒 论 》 依 撰 伤 一
中西 医 结 合 学 报 2 1 0 0年 6月 第 8卷第 6期
J un l f ieeItgaieMein , u e2 1 , 18 o ra o n s nert dc e J n 0 0 Vo. ,No6 Ch v i .
疾 耳 、 、 、 软 、 眩等 , 山海 经 》 疟 疥 病 病 《 中的瘕 、 、 、 瘿 痔 痹、 瘘等 , 其诊疗 经验 是从最 原始 的对病 对症 的经验

如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如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如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

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

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

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

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

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

经方家刘渡舟谈什么是“方证对应”

经方家刘渡舟谈什么是“方证对应”

经方家刘渡舟谈什么是“方证对应”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

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

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

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为此,我要先讲一讲《伤寒论》的方证大义:《伤寒论》的方,叫做“经方”,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而被西汉的太仓公淳于意和东汉的长沙太守张仲景继承而流传至今。

“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综合归纳等诸多妙用。

“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

所以证之于病,如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之上。

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孑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证而与辨病的距离有天渊之别。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

昔日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日: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仵,又“贵且长也”,受汤勿服。

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以上的记载,反映了张仲景预知生死可谓神乎其神,但是他说出了“色候固非服汤之诊”,还是通过色脉之诊而知其必然的。

第四讲方证对应

第四讲方证对应

第四讲方证对应第四讲方证对应要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前面我们深入讨论了方证对应的优越性,其一,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获取高效的一条捷径;其二,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几近埋没的高效经方,如《古今录验》续命汤和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江老治验不多,我只在治疗脊髓炎后遗症时用过一次,无反馈。

今天我们接着前面的话题,讨论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一样,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短板,也有困惑,也有捉襟见肘之时。

比较极端的笑话发生在日本。

就是“小柴胡汤吃死人”。

大家都知道的,真是笑话!这就是机械的方证对应,死板的方证对应,照葫芦画瓢的方证对应,一句话,对号入座!国内也有医者用这样的话来批评我。

2007 年 11 月 2日的《中国中医药报》第 5 版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方证辨证≠ 方证对应”。

文中写道:“仲景辨方证的’证’ ,多被理解为’特征症’ ,即有是’症’ ,用是方。

近来阅读余国俊先生著《我的中医之路》,见其所持观点即为此,如第35页的’江尔逊的方证对应观’,文中说:’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证相对、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 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即可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八纲、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的限制。

’确实,运用经方时,若对张仲景书中条文烂熟于心,很容易抓住主症,做到方证对应也并非难事。

但令笔者心生疑惑的是,若说这种’方证对应’ 的方法即是’方剂辨证’ 似乎不妥。

若果如此,这种’方证对应’ 与’对号入座’ 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试想:难道临床上的病证,都有如此典型的’特征症’ 吗?这种提法也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若未见典型的特征症,或者症状太少时,就无法应用经方了?而且,有时虽出现某一症状与某方的适应症相似,但若不分清病机,或不认真辨析症状的条件性,总难免误诊误治。

”对于这种批评,我一直没有公开回应。

为什么呢?因为就在批评者引用的拙文中,这个问题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全面辨证方证对应

全面辨证方证对应

全面辨证方证对应今天的主题是“全面辨证,方证对应”。

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我诊疗疾病的准则和方针。

初看类似口号,实则是一个中医老兵数十年的医学心路和不断寻找诊疗最佳方法的过程蕴含其中。

(一)、伤寒渊薮。

一说起《伤寒杂病论》,基本上学中医的就是两种声音,一种是我看过,有点难看不懂,算了。

一种是看那干啥,都是两千年前的东西了,古方又不能治今病,中医要现代化,要用科学发展认识中医。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从来都不是其一。

从一开始知道伤寒学的重要,便留意搜集伤寒之学有关书籍达百余册,手抄数遍原文,然而仍不得其门,我始终认为是自己还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故而数十年“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

”从医数十年我看到的是这样,各家解伤寒,把易经、五运六气、道学、佛学、心理学、物理学引入伤寒学,结果是只能是越学越多,还不明白晓畅。

结果就是都说经方好,但是大部分中医又不用经方思维使用经方,甚至不用经方,而是用时方、经验方、自拟方、而六经辨证体系证明最好最直接的解读伤寒学,就是着眼于伤寒论本身,以经解经,踏踏实实通过对六经八纲病位病性的学习,通过条文之间的对比,体会方剂之间的药味剂量不同意义,总结出方证药证,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伤寒的方式。

(二)、六经八纲因为自身学习针灸和《黄帝内经》学说在先,所以在伤寒门外徘徊多年,随着“内经思维与脏腑辨证”的用药思路走到了岔路口,我开始接触《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其中胡希恕先生明确提出“内经是医经思维,伤寒是六经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体系” “三阴三阳不是经络脏腑,而是部位” “经方的病位不是疾病病变的部位,而是症状反应的部位”,有如雷霆一喝之感,以前从未有过区分内经思维和伤寒思维的想法。

加上匡伟老师的不断鼓励,渐渐地使我得以明白“六经八纲”才是学伤寒用伤寒之正路,以此认识最直接,使用最有效,是临床辨证诊疗最可靠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三)、全面辨证从《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相关书籍文章中,通过深入体会学习对比,得以了解到李冠杰老师的《康平本伤寒论讲座》和“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是对“六经八纲”理论进一步发展最有成效的。

疗效主在方证对应量效关系课件

疗效主在方证对应量效关系课件

三、方证对应是 疗效的关键
• 4、配伍用量体现方证对应: • 【麻黄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
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 【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
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 如鸡子大。
三、方证对应是 疗效的关键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单方方证,如 苦参汤、蛇床子散、诃梨勒散、蜜煎导、鸡屎 白散、甘草汤、黄连粉、雄黄薰、大乌头煎等 方证。后来发展为复方方证,其代表著作为 《汤液经法》亦讲方证对应;发展至六经辨证, 仍是讲方证对应,其代表著作为《伤寒杂病 论》。因而经方治病用药、用量即强调方证、 药证对应:临床见证必先以八纲辨证,即是寒、 是热、是虚、是实、在表、在里、是阴、是阳,治用相适应 的药,即做到方证对应,不但是八纲对应,其 用方、用药也必与证相对应。
三、方证对应是 疗效的关键

• 5、煎服法用量体现方证对应: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右五味,呚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 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 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 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 出,乃服至二、三剂。
三、方证对应是 疗效的关键
•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 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 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 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 【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一分,贝母三分。 •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七,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学习的项目2中药处方应付-PPT精选文档PPT文档共38页

学习的项目2中药处方应付-PPT精选文档PPT文档共38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பைடு நூலகம்谢谢!
学习的项目2中药处方应付PPT精选文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

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

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按语壹“方证对应(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近日《中国中医药报》组织专栏展开了对“方证对应”这一专题较为集中、深入而又不失激烈的探讨。

在冯老指导下,我们跟诊团也在思考、讨论和分享这一话题,并结合既往有关材料,做了一次初步的座谈总结。

今天与各位同仁分享的是冯老2010年在首届全国经方论坛上的主题报告,比较完整的论述了“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这一核心议题,原文标题是“经方愈病之理”,供大家学习参考:经方愈病之理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100029)中医是否是科学?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在争论。

正如梁启超曾问:“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中医有效,但谁能把治好病的道理说清楚呢?第一个回答者是陈独秀,他说这是“因为中医不知道科学,没有解剖学,也没有进行药物分析,细菌和病毒传染也没听说过”。

陈独秀的回答隐含了什么呢?中医不科学。

接下来胡适有句名言:“病因、病理、病位构成了疾病分类的三要素,西医能说清楚人得了什么病,即使治不好,西医也是科学的。

中医能治好病,就是说不清楚得了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

这种思潮影响甚远,至今仍在传播。

这些大人物所以产生错误的观点,主要是崇洋学而忘祖训,或未知老子《道德经》所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中医能治愈疾病,当然是有其理论指导,有其科学道理,经方更有其愈病之理。

一、经方源自远古科学1、经方的理论并非来自《内经》:对经方的理论来源,亦存有争论,主要原因之一,是李心机教授所指出的“《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其主要因《伤寒论》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而误导后世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自《内经》。

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认为23字是王叔和加入,开启扭转误读传统。

同时众多经方家,通过仔细研究《伤寒论》原文,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主要理论与《内经》不同,如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章太炎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认为“柯氏《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用经字;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

方证相应研究

方证相应研究

方证相应研究既名研究,就要有研究领域,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的相应对象,依据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工具接近研究对象,证实或揭示对象的存在和所以存在。

方证相应作为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要研究它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研究方证相应。

要研究方证相应,就要证明方证相应的存在。

要证明方证相应的存在,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方证相应,或者说我们应如何使用方证相应。

无疑方证相应可以分解为方、证、相应三部分,其中方为方剂,证为证候,相应意味相适应、相符合,其中的“相”字意有相互、交互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动。

如此我们可以围绕着“方剂”“证候”与“相应”三个语词展开讨论。

1“方剂”“证候”与“方证相应”“方剂”是属于方剂学要研究的范畴;“证候”是证候学要研究的范畴。

在方剂学的研究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研究证候,但在证候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不涉及方剂。

方证相应要研究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可以是交互作用抑或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

可以简洁地说,如果是研究方证的交互作用,就要研究方对证的影响且要研究证对方的影响;而研究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只要研究方对证的影响或研究证对方的影响即可。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下方与证的先后关系。

方证之间存在明确的、不可争议的先后关系,即证先而方后。

也就是说我们先观察到了证而后再制成方。

如此这一先后关系又有了一种条件关系,即证是制方的条件,我们是在证候—这种机体状态条件的约束下有目的的组成了方,而且我们组方或制方的目的很明确,即试图通过方的干预,使人体趋于康复。

因而通过方剂干预后人体是否趋于康复也就成了“方证是否相应”的一个评价标准。

由此而言,“方证相应”的研究可以研究方证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可以研究方对证或证对方的单一研究。

但研究方对证的影响则显得更重要一些。

然而需要人们清楚的是:当我们清楚一首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后,就会将方剂的功效和主治作为标准,以判定病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方证,并可以这首方来命名这一个证,此即为“以方名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二
GAMH

其实,“方证对应”中以方名证即包含有该方剂的病机内涵,
比如,《伤寒论》原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我们将“干呕,吐涎沫,头痛”概括为吴茱萸汤证,其前提 是辨出了寒饮上冲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病机,不是说只 要见到“干呕,吐涎沫,头痛”就认为是吴茱萸汤证,这就 陷入了“机械”地“对号入座”了。

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38.2℃,伴有恶
寒、头痛等症状,自服瓜霜退热灵胶囊,高热逐渐退
去,遂就诊于该医师,患者当时的症状有发热、汗出、
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该医师考虑为典型的
太阳表虚证,予桂枝汤原方2剂,无效仍低热不
退。
误区一
GAMH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与

结果,患者服用一剂后低热症状消失,咽痛 亦明显减轻,又服用一剂,诸症消失,病告
痊愈。
误区一
GAMH

前医给服小柴胡颗粒,说明该医已辨出患者
病位在少阳,但忽略了患者的咽痛、口干渴
欲饮、偶咳黄痰等阳明里热。

少阳阳明合病,单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是
不够的,和解少阳的过程中,必须兼清阳明
里热,病方能解。
桂枝汤证能划等号吗?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桂枝汤主之”。及《伤寒论》第42条:“太阳
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误区一
GAMH

若患者伴有口干或口干渴,或舌红苔薄黄,则辨证
为太阳阳明合病,可以用桂枝汤加生石膏或桂枝二
越婢一汤。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
误区二
GAMH

《伤寒杂病论》中处处体现了方剂-病机-症状、体征的思辨过程,只不过 这种病机的思辨形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脏腑经络、五行及运气学说等医 经家的理论。

其实,《伤寒杂病论》中的医理及方剂与疾病症状 体征的病机主要为八纲、六经、营卫、气血津液、 食积等,我们读原文及用经方时绝对不能忽略客观 的病机分析,特别是一些细微病机的分析,这样不 但会影响中医辨证的疗效,而且也是非常危险的。
GAMH
误区二 只重方“症”对应 忽略病机实质
误区二
GAMH

“方证”:使用方剂的证据、依据凭证。

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
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

岳美中在《岳美中论医集》中说仲景《伤寒论》、
《金匮要略》:“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
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 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
误区一
GAMH

徐某,女,23岁,学生,初诊日期:2019年1月20日。 主诉:低热8天。患者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就诊于某医 院急诊科,给予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热势减退,呈低热状态,晨 起干呕明显,伴有咽痛、口干渴、饮水较多。他医予小柴胡颗粒治疗5天

后无效。

刻下症:低热,T 37.6℃,乏力,口干渴欲饮,咽痛,
GAMH
浅谈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
GAMH
误区一 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实质
误区一
GAMH

刘渡舟教授曾提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不
仅提高了辨证的有效率,而且也扩大了经方的使用范
围。

主证?兼证?
自己理解的方证及六经主证与患者的部分主证对比是 否吻合?

误区一
GAMH

李某,男性,23岁。主诉:低热3天。
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误区一
GAMH


若患者伴有口苦,则应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 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若血弱、气尽、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而入于半表 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就转变为少阳病了。血弱、气尽、精气不足可以表现为缓脉,加之外感表证不 解,亦可表现为浮脉,因此太阳少阳合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浮缓脉。
咳黄痰,晨起刷牙时干呕,无恶寒,口苦,二便调,
食纳不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误区一
GAMH

患者干呕、乏力、咽痛、纳呆、低热不退为
少阳病。

患者咽痛、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是邪陷 里证之阳明病。
误区一
GAMH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生石膏清解阳明里热,
又用生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利咽。
误区二
GAMH

曹颖甫师先生医案:

若华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
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
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

曹颖甫先生分析:该患者不类阳明腑实证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 气上循入脑之证也。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


若患者再伴有口干渴,则应辨为太阳少阳阳明 合病,可以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白虎汤或用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误区一
GAMH

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晨起口苦、干呕,故
笔者考虑还有少阳病,综合辨证为太阳少阳
合病,于是给该患者开了柴胡桂枝汤原方,3 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症状已消失,继服2剂, 口苦、汗出消失,无明显不适,病告痊愈《伤寒杂病论》只讲“方证”,不讲
“医理、病机”。

认为:用经方只要记住一些方药和其适应证就行了,不必学习其理论;

认为:经方不辨证,只要套用《伤寒杂病论》条文,什么方治什么病
“对号入座”就行了。

认为:把方证对应理解为辨析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与疾病表现出的症 状体征是否相对应而进行治疗的过程。
误区一
GAMH

痰气互结型的梅核气:“咽之不下,咳之不出” ,
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但如果忽略患者的其他症状,如咽痛、吐黄痰、口
干渴欲饮等阳明病,恶寒、汗出、低热等太阳病, 腹泻、腹痛、腹部怕冷等太阴病,而仅仅用半夏厚 朴汤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况,把握经 方的整体观念,予以随证加减治疗。
误区二
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处方:生川军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四钱 厚朴一钱。结果:
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