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鸿章

的评价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132班

小组成员:郑伟奇(1314200011)

郭羽鑫(1314200022)

邓信任(1314200109)

马壮鸿(1314200079)

目录

封面

目录

前言

详细调查报告分析

报告总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调查问卷

前言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如何,特做此调查。

二、调查范围

广州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本科生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4年5月

五、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为44份,其中大一40人,大二3人,大三0人,大四1人。理科15人,工科26人,文科3人。

六、调查内容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以及造成这些评价的原因。调查小组于5月于广州大学各大论坛和QQ群发放调查问卷。涉及13个问题,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以更真实的回答来反应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报告结合同学们的回答结果展现大学生对李鸿章此人的人士与看法,并从中展开一些必要的讨论,对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和理论依据

调查报告分析:

在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调查中可以总体得出,广大部分学生对李鸿章不太了解。

在调查中显示73%的调查对象对李鸿章本人有一定了解。27%的调查对象对李鸿章本人不太了解。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中国近代私人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在经济上与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财阀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在第四道题中有41%的调查者正确的选择了正确答案淮军。但是也有39%的调查人选

择了湘军,11%的调查者选择了滇军,9%的调查者选择了川军。经查证,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而湘军由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组建并率领,李鸿章曾经在湘军中担任幕僚并且作战勇猛。1856年(咸丰6年)9月,李鸿章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1858年(咸丰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滇军是旧中国军阀割据时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军阀势力。最初,以唐继尧为首的一些新军军官热衷于独裁专制、穷兵黩武。它们靠在反清反袁斗争中钻营,把云南新军变成一支控制滇政,称霸西南的军阀队伍。

第五题的结果显示,64%的调查者知道李鸿章是安徽人,也有27%的调查者认为李鸿章是广东人,还有9%的调查者认为李鸿章是云南人。据记载,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40年,中秀才入学。李鸿章出生安徽,在家乡征兵,所以自己的武装也顺理成章得叫淮军。

李鸿章签订过《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但是没有签订过《南京条约》,据记载《南京条约》(英语: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或《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因与外国战败而需要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的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与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国签订协议,废除一些透过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利,例如治外法权。《南京条约》的原件之一由英国政府保

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位于台北市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由于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占领了台湾。《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鸿章本人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作用,他是地主阶级劳务派。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