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检测项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检测项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检测项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

一、名称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

二、项目简介、临床意义及收费标准

T-SPOT.TB是一种记数单个结核特异的效应T细胞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方法,其灵敏高于ELISA方法。该检测通过检测受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而活化的效应T细胞来诊断结核感染。

该检测适用于所有具有结核潜伏感染风险或怀疑是结核病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治疗还是免疫状况,其诊断结核感染的敏感性为90%-95%,特异性为93%-100%。

对临床诊断或排除结核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收费标准:740元/人份,收费依据:混合淋巴细胞培养(W0309050020)(250元)×2次;干扰素测定(W0309060008)(120元)×2种抗原。

三、标本采取

1.静脉血:肝素锂(绿头管)抗凝管采集静脉血4ml,立即颠倒数次,充分混匀,

以免血液凝固。采血后向试管中注入血液时请缓慢进行,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细胞破坏影响检测结果。

2.脑脊液:无菌小瓶留取4ml以上,每毫升加125IU肝素(0.02ml)抗凝并立即混

匀。

3.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无菌密闭容器留取50ml以上,每100毫

升加2500IU(0.4ml)抗凝并立即混匀。

4.关节液:无菌小瓶留取4ml以上,每毫升加125IU肝素(0.02ml)抗凝并立即混

匀。

四、检测时间、报告时间

检测时间:每周二(节假日除外)进行检测,标本必须在上午9点前送达实验室。

报告时间:周三出报告。

五、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后4小时内必须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后如果超过4小时未送

检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2.检测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关节液,须同时送检静脉血。

3.冬季运送标本时注意保温,避免冷冻。

六、联系科室和电话

检验科微生物室(TeL:84205491)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他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如作为二类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执行。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还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企业应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试剂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1.主要生物原料 与产品质量最密切相关的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这类原料可用于包被酶标反应板、标记相关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中和反应用抗原或抗体、制备校准品(标准品)等。使用前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主要生物原料的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 (1)外观 肉眼观察,大部分生物原料为澄清均一的液体,不含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或颗粒;或者为白色粉末,不含其他颜色的杂质;特殊生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 真菌毒素的检测:黄曲霉毒素 B 1 、M 1 以及T-2 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DON ),二乙酰草镰刀菌烯醇(DAS ),玉米赤霉烯酮,赫曲霉毒素A ( OA )。 农药的检测:主要有除草剂与杀虫剂两大类,例如杀暝松( FN )、甲氟磷酸异已酶( SOMAN )、草不绿( Alachor)、西维因( Carbaryl )、多菌灵及克菌丹( Captan )等。 其他类的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河豚毒素,植物毒素如罌粟硷、吗啡、藻类毒素,苯并( a)芘,抗生素,激素类以及一些营养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如麸蛋白( Gliaclin ),酱油蛋白( Soy protein ),花生蛋白(Peanut protein ),牛乳清蛋白( Borine Whey Protein )等。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分析检测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使ELISA 方法将更趋完善。一方面为提高ELISA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的发展,将和ELISA 法互相结合,从而使食品卫生分析达到DNA分子结构水平,促使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1 放射免疫分析(RIA) 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精确、简便易行。它包括以标记抗原(Antigen,Ag)为特点的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和以标记抗体(Antibody,Ab)为特点的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前者以液相竞争结合法居多,既测大分子抗原又测小分子抗原;后者以固相法测大分子抗原为主。 最早建立的农药免疫法中,RIA占了很大比重,建立了狄氏剂、艾氏剂、2,4-D 和2,4,5-T、对硫磷和百草枯等农药的放射免疫法。但由于进行RIA需使用昂贵的计数器,存在放射性防护和废物处理等问题,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1982年后发表的农药免疫分析文章,主要是酶免疫分析法。 2 酶免疫法(EIA) 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是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酶免疫法的检测原理与放射免疫法类似,通过测定结合于固相的酶的活力来测定被测定物的量。用作标记物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酶标试剂制备容易、稳定、价廉。酶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接近放射免疫技术,而可借助于简单的仪器作定量测定,是目前农药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分析技术。 EIA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

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 (1)免疫酶技术 免疫酶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对底物显色反应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而成的免疫学技术。由于它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现已广泛用于筛选和鉴定单抗。 A、器材和试剂 a. 包被缓冲液: 碳酸盐缓冲液:取0.2mol/L Na2CO3 8ml,0.2mol/L NaHCO3 17ml混合,再加75ml蒸馏水,调PH至9.6。 Tris-HCl缓冲液(PH8.0,0.02mol/L):取0.1mol/L Tris 100ml,0.1mol/L HCl 58.4ml 混合,加蒸馏水至1000ml。 b. 洗涤缓冲液(PH7.2的PBS):KH2PO4 0.2g,KCl 0.2g,Na2HPO4&S226;12H2O 2.9g,NaCl 8.0g,Tween-20 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c. 稀释液和封闭液:牛血清白蛋白(BSA)0.1g,加洗涤液至100ml;或用洗涤液将小牛血清配成5-10%使用。 d. 酶反应终止液(2mol/L H2SO4):取蒸馏水178.3ml,滴加浓硫酸(98%)21.7ml。 e. 底物缓冲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取0.2mol/L Na2HPO4 25.7ml,0.1ml/L 柠檬酸24.3ml,再加50ml蒸馏水。柠檬酸溶液及配成的底物缓冲液不稳定,易形成沉淀,因此一次不宜配制过多。 f. 底物使用液: OPD底物使用液(测490nm的OD值):OPD 5mg,底物缓冲液10ml,3% H2O2 0.15ml。TMBS或TMB底物使用液(测450nm的OD值):TMBS或TMB(1mg/ml)1.0ml,底物缓冲液10ml,1% H2O2 25ul。 ABTS底物使用液(测410nm的OD值):ABTS 0.5mg,底物缓冲液1ml,3% H2O2 2ul。 g. 抗体对照:以骨髓瘤细胞培养上清作为阴性对照,以免疫鼠血清作为阳性血清。 h. 抗原:可溶性抗原:尽量纯化,以获得高特异性。 病毒感染的传代细胞或全菌抗原。 淋巴细胞等悬液。 i. 酶标抗鼠抗体或酶标SPA或其他类似试剂。

(仅供参考)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T-SPOT.TB) 一、背景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00,000新增的结核病例。据此估计,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已被结核杆菌感染并成为潜在的或活动性结核患者。亚洲结核发病率约占世界结核病发病率的70%,我国结核发病率则位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估计,我国活动性结核患者约有450万人,占全球结核患者总数的1/4,其中痰菌阳性的结核患者约有200万人,痰涂片阳性的结核患者约150万人。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由于卡介苗的使用,现在结核病的发病率比过去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与贫困,难民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核及其它分枝杆菌所致的感染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如何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核病,有效的控制结核病的继续蔓延,已经成为我们首要重视的问题。然而,目前结核诊断的标准仍局限于临床检查结核细菌培养和涂片直接镜检再辅以X线检查和结核菌素皮肤测试观察。这些方法均依赖于病人的临床症状,不能达到早期检测潜在结核感染的目的。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试剂用于肺结核和肺外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独特优势: (1)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不受环境分枝杆菌感染和卡介苗(BCG)接种影响 (3)基本不受机体免疫抑制影响,适用于HIV感染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人群 (4)简单的实验室血液检查,24小时快速报告结果 二、产品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试剂盒(T-SPOT.TB)为英国Oxford Immunotec公司生产,应用的方法学为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产品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如下。 这类反应统称为γ干扰素释放试验(γ Interferon Release Assay, IGRA),目前已经列入美国、欧洲等地结核病诊疗指南,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 2.2 产品的检测方法 2.2.2 检测过程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生工121 徐娜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它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特别是在食品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应用极为广泛。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三点:第一、抗原或抗体能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仍具有其免役活性;第二、抗体或抗原与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仍保持免疫活性和酶的活性;第三,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结合的酶仍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而颜色的深浅可定量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法在医药、食品加工业、农牧渔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乙型肝炎、莱姆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定量检测内毒素,HIV抗体初筛,SARS 病毒的快速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残留农药,微生物及其其它成分;检测香蕉有关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禽脑脊髓抗体等。 一、医学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中,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为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早期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敏感性强的试验基础。 1、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检测: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一直受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室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更因为试剂盒的推出而得到广泛开展。上述各种肝炎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绝大部分都是酶联免疫分析法。 2、简化莱姆病的诊断:由于在作出博氏疏螺旋体感染诊断前要进行双重测试,因此莱姆病的测试可能花费很长时间。采用由关键的疏螺旋体抗原决定簇构成的重组蛋白开发出一种新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该测试比最常用的商业全细胞酶联免疫测定法特异,而敏感性相同,并且在20分钟就会产生结果。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为一多发病,病情严重。目前对此病的策略是尽早的确诊并迅速积极的治疗。约有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患者,在初诊时心电图并不显示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异常,无Q波。心肌坏死时释放出的Mb可直接快速血液循环。Mb是最早出现的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但它在血中滞留时间短。为此,刘宏伟等研制出只需30分钟的酶联免疫快速法,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提供了依据。 4、定量检测内毒素:临床上,细菌感染的患者常发生内毒素血症,死亡率高达20%——30%,检测标本中的LPS对早期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用优化后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S敏感性为50ng/L,特异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仪器比浊法和试验定性法。此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的诊断参考。 5、快速检测SARS病毒:SARS病毒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快,传染性强。2003年4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 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检测食品中的毒素:采用辣根过氧化氢酶标记高亲和力的黄曲霉素B1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快速筛选法。该法检测B1抗体的线性范围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检测项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 一、名称 结核感染T细胞(T-SPOT.TB) 二、项目简介、临床意义及收费标准 T-SPOT.TB是一种记数单个结核特异的效应T细胞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方法,其灵敏高于ELISA方法。该检测通过检测受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而活化的效应T细胞来诊断结核感染。 该检测适用于所有具有结核潜伏感染风险或怀疑是结核病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治疗还是免疫状况,其诊断结核感染的敏感性为90%-95%,特异性为93%-100%。 对临床诊断或排除结核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收费标准:740元/人份,收费依据:混合淋巴细胞培养(W0309050020)(250元)×2次;干扰素测定(W0309060008)(120元)×2种抗原。 三、标本采取 1.静脉血:肝素锂(绿头管)抗凝管采集静脉血4ml,立即颠倒数次,充分混匀, 以免血液凝固。采血后向试管中注入血液时请缓慢进行,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细胞破坏影响检测结果。 2.脑脊液:无菌小瓶留取4ml以上,每毫升加125IU肝素(0.02ml)抗凝并立即混 匀。 3.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无菌密闭容器留取50ml以上,每100毫 升加2500IU(0.4ml)抗凝并立即混匀。 4.关节液:无菌小瓶留取4ml以上,每毫升加125IU肝素(0.02ml)抗凝并立即混 匀。 四、检测时间、报告时间 检测时间:每周二(节假日除外)进行检测,标本必须在上午9点前送达实验室。 报告时间:周三出报告。 五、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后4小时内必须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后如果超过4小时未送 检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2.检测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关节液,须同时送检静脉血。 3.冬季运送标本时注意保温,避免冷冻。 六、联系科室和电话 检验科微生物室(TeL:84205491)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方法 导语:我们都晓得结核方面的疾病是会传染的,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的话,就会将疾病通过痰传染给其他人,这显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核感染 我们都晓得结核方面的疾病是会传染的,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的话,就会将疾病通过痰传染给其他人,这显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核感染的疾病是需要通过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很多人对这个检测还不是很了解,下面来听听结核疾病方面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现有结核病患者499万,传染性患者72万,在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占据前两名的位置。在1979年、1984-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5次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结核病的发病呈下降趋势,但近20年来我国的结核病患病率下降缓慢,2000年到2010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纳入规范治疗管理的结核病患者治愈率达到80%以上,而结核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现率低。 目前以用于肺结核检查方法包括涂片抗酸染色、MTB培养、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技术、血清抗体检测、结合菌素实验,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但都具有一定方法局限性。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技术是结核病诊断的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结核感染者体内存在特异的效应T 淋巴细胞,经体外全血培养,通过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重组抗原刺激感染者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并释放λ-干扰素(IFN-λ),通过检测IFN-λ水平,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该方法特异性好,不受卡介苗接种和环境分枝杆菌的影响;同时灵敏度高,在免疫力低下/受抑制人群中有很高的检出率。该方法的局限性在

抗链球菌溶血素“O”IgG 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产品技术要求limi

抗链球菌溶血素“O”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IgG/IgM抗体水平。 1. 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 产品规格 48人份/盒 1.2 组成及成分 表1. 抗链球菌溶血素“O”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组成成分

2.性能指标 2.1 外观 2.1.1 试剂盒各组份齐全、完整。标识应清晰、易识别。液体试剂透明、无渗漏、无沉淀或絮状悬浮物。 2.1.2 抗原包被板包装袋应密封性好,无破损、无漏气现象。 2.2 净含量 各液体组份的净含量不少于标示值。 2.3 临界值 2.3.1 对ASO IgG临界值阳性参考品(A值为0.35)检测,检测次数≥20,结果的阳性率应≥95%。 2.3.2 对ASO IgG临界值阴性参考品(A值为0.15)检测,检测次数≥20,结果的阴性率应≥95%。 2.3.3 对ASO IgM临界值阳性参考品(A值为0.35)检测,检测次数≥20,结果的阳性率应≥95%。 2.3.4 对ASO IgM临界值阴性参考品(A值为0.15)检测,检测次数≥20,结果的阴性率应≥95%。

2.4 S/CO值重复性 2.4.1 对ASO IgG重复性参考品(A值为0.60)检测20次,变异系数CV≤15%。 2.4.2 对ASO IgM重复性参考品(A值为0.60)检测20次,变异系数CV≤15%。 2.5 批间差 抽取三个批次的试剂盒,每个批次80人份,按2.3项临界值的要求检测,各浓度反应结果应一致。 2.6 效期稳定性 试剂盒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至有效期末或超过有效期二周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2.3、2.4项的要求。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的系统分析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的系统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方法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快速诊断潜伏结核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和其他方式收集文献。用Meta-Disc软件计算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性和ROC曲线等评价T细胞斑点试验的诊断正确性。结果终纳入6篇文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检测潜伏结核时,均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低,且存在异质性。合并灵敏度=93.9% [95% CI(90.9%-96.2%)],合并特异性=合并SPE为66.2% [95% CI(62.4%-69.8%)],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8。结论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差,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潜伏结核;分枝杆菌;诊断;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系统分析 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只有小部分可引起急性疾病过程,大部分则由于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阻止疾病的发展而成为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1]。控制结核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筛查出潜在性结核感染者并进行预防性治疗。有鉴于此,近年来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免疫斑点(enzyme link immunospot,ELISPOT)试验的理论基础是当结核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遭遇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时,可在体内产生体外抗原诱导的干扰素-γ(INF-γ)[3]。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ELISPOT检测分泌INF-γ的研究,但各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ELISPOT在潜伏结核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潜伏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阴性;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金标准;检测早期分泌抗原-6(early-secreted antigenic target 6,ESAT-6)的ELISPOT试验。 1.2 排除标准纳入对象合并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如HIV/AIDS;病例数<30例的研究;未设对照组的研究;结果中没有报告且通过计算不能得到四格表原始数据的研究。 1.3 文献检索及资料收集 1.3.1 检索词tuberculosis, lat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terferon-gamma, ELISPOT, T-cell response, ESAT6, interferon gamma assa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结核,潜伏,结核分枝杆菌,干扰素-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细胞应答,早期分泌抗原-6,干扰素-γ释放试验,敏感性,特异性。 1.3.2 检索策略参考《The Bayes Library of Diagnostic Studies and Reviews》制定检索策略,检索词分目标疾病和诊断准确性指标两大部分,并根据具体数据库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摘要:介绍了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的发展历程,检测原理及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免疫检测技术 随着酶免疫分析技术在医学及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体外检测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时, 以往人们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体液中游离的细胞因子(CK) 或抗体, 但由于游离的循环抗体或CK 半衰期不同, 使之在体液中不断地被代谢或与靶器官结合, 而不能确切地反应体内抗体及CK 水平。80 年代中期, Sedgw ick、Ho lt 和Czerk in sky 等根据ELISA 技术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CK 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 技术, 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目前正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对探索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ELISPOT技术的发展史 1.1溶血空斑技术.80 年代初用于检测抗体形成细胞, 是对细胞免疫学的重要方法学贡献, 可从单细胞水平研究抗体的产生。但该方法不够灵敏。另外, 许多抗原决定簇与红细胞表面耦联困难, 使该方法应用受到限制。 1.2细胞ELISA.以酶标记物取代放射标记定量细胞表面分子, 因微量板内有细胞的存在将会产生较高背景。另外, 细胞需固定于平板上, 也会引起非特异性结合, 产生假阳性结果。固定还会引起一些细胞表面抗原的破坏而影响检测的敏感性。 1.3ELISPOT.由于上述原因, 1983 年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瑞典和奥地利同时报道了另一抗体分泌细胞的检测技术, 即ELISPOT。1988 年, 首次用该方法检测CK IFN-γ分泌细胞, 目前已多用此方法检测CK, 其技术方法亦在逐步更新。多年来作者实验室已用该方法检测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的CK 分泌细胞, 共计数百例, 并发表论著数篇, 总结了一些方法学方面的经验。 2. ELISPOT技术的基本原理 2.2ELISPOT 检测原理.在细胞受到刺激后局部产生CK,该CK被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捕获。洗去分泌细胞后,被捕获的CK与生物素(Biotin) 标记的二抗结合,然后再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 AKP) 或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 HRP) 标记的链亲和素结合。经底物,如BCIP/ NBT孵育后, 在PVDF 孔板出现有色的斑点即表明细胞产生了CK。通过显微镜或ELISPOT 酶联斑点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分析即可获得结果。 2.2ELISPOT技术原理.ELISPOT的技术原理与ELISA 基本相似,即通过生物酶高催化效率放大反应效果,进而达到很高的敏感度,便于检测微量的抗原或抗体。其实验设计是在96 微孔培养板的底部披覆PVDF 薄膜,包被经特殊挑选的、无毒性(不含Sodium azide、内毒素Endotoxin) 的单克隆抗体。然后洗脱未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封闭。随后将经适当分离处理后的细胞(如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2clear cell ,PBMC) ) 分配到微孔上,用适当的抗原刺激,并将96孔板放置于温箱中过夜培养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记忆型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数小时开始分泌CK,此时局部(紧靠分泌细胞的周围) 分泌出的CK会被PVDF 薄膜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捕获。洗去微孔中的细胞和未结合的组分之后,被捕获的CK进一步使用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检测抗体来标志。然后将未结合的酶洗除,再以AKP 或HRP 标记的链亲和素与之作用,并加入底物(如BCIP/ NBT) 使其呈色,有反应作用的细胞会留下大小染色的斑点。斑点多少可以在ELISPOT读数系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 解读 重庆斯德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再生医学与健康技术研究院

2018 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ison) 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Tasuku Honjo) 因为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作出的贡献,荣获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艾利森发现阻断CTLA-4 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 细胞,激活的 T 细胞会重新攻击癌细胞。 本庶佑首先鉴定PD-1 为活化 T 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 PD-1 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201 3 年被《 Science 》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2011 年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Be utler) 、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Hoffmann) 和加拿大生 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 三名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 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从而分享年 度诺贝尔医学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关键受体蛋白质, 称为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 , TLR )。 拉尔夫·斯坦曼在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个发现 DC(树突状细胞 )。D C 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T 细胞能力,在获得性免疫启动中发挥重要的“信使”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制 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 侵的病原体。

〉〉〉安全防御系统 居家地点不同,保护住家安全的方法就不同。有些公寓有看门卫,有些房子建有栅栏,如果你有城堡,就需要配备一条护城河和一支弓箭部队,或者你可以选择其他一些特殊的家庭防御装置,比如安装锁、电子安全系统,养一只狗。 无论你选择的防御方法是什么,输入通行密码也好,用链条拴门也罢,还是要那种看门护院狗,其中的原因都在于你想要一个的安全 系统来保护你家里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从相册、立体声音响设备到传 家宝以及孩子们。 你的身体内也有自己的安全体系来抵御入侵者。皮肤和骨骼能在车祸中或是遇到打偏的高尔夫球时保护体内器官,头发保护头皮不受 紫外线侵害,眼睑保护眼球以防伸向眼睛的指头,但是你体内最重要 的安全系统是一个隐形的系统,你无法感觉或是看见它,而它却承担着抵御入侵病原体和帮助你康复的重任,这个系统就是人体的防御系统。 〉〉〉人体防线 人体有三道防线构成的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黏膜、黏膜分泌物、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构成。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

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 (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ELISA法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不仅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查,而且由于一天之内可以检查几百甚至上千份标本,因此,也适合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法不仅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e l i s 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报批稿)2010-11-09 01:27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 质量控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报批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申请人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研究资料的准备,并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第三类体外诊断 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它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如作为二类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执行。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还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企业应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试剂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1.主要生物原料

酶联免疫检测实验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酶联免疫检测实验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一、基本原理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 IgG 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 1966 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二、主要的检测模式 ELISA 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 3 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一)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图 15-4)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图 15-4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示意图 (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的物质。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正相关。 (4)加底物:夹心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根据同样原理,将大分子抗原分别制备固相抗原和酶标抗原结合物,即可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标本中的抗体。 (二)双位点一步法 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时,如应用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则在测定时可使标本的加入和酶标抗体的加入两步并作一步(图15-5)。这种双位点一步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如应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测定抗原的 ELISA 提高到新水平。 图 15-5 双位点一步法示意图

免疫检测点介绍

(一)免疫检测点简介 “免疫检验点”,为抑制受体和抑制信号通路,这些“检验点”在正常情况下能抑制T 细胞的功能,同时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 PD-1 、PD-L1、CTLA-4、B 和T 细胞衰减器(B and T cellattenuator,BTLA)、T 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Tim-3 等分子均属于“检验点”分子,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它们通过控制胞外以及胞内信号来控制细胞周期进程。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NK细胞及 B细胞上的免疫抑制检验点分子。目前已知的唯一配体是MHC-II分子。 NK细胞表面存在杀伤抑制受体(KIRs,可抑制N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可能会被诱导表达,从而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功能。因此,KIRs也被认为是免疫抑制检验点,通过阻断其信号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肿瘤的功能[53]。目前已有针对KIRs单抗进入临床实验(lirilumab单抗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已进入I期临床实验)很多免疫抑制检验点在肿瘤细胞中与PD-1/PD-L1共表达,另一方面,免疫抑制检验点的联合阻断中可供选择的目标增多有利于筛选出最佳组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临床常用的检测点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h-1,PD-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表达在T细胞表面,同属于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在免疫系统

中扮演着类似“刹车”的角色。 CTLA的配体(即CD80和CD86)只表达在抗原递呈细胞上,而非肿瘤细胞表面,因此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发生在次级免疫器官(淋巴结)内,而不是肿瘤微环境中。同时CTLA-4主要表达在CD4+ T细胞而非CD8+ T细胞,CTLA-4单抗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CD4+ T细胞间接促进CD8+ T细胞的功能。 不同于CTLA-4的是,PD-1的配体PD-L1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均有表达,而不是在抗原递呈细胞上,因此PD-1/PD-L1抑制T细胞活化主要在肿瘤微环境中[5-7]。目前,在肺癌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有抗PD-1(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PD-L1单抗(MPDL3280A和MEDI-4736)。 PD-L1仍然是现阶段PD-1/PD–L1类药物最有前景的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在黑色素瘤相关研究中发现,抗PD-1抗体的疗效要好于抗CTLA-4抗体。在NSCLC,CTLA-4抗体单药治疗鲜有疗效,而PD-1/PD-L1阻断剂的单药均表现出肿瘤活性。 PD-1有两个配体,PD-L1和PD-L2;PD-L1有两个受体PD-1和CD80(B7.1)。所以,尽管抗PD-1抗体和抗PD-L1抗体都作用于PD-1/PD-L1信号轴,但阻断PD-1并不等同于阻断PD-L1。抗PD-1抗体能阻断PD-1与PD-L1、PD-L2结合,却不能阻断PD-L1与CD80相互作用,而抗PD-L1抗体能阻断PD-L1与PD-1、CD80结合,却不能阻断PD-1与PD-L2的结合。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 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项目14: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目的要求】 1、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方法 2、了解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实验内容】 一、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原理】 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包括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二类。小吞噬细胞一般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则是存在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 病原微生物、红细胞等异物侵入机体或在体外与吞噬细胞接触,吞噬细胞即进行吞噬。取细胞作涂片,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可估计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与抗肿瘤免疫也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也可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实验动物与试剂】 1、实验动物:小白鼠 2、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5%无菌可溶性淀粉溶液、瑞氏染液、白色葡萄球菌培养物 3、实验器材:无菌注射器、吸管、载玻片、解剖器械、显微镜等。 【方法】 1、试验前3天,小鼠腹腔注射5%无菌可溶性淀粉溶液1ml。 2、试验当天,小鼠腹腔注射1mL白色葡萄球菌悬液。 3、注射后30min,断颈处死小鼠,仰位固定小鼠,正中剪开腹部皮肤,吸出腹腔液制定涂片,自然干燥后瑞氏染液染色。 4、瑞氏染液染色:在涂片上滴3~5滴瑞氏甲液,30~60sec后,滴加瑞氏乙液,并用洗耳球吹数下,将乙液与甲液充分混均,5~10min后,水洗,干燥,镜检. 5、镜检:低倍对光,用油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 【结果观察】 1、吞噬细胞吞噬现象镜下观:如染色结果正确,可见细胞核及被吞噬的细菌染成紫色,而白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2、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1)吞噬百分率:观察100个吞噬细胞,计数被吞噬百分率以表示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