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期末串讲总结

考试内容:文学史+作品选(曹植、曹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PS:几分,仅看目录,诗赋文综合)

考试题型:①填空题(10×1分);②多项选择题(5×2分);③名词解释(4×4分);④简答题(注意审题,4选3,3×10分);⑤论述题(2选1,共34分,无标答,灵活发挥,须扣题,尽量多写)。

串讲内容:

第一章秦汉散文

1、秦代散文

(1)《吕氏春秋》(吕不韦)。

(2)李斯(《谏逐客书》)。

2、两汉散文的分期:

(1)第一阶段:西汉前期(汉初至宣帝年间)。

西汉前期散文:

(一)陆贾《新语》

(二)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

(三)晁错《论贵粟疏》

(四)《淮南子》

(五)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六)董仲舒《春秋繁露》(2)第二阶段: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成帝至章帝年间)。

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散文:

(一)刘向《新序》

(二)扬雄《解嘲》

(三)桓谭《新论》

(四)王充《论衡》

(五)赵晔《吴越春秋》

(六)《越绝书》

(七)马第伯《封禅仪记》

(3)第三阶段:东汉后期(和帝至汉末)。

东汉后期散文:

(一)王符《潜夫论》

(二)仲长统《昌言》

3、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王充《论衡》

(2)王符《潜夫论》

(3)仲长统《昌言》

第二章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哲学上对他的影响:

(1)司马谈的影响:

司马谈立志重振家学,不得不一切从零开始,他勤奋学习。《太史公自序》在“谈为太史公”后接着说:“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它是一篇阐明构建司马氏“一家之言”的历史哲学论文。

《要旨》总括百家学说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

把当时独尊的“儒术”与罢黜的“百家”等列,论长道短,又独尊了道家,在正统思想家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所以受到东汉班彪、班固父子的强烈批评。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思想存在差异。司马谈崇道,司马迁尊儒。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各别思想倾向罢了,而并非两个思想体系的对立。因为司马谈并不是纯道学者,司马迁也不是纯儒学者。两人志趣,是自成一家。

(3)《论六家要旨》对司马迁的影响:

辩证法思想。《要旨》将各家短长一一指出,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司马迁论述历史人物和事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以成败论英雄,得益于《要旨》的辩证思想。

兼收并蓄。在儒道互绌激烈斗争的时代,司马谈兼收并蓄,表现出一个先进思想家的博大胸怀。司马迁继承了这一家学传统,提出“六艺于治一也”的论点,完成了包容百科知识的《史记》,毫无疑义得益于司马谈的方略教导。

2、《史记》的艺术成就:

(1)坚持“实录”,率笔直书,以真见长。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根据描写人物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分别使用。

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项羽的主要性格是勇武过人,率直磊落,刚愎自用,残酷暴烈。《项羽本纪》重点写他一生中的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项羽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

(3)人物描写注重细节,避免平铺直叙。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有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音绰)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4)人物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类型化和个性化相统一。

注重把握人物的类型特征,如张良与陈平、苏秦与张仪合写。

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便同一类型也各具面貌。善于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5)善于在人物的客观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爱憎感情,表现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在叙事中抒情。

两种手法:①让形象说话;②于叙事中寓褒贬。

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

第三章班固和《汉书》

1、《汉书》的成书:

从班固奉诏在兰台撰写《汉书》(班固在其父班彪所撰后传的基础上),至章帝建初七年大体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班固死时,《汉书》还剩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其中八表由其妹班昭续成,而《天文志》由马续补写而成。(知道经四人之手)

班彪的正统儒家思想和他续补《史记》的六十五篇后传,对班固的思想及其《汉书》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章※汉赋

1、汉赋的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

骚体赋:贾谊(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汉大赋: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名词解释:骚体赋。

汉初的赋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骚体赋。其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接近。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形式上与楚辞无大差别,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接近于诗歌。(2)兴盛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