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血液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是存在于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将体内必须的各种养料激素很氧气运输到各个器官,同时将机体内不需要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输到排泄器官2缓冲功能:血液中有多对缓存物质,可以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或碱性物质3参与体温维持:血液中的水比热较大,可以吸收大量味道而本身温度升高不多4免疫防御功能“能抵御入侵机体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的物质侵袭5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血液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二者之间的一层白色的是白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为血细胞比容。
血液黏滞性过高可以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器官供应。
血浆渗透压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
主要来自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与组织液晶体渗透压相等,又由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蛋白不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血管内外的胶体渗透压不等,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吸收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平衡。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可以导致水潴留与组织液间隙形成水肿。
红细胞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增高时,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反之,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高时,红细胞沉降速率减慢。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一些坏死的病原体及其他异物。
溶酶体。
可以分解已杀死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结缔组织或粘膜上皮时成为肥大细胞。
肝素组织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以引起平滑肌收缩。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入干脾肺和淋巴等组织,此时体积增大,细胞内的溶酶体和线粒体增多,发育为巨噬细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红蛋白和氧气运输
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氧气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奇迹
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每个亚 单位都能与一个氧气分子结合。
小氧搬运工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 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细胞。
血型和输血
揭示血型的奥秘,了解不同血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输血的原则。
控制失调
高血压和低血压可能导致身体 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血液疾病和常见病症
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和病症,如贫血、血栓、白血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贫血
贫血可导致疲劳、无力和头晕等 症状,日常饮食及时补充铁和维 生素B12。
血栓
了解血栓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活 动、穿着弹力袜和合理的饮食。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血液
本章将深入讨论人体的血液系统,包括血液的定义和功能,其成分和重要组 成物质如血红蛋白和氧气的运输,以及血型、输血和常见的血液疾病。
血液的定义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液体之一。
液体生命
血液起着运输氧气、养分和废物的关键作用,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血管网络
2
血管网覆盖全身,将养分、氧气和废物
传输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3
循环调节
神经系统和激素协调控制血压和血液分 配,保持身体平衡。
血压和循环调节
揭示血压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如何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压稳定。
血压基础
血液在血管中施加的压力,用 于推动血液循环。血压由舒张 压和收缩压表示。
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激素通过调节心脏 收缩力和血管收缩程度来维持 血压稳定。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基本组成 (一)组成:血浆+血细胞 组成:血浆+ 血量(blood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 总和。 8%,体重为60kg的人 血量约5L 体重为60kg的人, 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内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功能 物质和 等 缓冲功能: 2)缓冲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理化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 蛋白质、离子) 值、糖、蛋白质、离子),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一)形态 结构和数量 形态,结构和数量 形态
血小板
我国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我国健康成人 血小板数量约为10万-30万/ 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二)血小板的功能 二 血小板的功能
1 生理特性
(1) 黏附
(2)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 、肾上腺素、 、 组胺等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0.85%NaCI溶液),高 溶液),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 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 低渗溶液。 低渗溶液。 临床上将以0.45 0.45临床上将以0.45-0.3% 的氯化钠溶液为正常 人红细胞的脆性。 人红细胞的脆性。 衰老RBC>刚成熟RBC RBC>刚成熟RBC;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类型
Rh阴性:RBC上无Rh(D)抗原
49
2.特点 (1)没有天然抗体 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只有Rh阴
性接受Rh阳性血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
Rh抗体。 (2)抗体可通过胎盘
50
三、输血原则
(一)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
(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 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同 (三)交叉配血实验
20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血液凝固 3.促进生理性止血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过程(成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红细胞) 2.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存120天;1%更新) 3.红细胞的破坏(破裂的红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吞噬;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
外源性 :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
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33
5.凝血因子缺乏将导致凝血障碍
钙离子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VIII 、IX缺乏——甲型、乙型血友病
Vk缺乏——可导致Ⅱ、Ⅶ、Ⅸ、Ⅹ合 成障碍 将血液分别置于放有棉絮和涂有石蜡 油的两支试管中,哪支试管内的血液凝固 更快?为什么?
13
正常值:0.45% 正常值=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14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正常血浆中下沉缓慢,说明 它在血浆中有相当大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
人教版教学课件08 第05章 血液
Ⅸ
Ⅹ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 性凝血机制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 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Ⅺ
Ⅻ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活 纤维蛋白溶解酶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 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XIII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病 thromboplastin 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component,PTC)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2.密度:1.050~1.060,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 血浆成分有关。 3.粘滞性: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通常是水的 3.5~5.5倍。 4.红细胞沉降率(ESR):健康男性为2~8mm/h; 女性为2~10mm/h。
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分:91~92%
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6.2~7.9%): 尿素、尿酸、肌酸、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肌酐、氨基酸、多肽、 (NPN):(0.1%) 氨、胆红素等 不含氮化合 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 物(0.75%):
(二)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 为~。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 名,共有12种,编号为凝血因子Ⅰ~ⅩⅢ(其中 有两个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
除Ca2+(因子IV )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 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 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 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某因子被活 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 Inactive 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 Ⅺa( FⅪa)。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液粘稠度过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液粘稠度 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或贫血。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定义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 分平衡和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渗透压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物质和血浆蛋白共同维持。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 对血浆渗透压有较大贡献,而血浆蛋白则通过水合作用对渗透压进行调节。
THANKS
感谢观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 •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01
血液的组成
血浆
01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血液总量的50%-60%。
02
血浆中含有无机盐、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具有
维持内环境稳态、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功能。
03
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占血液总量的30%-4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 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身体各部位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物质。
维持水分平衡
血液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可 以感知水分变化,通过调 节肾脏排尿来维持水分平 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抵抗感染
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 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 止感染。
免疫反应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细胞因子等物质,参与免疫反 应,对抗外来抗原的入侵。
0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颜色和比重
第5章血液y
血浆的化学成分
1、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 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 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 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2、血浆的酸碱平衡:正常人血浆的pH 为7.35—7.45 ,平均为7.45。
血浆是血液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有黏性的透明液体。
包括水(91%)、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 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其功能为: ①运载血细胞、血小板、营养物质和机体代谢物; ②所含补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③运输各种激素,参与机体体液调节; ④所含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参与血凝;运输无机盐
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生理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细胞内液﹙占总量的2/3﹚
体液
细胞外液﹙占总量的1/3﹚
血管内(1/5):血浆 细胞外液
血管外(4/5):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与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 的总和。
2. 功 能 : 特殊颗 粒含血小板因子 Ⅳ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 子 (PDGF)等,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钙离子等,参与止血和凝血,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3.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4.寿命:7-14天。 5.正常值:15万-45万/微升血液
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
四、免疫系统
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约1.3 mmol/L
血液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其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及血细胞 的正常形态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
血管
血液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其相对稳定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血液
(三)血浆的粘滞性(与纯水比较)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表现出粘滞性。通常以血浆或血液与纯水比较的相对 粘滞性作为他们的粘滞性。 ◆血浆的粘滞性在1.6~2.4之间。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浓度,这些物质浓 度越高粘滞性越大。 ◆血液的粘滞性在4~5之间。 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很多,摩擦力增强 所致。全血粘滞性的高低与红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血液粘滞性过高可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还可影响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
(一)血浆蛋白质(7~9%)
–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 球蛋白:α、β、γ三种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 • •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γ为免疫蛋白) 纤维蛋白原:约2~4g/L(参与血液凝固) A/G比值:1.5~2.5/L α和β球蛋白均由肝脏合成,参与脂类的运输。γ球蛋白是淋 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注射球蛋白)。
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占 成人体重的60%)。 体液的组成及含量
(体液的2/3) 20%
(内环境)
(体液的1/3)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自稳态
概念: 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 在相对平衡状态。
(四)非蛋白氮
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统称非 蛋白氮。主要是尿素,此外还有尿酸、肌酐、 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其中氨基酸 和多肽是营养物质,可参加各种组织蛋白质 的合成。其余的物质多为机体代谢的产物 (废物),大部分经血液带到肾脏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 因子,加速凝血。 (3)应用促凝剂:
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 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以加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
延缓凝血:
(1)除钙剂: 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 合物→血Ca2+↓; 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 草酸钙→血Ca2+↓。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概述: 1、血型的发现:
嗜碱性粒细胞 44 (<1)
单核细胞
456 (7)
淋巴细胞
2185 (31)
白细胞
7000
范围 1712~7588
0~397 0~112 66~846 1029~3341 2800~11200
寿命 6h-数天 8-12天 数小时-数天
数月 数小时-数年
变异: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
如: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 妊娠、分娩WBC数↑。
失血
一次性失血占血液总量的: 10%不影响健康 20%影响健康 30%危急生命
三、血液的主要机能:
1、运输机能: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激素、
抗原、抗体、代谢废物等。
2、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缓冲” 作用。
3、保护机能:
白细胞等具有免疫吞噬及免疫防御作用。
外源性激活途径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
• • • •
凝血因子分布
内••源•••性凝血
全在血中
外源性凝血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
凝血过程的特点:
1.正反馈,一旦触发连续不断,迅速完成; 2.钙离子在多个环节起促凝血作用; 3.各步骤紧密联系,任一环节受阻则发生凝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机能
(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功能
• 1.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构成,维持 血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 2.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调节毛 细血管内水分的分布和交换,维持正常的 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 常用的有0.9%的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 液。
第三节 血 细 胞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 450-550万个/mm3 女 380-460万个/mm3
2、功能: 运输O2、CO2
3、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 - 50% 女:37% - 48%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4、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机体防卫机制。
淋巴细胞
T细胞: ①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 15-45万个/mm3
功能: 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
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 理止血。 出血时间:
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 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 为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
活动的先决条件。
二、血液的组成:
(一)成分:
(二)血量
定义: 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
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
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 80ml。
中性粒细胞:
① 吞噬、杀灭细菌。 ②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嗜碱性粒细胞:
① 释放肝素
激活血脂分解
② 释放组织胺
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
①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②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
血功能障碍。
血清:
血清中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 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 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纤维蛋白原
血浆 有
血清 无
其他凝血因子
有
部分减少或无
血小板释放物
无
有
血浆与血清是否都可以发生凝固?
血浆? 血清?
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加速凝血:
(1)加钙: 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
第五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
浆
第三节 血 细 胞
第四节 血 液 凝 固
第五节 血 型 与 输 血
第一节 概 述
血液: 是一种流体,充满于心血管
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 环流动。
一、体液、内环境和稳态:
细胞内液:2/3
体液
(约占体重的 细胞外液:1/3 60%-70%)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脑脊液
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婴儿约14-20g, 成年男性约13-18g, 成年女性约11-14g。
平均寿命:120天 生成原料:铁、AA、蛋白质等
促成熟因子:内因子、VitB12、叶酸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均数
%
中性粒细胞 415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65
(59) (2)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编号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同义名
编号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Ⅷ
凝血酶原
因子Ⅸ
组织凝血活素 因子Ⅹ
Ca2+
因子Ⅺ
前加速素
因子Ⅻ
前转变素
因子ⅩⅢ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斯图亚特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2、凝血过程:
内源性激活途径
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 的状态。
正常出血时间为1-4分钟。
生理止血的过程:
血小板血血止管管血挛破栓缩损的形成
二、血液凝固:
血纤小维板蛋血血止白管管血凝挛破栓块缩损的形成
(一)凝血的过程
1、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 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 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