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目的观察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标签:痛泻要方;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1],是一种慢性的,易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13年8~2015年2月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綜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64岁,平均(37.8±
2.7)岁,病程1~14年,平均(7.3±4.6)年。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61岁,平均(36.8±2.9)岁,病程1~13年,平均(7.4±4.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2]:①腹痛经排便后减轻,或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②腹胀、稀便或水样便,多带粘液,无脓血症状,每天排便>3次,可伴排便急迫感和失眠、心悸、焦虑等植物神经功能了紊乱症状,结肠区压痛(﹢);③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沉,甲状腺功能测定,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④随诊仍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
1.3方法治疗组:痛泻要方加减,组成: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随证加减,久泻不止者,加乌梅10 g、诃子10 g,挟食滞者加神曲15 g、山楂10 g、麦芽10 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10 g,便秘者去茯苓、白术,加大黄6 g,枳实10 g,厚扑15 g。用法: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 g 3次/d口服,腹泻者加蒙脱石散,3 g/次,3次/d口服,便秘者加聚乙二醇4000散10 g,3次/d,口服。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规律,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两组患者均以4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3%。对
照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典型病例
病案1:李某,女,48岁,教师。因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反复发作近3年,加重5 d,于2014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诉平素体弱,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完谷不化,纳食欠佳,食后感腹部不适感,稍进油腻食物,则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加重,精神欠佳,头晕、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木香顺气丸等药物无效,经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等相关检查后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辩证:脾虚湿阻。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处方:炒白术30 g、白芍20 g、茯苓15 g、甘草10 g、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10 g,防风12 g、陈皮15 g,1剂/d,水煎分2次服,4 w为1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腹痛及黏液便消失,大便成形,食欲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病案2:王某,女,63岁,退休。因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近1年,于2014年5月30号就诊,患者性情急躁,每与人争执后感情志不畅后常出现腹痛腹泻加重,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辩证:肝郁脾虚。治则:抑肝扶脾,祛湿止泻。处方: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用1 w后腹痛腹泻明显好转,4 w后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成形,精神状态及食欲明显好转。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食物不耐受、情绪紧张、结肠运动功能异常、食管、胆囊运动异常及小肠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4]。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肠,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犯脾土,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水谷运化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运化失常均可导致腹痛、便秘、腹泻等临床表现。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方中炒白术燥湿健脾,祛湿止泻;白芍,甘草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防风兼入肝脾,散肝疏脾,升阳止泻;陈皮行气除湿和胃。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白术能抑制肠管痉挛,促进结肠运动;白芍,甘草对胃肠平滑肌有解痉止痛作用;陈皮可抑制肠管平滑肌痉挛,防风有较强的抗过敏、镇静止痛、抗炎作用;加之茯苓等诸药调节,共同起到较好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5]。临床上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果表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1-94.
[4]杨永红.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探讨[J].医学综述,2004,01.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