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l期(总弟61期)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V01.9No.1&删No,61
.Ia洲Of=R了ROLE圳耳]LC酊10N^Lm舯哐OFⅪN,JI^NGNo.t2037
通往心灵的福祉
——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灵的异化问题在这个克斥着信息与机器的时代变得越发突出。

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源起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能够不断了解人的。

理现象、揭示人的·o理规律。

而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以“治心”为本的佛教思想中也包含着许多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启示。

借鉴佛教中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拓展现代心理学美于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问题的视野。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我执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隐藏著一切未来发展的种子,我的任务便是帮助这颗种子发展、成熟,直到发挥它的最佳潜能。

”这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句话,然而却足以代表所有探索人类心理奥秘,追求入类幸福的人们的心声。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不断地努力了解自我,特别是人类特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从抽象的哲学视角.还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人类在解读心灵的道路上收获颇多。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特别是影响了整个东方几千年的佛教思想,对我们这些身处儒、释、道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深有启发。

在现代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人的心理现象,特别是人的心理现象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归纳为“五志”。

即怒、喜、思、优、恐。

与之相对应的五脏为:肝、心、
!型夔
脾、肺、肾。

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便是这种心身关系的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心理健康的定义很多,如: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能。

尽管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各种定义都在强调“和谐”,即人自身认知、情绪、意志的协调一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度适应,人与人之阉的人际和谐。

为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们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出发。

采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展开了对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讨论。

无独有偶,几千年来佛教从另一个与科学主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探讨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不难发现,佛教思想中许多关于人的基本假设与现代心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佛教的某些修行方法也可以给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启示。

一、佛教中的心理学思想
“Psycholo母"”一词的原意是。

了解心灵”,最初“心理学”一词是指“治愈心灵的学问”,后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心理学演变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学科。

佛教的一切教义都是围绕着“心”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刘燕(1981一).女.甘肃兰州人,200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晒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95
刘燕:通往·口是的福祉一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展开,强调“心能生万法”.并以此为出发点阐释宇宙人生。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佛教与心理学研究的主旨都是为了使人的行为适宜并最终获得心灵的幸福。

特别是在探讨人的心理健康时,无论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到其弟子荣格,还是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到另一位卓越的人本主义者弗洛姆,一直到新近由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这些心理学家们的重要思想无不与佛教精神中的闪光之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人性的假设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释迦牟尼对佛教众信徒说的一句话。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佛教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挺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同样,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这里“佛”的概念是指“觉悟者”,也就是指对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

如同佛教的入门教义《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揭示,人的心地就如同孕育无尽宝藏的大地。

含藏着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

“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即人本身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人自身的发展是由自己主宰的。

不难看出。

这些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如出一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并且以一种“正在成长”的状态存在,个体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并且能自主地选择个体的存在方式。

2.心灵的枷锁
尽管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但一直以来,人类也无法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

特别是在这个由机器和信息主宰的2l世纪,心灵的异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不但严重的心理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普通大众也常常感受到失眠、焦虑、抑郁的困扰。

在这个纷繁复杂又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似乎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了阐述。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是神经症的根本原因,由于神经症病人的自我不够强健有力因而无法正常有效地调节自我、超我以及外界现实之问的冲突.从而表现出各种心理症状。

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96认为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这些情结与自我分离导致个体表现出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则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即“社会兴趣”。

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到自己具有这种潜能,就很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更糟糕的人。

而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艾里克森则认为自我的同一性对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磴。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霍妮分析了社会文化对神经症的影响,她认为神经症病人由于其特殊经历,过分强烈地体验到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需要与需要满足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之间的矛盾、个人自由与实际受到的限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此外,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大多认为是不合理的信念困扰人的心理。

再来看看佛教如何解释人心的烦恼。

“我执”是佛教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内心都有一种主观的潜在期望,即“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

由于“我执”产生欲望,人的各种行为又围绕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产生。

当个体执着于自我时,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且带来负面的情绪。

用佛教用语说,。

我执”即会导致贪、嗔、痴等烦恼。

“贪”是指对于名、利、财过分地追求。

“嗔”是指对违背自己心意的人或事因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痴”是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如果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表述,“痴”可以被理解为不合理的信念。

如此看来,无论是用怎样的概念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现代心理学和佛教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人的情绪、人的认知、人的行为来讨论人的心理健康的。

最大的不同是,两者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3.净意治心
现代人格与健康心理学致力于探索和培养完善的人格,维护与保持健康的心理。

佛教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追求至善的人格。

“戒、定、慧”是佛教信徒们成为“觉悟者”的必经之路。

“戒”是指戒律,也就是佛教信徒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定”又称禅定,有静虑、人定、思维修养的意思,它是指通过集中精神观察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义理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

“慧”指领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也就是指通过禅定而辨是非、断烦恼。

从某种程度上讲,
捌燕:通往心曼的福祉——佛教思想时心理健康的启示
“戒、定、慧”与心理学上的行为、情绪、思维、认知有很多契台之处。

只是佛学上的这种要求更高一些。

总的来说,建立适宜的行为模式、保持稳定愉悦的情绪、培养高尚深厚的道德情感、建构合理的认知体系是现代心理学与佛教思想精髓的共通之处。

二、佛教修行方法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1.以正念训练为基础的认知行为取向疗法
贝克的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佛教正念疗法、眼动疗法中的正念训练等心理治疗方法都是认知行为取向疗法与佛教思想与修行方法整合的成果,这些方法都遵照“禅”的精神展开。

其最终目的是解除心理疾患者的苦恼,重建患者的认知系统。

这些方法大多强调注重当下,并通过内省、反思、识别不合理信念、远离不合理信念、建构体验、培育积极信念等达到与“痛苦”的分离,从而摆脱神经症的症状。

例如,正念训练要求患者把身体感觉当成一个整体来觉察。

如果患者的某个特定区域有强烈的痛感或积蓄已久的情绪困扰,他们就可以选择专注这个区域或这种情绪困扰。

如果患者没有这种躯体痛感或明确的情绪困扰,则专注整个身体。

在观察身心的过程中,即使发现了身心的某种变化也无需跟随这种即时产生的思绪而只需继续专注。

这种训练方法能让患者学会采取一种非评价的方式对待各种身心反应。

从而发展出对自我的觉知能力。

正念训练可以使患者建立起脑内新的神经通路,并使他们对生活产生更加平衡的态度。

2.禅宗顿悟与体验疗法的整合
所谓体验,是指人亲身的经历、实践、体会、理解、感受等。

它既属于行为的范畴,也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

体验的过程既是感觉、知觉的过程。

也是注意、思维的过程以及情绪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体验疗法就是根据体验能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原理。

将来访者置于某些情景体验之中,使其在体验中发生认知、情感、行为等的变化,从而带到改变或成长的目的。

尤金·简达林的聚焦疗法、格林伯格的情绪聚焦疗法以及森田疗法都受到禅宗顿悟思想的启发与影响。

3.佛教与心理治疗的中国本土化尝试
黄国胜先生在其著作《佛教与心理治疗》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大胆尝试将佛教心理研究知识与临床心理治疗结合后的研究成果——超越疗法。

黄先生的超越疗法共包括作业疗法、静心疗法和领悟疗法三个方面,与佛教的戒、定、慧相对应。

受到“戒”的启发,黄国胜先生认为“通过家庭作业,使病人把注意力从症状上移开,以降低对身心不适的敏感性。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为此黄先生“设计了一套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使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脱离现实,同时也使病人不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症。

”静心疗法由佛教禅定发展而来,还吸收了现代心理学放松疗法等内容。

黄先生认为:“初级的静心可以超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伴随着注意和意识范围的缩小.进人解离,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亮的境界。

”领悟疗法是由佛教慧学发展而来,结合现代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观点,通过肯定人自身的能力,使来访者认识到各种心理症状都是心里投射和置换的结果。

所谓:“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当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与烦恼就像消融的积雪可以不留痕迹,像吹过的微风可以毫无踪影时。

便会摆脱症状的困扰,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结语
几千年来积累的佛教思想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

随着岁月的变迁.佛教思想也在不断地适应人们新的需要。

佛教思想中关于人“心”的见解可以为我们丰富现代心理学的思想与方法提供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黄国胜.佛教与心理治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罗炽.中国佛教精神文明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湖北大学学报,1998,06.
[3J郭永玉,郭采玉.静修与心理健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75—81.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3.
[5]徐钧.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种自骺凸理学观点的阐释.网络资源,
[6]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06.
责任璃辨:夏雨
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作者:刘燕
作者单位:
刊名: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
年,卷(期):2007,9(1)
引用次数:0次
1.黄国胜佛教与心理治疗 2003
2.罗炽中国佛教精神义明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6)
3.郭永玉静修与心理健康[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2003
5.徐钧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
6.郑雪人格心理学 2003
1.期刊论文韩作锋.HAN Zuo-feng临床心理治疗的探讨-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7,2(12)
近十几年来,精神卫生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心理治疗医学也有了长足发展.就心理治疗而言,方法有多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各种治疗方法对不同病症的适应性非常重要.心理治疗是一种以治病、助人为目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它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影响求助者,引起其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变化,使患者达到从病态心理向正常心理转变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作为专业性操作行为,其实施必须是由社会认可并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及其实施场所.成功的心理治疗不但能有效治疗精神障碍,而且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适应性行为.就目前来看,对于心理治疗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有一支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队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需要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使之发挥重大作用.我认为,建立并完善一套现代化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不但能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学位论文刘辉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2006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反映个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数,在教育、生活、生产等社会职能部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有关于此的负面事例屡屡见于报端。

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注。

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地方积极寻求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和实践来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质特点,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应该说,音乐教育起作用的依据很大程度是来源于音乐治疗,但又不完全等同。

差别在于音乐教育的性质与对象不同。

立足于音乐教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谈两者积极关系的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对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进行一个较系统的阐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实践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绪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研究、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阐述分析国内外关于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论述选题意义。

第二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音乐教育的参与。

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不同方面的调查,了解目前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所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得出的结论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音乐教育的参与。

第三部分: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研究。

本部分从心理学(音乐)理论、音乐心理治疗与音乐教育的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其理论上、实践上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

包括实践操作原则、实践操作方法探索、实践操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学位论文西英俊团体心理治疗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因素的干预研究200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支持程度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地区随机抽取164名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从心理健康水平、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支持程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再从中随机抽取64名,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人。

结合干预组成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构成情况以及团体心理治疗理论技术,设计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和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和内容。

每次心理干预3小时,每周1次,共8次。

采用单盲法,干预组与对照组不知道自己的分组情况,对照组成员不进行任何处理。

干预前后实施测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A型行为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团体心理治疗主观问题和问卷作为评价工具。

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

双份输入,输入符合率达99﹪;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水平、行为模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干预组成员在这几个方面有良性的改变,并且对团体心理治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反映良好。

结论: 1.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提高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2.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改善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模式; 3.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提高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 4.团体心理治疗应从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观反馈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心理治疗师客观、理性的分析来修正治疗方案。

5.继续完善团体心理治疗中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构建成熟、适于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对提高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4.期刊论文贺旭.林建华.洪军心理治疗对截瘫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9)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对截瘫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患者全面康复提供帮助.方法:随机将38例截瘫患者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包括支持疗法、疏泄疗法等心理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治疗,其余的治疗措施两组相同.采用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于入院时和1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两组间的心理健康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各因子首次与第二次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治疗能改善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患者全面康复.
5.期刊论文肖凌燕.XIAO Ling-yan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治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并且大多数的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大量的研究表明女性遭受家庭暴力与所处的文化标准、女性自身的一些特征、男性施暴者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
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相同的原则.家庭暴力的预防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2)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
;(3)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
6.期刊论文卢玉山.朱良君.曹火军.林桂红.郭君肺结核病患者心理治疗前后SCL-90对照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
生2005,5(3)
目的研究肺结核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30例肺结核患者和7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调查;然后对13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为期1个月的心理治疗),第二次进行SCL-90调查.结果肺结核患者SCL-90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健康志愿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进行心理治疗后肺结核患者SCL-90阳性项目数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心理治疗对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7.期刊论文刘德全社会变革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兼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时代意义-武警学院学报
2001,17(2)
社会变革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变革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高质量的心理生活,构筑新的合理的生活样式及内容,同时要抵御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8.期刊论文万明钢.刘显翠.杨亚琼.WAN Ming-gang.LIU Xian-cui.YANG Ya-qiong民族与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健康
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7,18(3)
本文通过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健康观念、典型的精神障碍在不同文化族群中的表现及其与特定文化的关系,民族的、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整合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健康的积极品质已超越生理而进入了心理和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文化取向的医学人类学发展的带动下,关注文化和个体行为两个变量关系的跨文化心理学,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9.会议论文张树荣.范宗江.刘建昆.刘苗.罗海书.万淑琴癔球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007
本研究为癔球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癔球症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多种情绪障碍,在癔球症的治疗中,必须重视疾病的精神因素,当单纯的生物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时,要及时辅以心理支持治疗。

对于疑癌患者,应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并给予强有力的暗示,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直到消除疑虑。

只有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病模式的角度上,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0.期刊论文郭福玲.Guo F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心理状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
目的:认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及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状.资料来源:检索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85-01/2006-01有关乙型肝炎与心理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生活质量,乙型肝炎,心理健康,心理干预,配偶",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检索Pubmed数据库同期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HB,quality of life,psychology health",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其他文章查找具体书籍或杂志获得原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乙型肝炎患者及配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及心理治疗等相关的文章.纳入标准:阐述详细,文章内容较新,有助于说明问题的文章.排除标准:去除重复性研究和一般了解性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4篇文章及2本相关书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48篇,排除158篇.资料综合: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除与病原和免疫因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同时,与之共同生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存在许多心理障碍,即夫妇的心理症状可交互影响.心理治疗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是必要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jsyjyxyxb200701039.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0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