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心得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
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前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教学的视角出发,着重强调了教师追求学生理解的重要性。
本文将针对这本书进行读后感的总结和思考,并分析其中的观点和教学理念。
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评价《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也使得这本书更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对于教学设计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师要追求学生的理解。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够应用和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导学生的探究。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案例和开展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学生的条件进行差异化教学。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工具。
例如,概念图的运用、问题解决模式的设计、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等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系统和有序。
同时,这些方法和工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思考通过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不仅仅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更深入地思考了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追求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提前规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更加有组织和有针对性。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您浏览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正文如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很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供应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老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全部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由于工作量太大*完成,还由于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同学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由于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期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由于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依据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成效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殊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老师的秀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同学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留意学习成效。
依据同学的进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同学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总第72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一、内容简介:追求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由美国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基于大量教学案例研究完成。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可概括为“逆向”“理解”及“实践智慧”,指向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包括不同风格的学生。
本书避免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
明确了“理解”这个设计意图,旨在提升学生迁移能力,努力实现为理解而教,并且书中详细回答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围绕大概念等展示了如何将单个单元嵌套进系列大项目中去。
另外,为了达成以理解为目标进行设计及控制质量,提出了用于单元设计的UbD(UnderstandingbyDesign)模板、一套设计标准及一系列检验方法,用于协助教师设计关注学生理解与评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不仅提供了对“逆向设计”等原理概念的阐述研究,更是基于案例给出了工具方法,为一线教师落实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提供了支持。
二、内容摘要:理解“理解”UbD强调理解是教学与评估的核心,通过三阶段的逆向设计过程支撑。
以学习目标为起点,将"理解”和“设计”结合起来。
UbD理论中理解和知道之间具有明显区分,理解的含义更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
二者实用区别如下:“知道”和“理解”的对比知道理解事实事实的意义大量相关事实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 有关程度或复杂性 我理解为什么它是知识,什么使它成为知识根据所知回应提示 我能判断何时使用以及何时不用我所知的知识通过立体构建“理解”,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将“理解”,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仅仅以记忆、巩固等为目标的认识论理解,或基于心理换位的情感层面的人文关怀概念。
理解指“善于明智有效地在变式的、关键的、联系实际的和新颖的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有效迁移的目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本书围绕“理解”二字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和课堂教学都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联系实际在本书的绪论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道数学应用题,“每辆公共汽车能装36名士兵,运送1126名士兵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这道应用题用很简单的除法就可得出答案是“31余12”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答案就是31余12,但是我们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显然不能填31余12,虽然学生准确的计算出了结果,但是他们没有抓住这道题的题意,他们不懂得去联系实际得出正确答案32辆公共汽车。
在这道题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算式应用。
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从而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才叫做教学成功了,学生真正理解了。
二、教师是一名设计师在我的认知中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的职责便是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作者说教师是一名设计师,让我对我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同建筑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从事设计职业的人一样,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设计的便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客户便是我们的学生,客户的满意程度在于他们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
拿我自己的音乐课来说,在备课时我便是一名设计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我进行设计,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这其中还要注意“客户”的不同需求,一堂课四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歌唱、音乐鉴赏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设计时便要因材施教。
三、进行逆向设计这本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逆向设计”这个大概念,这个词语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一个大转变,在设计课程时我们总是先去考虑如何教,这首歌曲我要如何进行教唱,导入要怎样去联系歌曲,在中间环节怎样带进歌曲,而现在我们要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然后进行逆向的教学设计,你想让学生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绪去完成整个歌曲,就要针对这个结果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要围绕着这个预设结果去进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前言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则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完该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将就我个人的一些感悟进行总结和讨论。
理解的重要性理解是学习的关键。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学生的记忆和得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理解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套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是“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
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则能够增加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还提出了“理解主义”的教学理念,即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学习。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它也强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融入技术手段除了上述的教学设计要素外,作者还提到了在教学中融入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当代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和演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利用教育软件来辅助教学和学习。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技术的正确使用。
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引导和控制技术的使用,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023--0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2023--0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
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既要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
同时要探究“好设计”的方法,这个双重目的当然会产生一系列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1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
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
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
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
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
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
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1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
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
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2024年追求的意思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4篇)
2024年追求的意思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4篇)追求的意思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一跟杰是完全不同的两例,他推荐的歌,我一直听着,一直被洗涤着。
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仍然是一边回味一边轻轻地跟着哼。
庸俗与高雅,天堂与地狱。
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是被禁锢着的。
我喜欢叫浩叫孩子,尽管他还比我大三岁。
不理解他时,我只认为他是个单纯的家伙,后来的对话,我都不禁想了很多。
他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的宁静与高雅都是我可望不可即的。
我咬唇,心里仍然是那固有的自卑。
那首歌的意味深长,无疑是一种享受。
幽雅的音乐,仿佛我是站在教堂前,用心忠诚地跪拜着,祝愿着,庆幸着。
那感受很深很深,很浓很浓,又很浅很浅。
心里那时是被静止住了,像一股溪流,叮叮咚咚地划过我的心扉,在我心里一直都那么盘旋挥之不去。
音乐中的人儿像是要诉说些什么,但只有用心去倾听的人才知道。
我听出了圣堂最伟大的高歌,一直在我心里蔓延,到自己完完全全迷失了自我,融入了那歌的一部分。
心里真的很满足,被洗涤被净化,我想露出精华。
后一首歌的跳跃,同一样的调子,同一样的步子,我却是那么出奇地喜欢。
我是丝毫不懂音乐的人,丝毫不懂艺术的人,但这次却木然了好久。
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心灵的宁静,追求你那般没有瑕疵的心灵的宁静.追求的意思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二梦,稚嫩而脆弱;梦,真实而飘缈;梦,简单而复杂。
十四、五岁是梦的花季。
每个人都有梦,这个梦一直隐藏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我也是一个很爱梦想的女孩,一有闲暇,我便一只手托着下巴,抬头注视着远方,一次又一次梦想着我的将来,梦想一个接着一个:医生,科学家,还有画家。
就这样,将来的梦想在我无尽的构思中变换着一个个不同的角色,让我觉得快乐,使我感到充实。
但有时也让我难过,因为这样不断地变化着,我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我的梦想。
相反,我觉得我不够理解自己,觉得梦想离我更远了,更飘渺不定了。
这时我会感到恐惧。
但是,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轻易放弃我的梦想,因为人的将来需要梦,梦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像无边黑暗中的一点生的光明。
2023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设计(动词)的含义:有目的和意图;方案和执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我们设计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习效果。
问题一:传统设计的两个误区误区一:“活动导向的设计〃的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
——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
活动纵然有趣,但未必能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成长,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缺少对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的学习证据的明确关注。
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参与,认为学习只是活动而不是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因此没有到达真正的学习深度,学生没有产生持久性学习。
误区二:“灌输式学习〃,即学生依据教材(或教师通过课堂讲稿),逐页进行学习(讲授),尽最大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全部的事实资料,因此,灌输式的学习就像是走马观花式的欧洲之旅,没有总括性目标来引导。
灌输式教学意味着教师只关注讲授、检查主题、推动学习进度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
我们教师应该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问题二:为什么“逆向〃是最好的?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到达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
课程应该展示到达特定学习结果的最正确方法。
类似于旅游方案,我们的框架应该提供一组设计详细的旅游指南,到达文化层面的目标,而不是在某个国家的各大景点漫无目的地旅游,总之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太多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到达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问题三: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需要思考:学生应该了解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首先,要先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防止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后,深刻地反思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对于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么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所在学校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也是我们做教育的追求。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养正求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特别是第三章《明确目标》中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
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
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
以语文课为例,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
因此,我们需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些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
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
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
同样,我们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得过高,虽然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以语文课为例,想要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回家”。
在本书的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了“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
我们语文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情,进行行为研究,才能设计出真正被理解的教学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和备课等环节。
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
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通读全书后,明白了其中的基本原理、研究基础和关键理念,同时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即行动代表一切,实践得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
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
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
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
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
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
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
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
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
“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
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
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
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
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
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
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
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
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
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
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
误解不是无知。
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
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
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
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
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