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

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

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

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

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南京考试院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

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

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

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

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

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任东
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

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

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

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

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

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

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

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

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

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

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

1949年后赴香港。

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

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

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

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

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

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他在
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

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

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

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

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

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

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

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

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

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人民大会堂
安东尼奥·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Cornet,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新艺术建筑风格。

高迪是一位天才而富有个性的建筑师。

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项目是完成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高迪去世时仅完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

其后有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又称巴特罗之家)、吉埃尔礼拜堂和古埃尔公园。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是20世纪美国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享有世界盛誉。

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

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主要作品有: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等。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主要作品:包豪斯校舍、丹默斯托克居住区、德国柏林西门子住宅区、格罗皮乌斯自用住宅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
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从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约恩·乌松
约恩·乌松<或伍重>(Jorn Utzon,1918-2008),丹麦人,游历过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他的经典作品。

1957年,名不见经传的伍重的设计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

临水而建,有如巨大的白色贝壳群,又像是海上的船帆,成为悉尼的标志,伍重也因这件杰作跻身世界著名建筑师行列。

弗兰克·盖里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作品:沃特·迪斯尼音乐厅、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维特拉公司总部、诺顿住宅、欧洲迪斯尼娱乐中心、维特拉家具博物馆、辛辛那提大学分子研究中心等。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拥有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1934-2007),日本著名建筑大师。

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

代表作品: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而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