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头面部
头部局部解剖
后组—— 枕动脉、枕静脉 枕大神经 分布于枕区软组织
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构成
额腹
坚韧致密,前连枕额肌额腹,
后连枕额肌枕腹。 ◆意义
头皮裂伤若伴帽状腱膜横向 断裂,因额腹与枕腹分别向前、 后收缩,故裂口较大。
头皮损伤缝合伤口时,必须 缝合该层以利伤口愈合。
3、腮腺咬肌筋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 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 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 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 称为咬肌筋膜。
腮腺鞘与腮腺接合紧密,并 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 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
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 炎症时——常引起剧痛。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 层薄弱且不完整, 腮腺化脓时,脓 肿不易从浅层穿透,而穿入深部, 形成——咽旁脓肿或穿向颈部。
——眶下血管神经通过 ♣颏孔——位于下颌第2前磨牙根下
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 ——颏神经血管通过
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三点呈一直线
眶上切迹
眶下孔 颏孔
1、体表标志
♣颧弓——外耳门向前横行的 骨性隆起,下方
一横指处——腮腺管 ♣下颌角——下颌体的下缘和
下颌支后缘的交界处
♣乳突—耳垂后方的骨性隆起 ——面神经从其根部 前缘浅出
4、腮腺管
腮腺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 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 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 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 颊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 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 的颊粘膜上,开口处粘膜隆起, ——称腮腺管乳头
腮腺管乳头
腮腺炎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
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多为双侧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
解剖学基础知识点
解剖学基础知识点解剖学是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涉及人体结构及其组织、器官、系统和区域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等内容。
它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医学生而言,掌握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剖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人体部位、组织器官、系统和区域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等。
一、人体部位1. 头部:头骨、面部、口腔、鼻腔、耳朵等。
2. 颈部:颈椎、颈动脉、颈部肌肉等。
3. 躯干:胸部、腹部、骨盆等。
4. 上肢:肩部、上臂、前臂、手部等。
5. 下肢:髋部、大腿、小腿、足部等。
二、组织器官1. 骨骼系统:骨骼由骨头和关节组成,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持、保护内脏器官和肌肉附着点,以及参与血液生产等。
2. 肌肉系统:肌肉由肌纤维组成,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维持姿势和维持体温等。
3.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主要功能是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4.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以及运输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5.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和肝脏等,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6.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主要功能是排除代谢产物和调节体液平衡等。
7.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的生殖器官(睾丸、附睾、前列腺等)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卵巢、子宫、阴道等),主要功能是繁殖后代。
8.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调节身体的各项活动等。
三、系统和区域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反应。
2. 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气输送到组织和器官,并带走二氧化碳,呼吸系统则参与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通过消化食物,将养分吸收到血液中,泌尿系统则参与废物和多余液体的排泄。
头部局部解剖学
毗邻:
上内方:垂体
下内方:蝶窦
后方:三叉神经节
(垂体肿瘤常压迫窦内神精经选课)件
81
精选课件
返回82
海绵窦穿行结构
精选课件
83
海绵窦及其交通
精选课件
84
Boundarie s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额结节 眶上切迹
眶下孔
精选课件
颏孔
6
上颞线
枕外隆凸
颧弓 乳突
下颌角 精选课件
翼点
眉弓
7
翼点
硬膜外血肿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精选课件
10
人字点
冠矢点
精选课件
11
第二节 面部
Ø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 区和面侧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精选课件
54
结构特点:
(1)皮肤
①有大量汗腺、 皮脂腺,易发 生疖肿。
②有丰富的血 管,外伤易出血, 但愈合快。
精选课件
55
(2)浅筋膜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隔,内有脂肪、血管神经。
精选课件
56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精选课件
57
A. 动脉
B.静脉
颅顶的血管 Roof精选课b件lood vessels of the skull58
精选课件
61
(5)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附,在骨缝处结合 紧密。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精选课件
62
(二)颞区
1.范围
颅顶两侧,位于
上颞线与颧弓上
缘之间,前界为
头面部
• 颅顶
颅
部
额顶枕区 frontoparietooccipital region 颞区 temporal region
• 颅底与颅腔及其内容物
面部的分区及表面解剖
• 分区
– 眶区 – 鼻区 – 口区 – 面侧区
面
部
• 皮肤特点 1 薄而软 2 富于弹性 3 血管丰富,含大量的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4 有不同走向的皮纹
– 耳颞神经 – 颞浅动脉、颞浅静脉 – 颈外动脉 – 下颌后静脉
• 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
– 面横动脉、面横静脉 – 面神经分支 – 上颌动脉、上颌静脉
穿经腮腺的结构
由浅入深
面神经分支 下颌后静脉 颈外动脉 耳颞神经
面 神 经 的 颅 外 行 程 及 分 段
乳突
下颌骨
颞面干
颞支 颧支 颊支
面 神 经
“头皮”
上颞线
颞 区 境 界
颧弓
颞区层次
1. 皮肤 skin
2. 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3. 颞筋膜 Temporal fascia 4. 颞肌 Temporalis
5. 骨膜 Pericranium
颞区层次
1. 皮肤 skin 2. 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咬 肌
腮 腺 咬 肌 区 境 界
腮腺咬肌筋膜
咬肌筋膜 腮腺鞘
腮腺的位置
腮腺的形态 楔形 腮腺的分部 浅部 深部
腮腺管
行程 体表投影 开口部位
parotid duct
腮 腺 管 开 口
Opening of the parotid duct
腮腺淋巴结
浅淋巴结 深淋巴结
[局部解剖学]绪论 头面部
与口角中点到耳屏间切迹连线中1/3。
腮腺管乳头
(3) 腮腺淋巴结
(4) 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颈外A、下颌
后V、颞浅AV、耳颞N
横行:上颌AV、面横
Aபைடு நூலகம்、面N主干及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分
支、下颌后静脉、颈外 动脉、耳颞神经
1)面神经 facial nerve 在颅外分三段:
第1段:腮腺前段,茎乳孔至腮腺,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 第2段:腮腺内段,位于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的浅面,分颞 面干和颈面干,由干再发出颞、颧、颊、颈、下颌缘支。 第3段:腮腺后段,为穿出腮腺的部分。
缘的外面和内面。两层之间有颞中血 管、脂肪组织。
颞肌:深面有颞深血管、神经。
颞肌及颞深筋膜均十分坚韧, 经颞区开颅可对脑起到保护作用。
骨膜: 与颞肌之间有大量脂肪,称
颞筋膜下疏松结蒂组织。
二、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
由额、蝶、筛骨构成,以蝶 骨小翼后缘和颅中窝分界。 有筛板、筛孔。 与鼻腔相通。
孔裂多,易骨折。
(三)颅后窝 inferior cranial fossa
枕骨大孔→脊髓、左右椎A、
副N脊髓根 舌下N管→舌下N 颈V孔→乙状窦续为颈内V 舌咽N、副N、迷走N
内耳门→面N、前庭蜗N
小脑幕 tentorium cerebeli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切迹疝:
海马旁回和钩下 移压迫脑干和动眼 神经,出现同侧瞳 孔扩大和瞳孔对光 放射消失,对侧肢 体轻瘫
(一)掌握头部境界分区。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 志. (二)掌握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 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三)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腮腺的位 臵、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面神经的 分段、腮腺床的概念,穿经腮腺的结构。 (四)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熟悉翼内、 外肌的位臵和作用,翼静脉丛的位臵和交通;上颌 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掌握面部软组织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五)掌握额顶枕区和颞区的结构层次以及头皮 的定义。熟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 静脉交通途径;海绵窦的位臵、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颞 肌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颅
底
外
面
肌
肉
的
附
着
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位置 •相通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 是一个小的锥形间隙,位于眼眶尖的下方,含有 血管和神经。
➢ 由后方的蝶骨翼突、内侧的腭骨垂直板、前方的 上颌骨体围成。
➢ 向前借眶上裂通眼眶; ➢ 向内侧经翼腭孔通鼻腔; ➢ 向外侧经翼腭裂通颞下窝; ➢ 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 ➢ 经髁管通颅外; ➢ 向下经腭大孔通口腔。
舌下间隙: 位于舌肌与下 颌舌骨肌之间。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
舌下间隙
sublingual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胼 胝 体 前 冠 状 层 面
丘脑中人部体断、层解乳剖学头头部断体层解冠剖 状层面
丘脑后部人体、断层大解剖学脑头部脚断层解冠剖 状层面
胼胝体压人体、断层松解剖果学头体部断冠层解状剖 层面
(通过基线后1cm×6mm)
蝶窦、筛窦、鼓室横断层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眦 耳 线 横 断 层 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头面部馒化 浅层脂肪解剖学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头面部馒化及浅层脂肪解剖学目录:1. 介绍2. 头面部馒化的定义和特征3. 浅层脂肪解剖学的重要性4. 头面部馒化与浅层脂肪解剖学的关联5. 个人观点和理解6. 总结和回顾## 1. 介绍头面部馒化和浅层脂肪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在整形美容、医学美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对于医学从业者和对自身美容有追求的人群来说,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关联性是非常必要的。
## 2. 头面部馒化的定义和特征头面部馒化是指头面部区域因脂肪组织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凸起或凹陷的现象。
在头面部区域,脂肪组织丰富,而当脂肪组织的分布或数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头面部的形态产生明显的改变,形成头面部馒化。
头面部馒化的特征包括凸起的部位或凹陷的部位,通常会给人带来不满意的外观,影响到面部的整体美感。
## 3. 浅层脂肪解剖学的重要性浅层脂肪解剖学是指对头面部浅层脂肪组织解剖结构的研究。
浅层脂肪组织是连接皮肤和深部组织的枢纽,它的分布和结构对头面部的外观和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了解浅层脂肪解剖学可以帮助医学从业者更准确地进行整形美容手术,同时也对临床医生进行头面部整体解剖学培训有着极大的帮助。
## 4. 头面部馒化与浅层脂肪解剖学的关联头面部馒化与浅层脂肪解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浅层脂肪组织的分布和结构不仅影响到头面部的整体外观,也直接影响到了头面部馒化的形成。
在进行头面部整形美容手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头面部的浅层脂肪解剖学特征,从而更好地解决头面部馒化问题。
##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深入了解头面部馒化和浅层脂肪解剖学对于整形美容行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医学从业者才能更好地掌握整形美容手术的技术要领,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头面部馒化和脂肪解剖学也有助于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方式,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医疗美容风险。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第十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头由颅和面部两部份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由于脑划归神经解剖学讲述,鼻和口腔已述于上册,故本章重点讲述颅顶、面部及阴、耳等感觉器官。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体表标志头部可以扪及若干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均有临床意义:眉弓、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凸、上顶线、前囱点(额顶点)、人字点(顶枕点)、下颌角、下颌骨关节突、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第二节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一、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图10-1)。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2.面肌(图10-2)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肤,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一)颅顶肌epicranius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面部解剖PPT课件
面部肌肉与骨骼
面部肌肉
包括咀嚼肌、表情肌和眼周肌肉 等,主要负责面部表情和咀嚼运 动。
面部骨骼
包括颅骨、颧骨、上颌骨和下颌 骨等,构成面部的骨架结构。
面部血管与神经
面部血管
面部血管主要负责供应面部皮肤和肌肉的营养,包括动脉和 静脉。
面部神经
面部神经主要负责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包括三叉神经、 面神经等。
鼻腔
鼻腔是外鼻内部的空腔,分为左右两侧 ,每侧鼻腔内有鼻甲、鼻腔顶和鼻腔底 等结构。鼻腔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加湿 和调温空气,同时还有嗅觉功能。
鼻部的骨骼与肌肉
骨骼
鼻部骨骼包括鼻骨、上颌骨和腭骨等,这些骨骼构成了鼻部的骨架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肌肉
鼻部肌肉包括提上唇肌、降下唇肌和鼻孔压缩肌等,这些肌肉可以改变鼻子的形状和位置。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PART 05
面部的表情肌
额肌与眼轮匝肌
额肌
位于前额,通过收缩可以使眉毛上提,产生 “惊讶”的表情。
眼轮匝肌
围绕眼睛的肌肉,通过收缩可以使眼睛闭合 ,产生“眨眼”或“微笑”的表情。
口轮匝肌与上唇方肌
要点一
口轮匝肌
围绕嘴巴的环形肌肉,通过收缩可以使嘴巴闭合或产生各 种嘴部表情。
要点二
上唇方肌
位于口角上方的肌肉,通过收缩可以使嘴角向上翘起,产 生“微笑”的表情。
运动。
口部的血管与神经
总结词
口部的血管主要为唇部和口腔内部的毛细血 管,神经则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这些 结构共同作用以实现感觉和运动功能。
详细描述
口部的毛细血管负责提供营养和氧气,并带 走代谢废物。三叉神经则是面部最粗大的神 经,它支配面部、口腔和头顶部的感觉。面 神经则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并传导 味觉和分泌唾液。
头面部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头面部解剖结构,掌握头部各部位的组织层次、主要结构及其功能,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用品尸体头部标本、解剖刀、镊子、解剖剪、放大镜、绘图工具、解剖图谱等。
五、实验步骤1. 头部解剖结构观察(1)皮肤与皮下组织:观察皮肤的颜色、厚度、弹性等,注意皮纹走向。
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观察皮下组织的层次、厚度及血管、神经分布情况。
(2)肌肉组织: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肌纤维走向,了解肌肉的功能。
重点观察面部肌肉,如颞肌、咬肌、口轮匝肌等。
(3)神经:观察神经的走行路径、分支分布,了解神经的功能。
重点观察面神经,了解其分支分布及功能。
(4)血管:观察血管的走行路径、分支分布,了解血管的功能。
重点观察颈外静脉、颞浅动脉等。
(5)腮腺:观察腮腺的形态、位置,了解腮腺导管走向及功能。
2. 头面部深层结构观察(1)颞骨:观察颞骨的形态、位置,了解颞骨的组成及功能。
(2)颅底:观察颅底的结构,了解颅底的组成及功能。
(3)眼眶:观察眼眶的形态、位置,了解眼眶的组成及功能。
(4)鼻腔:观察鼻腔的形态、位置,了解鼻腔的组成及功能。
(5)口腔:观察口腔的形态、位置,了解口腔的组成及功能。
3. 头面部器官解剖(1)耳:观察耳的形态、位置,了解耳的组成及功能。
(2)眼:观察眼的形态、位置,了解眼的组成及功能。
(3)鼻:观察鼻的形态、位置,了解鼻的组成及功能。
(4)口:观察口的形态、位置,了解口的组成及功能。
六、实验结果1. 头部皮肤:颜色均匀,弹性良好,皮纹走向与面部肌肉纤维方向相一致。
2. 皮下组织:层次分明,血管、神经分布丰富。
3. 肌肉组织:起止点清晰,肌纤维走向明确,肌肉功能良好。
4. 神经:走行路径清晰,分支分布明确,神经功能正常。
5. 血管:走行路径清晰,分支分布明确,血管功能良好。
6. 腮腺:形态规则,位置明确,腮腺导管走向清晰。
头面部器官分型分区标准的解剖学基础
头面部器官分型分区标准的解剖学基础
分型分区标准是一种解剖学基础,用于定义人体头面部器官的发育结构、划分和分区的标准。
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布朗曼体分型
1. 颅骨类型:人类颅骨有抬头骨、颞骨、顶骨、下颌骨、蝶骨和髁骨
等构成颅壳的六大型;
2. 颅的基线:颅的基线是人类头面部器官的分型和分区划分标准中的
基础,它把头面部划分为前额、晕、后颈、下颌四大部分;
3. 眼睛唇体比:它是衡量颜面部形态特征的参考标准,从眼睑和唇线
长度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其形态;
4. 头部曲率:它是衡量头面形态畸形时参考标准,以头部轴线为中心,记录头面部器官如眼睛、鼻、嘴唇等的曲率。
二、头面部器官的分型分区
1. 眼:眼的分型分区主要依据是眼睛的类型和位置,包括浅浅凹眼、
凹眼、深凹眼、高眶眼、平眶眼、突出眼、歪斜眼等;
2. 鼻:鼻的分型分区根据鼻形状、大小和位置来进行,常见的有抑制
型鼻、阔型鼻、尖型鼻、斜型鼻等;
3. 嘴:嘴的分型分区主要依据人的嘴巴的形状和大小,常见的有窄型嘴、宽型嘴、高唇、引流型嘴等;
4. 耳:耳的分型分区主要依据耳的大小、位置、突出程度等来划分,
常见的有短耳、长耳、肤质比较薄、突出程度大等。
由此可见,分型分区标准是人体头面部器官形态特征及其发育中重要的基础,它可用于衡量头面部器官是否因病理学原因或外界环境引发的畸形,同时也能对比不同类别头面部器官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以指导诊断与治疗,为人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可行的科学依据。
局部解剖学--头部
颧弓
体表标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颧弓 志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
浅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危险三角 深筋膜 ” 薄而不发达。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囊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颅部: 额顶枕区、颞区软组织的层次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分组、名称和分布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通过的结构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形式
概念:头皮、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
颅顶部的危险区、小脑幕、海绵窦
第一节
一、境界和分区 头部与颈部分界 颈部与胸部分界 颅部与面部分界
概述
第二节 面 部 Face
分区: 眶区 鼻区
面部的筋膜间隙
颊间隙buccal space 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上 界 颧大肌、颧骨
下 界 下颌体下缘
前内界 与通过口角的垂线一致 后 界 内 容 浅 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面血管、面横血管 中 颊脂体、腮腺管、 深 颊动脉、颊动脉颊神经、 浅部为咬肌前缘
深部为翼下颌韧带
面部的筋膜间隙
咬肌下间隙submasseteric space
三叉N节 下颌N 眼N 上颌N
耳颞N
颊N 舌N
下颌下 N节
下牙槽N
颏N
(2)面神经:(面部运动) 分支:
颞支
损伤:面瘫
颌下区手术切 口:下颌骨下 缘1.5-2cm
(2支)
颧支
(2-3支)
面 动 脉
局部解剖学:4-头面部解剖
1. 翼内、外肌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骨的翼肌粗隆 翼外肌:上头:蝶骨大翼的下面
下头:翼突外侧板的外面 止于:下颌颈
2. 翼静脉丛(翼丛) 回流:翼静脉丛 上颌静脉 上颌后静脉 交通:翼静脉丛 眼静脉
翼静脉丛 面深静脉 面静脉 翼静脉丛 海绵窦
3. 上颌动脉 在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经翼外肌两头之间
2)岩大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上泌涎核面神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泪腺
面神经核
岩大神经
泪腺
翼腭神经节
面神经 鼓索神经
表情肌
3)表情肌支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面神经表情肌支、蹬骨肌支、 二腹肌支(后腹)、茎突舌骨肌支、耳后支
表情肌支: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面神经损伤的症状: 1) 面肌瘫痪 2) 舌前2/3味觉丧失 3) 泪腺和唾液腺分
腮腺鞘: 腮腺管:
2. 腮腺的毗邻 前:咬肌、下颌支、翼内肌 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 外:腮腺浅淋巴结等 内:颈内动、静脉、后4对脑神经、茎突及周围肌(茎
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 ——腮腺床
六、面深层结构 前壁:上颌骨体之后面 后壁:腮腺深部 外侧壁:下颌支 内侧壁: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孤束核 舌前2/3味觉 面神经核 表情肌 上泌延核 颌下、舌下腺、泪腺分泌 三叉神经脊束核 耳后皮肤、外耳道
岩大神经
泪腺
面神经核
翼腭神经节
面神经
鼓索神经 表情肌
面神经的行程: 分为颅内段和颅外段。
脑桥延髓间沟出脑 内耳门内耳道 面神经管出茎乳孔 穿腮腺分为五大分支
面神经管凸
前庭窗
鼓岬
蜗窗
颅外段又分为三段: 主干;上、下两干;五组分支。
局部解剖学面部解剖学
• 下颌角和下颌骨下缘:在皮下可摸到。 • 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距正
中线约2.5cm处。
医学PPT
4
头面部的划分
• 头面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
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 头面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
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 方的面部。
则为首选切口方向;②不明显实则按Langer
线切口。
面部切口设计示意图
医学PPT
13
颌面部结构的“哑区” 面部结构的“哑区” 是在侧面部及颏
部的两个区域中,一般情况没有面神经、 面动脉及导管的分支经过,是手术的相对 安全区。在“哑区”内作切口相对安全。
医学PPT
14
皮下浅筋膜
• 较疏松,含有不等量的脂肪组织,以皮下支
医学PPT
10
• 面部皮肤皱纹线和Langer线的区别 • 皱纹线或由于面肌收缩牵拉皮肤所致;或
由于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骨萎缩和 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
• Langer线在体表部显现,仅能通过穿刺尸
体皮肤产生缝状裂隙线证实,其走向于真 皮内胶原和弹性纤维排列方向一致,出生 后不再改变。
医学PPT
面部解剖学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王玮教授
医学PPT
1
头面部的表面标志
• 眉弓: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对着
大脑额叶的下缘,内侧份深面有额窦。
• 眶上切迹:在眶上缘内、中1/3的交点,距
正中线两指宽处可摸到。有时切迹成孔 (眶上孔),则不易摸出。
•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
医学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颅顶部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复旦)
2. 颅顶部的层次结构
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三层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脉,在颈外动脉的浅面下行,分为前、后二支,穿出腮腺。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
合成颈外静脉。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由颈部上行,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入下颌后窝,由深面穿入腮腺,行于下颌后静脉的前内侧,至下颌颈平面分为两个终支。上颌动脉行经下颌颈内侧入颞下窝;颞浅动脉在腮腺深面发出面横动脉,然后跨颧弓至颞区。
问:腮腺深份与哪些结构相接触?颈外动脉是怎样穿进腮腺的,为什么腮腺肿瘤很少波及颈内动、静脉及末四对脑神经?(复旦)
6)咬肌masseter muscle起自颧弓下缘及其深面,止于下颌支外侧面和咬肌粗隆。该肌的后上部为腮腺所覆盖,表面覆以咬肌筋膜,浅面有面横动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横过。咬肌与颞肌(浅层),翼内、外肌(深层)共同组成咀嚼肌。
3)腮腺淋巴结parotid lymph nodes 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质内。浅淋巴结引流耳廓、颅顶前部和面上部的淋巴。深淋巴结收集外耳道、中耳、鼻、腭和颊深部的淋巴。浅、深淋巴结均住入颈外侧淋巴结。
问:进、出腮腺的结构有哪些?叙述它们在腮腺内的局部位置安排?(复旦)
4)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上述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整个帽状腱膜都很厚实坚韧,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头皮外伤若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缝合头皮时一定要将此层缝好,既可以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也有利于止血。
耳颞神经亦穿入腮腺鞘,在腮腺深面上行,出腮腺至颞区,当耳颞神经因腮腺肿胀或受肿瘤压迫时,可引起由颞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
5)毗邻腮腺的结构:腮腺的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后四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问:通过解剖,你能描述腮腺的形态特点吗?腮腺的重要毗邻有哪些结构?(复旦)
(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3. 腮腺的局解
问:何谓腮腺床,穿过腮腺的结构有哪些?(中大2003)
1)腮腺的位置和形态:parotid gland 呈不规则的楔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可分为深、浅两部,通常以下颌骨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两者的分界。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深部位于下
(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较快;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供皮区。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
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穿入腮腺,汇合形成下颌后静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腱膜下间隙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此层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在此层置入头皮扩张器,依靠其深面坚硬的颅骨作衬垫,扩张其浅面的有发头皮来修复秃发区,是当今治疗秃发最有效的美容方法之一。
面神经 facial nerve: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三段。
问:面神经和腮腺的关系及面神经出腮腺后的分支?(南医2006)
问:你如何确定面神经本干及其分支?(复旦)
第一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人腮腺以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
第二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于腮腺后内侧面进人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颞面)、下(颈面)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的浅面。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外膜与腮腺组织容易分离,但在病变时二者常紧密粘连,术中分离较为困难。腮腺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
腮腺位于面侧区之外耳道前下方
,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2)腮腺管(复旦2000):(parotid duct)长约5-7cm, 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1.5cm)处,向前横跨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呈直角)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可经此乳头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用力咬合时,在咬肌前缘处可以触摸到腮腺管。腮腺管上方有面神经的上颊支及面横动、静脉,下方有面神经的下颊支。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腱膜紧密相连,并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问:为什么颅顶部组织创伤虽小但出血多?复旦)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前组又包括内、外侧两组。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外侧组距正中线约2.5cm,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内侧组距正中线约2cm,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都是眼神经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在眶上缘的内、中1/3处有压痛。
问:复习颅底的十二对脑神经的局部位置,联系它们与神经核在脑干内位置的一致性.(复旦)
十二对脑神经与硬脑膜的关系甚为密切,在颅腔内十二对脑神经自脑发出后立即穿硬脑膜及颅底神经孔者,只有视、面、位听三对脑神经。其余脑神经或一短段或一长段则在硬脑膜部或硬脑膜下经过。脑神经的这种局部行径特点如遇颅底骨折时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穿小脑幕前端至眶上裂离开颅底;展神经在斜坡上穿进硬脑膜至眶上裂才离开颅底。其他脑神经也各有一长段在硬脑膜下经过。三叉神经经小脑幕前缘降入颅后窝,在硬脑膜下进入颅中窝颞骨岩部之三叉神经压迹上,形成半月神至节再分三支,分别自眶上裂、圆孔及卵圆孔出颅腔。舌咽、迷走及副神经亦有一短段在硬脑膜下经过,自颈静脉孔穿出。由于这种局部关系,外伤或其他疾病时表现的症状是不同的:疾患在颅前窝,则嗅神经根丝易受侵犯。在颅中窝,则眼肌的支配神经或三叉神经等分布区域发生障碍。如在颞骨岩部骨折,面、位听神经分布区域可发生障碍。在颅后窝,则展、三叉、舌咽、迷走、副、舌下等神经分布区域可能发生障碍。
4)头颅静脉的分布和排列适应着该部的特点,故本处有三种静脉管:头皮静脉(颅外系统),骨松质中的板障静脉以及硬脑膜窦(颅内系统)。头皮静脉和板障静脉借助特殊静脉管——导血管与硬脑膜窦相交通。由于颅内和颅外静脉系统之间有交通.所以感染可能从头颅被盖波及脑膜,发生脑膜炎、窦栓塞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头皮部具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皆位于浅筋膜内。它们呈辐射状从四周向颅顶集中。在动脉方面:前方有眼动脉的终末支——额动脉及眶上动脉;侧方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后方有枕动脉。在神经方面:前方有眼神经的末梢支——眶上神经、额神经,侧方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后方有枕大神经。这些动脉与神经的末梢支相伴行,在颅顶部组成前、后、侧三群,恰好与本区的额、枕、顶三部相当。三群血管彼此之间以许多吻合支相连,并移行于对侧的侧副网。
(二十七)头面部局解
1. 颅顶部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
颅顶血管和神经的行径和发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颅顶的神经都走行于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所以局麻时必须注射在皮下组织内。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所以注射时会感到阻力较大。
2)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撕裂时也不易缺血坏死。
3)由于血管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走行,在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如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和神经的主干,并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保留感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