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吉县第十二中学
刘亚凤
永吉县第十二中学刘亚凤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日益提高。
同时社会多元化结构也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农村初中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矫正初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对此进行了粗浅的调查和研究。
一、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综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及各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习惯。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会预习、复习;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紧跟老师的思维走,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于网络、电视及电子游戏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
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问题发生时一味儿地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而不能用于承担责任;纪律观念淡薄,损坏公物、喧哗打闹、言行不得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贪吃小食品;个人形象不佳,不喜欢穿校服;喜欢前卫的衣服、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
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不分是非曲直讲“哥儿们”义气;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纸条穿传来传去,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不爱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不够尊老爱幼;对待弱势同学不是友爱帮助,而是嘲笑讥讽;在家不尊重父母、长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
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
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
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只顾自己的玩乐,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父母、长辈素质较差、行为不良、举止不雅,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等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品行的温床和染缸。
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则是溺爱孩子,
给钱给物,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入”,使孩子好吃懒做、不思
进取;有的更不负责任,放任不管,推给他人和社会。
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或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
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
四是过分依赖学校,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说什么“家长说话不听,就听老师的”。
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显得“束手无策” 或是“无可奈何”。
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无礼、自私、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懒惰、早恋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校的影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甚至学习成绩简单地成为了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五是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或者是严格要求不落实,没有相应的措施,不能长期坚持,结果好习惯没养成。
六是学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片面、简单,往往重“治标” 轻“治本”,重“堵塞”,轻“疏导”,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社会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当前农民的素质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加之各种各样的不合法经营也应运而生,导致社会的价值观的扭曲。
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培养。
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初中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
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媒体传播不适合初中生的节目、不健康的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学生的不良社会交往,特别是网上交往,交往面广,交往伙伴复杂,往往交往伙伴的行为偏差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
三、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当前,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这里还是需要以学校为主,取得家长、社会的配合来矫正初中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落实学生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虽然现在教育部门改变过去仅仅凭一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也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但这项工作的完成更多的是只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地上转变观念,实质上最终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评价机制,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
所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
(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
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
初中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特别是课堂行为规范训练尤为重要,如上课时的坐姿、拿书的姿势、书本的摆放等等看起来细节的地方都要注视起来,每个上课老师都严格要求,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
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
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
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
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
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
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
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七)家校联合,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召开
家长会、家访、话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严格要求家长与学校同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总之,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