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房颤的认识与治疗建议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 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 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保持良好的社交和家庭关 系,减轻心理压力。
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房颤的随访和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心率 和心律变化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 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A
B
C
D
定期进行血压和血糖监测,控制 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合作研究:国内 外研究机构和医 药企业合作开展 的房颤治疗研究 项目
研究成果:近年 来房颤治疗领域 的重要研究成果 和突破,如新型 药物、治疗技术 等
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饮酒:过量饮酒者患房 颤的风险增加
Part Two
房颤的诊断
房颤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 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 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心 率、心律、血压等
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 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房颤
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 以进一步明确房颤的诊断
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超 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了解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手术方式:包括射 频消融术、迷宫手 术、左心耳切除术 等
手术适应症:药物 治疗无效、症状严 重、卒中风险高等
手术风险:包括出 血、感染、心律失 常等,需要严格评 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房颤的康复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紧张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 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 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02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 酮、普罗帕酮等,控制心 律失常
03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等,降低心率和 血压
04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 米、地尔硫䓬等,缓解心 绞痛和心肌缺血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精选课件
的女性房颤患者也应接受抗凝治疗(Ⅱa,B) • 抗凝治疗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
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这些患者接受抗 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因此,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 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仍需抗凝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
1
内容
• 房颤分类 • 房颤的临床评估 •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心室率控制 • 节律控制 • 急性房颤的治疗
2
房颤的分类
• 新版本仍然按照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对房颤进行分类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房颤的临床评估
• 2014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类
4
房颤的临床评估
• 对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尽管已加强管理,如果TTR 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或患者倾向于服用NOAC,在没有禁忌证的情 况下(如机械瓣)可改用NOAC(Ⅱb,A)
12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 • 术前已服用治疗剂量的华法林或NOAC,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毋需中
断抗凝(Ⅰ,A) • 消融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时,应调整肝素用量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
11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华法林:接受华法林治疗时,目标INR为2.0~3.0,目前尚无证据显示 国人需采用较低的INR目标值
• 建议尽可能使INR在2.0~3.0的时间(TTR)维持在较高水平(Ⅰ,A)。 TTR<65%、或6个月内有2次INR>5.0或有1次INR>8.0、或6个月内有2次 INR<1.5,均为INR不稳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优质PPT】
• INR在2.0~3.0范围内时华法林剂量不变,如超出范围则应调整华 法林原服用剂量的10%~15%;若以往INR一直很稳定,偶尔出现 INR增高的情况,若不超过3.5,可暂时不调整剂量,2 d后复查 INR;在抗凝过度(INR>4.0)但不伴有出血的情况下,可停止 给药1次或数次,一般在停用华法林3 d后INR会下降至治疗范围
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评估 •对所有房颤患者应用CHA2DS2-VASc积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I,A) •HAS-BLED评分能很好地预测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2 的男性或≥3的女性房颤患者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I,A) •一般情况下,对于依从性比较好的CHA2DS2-VASc评分为1的男性和为2的 女性房颤患者也应接受抗凝治疗(Ⅱa,B) •抗凝治疗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出 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 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因此,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 疗的禁忌证,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仍需抗凝
• 对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尽管已加强管理,如 果TTR不能维持中华在医学较会心高电生水理和平起,搏分或会、患中国者医师倾协会向心于律学服专业用委员N会O心A房C颤,动防在治专没家工有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 •术前已服用治疗剂量的华法林或NOAC,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毋需中断 抗凝(Ⅰ,A) •消融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时,应调整肝素用量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 (ACT)250~350 s(Ⅰ,B) •射频消融术后推荐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Ⅰ,C) •2个月后是否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Ⅰ,C) •术前未进行系统抗凝或术前中断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者,应于术后 止血后3~5 h启动抗凝治疗(Ⅱa,C) •消融术前未正规抗凝的房颤患者,术后如果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需在 起始治疗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桥接(Ⅰ,C)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
[1]。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
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
扩张,不均匀分布的纤维化、坏死、脂肪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炎症性改变等[1]。心
房肌细胞退行性变,包括内质网局部聚集、线粒体堆积、闰盘非特化区增宽以及糖
原颗粒替代肌原纤维。纤维化的程度不等,从散在的灶性纤维化至弥漫性纤维化,
并可累及窦房结。心肌纤维化可导致电传导各向异性增加,有助于局部传导阻滞或
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
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
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
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因此,
35]。
自主神经机制 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不同程度地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许多研究
发现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在房颤中起着重要作用[36]。Coumel等[13]称其为神经源性房
颤,并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将其分为迷走神经性房颤和交感神经性房颤两类。前者
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
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xx年xx月xx日•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建议目•心房颤动患者的教育和管理•心房颤动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录01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指心房肌细胞在电生理活动上发生紊乱,导致心房电活动丧失正常的节律性,以快速、无序的微弱电活动为特征。
心房颤动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三类,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人群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更高。
1 2 3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贫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心房颤动最大的危害是血栓栓塞,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02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房结构异常,容易引发心房颤动。
病因心脏结构异常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房肌肉纤维化,进而引发心房颤动。
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细胞损伤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
心肌细胞损伤03神经激素激活心房颤动可导致神经激素激活,如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一步加剧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01折返机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路,心房颤动可由一个或多个折返环路引起。
02异位节律部分心肌细胞可自发产生电活动,形成异位节律,进而引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年龄性别人遗传因素其他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心房颤动。
家族中有心房颤动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03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患者通常有不规则的心率、心悸和疲劳等症状。
典型症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心脏的声音来判断是否有心房颤动。
心脏听诊心电图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可以检测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2018 简洁版
1
卒中/TIA/血栓栓塞(S) 2
血管疾病(V)
1
年龄65-74岁(A)
1
总分
性别(女性)(Sc)
1
6
总分
9
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评分),抗栓治疗策略的方案:评分
男性0分,女性1分不需要抗凝治疗;男性1分、女性2分可以抗凝治疗;男性≥2分、女性≥3分必须抗凝
联合氯吡格雷75mg qd,或者阿司匹林75-325mg qd (此时疗效者拒绝接受 口服抗凝药物时,应当考虑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
联合氯吡格雷75mg qd,或者阿司匹林75-325mg qd (此时疗效更差)。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pínɡ ɡū)(HAS-BLED评分)
年龄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步增加,且发病率各年 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第二页,共七十五页。
心房颤动的分类(fēn lèi)
阵发性房颤: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者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房颤超过12个月的房颤。 永久性房颤:特指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者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反应医生和患者对于房
房颤2018指南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多种因素参与AF的发生、发展,AF的发作需要触发因 素,其维持需要相应的基质;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4.2.1 心房重构
房颤的自然病程是一种畸形秀疾病,常由阵发性房颤 向持续性房颤进展。
定情况下,可自发产生快速电活动导致房颤的发生。
肺静脉异常电活动触发/驱动房颤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房颤重 要发生机制,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此奠 定了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治疗房颤的理论基础。
4.1.2 维持机制
AF的维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多个理论假说:
1. 多发子波折返: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这些子波 并不固定,而是相互间不停的碰撞、湮灭、融合,新的子波不断形 成;
1.前言
本指南由CSPE(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 CSA(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国 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 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尚健慧
源“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1.前言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3.房颤的分类 4.房颤的发生机制 5.房颤的临床评估 6.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7.房颤的卒中预防 8.心室率控制 9.节律控制 10.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1.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2.急性房颤的治疗 13.起搏治疗与房颤 14.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永久性房颤
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律的一种类型,反应了 患者和医生对于房颤的治疗态度,而不是房颤自身的病理生理 特性,如重新考虑节律控制,则按照长程持续性房颤处理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房颤的临床评估
• 2014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类
2021/6/10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的临床评估
• 所有房颤患者初始评估时,均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来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Ⅰ,C)
心室率控制
• 房颤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房颤患者的 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值尚不明确,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合并症、心功 能状态等情况个体化地确定。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110次/min) 可作为心室率控制的初始心率目标(Ⅱa,B)
• 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同步电复律(Ⅰ,B)。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或LVEF显著降低的患者,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以急性控制心室 率(Ⅱb,C)
• 年龄>75岁或有高脑卒中风险的患者也可行长程心电监测以明确房颤 的检出(Ⅱb,B)
2021/6/10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评估 • 对所有房颤患者应用CHA2DS2-VASc积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I,A) • HAS-BLED评分能很好地预测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抗栓药物选择 • 在抗凝药物选择中,若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使用禁忌,可
首选NOAC,也可选择华法林(I,A) • 不推荐单独的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Ⅲ,A)
房颤:目前的认识及治疗2018指南01
小结
1、房颤的分类有4类。 阵发性房颤、持续பைடு நூலகம்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 2、房颤早期治疗。
控制心室率改善症状和卒中风险评估指导下 的抗凝治疗。 3、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4、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目标及药物的选择。 5、房颤的预防建议
谢谢
房颤的早期处理
1.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用药,只能 在患者不适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的情况下作 为一种替代治疗方式,而不是对存在高度 出血倾向的患者用以替代口服抗凝药。
2.房颤复律后的抗凝治疗,以往的指南对 此没有明确界定。新指南认为凡是有卒中 和房颤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复律之后无 论其是否能够维持正常窦律,都应长期坚 持服用抗凝治疗。
2、对于新置入支架,有抗凝指征,但出血风险大于缺血风 险,建议氯吡格雷+抗凝双联替代1月的三联。
3、对于ACS,如果有抗凝指征,且冠脉缺血风险高而出血 风险不高,应进行大于1月,不超过6月的三联治疗。
4、对冠心病稳定期(心梗和PCI术后1年),可单用抗凝药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卒中后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是否使用 抗凝药,取决于梗死面积大小和 卒中的严重程度。 目前推荐的抗凝方法是:1-3-6-12 天原则。
房颤的抗凝治疗
1、如无NOAC的禁忌,可首选NOAC,也可选用华法林抗凝 2、应用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INR,控制INR 在 2.0-3.0 之间 3、瓣膜型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进行抗凝。 4、不推荐单独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 的预防。(III类推荐,分歧大)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老年人
1.阵发性房颤 2.持续性房颤 3.长程持续性房颤 4.永久性房颤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三)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三)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22(4) : 279-346.本建议涵盖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心房颤动的分类、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心房颤动的临床评估、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心房颤动的脑卒中预防、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心房颤动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消融治疗、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起搏治疗与心房颤动、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等众多内容,本文仅就建议的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部分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年第四期。
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1.急性房颤(房颤)发作的定义急性房颤发作是指房颤首次发作、阵发性房颤发作期、以及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快速心室率和/症状加重,常由于心室率过快和不规则,出现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头晕、活动耐量下降、尿量增加;更严重的包括静息状态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前驱或者间歇性晕厥等。
急性房颤发作的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肥胖、瓣膜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心病、甲亢、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急性房颤发作可与某些急性、暂时性的诱因有关,如过量饮酒、毒素、外科手术后、心功能不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炎、肺部感染、急性肺动脉栓塞和电击等。
2.急性房颤的危害房颤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房颤相关的死因主要是猝死、心衰和脑卒中。
独立影响房颤预后的因素有感染(败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衰。
在其他疾病基础上发生房颤比单独房颤发作可增加3倍的年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不但近期(7 d)死亡率明显增加(5.4%对1.8%),远期死亡率也明显增加(8.4%对2.1%)。
心脏外科手术后若并发术后房颤可增加3倍脑卒中风险和2倍再住院及6个月死亡风险。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若并发房颤可增加脑卒中发生率。
房颤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间隔、形态、大小不等的f波; 2.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min,心室律绝对不齐(R-R 间期绝对不等); 3.QRS波群形态多为正常,也可宽大畸形,见于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差 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
精选课件
二、房颤的分类 • 分类和定义的界定,系在2010 年房颤工作组形成“共识
九、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 (1)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 (2)控制心室率 (3)预防血栓栓塞 (4)房颤的上游治疗
精选课件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治疗策略的选择 治疗策略的选择取决于: (1)房颤的类型、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2)合并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心功能状态; (3)病人年龄、一般状况、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4)所选择的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治疗的长期目的和短期目的;
房颤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孙武
精选课件
一、房颤的定义
•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 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 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 附壁血栓形成。
精选课件
心房颤动
常见心律失常
急转复或房颤经充分评估后的择期复律; • 对发作不超过48h的房颤,如果心室率不能迅速控制且伴有心衰、心绞
痛、症状性低血压、心肌缺血,推荐肝素抗凝下紧急行直流电复律; • 对房颤持续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在复律前后均应常规应
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精选课件
房颤的电复律
• 指南推荐: • 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房颤病人拟开始长期节律控制时,推荐行择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
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
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
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2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1)。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一、前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 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1.房颤的流行病学(1)房颤的患病率:(2)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2.房颤的危害(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2)心衰:(3)心肌梗死:(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5)肾功能损伤:三、心房颤动的分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按照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已成为共识[17,18],该分类方法有助于指导房颤的临床管理,一般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其定义见表1。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房颤的临床评估
3、实验室检查
重点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全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甲亢是房颤的重要 原因之一。
4、影像学检查
1)经胸超声心动图:房颤患者均应行TTE检查以指导治疗。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TEE是监测左心房血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的检查,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
3)胸片:有助于发现可能与房颤相关的器质性心、肺疾病。
4)CT或 MRI:多排CT心房成像可观察整体心脏结构的相关性,明确心房、 心耳的大小、形态,与肺静脉的解剖关系等,对指导房颤的消融治疗有重要意义。 脑部CT 或MRI检查,以检出卒中、指导急诊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决策。
房颤的卒中预防
血管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斑块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CHA2DS2-VASc积分≥2 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 患者血栓事件的年发生率较高, 抗凝治疗带来的临床净获益明 显。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提 示,积分≥1分的男性或≥2 分的女性房颤患者服抗凝药物 亦有较明显的临床净获益。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
流行病学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 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40岁以上者 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房颤 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 男性均高于女性. 我国在>8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5 %。
5)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CMRI可详细评估左心房的形态和功能,评估左 心房壁消融损伤程度.延迟增强MRI可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预 测房颤消融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抗栓药物选择 • 在抗凝药物选择中,若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使用禁忌,可
首选NOAC,也可选择华法林(I,A) • 不推荐单独的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Ⅲ,A)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NOAC:半衰期较短,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药物的 依从性密切相关。对于已接受NOAC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华法林:接受华法林治疗时,目标INR为2.0~3.0,目前尚无证据显示 国人需采用较低的INR目标值
房颤的临床评估
• 所有房颤患者初始评估时,均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来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Ⅰ,C)
• 当计划早期房颤复律时,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排除心脏 内血栓(Ⅰ,B),TEE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还可发 现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 建议对于脑卒中患者行长程无创心电监测或植入心电事件记录仪以发 现无症状性房颤(Ⅱa,B)
• 年龄>75岁或有高脑卒中风险的患者也可行长程心电监测以明确房颤 的检出(Ⅱb,B)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评估 • 对所有房颤患者应用CHA2DS2-VASc积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I,A) • HAS-BLED评分能很好地预测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
• 对于存在脑缺血或卒中征象的房颤患者,行脑部CT或MRI检查,以检 出脑卒中、指导急诊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决策(Ⅱa,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的临床评估
• 关于房颤的筛查、监测和诊断,新版本认为,对于>65岁的患者,应 通过心电图或触诊脉搏(对脉搏不规律的患者随后进行心电图检查) 的方法筛查房颤;对于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至少72 h连 续的动态心电图检测(Ⅰ,B)
后止血后3~5 h启动抗凝治疗(Ⅱa,C) • 消融术前未正规抗凝的房颤患者,术后如果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需
在起始治疗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桥接(Ⅰ,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经皮左心耳封堵 建议与2015版本基本相同,对于CHA2DS2-VASC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 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HAS-BLED评分≥3,可行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Ⅱa,B)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 房颤分类 • 房颤的临床评估 •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心室率控制 • 节律控制 • 急性房颤的治疗
内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断抗凝(Ⅰ,A) • 消融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时,应调整肝素用量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
(ACT)250~350 s(Ⅰ,B) • 射频消融术后推荐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Ⅰ,C) • 2个月后是否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Ⅰ,C) • 术前未进行系统抗凝或术前中断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者,应于术
房颤的分类
• 新版本仍然按照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对房颤进行分类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颤的临床评估
• 2014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类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2的男性或≥3的女性房颤患者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I,A) • 一般情况下,对于依从性比较好的CHA2DS2-VASc评分为1的男性和为2
的女性房颤患者也应接受抗凝治疗(Ⅱa,B) • 抗凝治疗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
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这些患者接受抗 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因此,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 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仍需抗凝
• 建议尽可能使INR在2.0~3.0的时间(TTR)维持在较高水平(Ⅰ,A)。 TTR<65%、或6个月内有2次INR>5.0或有1次INR>8.0、或6个月内有2次 INR<1.5,均为INR不稳定
• 华法林始用剂量2.0~3.0 mg/d,2~4 d起效,多数患者在5~7 d达治疗高 峰
• INR在2.0~3.0范围内时华法林剂量不变,如超出范围则应调整华法林 原服用剂量的10%~15%;若以往INR一直很稳定,偶尔出现INR增高的 情况,若不超过3.5,可暂时不调整剂量,2 d后复查INR;在抗凝过度 (INR>4.0)但不伴有出血的情况下,可停止给药1次或数次,一般在 停用华法林3 d后INR会下降至治疗范围
• 对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尽管已加强管理,如果TTR 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或患者倾向于服用NOAC,在没有禁忌证的情 况下(如机械瓣)可改用NOAC(Ⅱb,A)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 • 术前已服用治疗剂量的华法林或NOAC,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毋需中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