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星空、分析天文数据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讲解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等对宇宙航行的重要影响。

3. 观测宇宙:教授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分析天文数据,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宇宙模拟软件、星空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概念。

3. 组织户外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的壮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宇宙相关的教学PPT、视频、图片等资料。

2. 确保望远镜等观测设备正常使用。

3.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观测报告:评估学生在户外观测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测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1周: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星系、恒星、行星等。

第2周: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

第3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大爆炸理论。

第4周:探讨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宇宙的命运。

第5周:介绍恒星的生命周期,恒星的形成和死亡。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讲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概念和原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 观测实践:组织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记录。

八、学习任务1. 学生需要熟记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学生需要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宇宙航行》,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太空飞行器、火箭原理、太空站等。

2. 宇宙探索的历史和现状: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目前已经实现的太空探索计划。

3. 宇宙航行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太空食品、太空旅游等。

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引入《宇宙航行》的一些有趣的事例和图片,让学生产生兴趣。

2. 探究和实践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宇宙航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和创造的成就感。

3. 讨论和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提出创新的想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1. 引入:通过播放宇宙飞船发射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想象力。

2.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太空飞行器、火箭原理、太空站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4. 总结和检查:通过提问和答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宇宙探索的历史和现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讲解宇宙探索的历史: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从最早的人工卫星到人类登月。

3. 讲解宇宙探索的现状:目前已经实现的太空探索计划,如国际空间站等。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一个宇宙探索计划,并进行演讲。

5. 总结和反思:每个小组进行演讲,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五、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听取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演讲,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提问和答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第一章:宇宙的奥秘1.1 宇宙的起源学习宇宙大爆炸理论,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讨论宇宙膨胀和宇宙背景辐射的概念。

1.2 宇宙的组成学习宇宙中的物质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了解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第二章:恒星和星系2.1 恒星的诞生和演化学习恒星的诞生过程,了解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探讨恒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主序期、红巨星期和白矮星期等。

2.2 星系的分类和演化学习星系的分类,包括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irregular星系等。

探讨星系的演化过程,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黑洞和引力波3.1 黑洞的性质学习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了解黑洞的形成和观测。

探讨黑洞的辐射和黑洞的吞噬过程。

3.2 引力波的探测和意义学习引力波的概念和产生原因,了解引力波的探测技术。

探讨引力波的观测对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影响。

第四章:宇宙探索技术4.1 航天器和探测器学习航天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及其应用。

探讨航天器发射和轨道控制的技术。

4.2 宇宙观测的方法和仪器学习宇宙观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光学观测、射电观测和X射线观测等。

探讨不同观测仪器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第五章:宇宙的未来5.1 宇宙膨胀和暗能量学习宇宙膨胀的证据和暗能量的作用,了解暗能量对宇宙未来的影响。

探讨宇宙加速膨胀和宇宙未来的命运。

5.2 宇宙终结的可能性学习宇宙的热寂和宇宙大撕裂的概念,了解宇宙终结的可能性。

讨论宇宙的未来对人类的意义和探索宇宙的重要性。

第六章:地球和太阳系6.1 地球的宇宙位置学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结构。

6.2 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学习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和气候系统,了解大气对地球的影响。

探讨地球的海洋分布和海洋生态系统。

第七章:恒星和行星的物理性质7.1 恒星的结构和光度学习恒星的内部结构,了解恒星的光度和恒星能量的产生。

宇宙航行-精品教案

宇宙航行-精品教案

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动向,因此有关卫星的问题将继续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解决卫星的运动问题,其依据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相应的方程,就可得出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方法。

【教学片段】一、提出问题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x =v 0t①h =221gt ②联立①、②可得: x =v 0gh 2 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 0及竖直高度h 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 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三、学生活动:阅读找出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 rv m r Mm 22=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认识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媒体工具;2. 示意图或图片展示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3. 相关的实验工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步: 引入 (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宇宙航行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第二步: 导入 (10分钟)通过讲述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火箭原理及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和航天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背景知识。

第三步: 探究 (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火箭能够在宇宙中飞行?”、“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 展示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解释推力产生的原理,并使用实验模型或示意图进行演示和说明。

第四步: 学习 (20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中常用的推进器技术,如常压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离子推进器等,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解释航天器的轨道选择和调整、速度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航天飞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第五步: 实验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火箭发射和空间舱的设计与制造,例如使用烟花模型进行火箭发射的示范,或使用简易模型展示航天器的设计原理。

第六步: 拓展 (10分钟)讨论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类想象力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第七步: 小结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更多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或主题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技展览或相关实验室,增强他们对宇宙航行的实际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如宇宙、星系、恒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引力、黑洞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简介1. 宇宙的概念与起源2. 宇宙的组成与结构3. 宇宙的演化与膨胀第二章:星系与恒星1. 星系的分类与特点2. 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与死亡3. 恒星的运动与距离测量第三章:相对论与宇宙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2. 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理论3. 相对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第四章:黑洞与暗物质1. 黑洞的形成与性质2. 暗物质的存在与证据3. 暗能量与宇宙的未来第五章:宇宙航行技术1. 火箭原理与航天器发射2.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与控制3. 人类航天探索历程与未来展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航行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宇宙航行概念的理解。

3.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宇宙航行原理的掌握。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宇宙航行技术的理解。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宇宙航行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在线资源:相关科研机构、天文观测站等的官方网站。

4. 参考书籍:宇宙航行、相对论、黑洞等相关的学术著作。

六、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1. 人类航天探索的历程2. 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3. 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七、行星与月球探测1. 行星探测的意义与方法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3. 火星探测与未来展望八、宇宙辐射与生命起源1. 宇宙辐射的类型与特点2. 宇宙射线对地球的影响3. 生命起源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九、天体物理与宇宙观1. 天体物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宇宙的演化与大爆炸理论3. 宇宙的尺度与结构十、宇宙航行与可持续发展1.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 宇宙航行与环境保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二、行星与月球探测难点解析:行星探测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星科学的基本知识,对探测方法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人教版必修2课程中的《宇宙航行》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航行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宇宙探索及应用等方面。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索宇宙和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而认识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了解宇宙中的运动规律,掌握环绕地球和绕太阳的运动方式与规律;3.了解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掌握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1. 宇宙与太阳系的概念•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 太空探索与应用•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3. 宇宙时空的奥秘•黑洞和暗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黑板,向学生讲解主要理论和知识点;2.互动探究法:在讲授内容中,通过“回答”“提问”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达到知识点深入理解的目的;3.实验演示法:对于部分实验应用型的知识点,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重点1.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3.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六、教学难点1.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2.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掌握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探究法和实验演示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宇宙航行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点的串联和深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回答、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公开课教案[1]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公开课教案[1]

讲练结合、视频展示【教学用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神舟”10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剪辑录像。

媒体报导:12年朝鲜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但发射失败,你能分析一下造成发射失败的可能原因吗?背景:牛顿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从高山顶水平抛出一个铅球,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铅球将环绕地球运动,成为一个“小月亮”问题:牛顿思想的基础是什么?一.第一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像一个小月亮,能在一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

为简化起见,假设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什么力”提供卫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猜想学生思考:可能是发射速度太小,也可能是……学生了解“牛顿的预言”学生思考:在地面上抛出速度较小时作平抛运动,但随着速度增大,平抛的水平位移增加,由于地球是圆形(球体),所谓的“水平位移”实际上就变成了“弧长”,如果速度再增加,“弧长”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思想之伟大。

学习他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假设卫星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 与m ,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如图所示)则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多少?问题:若地球质量M 约为6×1024,地球平均半径为6400,人造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即近地卫星,则其运动速度是多少?(6.67×10-11N ·m22)22Mm v G mrr =卫星运行速度GMv r =代入数据:7.9问题:近球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即在地表所受的重力,则卫星可以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可理解为重力提供向心力。

从这要方向试求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中的最小值。

发射速度小于该值则物体定会因“平抛”而“落求解第一宇宙速度大小,并提出证明方法强调其是发射的最将等于“周长”即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5.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

5.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

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课程目标1.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2.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3.熟悉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及其运行原理;2.教学难点: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知识点1.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2.探究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3.熟悉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2. 教学方法1.介绍法:通过PPT或手绘板块,向学生介绍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等基础知识;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帮助学生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3.实验法:设置宇宙航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知识点讲解1.介绍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宇宙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2.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如太空舱、卫星、火箭、地球同步轨道等;3.演示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让学生认识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的外形、构造和作用;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如太空环境、重力失效、飞行器与地球的连通等;2. 实验连接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能够在太空环境中自主运行的探测器,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2.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引发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1.同步:完成课本上与宇宙航行相关的习题;2.锻炼:选取一个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问题,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让学生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组成: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地月系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和宇宙。

3.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引力、动力学、相对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的基本组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宇宙航行的动力学原理,相对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宇宙航行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应用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

2. 讲解宇宙的基本组成:星系、恒星、行星等,让学生掌握宇宙的基本知识。

3. 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地月系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和宇宙,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探索成果。

4.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引力、动力学、相对论等,让学生理解宇宙航行的科学基础。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宇宙航行的应用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宇宙航行知识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宇宙航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探索历程和宇宙航行的应用,收集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3.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增强他们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2.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宇宙航行的科普书籍,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包括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等。

3. 让学生掌握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如火箭推进、航天器设计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的基本概念1.1 星系1.2 恒星1.3 行星第二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1 大爆炸理论2.2 宇宙膨胀2.3 暗物质和暗能量第三章: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3.1 火箭推进原理3.2 航天器设计3.3 宇宙探测器第四章:我国宇宙探索的发展4.1 我国航天史4.2 我国航天技术成就4.3 我国航天未来展望第五章:宇宙探索的挑战与机遇5.1 太空垃圾问题5.2 宇宙辐射对人体的影响5.3 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起源和演化、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等。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星系、恒星、行星等宇宙现象和航天器发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我国宇宙探索的发展和宇宙探索的挑战与机遇。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宇宙探索的思考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起源和演化、人类宇宙航行方式和技术等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宇宙探索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2. 参考书籍:《宇宙探索手册》、《航天技术概论》3. 网络资源:相关宇宙探索的网站、新闻报道等4. 视频资源:宇宙探索纪录片、航天器发射实况等5. 教具:星空图、航天器模型等教学计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1课时第五章:1课时总计:8课时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宇宙探测器与航天任务6.1 宇宙探测器的类型与功能6.2 航天任务与航天器6.3 著名宇宙探测任务介绍第七章:恒星的一生7.1 恒星的诞生7.2 恒星的生命周期7.3 恒星的死亡与超新星爆炸第八章:星系与宇宙结构8.1 星系的类型与特征8.2 星系团与超星系团8.3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第九章:宇宙的膨胀与暗物质9.1 宇宙膨胀的证据9.2 暗物质的存在与性质9.3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影响第十章:未来的宇宙探索10.1 人类火星探索计划10.2 太空旅游与商业航天10.3 宇宙探索的科技发展趋势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探测器与航天任务、恒星的一生、星系与宇宙结构、宇宙的膨胀与暗物质、未来的宇宙探索等。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知识准备1、简要介绍太阳系结构及各行星基本信息,如行星轨道、卫星、大小、状态等。

2、了解荷兰天文学家哈勃的研究成果,即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的概念。

3、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特点及其结构。

2、掌握哈勃定律及其在宇宙学中的作用。

3、了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4、了解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介绍宇宙的无限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人们对于宇宙的好奇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15分钟)介绍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这是宇宙学的基础理论。

引出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从而讲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介绍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主要包括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空间站、载人飞船、探测器等。

结合现实生活和实例进行讲解。

介绍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宇宙的未知领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式1、讲解和演示结合。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课件。

3、学生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评估1、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回答,以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知识。

2、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教育,让学生有探究和思考的精神。

3、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引力定律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介绍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3. 宇宙探测器:介绍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4. 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介绍人类宇宙航行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5. 宇宙航行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宇宙的基本概念: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分类和特征。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3. 宇宙探测器: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宇宙的各种现象和原理。

2. 结合现实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分类和特征。

3.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介绍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4. 介绍宇宙探测器:讲解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5. 讲解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介绍人类宇宙航行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6. 探讨宇宙航行中的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宇宙航行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宇宙航行原理和宇宙探测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历史和宇宙航行问题的了解。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年级:高中科目: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了解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引力、运动学和能量等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2. 太空飞行器的类型和功能;3. 引力、运动学和能量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2. 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3. 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介绍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史;2. 讲解(15分钟):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分组讨论(15分钟):讨论不同太空飞行器的类型和功能;4.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引力、运动学和能量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5. 总结(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回顾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2. 分组讨论(15分钟):讨论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近年来的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4.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宇宙航行中的实验案例;5. 总结(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课堂讨论:1. 你认为宇宙航行的未来会如何发展?2. 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有哪些?3. 你对太空探索有哪些想法和兴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宇宙航行的知识;2. 思考如何应用物理理论提出创新的宇宙航行方案;3. 准备一份关于宇宙探索的小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理论和技术知识。

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宇宙速度和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宇宙航行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宇宙速度的概念和计算;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教学难点:1.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黑板和粉笔;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宇宙航行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宇宙速度(15分钟)1. 介绍宇宙速度的概念和定义;2.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3.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的应用和计算。

三、宇宙航行(15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公式;2. 讲解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3. 举例说明宇宙航行的应用和计算。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 and 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宇宙航行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在讲解宇宙速度和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时,通过举例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总结和拓展环节,使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宇宙航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系基本构成,认识太阳系的行星、卫星等天体,概括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构成和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系中行星运行的原理和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宇宙探索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宇宙航行吗?宇宙航行的目的是什么?”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并向学生解释宇宙航行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新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3.实验展示(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行,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大球体作为太阳,用小球体代表行星,围绕太阳进行转动,展示行星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宇宙飞船的模型,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

4.深入探究(25分钟)设计几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知识。

a.小组活动一:制作太阳系模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并在模型上标出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b.小组活动二:探索地外生命。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观测和发现,讨论地外生命的可能性,并展示不同的观点。

c.小组活动三:设计宇宙飞船。

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宇宙飞船,考虑到宇宙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

5.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一些问题,如:“你最关注太阳系中的哪个天体?”、“你对宇宙航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思考?”等。

6.拓展延伸(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如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航行的书籍、观察宇宙观测图像等,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第一章:宇宙的奥秘1.1 宇宙的起源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教学内容: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膨胀。

1.2 宇宙的组成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内容: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第二章:航天技术的发展2.1 火箭原理学习目标:掌握火箭原理和航天器发射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火箭推进原理、航天器发射过程。

2.2 航天器类型与结构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及其结构。

教学内容:卫星、载人飞船、探测器等。

第三章:卫星与应用3.1 卫星轨道学习目标:掌握卫星轨道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圆形轨道、椭圆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

3.2 卫星应用学习目标:了解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

第四章:载人航天4.1 载人飞船与航天飞机学习目标:了解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的原理与特点。

教学内容:飞船结构、航天飞机的发射与返回过程。

4.2 太空行走与太空站学习目标:了解太空行走和太空站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太空行走的原理与技术、太空站的构造与功能。

第五章:探索宇宙5.1 宇宙探测器学习目标:了解宇宙探测器的种类和任务。

教学内容: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火星探测、月球探测等。

5.2 暗物质与暗能量学习目标: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教学内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性质、探测方法及其宇宙学意义。

第六章:航天器的发射与控制6.1 航天器发射场学习目标:了解航天器发射场的重要性和构成。

教学内容:发射场的作用、发射设施、发射流程。

6.2 航天器控制系统学习目标:掌握航天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航天器姿态控制、轨道控制、飞行动力学。

第七章:宇宙物理现象7.1 宇宙射线学习目标:了解宇宙射线的性质和来源。

教学内容:宇宙射线的种类、探测方法、对航天器的影响。

7.2 宇宙膨胀学习目标:理解宇宙膨胀的理论及其观测证据。

教学内容:哈勃定律、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膨胀的证据。

《宇宙航行》教案

《宇宙航行》教案

《宇宙航行》教案《宇宙航行》教案范文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教材简介《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二、课程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20××年,20××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宇宙、恒星、行星、彗星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航天器的轨道计算、速度计算等。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彗星等。

2. 航天器的轨道计算:椭圆轨道、圆形轨道、轨道转移等。

3. 航天器的速度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轨道速度等。

4. 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发射原理、返回方式、再入大气层等。

5. 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航天技术的发展、火星探测、太空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航天器的轨道计算和速度计算、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

2. 难点:轨道转移的计算、再入大气层的原理、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航天器的轨道计算和速度计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彗星等。

3. 航天器的轨道计算:讲解椭圆轨道、圆形轨道、轨道转移等。

4. 航天器的速度计算: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轨道速度等。

5. 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讲解发射原理、返回方式、再入大气层等。

6. 案例分析:介绍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7.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问题。

8.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进一步掌握课堂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作业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入数据得v=7.9km/s
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结果会怎样呢?
2.第二宇宙速度
当抛出物体的速度继续增大,地球引力将不足以为其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物体将会脱离地球引力,离开地球。这个速度为v=11.2km/s。我们把v=11.2km/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就不是圆,而是椭圆。
3.第三宇宙速度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后,还会受到太阳引力的束缚。若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还将脱离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这个速度v=16.7vkm/s。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探究: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几千颗了,这些卫星运行的快慢不同,那么卫星运行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早在16世纪道的牛顿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播放卫星发射原理动画,并向学生分析)
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物体最终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质量为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三、设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84min
即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为7.9km/s。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的模拟视频,让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学生也将对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有一个了解。)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翻滚过山车、杂技水流星,小球、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答案:质量、轨道半径……
我们将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绕地球运动都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可得:
结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与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
当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r=R),此时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则
=7.9km/s
=1.24×10-3rad/s
《宇宙航行》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神七问天
2.导入语: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神七问天”“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标志着我国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
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对宇宙航行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3.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四)梦想成真
学生先阅读,然后教师简述补充。(借助于多媒体,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介绍,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其实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名叫万户的人就曾有“飞天”的壮举,但最终未能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