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复习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复习讲义
01《获得教养的途径》语段
阅读书本第二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从修辞角度看,这个语段有何主要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答:(1)将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原始密林等美好的事物。
(2)将抽象的读书感受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唤起读者对读书的神往。
2.第六段中,“多数儿童”和“少数儿童”在对阅读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
答:多数儿童在识字之后就很快把阅读当成自然而不重要的事,少数儿童会坚持阅读并为此而痴迷。
多数人只会将自己的阅读能力用来读报上的新闻和商业版,而无法从书籍中探究到无穷的奥秘和体验精神的广阔充实;少数人在学会阅读技巧后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3.第六段最后为什么说“没有一个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原野”?“原野”在这里喻指什么?
答:因为书籍所展示的世界是一个广大恢宏、气象万千的世界,可以让你无穷尽的去挖掘,在一个新的发现之后又会有新的发现;对每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将在期中寻觅宁且体验到自己;对同一部书籍来说,每一次阅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带给你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对它的探索也会显得无穷无尽。
“原野”在这里指书籍所展
示的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探索世界。
4.第七段最后一句“真正的读者会看到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中“人类的容颜”指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答:“人类的容颜”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在追求的同一个目标,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的同一些神灵,怀着的同一些梦想,忍受着的同样的痛苦。
02.《江南的冬景》重点语段
阅读5-8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第7段中加点的“点”“添”“加”“画”等字的妙处。
(2分)
答:借绘画词语写景,暗合上文的“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2.“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一境界”是指怎样的境界?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答:悠闲的、富有生气的、让人陶醉的乡村晚景。
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3.“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分)
答:“红黄’’为暖色.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相通的诗情画意。
这种手法叫“通感”。
4.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4分)
答:(1)避实就虚,巧借诗句,依次写出江南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
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2)借诗的意境来写江南雪景,增加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5.这几段文字描写了江南冬天哪几副画面?(2分)
答:午后冬郊图、寒郊散步图、寒村冬霖图、江南雪景图
6.文章第(1)段中划线句子说江南的冬天“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答:冬至不改的芦花、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红叶、着在枝头的雪白桕子、带点绿意的赭色野草
03.《我心归去》
阅读全文,完成1-5题。
1.第1节描写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有什么作用?(2分)
答:为下文描写我的孤独、寂寞、虚空作铺垫。
2.研读2--4小节,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与空虚的?请分条概括。
答:(1)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冷清、寂寞。
如“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空虚。
”
(2)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如“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百无聊赖的举动突出表现作者的虚空。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6分)
(1)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
答: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音乐感受,作者因为思念故乡,所以产生了这种感觉。
这样写能突出思念得的学沉。
(2)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答:因为旅游景区的美少了血、泪和汗水这些成分。
不像故乡那样存留了我们的童年、青年或壮年,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3)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超车谣。
答: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它也能激发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从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使故乡走上繁荣富强。
4.阅读5-6小节,请分条概括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6分)
答:(1)故乡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2)故乡是我们生命的牵挂,促使人们甘为故乡奉献(3)故乡使我们有种心有所归的幸福感。
04.像山那样思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题。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时间长短的对比,告戒人们:杀掉公鹿的威胁对象——狼,就会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2.“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代什么?“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答:第一个“此”指牛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草原就要在对它的牛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第二个“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知像山那样思考。
3.最后一段“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的“这”与“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的“这”指代的意义相同吗?如不同各指代什么?
答:相同。
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这一时代”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
作者想用“这一时代的安全”强调我们换来的安全只是暂时的,从而引出下面的结论: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5.“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原”这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05《我与地坛(节选)》阅读题
阅读文章1~7段,完成1~6题
1.第三段中“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拟人。
把古园人格化,作者借此平静地叙述当年心头的巨大震荡。
2.第四段“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中的“意图”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可以去平静的思考人生。
3.第五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折射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4分)
答: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2)虽然残疾但对生命和人生并不失望。
4.第六段作者提到了“一个人,出生了……只是上帝教给她的一个事实”,对此你如何理解?(2分)
答:上帝只是个符号,这是作者对命运的理解,表明了作者想通了生与死的问题。
5.第七段作者写“落日”“落寞的时间”“孩子的脚印”“古柏”等景物,是为了说明什么?(6分)
答:落日照耀下的灿烂、雨燕叫声中的苍凉、孩子们的光顾、古柏的镇定自若、气味的灼烈清纯以及落叶的味道,永不因任何的原因而改变。
作者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呢,也应学习这种精神,即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残废自己的精神。
06.《最后的常春藤叶》
阅读全文,回答1-5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
答: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为什么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怎样的人?
答:(1)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是
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人。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举例说明欧·亨利小说的语言特点。
答:幽默、风趣,带有“含泪的微笑”。
如对肺炎肆虐情景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