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课 梦溪笔谈二则
拓展课文:
以虫治虫
沈括
字音反馈
蝎 喙 钳 搏 穰 傍 ( ( ( ( ( (
xiē
huì qián
ráng
páng
bó
) ) ) ) ) )
地区,范围
正当、正在
成为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
的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危害
之害。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 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 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 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铺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
完毕 容易 只要
讫,便 实钉之,则不动矣。”
动词,用钉 子钉 它,代木板
翻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遵照
他的
匠师如 其 言,塔遂定。
于是,就
翻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承接上文的连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才ຫໍສະໝຸດ 层指正在建 造的木塔
嫌,担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 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 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铺,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
说 所以 这样
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 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新版)苏教版
三、作家作品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 家、政治家。神宗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 举司天监,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亦曾出使辽国,谈判边界划分问 题。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这期间,据其科学实践 与平生见闻,著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基础积累巧记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狗蝎.(xiē)
喙.(huì)
钳.(qián)
穰.(ráng) 梵.(fàn)
贻.(yí)
胠.箧.(qū qiè) 旧曾.有之(céng) 2.找出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解释:佩服。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方为:方,正当,正在。为,成为。 (2)大穰:庄稼大丰收。 (3)患:嫌,担心。 (4)履:走,踩踏。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6)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2.一词多义辨析 (1)以 以钳搏之(用)
岁以大穰(因为)
(2)如 如土中狗蝎(像) 匠师如其言(遵照)
秋田之害(词,指子方虫的 “天敌”)
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实义)
(4)方
方两三级(才)
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
3.词类活用解释
便实钉.之 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4.古今异义区分
《梦溪笔谈》二则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
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 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 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21《梦溪笔谈》二则.doc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可以由学生收集、也可由教师提供。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
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
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1《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一、过程与方法1、 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 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二、作品主题《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学习《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 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 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参考文档】《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参考文档】《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回答1—2题。
《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
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
此已五十余年。
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
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
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说说划线句的大概意思。
2.古人曾以“欲以区区愚民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
(3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当地人一开始很害怕,后来慢慢熟悉了(地震的情形),现在都习以为常了。
(不是翻译,不苛求字词理解的准确,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2.“略”。
(语言要符合科学精神,要有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立意)。
《梦溪笔谈》二则
理解句子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 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 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 是。
理解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 跟子方虫搏斗, 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段。
理解句子
皓笑曰: 此易耳,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啊,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 要逐层铺好木版,用钉子钉牢, 要逐层铺好木版,用钉子钉牢,就不 会晃动了。 会晃动了。”
朗读课文,思考: 朗读课文,思考:
《梵天寺木塔》中写到了喻皓 梵天寺木塔》 想想这“ 的“笑”,想想这“笑”字透露 出怎样的心理? 出怎样的心理? 一方面是嘲笑匠师的无能, 一方面是嘲笑匠师的无能, 另一方面是透露出他对解决“ 另一方面是透露出他对解决“塔 这一问题胸有成竹。 动”这一问题胸有成竹。
你还知 道哪些生物 防治的例子。
青蛙吞食害虫
啄木鸟吃害虫
沈括和《梦宝 塔
课文简介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 记叙了宋神宗元丰 年间庆州地区秋田 傍不肯” 中“傍不肯”消灭 子方虫” “子方虫”,从而 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的事例。 的事例。
虫
课文简介
《梵天寺木 塔》记叙了北宋 著名建筑家喻皓 布板”“ ”“实 用“布板”“实 钉”来加强结构 整体性以解决木 塔稳定问题的事 例。 宝 塔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和原文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 》卷二十一 异事(异疾附)
【注释】
①中书检正:宋代职官,即内阁侍读。中书:中书省,自唐初设置,宋沿用。检正:官名。
②雷州:地名。唐贞观八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为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
③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这里指奏章。
④诅:诅咒,咒骂。
⑤熟食:烧熟的食物,文中指烧熟的肉。
⑥咒:诅咒,文中指通过诵读咒语来祈求鬼神加害于所诅咒的人。
夹镜之疑
【原文】
予于谯亳①得一古镜,以手循②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③之声。人或曰,此夹镜④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⑤;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⑥。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⑦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注释】
①谯亳:今安徽亳县。宋设亳州,习惯上亦习称谯郡。
【注释】
①吕缙叔:即吕夏卿。字缙叔,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曾充《新唐书》编修官,官至知制诰。
②姜愚:《宋史》有姜愚,字子发,开封人,晚年得目疾,未知是否即其人。
③徐德占:即徐禧(?—1082)。字德占,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御史中丞,阵亡于永乐城之战。
④蔡绳:《笔谈》卷五另有一条记其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余不详。
冷光
【原文】
卢中甫家吴中①,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②家亦尝见此物,李团练评③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予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苏州钱僧孺④家煮一鸭卵,亦如是。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古金饼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和原文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 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
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Hale Waihona Puke 青蛙吃害虫金龟子吃蚜虫
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 吃田鼠
说
铺排
所以
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用
但是
当初
译文及疏通理解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 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 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 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 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 “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 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傍 不
肯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 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 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 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设疑
傍 不
肯
四句话,短短70字,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 哦情,你认为这在构思和语言上体现了作 者怎样的写作特色?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
没有办法 暗中,秘密的;派
赠给;用,把;询问
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
只
终了,完毕
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使坚实
钉(用钉子钉)木板 遵照
于是,就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
因为 更加紧密相束
帅
shuài
便实钉之 dìng
钉板 dīng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统治
介词,在
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患其
才
层 代正建造的木塔 担忧
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作者简介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关于《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 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梦溪 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 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
打开的箱子 走,踩踏
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支撑 自然,当然 通“服”佩服 精熟
重点字词:
患:嫌,担心
方:才。
布:铺排
密:暗中,秘密地。
贻:赠给。
问:询问,打听。
耳:语气词,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使:派。
如:遵照。
遂:于是,就。
重点字词提示:
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
①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 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②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 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 此事的反应。
揣摩人物的心理
1.喻皓得知“塔动”后,他的表现如何?
《梵天寺木塔》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的 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 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 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 义用法。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n 喻皓 hào
贻以金钗 y chāi 讫
qì
í
胠箧 qū qiè 履 lǚ
知识回放1
之: ① 代词
② 结构助词,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 动词,到……去 “至之市”
④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吾剑之所从坠”
知识回放2
而:①表承接关系,接着、然后。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表转折关系,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③表修饰关系,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 来,”
2.二虫尽为所吞: 被(表示被动)
3.项为之强:
因为
“之” 1.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 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4.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词,指子方虫 “以” 1.岁以大穰: 因 的天敌。 2.以钳搏之: 用
参考译文自检
子 方
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 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 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 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 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盖: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自:自然,当然。
履:走,踩踏。 持:支撑。
伏:同“服”,佩服。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
比一比,看谁译得准。
(附:参考译文)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 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 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 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 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 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 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 皓的高明。
1、善于取舍,详略得当。
2、字斟句酌,语言凝练。
你知道吗?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 一带马路边的每 棵大槐树上都有 一两个牛皮纸信 封,信封朝上的 口开着,中间被 一颗摁钉摁在树 上。你能说说这 是什么回事吗?
揭开谜底:
•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 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 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 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 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 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 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 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 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 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