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公开课)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2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优质课件
——列宁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得出结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后作业
见《中学教材全解》必修2 人教版 第20课 综合练提升能力中的题目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新_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重__工_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 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C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_共__产___主__义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 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得出结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后作业
见《中学教材全解》必修2 人教版 第20课 综合练提升能力中的题目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新_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重__工_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 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C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_共__产___主__义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 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原创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合作探究
阅读战材时料共并产结主合义历政史策纵的横,思考如何 正确实评质价是战什时么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 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 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迫于战 争形势的应急性措施……第二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布尔 什维克党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为向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社会直接过渡的主观愿望……
史料分析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 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 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 斯大林个人因素: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公有制形 式、计划经济,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
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 个重要原因。
结论: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实现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但从长远看, 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随着这种模式的 日益僵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由此可见,斯大林模 式并非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课堂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苏联兴亡史》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 的矛盾,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找到了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结论: 在战争特殊环境下为赢得战争发挥积极作用, 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合作探究
阅读战材时料共并产结主合义历政史策纵的横,思考如何 正确实评质价是战什时么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 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 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迫于战 争形势的应急性措施……第二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布尔 什维克党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为向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社会直接过渡的主观愿望……
史料分析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 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 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 斯大林个人因素: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公有制形 式、计划经济,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
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 个重要原因。
结论: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实现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但从长远看, 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随着这种模式的 日益僵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由此可见,斯大林模 式并非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课堂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苏联兴亡史》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 的矛盾,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找到了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结论: 在战争特殊环境下为赢得战争发挥积极作用, 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课件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 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 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 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 业全部收归国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进步性: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政权。 (2)局限性:脱离苏俄实际;造成严重的危机。
【思维点击】材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什 么背景以及目的?
【合作探究2】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 何明显不同?
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 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提示: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 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 业起步。
【学习延伸】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
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 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
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 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 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 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 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 业全部收归国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进步性: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政权。 (2)局限性:脱离苏俄实际;造成严重的危机。
【思维点击】材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什 么背景以及目的?
【合作探究2】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 何明显不同?
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 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提示: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 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 业起步。
【学习延伸】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
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 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
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 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人教版必修2)(共20张PPT)
二、新经济政策(道路已经指明) 问题2:新经济政策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有哪些内容?有何特点? 其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历史背景 经济: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出现严重经济危机。 政治: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严重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恢复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和货币的作用。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高度集权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课堂小结
从 “
概念、背景
战 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目的
共
实质、评价
产 主
背景
义
内容
” 二、新经济政策 特点
到 “
实质
斯
评价
大 林
概念、背景
模 三、斯大林模式 表现、特点
式 ”
评价、地位
过关检测
1.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
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网络
课前预习
1.什么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有哪些 主要内容?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
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
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公开课优秀课件(经典、值得收藏)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背口袋的人
+
• 1马91克9年思2月对开社始会每人主每义天 由全国国的家各理定地想量的分集预配市设粮买食卖: ,被查6月禁,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生缔农。村产城用力市口高居袋民背度不粮发
余粮收集制
时
回来达,于的是资“本背口主袋义”基活动础盛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一篇章:赢了战争,失了民心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第二篇章:得了民心,稳了政权
——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课第标要三求:篇章:强了国家,晾了民心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斯政大策转林变的模必式要性(。20世纪20、30年代)
苏联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 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 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一位以“钢” 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 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 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 方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篇章:强了国家,晾了民心
—— 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30年代)
行起上来建。立社会主义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受“欢…背迎…口的实袋人的。行人在公”整有成个为国制当内、时战最 争期计间划,经供应济城和市按的粮劳食分约 有运—一进配 和—半城,货闻是里一取币由的《。“消。俄背商罗口斯品袋通的生史人产》”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第一篇章:赢了战争,失了民心
一个特别的模式
背口袋的人
+
• 1马91克9年思2月对开社始会每人主每义天 由全国国的家各理定地想量的分集预配市设粮买食卖: ,被查6月禁,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生缔农。村产城用力市口高居袋民背度不粮发
余粮收集制
时
回来达,于的是资“本背口主袋义”基活动础盛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一篇章:赢了战争,失了民心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第二篇章:得了民心,稳了政权
——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课第标要三求:篇章:强了国家,晾了民心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斯政大策转林变的模必式要性(。20世纪20、30年代)
苏联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 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 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一位以“钢” 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 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 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 方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篇章:强了国家,晾了民心
—— 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30年代)
行起上来建。立社会主义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受“欢…背迎…口的实袋人的。行人在公”整有成个为国制当内、时战最 争期计间划,经供应济城和市按的粮劳食分约 有运—一进配 和—半城,货闻是里一取币由的《。“消。俄背商罗口斯品袋通的生史人产》”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第一篇章:赢了战争,失了民心
一个特别的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
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它的 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 富。
4.(2012· 广东文综历史· 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 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 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5.(2012· 福建文综历史· 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 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D
3.(2011· 海南单科· 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 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 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 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 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三.“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的实验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 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 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战
– 农业:余粮收集制 – 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共 战 共 – 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战 – 分配:普遍劳动义务制。
课件5: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
4.结果 渡过危机 粉碎武装干涉,取得战争胜利 实验起火
合作探究:追随“理想”的实验为什么会起火? 起火的后果有多严重?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管理方法 高度集中,行政管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理
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
形式
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合作探究
探究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列宁新经济政 策哪些做法?
⑶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28 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起火后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 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比较分析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相比有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59张)
• 4.评价 •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 力,支持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 走出误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 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 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 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 想性。
• 苏联曾因为走这条道路而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并未 跟上发展的步伐,使农业在20世纪中后期 停滞不前(连粮食都需要进口),苏联人民的 生活水平长时间内并未增长,导致社会矛盾 逐渐尖锐,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 那么,苏联的这种“片面经济”是如何形 成的?它有什么弊端呢?今天就让我们进入 新课的学习,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 4.特点 •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 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 5.作用 •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 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道路,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新 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 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 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 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 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目 标 导 航
• ●课标要求 •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材料2:俄共元老:列宁是向资本主义过渡,是 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俄共青团与俄共: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 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 退团退党!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闻一《俄罗斯通史》
余粮收集制
时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一个奇怪的现象
25000
单位:普特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460 440-450
20-25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 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 怎样的关系?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公有为主,公私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分配Βιβλιοθήκη 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保护农民利益,承认私有制,肯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1921年后,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缔农生。村产城用力市口居袋高民背度不粮 回来发,于达是的“资背本口袋主”义活基动盛 行起础来上。建立社会主义
“…背…口实袋的行人公”有成为制当、时 最战受争计欢期划迎间经的,人供济。应和在城按整市个的劳国粮分内食 约有配一,半取是由消“商背品口袋生的产人 ”运和进货城币里的。。
余粮收集制
时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一个奇怪的现象
25000
单位:普特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460 440-450
20-25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 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 怎样的关系?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公有为主,公私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分配Βιβλιοθήκη 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保护农民利益,承认私有制,肯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1921年后,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缔农生。村产城用力市口居袋高民背度不粮 回来发,于达是的“资背本口袋主”义活基动盛 行起础来上。建立社会主义
“…背…口实袋的行人公”有成为制当、时 最战受争计欢期划迎间经的,人供济。应和在城按整市个的劳国粮分内食 约有配一,半取是由消“商背品口袋生的产人 ”运和进货城币里的。。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公优质课(16张PPT)
三、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农业集体化
3.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
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斯大林模式(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
(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 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 则为1.5% ……而皮鞋产量仅163.6( 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 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计划经济
普遍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行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2.目的: 3.内容、特点 4.作用
农民暴动: 安东诺夫叛乱
工人罢工: 彼得格勒工人罢工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 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 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说明我们错了”。
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特点: 恢复私有制;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作用: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找到了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
——《苏联国民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 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经使之济不基受础侵略决和定解上体。层建筑。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
名称
原 “一五”计划 始 资 “二五”计划 料
“三五”计划
时间 1928~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境
新经济政策
自
项目
主
农业政策
学
工业政策
习
贸易政策 劳动方面
主要内容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废除实物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
合 作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 探 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究
新经济政策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归自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料
材料二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
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
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
担。”
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
课件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实践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工业: 优先
,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①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 单一的 (3)农业:
和高度集中的 :
。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 ③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 (1)功绩: ①开辟了 ②通过实施
和 ,苏联迅速实现了
③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
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
,导致
长期落后,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 索取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课堂练习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
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
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
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的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工业产量恢复并发展
4.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②有利于稳定政局。
斯大林的选择
三、回归理想——斯大林模式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
A.余粮收集制
课件6: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 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 中心措施是什么?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材料四 “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 根本目是 什么?
苏联工业化
2、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内容
农业集体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 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它的功绩主要有: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 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政治形势:苏联的建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 罗斯、南高加索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 复,但总体而言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尤其重工业发 展不足
2、内容
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 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 中心措施是什么?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材料四 “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 根本目是 什么?
苏联工业化
2、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内容
农业集体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 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它的功绩主要有: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 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政治形势:苏联的建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 罗斯、南高加索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 复,但总体而言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尤其重工业发 展不足
2、内容
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25张)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兼有“战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 时”和“共
实行国有化 产主义”特
取消自由贸易 色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 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名师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 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5.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教训。 ①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②必须坚持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③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④坚 持可持续发展。⑤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⑥必须健全民主与法制。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 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 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全球通史》
思考: (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 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1)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 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 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引发了政治、经 济危机。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2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诺门坎
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兵力对比
“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3.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 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 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 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①促进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②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 治经济危机。 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
-----1921年《论粮食税》
实质是: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 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 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 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 动了!”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最简单的恰恰是最难的。拿梦想去拼,我怎么能输。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会努力站在万人中央成为别人的光。行为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不曾扬帆,何以至远方。人生充满苦痛,我们有幸来过。如果骄傲没有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么会明白要多努力才能走到远方。所有的 豪言都收起来,所有的呐喊都咽下去。十年后所有难过都是下酒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 停止一日努力。失败时郁郁寡欢,这是懦夫的表现。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越努力,越幸运。每一个不起舞的早晨,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死鱼随 波逐流,活鱼逆流而上。墙高万丈,挡的只是不来的人,要来,千军万马也是挡不住的既然选择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漫漫长路,荆棘丛生,待我用双手踏 平。不要忘记最初那颗不倒的心。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 源泉。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思考疑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记住精彩的瞬间,激动的时刻,温馨的情景, 甜蜜的镜头。感恩生命赋予我们特有的灵性。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 的开始。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骄傲是胜利下的蛋,孵出来的却是 失败。没有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流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 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 都可以忘掉,健身不能忘掉。选对事业可以成就一生,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选对环境可以快乐一生,选对伴侣可以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 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甚至一生。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 消耗身体。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 费。在这个尘世上,虽然有不少寒冷,不少黑暗,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些信任,多些关爱,那么,就会增加许多阳光。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 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 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幼稚。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今天做别人不 愿做的事,明天就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到了一定年龄,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都要有用,有重量。喜怒不形于色,大事淡然,有自己的底线。趁着年轻, 不怕多吃一些苦。这些逆境与磨练,才会让你真正学会谦恭。不然,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会毁了你。无论现在的你处于什么状态, 是时候对自己说: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 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 石。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秀课件)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
走 出 去 , 前面 有个天 。这是 梦想, 更是突 破。 面 对 已 经发 生的事 情进行 追 问 : “ 为 什么会 这样? ”这是 一种探 究,是 刨根问 底,是 思维的 深进; 而对梦 想 中 从 未 发 生过的 事情进 行追问 :“为 什么不 能这样 ?”这 是一种 转换, 是独辟 蹊 径 , 是 思 维的突 破。梦 想,突 破,是 萧伯纳 上面这 段文字 的精髓 。 梦 想 , 是 突 破 的 前 提。种 子梦想 着突破 泥土, 于是诞 生了一 个崭新 的生命 ;小草 梦想着 露 出 地 面 , 于是圆 满了一 个绿色 的春天 ;蝉儿 梦想着 冲破黑 暗,于 是才有 了阳光 下 的 欢 唱 , 有了花 间美丽 的舞蹈 ……自 然界的 很多生 命都因 有梦想 、有突 破才挣 脱 束 缚 , 而 使自己 的生命 经历了 涅磐而 更加完 美。 有 了 梦 想还 要敢于 突破。 众 多 生 物 如 此,科 学发展 的道路 也是这 样,没 有梦想 就没有 突破, 没有突 破就没 有 进 步 。 哥 白尼为 梦想而 孜孜追 求,于 是突破 了地心 说,把 人类的 视野扩 展到了 更 为 广 阔 的 太阳系 ;牛顿 为梦想 而不懈 观察研 究,站 在巨人 的肩上 又不宥 于巨人 , 以 苹 果 落 地的简 单事实 为基础 ,从人 类对自 然的认 识中抽 象出一 个万有 引力定 律 , 使 人 们 在认识 世界的 道路上 找到了 捷径; 瓦特注 意水开 了能顶 起壶盖 的现象 而 产 生 了 梦 想,并 为之坚 持试验 ,于是 蒸汽机 被发明 ,并直 接引发 了工业 革命。
走 出 去 , 前面 有个天 。这是 梦想, 更是突 破。 面 对 已 经发 生的事 情进行 追 问 : “ 为 什么会 这样? ”这是 一种探 究,是 刨根问 底,是 思维的 深进; 而对梦 想 中 从 未 发 生过的 事情进 行追问 :“为 什么不 能这样 ?”这 是一种 转换, 是独辟 蹊 径 , 是 思 维的突 破。梦 想,突 破,是 萧伯纳 上面这 段文字 的精髓 。 梦 想 , 是 突 破 的 前 提。种 子梦想 着突破 泥土, 于是诞 生了一 个崭新 的生命 ;小草 梦想着 露 出 地 面 , 于是圆 满了一 个绿色 的春天 ;蝉儿 梦想着 冲破黑 暗,于 是才有 了阳光 下 的 欢 唱 , 有了花 间美丽 的舞蹈 ……自 然界的 很多生 命都因 有梦想 、有突 破才挣 脱 束 缚 , 而 使自己 的生命 经历了 涅磐而 更加完 美。 有 了 梦 想还 要敢于 突破。 众 多 生 物 如 此,科 学发展 的道路 也是这 样,没 有梦想 就没有 突破, 没有突 破就没 有 进 步 。 哥 白尼为 梦想而 孜孜追 求,于 是突破 了地心 说,把 人类的 视野扩 展到了 更 为 广 阔 的 太阳系 ;牛顿 为梦想 而不懈 观察研 究,站 在巨人 的肩上 又不宥 于巨人 , 以 苹 果 落 地的简 单事实 为基础 ,从人 类对自 然的认 识中抽 象出一 个万有 引力定 律 , 使 人 们 在认识 世界的 道路上 找到了 捷径; 瓦特注 意水开 了能顶 起壶盖 的现象 而 产 生 了 梦 想,并 为之坚 持试验 ,于是 蒸汽机 被发明 ,并直 接引发 了工业 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产量增加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工业生产恢复
1921
1923
19பைடு நூலகம்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细节3;那年的春天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 言,比饿肚子更可怕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 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 在日记中写道: 喝,所以,前几年, 日记中写道: “ 1922年春天,阳光 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 “ 1922…… 年春天,阳光 明媚,一股幸福感深 来解馋 明媚,一股幸福感深 深地拥抱着我……” 1922年春天,自由贸 深地拥抱着我 ……” 易后,随处都可以“ 畅饮”了……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适时调整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生活贫困。 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 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 粮食人均产量 肉类人均产量 时间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 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 (公斤) (公斤) 状况 1937 年比 1928 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 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1928-1929 470 35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恢复自由贸易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细节2;远方的客人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 新经济政策 油公司的董事长。1921年, 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 粮食税 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 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 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 恢复自由贸易 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 志”。 按劳分配 ——丹尼尔《哈默传》
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斯大林是个权力欲很强的 “俄罗斯人是非常适应 人,善于并且非常愿意使用权 民族性格,需要英雄; 非个性的社会生活。当我 力,他行事果断干脆,性格刚 们为了一种思想或者围绕 毅,不甘人下。 斯大林个人性格。 一个人团结起来的时候, — [美]罗伯特•塔克《作为革命 你明白我们需要英雄,为 者的斯大林》 了这个英雄,我们可以战 斗到最后”。
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440-450 15-20
420-430 25
—— 闻一《俄罗斯通史》
460
20-25
我们可能走 得太远,以至于 忘了当初为什么 而出发。 —柯林伍德
伟大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俄语意思钢铁
列宁,俄语的意思勒拿河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 斯大林体制
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重 ” 轻 ” 农 ”
“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
“ “
五年计划 (1928)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推行国有化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工业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贸易 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 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 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 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
—— 新经济政策
细节1:勇敢的调整 细节2:远方的客人 细节3:那年的春天
细节1;勇敢的调整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 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 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 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 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 很多。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 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 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 售。
实行农业集 体化 (1927)
受帝国主义包围,必然增强国防力量 避免中国命运,必然要求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 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 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 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 后腿。 —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实行公有制、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 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 配,取消商品生产 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 和货币。 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
2
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春天来了 —— 新经济政策
3
春天还在吗 —— “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细节1:难忘1918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
细节2:背口袋的人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细节1:难忘1918
曾在“十月革 命”中打响第 一炮的“英雄 ”,却将枪口 对准了苏维埃 政权 。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列宁的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 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 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 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 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 的基地……
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政权危机 粮食危机
细节2;背口袋的人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 •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 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月, 的理想预设 :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 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 在生产力高度发 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 达的资本主义基础 来, 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 起来。 上建立社会主义
——《大国崛起· 风云新途》
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经济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经济形式: 指令性计划经济
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经济位次演变表
这一时期的苏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苏联1939 年建成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实现军事工业化 二战苏联红军占领柏林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单位:普特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20年代饥饿的人群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