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案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高考动向】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 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1)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人民版必修2课件: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要点 列表比较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 织
名称 成立时间 欧盟 1993年 经济、政治 联盟 北美自由贸 易区 1994年 区域性经济 组织 亚太经合组 织 1989年 论坛性经济 组织
性质
区域性经济、政治 特点 组织,合作程度较 高 各成员在政治、经 济、外交和军事等 方面加强合作,并 通过谈判和制定共 合作 同遵守的规则来约 方式 束成员必须共同执 行,对外以整体的 形象出现,采取共 同的立场
3.成就 (1)1937 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2)工业总产值到 1937 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 (3)由一个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
4.弊病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 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停留于落后的个体小生产 水平。 (2)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 针,但进展缓慢。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 粮食收购危机。
要点二 1.经验
理解“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 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 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 鉴。
2.教训 (1)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 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 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2) 材料二漫画中粗壮和瘦弱的两部分分别代表什 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什么突出特点?有何弊端? 解析:第(1)问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总结出取得的成就; 第(2)问则可以明显观察到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达, 轻工业、农业过轻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高考动向】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 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1)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七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设计
5.到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苏联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1936年,苏联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就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8.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曾使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注意: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结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与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深入思考。
2.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借鉴与反思,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不少于600字。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斯大林模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斯大林模式的相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氛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斯大林模式的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b.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c.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2.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5 人民版必修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情感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通过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焕发起人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动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俄国从此进入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面临的主要形势有哪些?2.为巩固新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苏联经济恢复后,但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案(3页)-精选教学文档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藁城区第九中学赵学民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主要表现,全面客观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以及影响等进行探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解读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
着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学习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播放视频,多媒体出示材料,观看阅读后引导学生回答:1、苏联走工业化之路的原因:国情决定: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借鉴中国教训;国际环境决定: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之中。
2、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苏联工业化的过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勒紧裤腰带);计划指令性。
5、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4页)
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学习要求]第二课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知识与才能1.知道斯大林形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形式在理论中的经历教训;2.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立获得的宏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
过程与方法联络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拟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斯大林形式利弊的讨论,总结历史经历,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化;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宏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斯大林形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根底;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2、施行过程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苏联开场执行一五方案,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
苏联开场执行第二个五年方案(1933年)。
“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
两个五年方案所获得的成效。
1932年,“一五〞方案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到达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方案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机床已根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场出口。
工业消费占世界工业消费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相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3、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追求高速度。
指令性方案(政府主导)。
4、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既要看到,工业化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立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获得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9页)-word文档资料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内容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专题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的内容的重新认识,也是下一节苏联改革没有成功的原因的重要铺垫,;从整个经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讲资本主义是如何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加强计划的作用的,而本专题讲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所以专题六和专题七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从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这一段历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老人对这一段历史有大概的了解和体验,学生可以从老人的口述中了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学习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的知识,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中学生处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更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通过历史课堂,要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思维结构。
3、经过高一学年新课程的浸染,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心得体会。
4、本单元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较多,深奥的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可能将其与政治课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是本单元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必修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一、说教材地位: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是本专题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第一节所学苏俄或者者苏联经济的开展变化,又链接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改革乃至最终的解体。
二、说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1〕理解并掌握苏联经济建立的成就和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
〔2〕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形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1〕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出发,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学习相关疑难问题,进步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及文字资料来讲解,力争在有限的时间是是内到达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兴趣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以史实为根据,对“斯大林形式〞的得与失进展讨论,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习惯和才能。
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消费力程度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适时的调整与改革才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学段,对苏联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和“斯大林形式〞,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根底。
但其认知程度大多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析与理解仍不够深化,因此要达成学习目的还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深化浅出、灵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说重难点重点: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形式?五、说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探究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采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的方式。
播放视频:列宁关于经济建立的视频资料,借以设计问题“列宁把俄国人民带入了苏维埃俄国时代,那,又是谁将苏维埃俄国带入了社会主义开展的快车道呢?〞本节课的授课过程分为:知识梳理、探究解疑、网络建构、稳固练习和课堂延伸等假设干环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质教案
本学期总第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的背景,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和得失;知道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过程方法目标: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复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指出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学习新课1、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
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特点: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第一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定边县第四中学周婷一、设计思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消极抵制D.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破坏
8.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D.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
9、疑难解惑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⑴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⑵但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⑶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
4.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方针的制定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教学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拓展知识面。
1.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阐述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讲解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工业化进程等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分析其特点。
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阐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我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以及如何避免其弊端。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4.引入话题:在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的同时,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国内外评价等展开讨论。
2.讨论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3.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进行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客观、全面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重要性。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8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8 人民版必修2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1、学习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学习。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三、会考要求不作要求。
四、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使人们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斯大林模式的危害(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益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2)民主受到破坏;(3)思想上专制、个人迷信盛行。
五、教案【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1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性;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特征。
理解苏联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及其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决策和开展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影响,懂得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依据历史史实来推导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这种体制最终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二)教学重点苏联工业化方针的制定及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1.决策(1)1925年联共14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发展道路或方式: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7年联共15大,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从1928 年起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找出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决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在何种背景下做出的上述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与决策素养。
2.重大决策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展开分析,培养学生从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国际:险峻的国际环境,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孤立与遏制(2)国内:自身经济文化落后;列宁逝世。
(二)苏联工业化的进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定:1925年苏共14大2.苏联工业化的概况:3.苏联工业化的评价:(1)成就巨大:引导学生从国民经济结构、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
(2)问题严重: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的素养。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1.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通过讲述讲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核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联社会主义苏设的经建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材料,能够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通过同桌互助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3)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并不是唯一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分析文字材料、漫画、图表,学会掌握解读历史史料的方法;
(2)通过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将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同时学会以史为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当时苏联的现状,指导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分析,认识到其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借鉴与思考。
[教学重点]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用地图说明苏联成立与发展的过程,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探索,从而导入到本课主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和课前提示,提出问题“什是么斯大林模式?”
学生回答:是联苏在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会社义主政治济经(高度集的国家中指令计划模式)性制。
点评: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斯式的确立。
苏联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形模式的呢?
一个时代的迷雾——斯大林模式的神圣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回归文本,探究背景
一、苏联的现状
1、外部形势: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3、经济形势:经济恢复但总体仍相对落后(根因)
4、历史传统: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5、思想环境: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
6、个人意识:斯大林专权独断作风
二、苏联的选择
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斯大林模式建立途径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问题一:苏联工业化与西方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回答)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回答)苏联成立后,外有帝国主义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问题二:苏联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工业化?有何成就?
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名称时间主要成就
一五年计划1928~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二五年计划1933~37年工业强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年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问题三:苏联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
(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通过高积累获得;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等
二、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问题一: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怎样实现的?
1929年开始,全盘集体化,1932基本实现,完成废除土地私有,1937年消灭农村封剥
问题二:苏联何要实行农业集体化?
【史料】:斯大林认为,粮食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其他原因:如粮食供应困难等
问题三: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何积极和消极作用?
积极:为工业化提供原金等,为农业现代化开辟道路
消极:没有促农发展,过火行为引起人民不满和抵制
特别提示:农业集体化只是为了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配合国家工业化,因此,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回首看历史:
苏联在农业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
加快集体化进程;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
【史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回答)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过渡点题:
斯大林模式是指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高度集中、高度集权、高度一致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2)政治:高度集权,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3)思想:高度一致,个人崇拜,个人专断
3.历史评价:
1)积极:工业强国;胜利基础;扫除文盲;培养专家
2)消极:三比失调;三性压制;破坏民主;解体根本原因
感受斯大林体制: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国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问题】漫画《片面的经济》中细腿粗腿分别反映了什么?如
何评价这一现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问题】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如三大改造;有限发展重
工业;计划经济等
【问题】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1、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2、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农轻重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4、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