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背景
(5)1927年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表现
(1)优先发展________,其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 计划经济 (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 集体化 (3)推行农业_______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1)功绩
学习探究: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 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 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 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
二、新经济政策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合作探究:鉴古知今,鉴外惠中】 【
从苏俄(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 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 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国情 ②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③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道路是坎坷的 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工业落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 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5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52张PPT)
——列宁
新经济政策 的实质是什 么?
5、实质: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 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阿芙乐尔”号巡洋 舰
列 宁 指 挥 起 义 工 兵 攻 打 冬 宫
战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产新大
主经林
义 政
济 政
模 式
改 革
解体
策策






列 宁





日 涅 夫
巴 乔 夫
1917.11.7
1991.12.21
第20课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在集体农庄用餐
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 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 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 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 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 (1929年11月)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材料4:“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 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犯了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计__划__经__济_____。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斯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
3.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 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 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弊端 ①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__苏__联__解__体______的一个 重要原因。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 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2.新经济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1919—1920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1. 背景: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 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取消部分企业国有化以租让方式让外国人经营部分矿产、森林和油田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3. 影响:1925年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稳定了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国家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1. 背景:1924年,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3.作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日后解体的重要原因前言: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资源供应紧张,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总结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2.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都已加入。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1)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 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就两者的内容来看,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 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经济。
(2)政府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消极影响: ①“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 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 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20课 从“战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材料2:俄共元老:列宁是向资本主义过渡,是 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俄共青团与俄共: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 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 退团退党!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共49张ppt)

4、特点
战时 共产主义
在战时用强制性的 行政、军事手段来
管理经济
一切都国有化
材料解析
材料: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国内革命战 争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1920年苏俄 农民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积极作用2: 开创了计划经 济体制和新型 工业化模式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 发展过程,苏联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 业;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 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 证多投资多积累。
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以及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俄国(苏联)Fra bibliotek展线索俄国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 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这就是计划经济
消极作用3: 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消极作用4: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 解体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1张PPT)

• (2)特点 •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 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 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 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 (3)影响 • ①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 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 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②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 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 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 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 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 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 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 种政策。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 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 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 史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 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 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 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 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 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 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 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 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 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 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 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人代制、多党 合和政协制
共同点
背景:当时 都面临经济 困难、社会 动荡 ①都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 改革 ②都利用市 场和货币关 系发展经济 作用:都使 经济得到恢 复,社会得 到稳定。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 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积极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 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 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年战争结束后, 十年“文革”使经济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 濒临崩溃,社会一片 政策造成了政治危 混乱。 机和经济危机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收集制 任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还允许外国资本家 同时,向国外大力招 到俄国经营。 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渐恢复发展起来, 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步巩换
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 分配制度 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 劳分配制 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 弊端:

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PPT

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PPT
工业落后的优现先实发;展重重工工业业是国防的基础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通二过位两。个用五不年到计20划年,的迅时速间。实走现完工了业西化方,资苏本联主成义国 家为过工去业用强了国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内容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新策”在何
处作?用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粮食税代替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 余粮收集制 了政府和农民间的矛盾
工业 政策
在全业面 国公推 有有行 化制工前国提家下资,本主允义许多提取种高得所了较有劳好动 的制生 经形产 济式率 效存益在
4、特点:“战时” “共产主义”
“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 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 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 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 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贸易 政策
取由消 贸利自 易用商恢允品复许货自商币由品关贸买系易卖进有行利社于会市主场义经建济的设发展
分配 实行配 制度 给制
实行按劳分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配制
极性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新于经稳济定政政策治的形实势施,,使巩苏固联苏经维济埃得政到权了恢;复。列 宁是对向此社感会到主很义欣过慰渡,他的说正:确“途在径战;争结束的时候,俄 国是就马像克是思一主个义被理打论得半的死发的展人与…创…新而。现在,谢天谢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 和 商品交换 。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 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 、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 满。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图示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测试题含答案

第20课 2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看出,这一时期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A正确;1926年工业指数超过了1913年,B正确;从1921年到1926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D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基本实现的,C错误,符合题意。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

B、C教材有明确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 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则属列宁时代。

3.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解析: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1930~1932年”这一时间信息深入分析,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出现了A、B两项内容。

而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A、B、C三项均是原因,但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运作模式难以兼容,因此,D项不准确。

4.《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31张PPT)
-----1921年《论粮食税》
实“质退是后:一从步生,产是力为水了平前出进发两,步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列途宁径。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列宁的探索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
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
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B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4.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
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质:反映了苏俄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
余粮收集制
共产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公有制
取消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
无私奉献、按劳分配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统

1921年苏俄水兵叛乱
“要苏维埃,不要 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 征购队”的口号
材料四: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
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所以只
能有本国提供。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材料三中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完成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再搞重工业。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
推进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 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 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高度中央集权+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
单击此全处面认编识辑斯母大林版模标式题样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 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体制。
经济方面:指令性的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40
钢 煤炭
(百万吨)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为什么鱼儿要感谢斯大林呢? 斯大林万岁!
没锅 没碗 没柴
煮了吃
生吃
烧了吃
1937年比1928年的 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 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 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 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斯大林
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国家工 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归纳总结

2-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内叛乱、国外干涉②经济极度困难2.目的①克服困难,巩固苏维埃政权②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③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普遍义务劳动制⑤分配原则:配给制4.评价①是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②许多政策超出了展示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1921年春我、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③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原因①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经济政治危机②该政策不适应与恢复发展经济新形势的要求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接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③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②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③探索出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三、苏联的成立1.时间:1922年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增加至15个)四、斯大林模式1.内容特点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2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2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诺门坎
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兵力对比
“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3.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 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 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 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①促进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②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 治经济危机。 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
-----1921年《论粮食税》
实质是: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 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 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 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 动了!”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最简单的恰恰是最难的。拿梦想去拼,我怎么能输。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会努力站在万人中央成为别人的光。行为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不曾扬帆,何以至远方。人生充满苦痛,我们有幸来过。如果骄傲没有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么会明白要多努力才能走到远方。所有的 豪言都收起来,所有的呐喊都咽下去。十年后所有难过都是下酒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 停止一日努力。失败时郁郁寡欢,这是懦夫的表现。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越努力,越幸运。每一个不起舞的早晨,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死鱼随 波逐流,活鱼逆流而上。墙高万丈,挡的只是不来的人,要来,千军万马也是挡不住的既然选择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漫漫长路,荆棘丛生,待我用双手踏 平。不要忘记最初那颗不倒的心。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 源泉。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思考疑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记住精彩的瞬间,激动的时刻,温馨的情景, 甜蜜的镜头。感恩生命赋予我们特有的灵性。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 的开始。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骄傲是胜利下的蛋,孵出来的却是 失败。没有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流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 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 都可以忘掉,健身不能忘掉。选对事业可以成就一生,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选对环境可以快乐一生,选对伴侣可以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 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甚至一生。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 消耗身体。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 费。在这个尘世上,虽然有不少寒冷,不少黑暗,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些信任,多些关爱,那么,就会增加许多阳光。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 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 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幼稚。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今天做别人不 愿做的事,明天就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到了一定年龄,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都要有用,有重量。喜怒不形于色,大事淡然,有自己的底线。趁着年轻, 不怕多吃一些苦。这些逆境与磨练,才会让你真正学会谦恭。不然,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会毁了你。无论现在的你处于什么状态, 是时候对自己说: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 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 石。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2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看出,这一时期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A正确;1926年工业指数超过了1913年,B正确;从1921年到1926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D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基本实现的,C错误,符合题意。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

B、C教材有明确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 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则属列宁时代。

3.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解析: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1930~1932年”这一时间信息深入分析,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出现了A、B两项内容。

而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A、B、C三项均是原因,但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运作模式难以兼容,因此,D项不准确。

4.《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

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2018·江苏南京期中)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废除实物分配制C.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解析:C。

余粮收集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政策,与材料中“斯大林执政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废除实物分配制的是列宁,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压低粮食收购价格,以服务于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义务交售制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取消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人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美英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表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解析: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1932年处于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等,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7.《苏联国民经济》中写到: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

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成为军事强国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人民抵制享乐D.实现了工业化解析:B。

材料中“原子弹……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反映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质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正确。

8.(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A.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B.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C.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D.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析:B。

材料强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就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

9.(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

”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D。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

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一体制( )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解析:B。

根据材料“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都要由中央调配”可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11.(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解析: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1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据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C。

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

13.“(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析:B。

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B项正确。

14.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解析:B。

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解析:C。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

16.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该表反映了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解析:A。

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二小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解读。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