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和 ____________。
政治危机
【学习反馈】
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 )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
×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 学者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否 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 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 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材料一中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应结合 当 时 苏 俄 的 __历__史_条__件_____ 对 “ 战 时 共 产主义”政策进行客观评价,二人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条件下 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11 __积_极__性_____,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学习反馈】
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 个
材料三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 思考: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 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 大突破?
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答案]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16 __反__法_西__斯_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苏联解体 的一个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
课 堂 探 究
一、列宁时期,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直接向 社会主义过渡,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1921年推行新经 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
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 ( 俄 ) 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 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 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巩固了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探究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 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从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三次大 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
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
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 1 . 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余的粮食由自己
支配。 (2)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 外国资本家 经 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 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加以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和考核要求: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用)。
教学过程[基本通关]影响政治背景、时间和内容特征、政策、正反农业:剩余粮食收缴制度排斥市场和军工:无论大小,所有商品货币都在海关国有化,这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1918年与军队的贸易:废除自由贸易行政手段控制生产三年来,国家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容易实现的,国家不可能垄断贸易体系和社会运动,在内战中为利润而战,而且不可能实现直接过渡到总共0年,并尝试司法和财产的过渡分配:因此,强制劳动直接通过政治行动和实物分配(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年内战后,农业:粮食税、无产阶级、以下行业:国有、私营。
掌握政权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并继续实行外资结合(公营和私营企业有一定的积极性,并促进了1921年战争后首都经济的快速复苏)。
工业主义的业务:恢复货币流动性,利用七年政策(1925年政府基本恢复),通讯和商品交换(恢复市场和商品),有利于稳定的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分配政治形势(发展自由贸易)货币关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分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开启了重工业的不同和片面发展,导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农业:集体化(结合列宁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用水、斯里兰卡农场)、自愿向世界交付、斯里兰卡工业化模式;水平提高缓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从高度集中于1928年农业大学制度(朝贡税)的大林城那里得到的东西,在林业年开始了工业:优先发展高度计划经济是苏联计划的。
到1937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高,苏联的工业产量不高;欧洲企业所有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长期实施是指压制公共和地方所有权;后来,抗日的热情阻碍了苏联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1李奠定了物质基础,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斯大林模式:1925--1985
俄国革命素有两种倾向之间的碰撞:一种倾向是 由经济合理性决定,另一种是由政治思路决定。
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斯大林提Biblioteka 了“贡款”理论:农民高价购买工业品,
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产品,这种剪刀差是一种类似“贡款”
的东西。
节选自《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粮食成为最无利 可图的东西了。”
《布哈林文选》
驱 逐 富 农
非党工人加里宁的信
后斯大林时代的探索依然在继续…… 什么是社会主义?
健康、活力、可持续、人民企盼的……
三、学习检测
CBCCC 小结:小结本课,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四、学后延伸
课程标准: 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一、自主学习: 订正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活动㈠:
1、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的依据是什么? 2、农民对这一“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持何种态度? 为什么?
活动要求:⑴请各小组就上述4个探究题进行小 组讨论 (3分钟),并把讨论结果写在其中一位组员 的学案上。
⑵小组之间进行交叉点评(3分钟):1、2小组;3、 4小组;5、6小组;7、8、9小组; ⑶展示方式:点评组员用被点评组学案卷点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3张PPT)
问题探究[图文史料]苏俄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 [问] (1)图示显示的经济政策是 ②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农业 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2)图示场景反映了该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 国内的政治危机。
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丘吉尔 从材料中归纳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影响。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斯大林模式”
①积极: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 停滞不前)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简述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 遭到破坏的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 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列宁选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主要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工业:大中小企 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 易和商品买卖
部分恢复 私有制
肯定市场 和商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品货币关 系 实物配给制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 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 争结束的时候,俄国
依据以上材料 思考:新经济 政策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
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亿普特)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 治形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1921 路。1923 1925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1918年,国内被推翻 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 “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 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 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 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 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 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 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 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思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思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
和南___高__加__索__联__邦__组成的“苏联”成立 (2)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__大__林__的领导地位逐步
确立,_新___经__济__政__策____被逐渐取消
(1)采取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的方针
形 工业 (2)实行单一的___公__有__制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
5
本目[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都以“余粮收集制”为例,说 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和局限:在当时的战争条件 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 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分配,不 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 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允许私人开办_小__企__业__;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
工业 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的
内容
方式让_外__国__资__本__家___经营
商业 恢复_货__币___流__通__和__商__品__交__换____
分配 废除__实__物__分__配____的迅速恢
交换 ④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思维点拨]3.结合课后[学习延伸]的资料,谈谈如何评价斯 大林模式?
14
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 和创新,功、过兼具。
(1)积极方面:①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②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背景
极度缺乏
机
执行 时期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 苏 维 埃 政 权 在 1918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政策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 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 们找得着道路吗?不会迷失 方向吗? ——托洛茨基写给《真理报》 的短文
列宁,俄语的意思是西伯利亚的大河勒拿河
探索三:斯大林模式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现 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的中国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 就可以蹂躏它。”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工业总产量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商业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但始终处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下,发展艰难。 (3)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4)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5)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 项正确;B、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错误。
5.(2019·大同高一检测)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A)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就市场角度”。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固定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A项。
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排除;C项属于政治意义,排除。
6.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B)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商业,主张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指导”“控制”商业,为此列宁主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故选B项。
7.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
”这表明苏俄(C) A.实现了和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合作B.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通过迂回方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D.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解析]由材料中列宁对租让制的论述可知,苏俄把暂时无力经营的国有工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以这种方式实现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错在“全方位”,仅局限于部分经济领域;材料涉及的是工矿企业,与农民无关,B项错误;西方国家的支持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来,D项错误。
8.(2019·怀化高一检测)“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是为了(D)A.满足战争需要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C.推动农业发展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解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1928开始,1937年完成,当时并未爆发战争,故A 项错误;材料中“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实际上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工业化建设,给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原料,故D项正确。
9.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B)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故选B项。
10.(2019·宜春高一检测)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C)“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从材料“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可以看出苏联消费品严重缺乏,故选C项。
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
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段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由“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可得出实行余粮收集制,由“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可得出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意图”,根据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可以判断,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解析]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二,由“在新经济政策中……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可以得出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意义是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即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由“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可得出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由“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可得出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让步”,根据材料二“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也意味着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答案]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1)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意在考查根据材料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信息进行归纳。
[答案]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解析]据材料一、二进行归纳,关于两者的不同点,只要读懂了材料,基本上就能概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