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加以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和考核要求: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用)。
教学过程[基本通关]影响政治背景、时间和内容特征、政策、正反农业:剩余粮食收缴制度排斥市场和军工:无论大小,所有商品货币都在海关国有化,这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1918年与军队的贸易:废除自由贸易行政手段控制生产三年来,国家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容易实现的,国家不可能垄断贸易体系和社会运动,在内战中为利润而战,而且不可能实现直接过渡到总共0年,并尝试司法和财产的过渡分配:因此,强制劳动直接通过政治行动和实物分配(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年内战后,农业:粮食税、无产阶级、以下行业:国有、私营。
掌握政权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并继续实行外资结合(公营和私营企业有一定的积极性,并促进了1921年战争后首都经济的快速复苏)。
工业主义的业务:恢复货币流动性,利用七年政策(1925年政府基本恢复),通讯和商品交换(恢复市场和商品),有利于稳定的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分配政治形势(发展自由贸易)货币关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分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开启了重工业的不同和片面发展,导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农业:集体化(结合列宁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用水、斯里兰卡农场)、自愿向世界交付、斯里兰卡工业化模式;水平提高缓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从高度集中于1928年农业大学制度(朝贡税)的大林城那里得到的东西,在林业年开始了工业:优先发展高度计划经济是苏联计划的。
到1937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高,苏联的工业产量不高;欧洲企业所有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长期实施是指压制公共和地方所有权;后来,抗日的热情阻碍了苏联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1李奠定了物质基础,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 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 们找得着道路吗?不会迷失 方向吗? ——托洛茨基写给《真理报》 的短文
列宁,俄语的意思是西伯利亚的大河勒拿河
探索三:斯大林模式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现 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的中国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 就可以蹂躏它。”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工业总产量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商业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但始终处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下,发展艰难。 (3)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4)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5)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主要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工业:大中小企 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 易和商品买卖
部分恢复 私有制
肯定市场 和商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品货币关 系 实物配给制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 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 争结束的时候,俄国
依据以上材料 思考:新经济 政策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
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亿普特)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 治形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1921 路。1923 1925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1918年,国内被推翻 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 “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 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 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 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 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 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 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 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背景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联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2.集体主义思想: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
3.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责任感,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4.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后,我会引入斯大林上台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宁去世后权力的争夺、斯大林的政治手段等。在此基础上,我会详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等,以及这种模式对苏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为学生提供几个讨论话题,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发生在苏联内战时期,讲述一位农民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包括内战的压力、阶级敌人的反抗等。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如粮食征收、工厂国有化等,以及这些措施对农民、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思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思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共49张ppt)

4、特点
战时 共产主义
在战时用强制性的 行政、军事手段来
管理经济
一切都国有化
材料解析
材料: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国内革命战 争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1920年苏俄 农民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积极作用2: 开创了计划经 济体制和新型 工业化模式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 发展过程,苏联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 业;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 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 证多投资多积累。
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以及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俄国(苏联)Fra bibliotek展线索俄国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 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这就是计划经济
消极作用3: 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消极作用4: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 解体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
和南___高__加__索__联__邦__组成的“苏联”成立 (2)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__大__林__的领导地位逐步
确立,_新___经__济__政__策____被逐渐取消
(1)采取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的方针
形 工业 (2)实行单一的___公__有__制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
5
本目[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都以“余粮收集制”为例,说 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和局限:在当时的战争条件 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 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分配,不 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 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允许私人开办_小__企__业__;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
工业 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的
内容
方式让_外__国__资__本__家___经营
商业 恢复_货__币___流__通__和__商__品__交__换____
分配 废除__实__物__分__配____的迅速恢
交换 ④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思维点拨]3.结合课后[学习延伸]的资料,谈谈如何评价斯 大林模式?
14
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 和创新,功、过兼具。
(1)积极方面:①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②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背景
极度缺乏
机
执行 时期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 苏 维 埃 政 权 在 1918 ~
高中历史必修二说课稿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对于理解困难,我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参与度不高,我将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等,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简要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然后,我会详细讲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图片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接着,我会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与斯大林模式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加深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2.思考题:设计一些思考题,如:“你认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知识点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ppt课件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列宁当时面临哪两大难题?
1、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现实问题:“生存斗争”,新生政权可能被颠覆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同志们国,外炮武火装包干围涉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国定内只反有革两命种叛:乱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 牲。
三、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的实验
1、目的: 为迅速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
2、途径: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3、特点: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5、评价:为 济战发胜展国客内观外规敌律人,提不供利物于质生的产保的障发;展违;背不了是经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弗·塞罗夫 作于1921年
“目前已很清楚,我 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 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 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 失 败 了 …… 政 治 形 势 向 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 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 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二、新经济政策 ——面对现实的实验
4、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5、评价: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材料1: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3张PPT)

1918--1920年,苏维埃 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 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 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 埃政权。
材料: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 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 战 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 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 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贸易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制度 实行配 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政策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点 手段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制体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背景: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 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 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 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 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 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 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 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
保尔•柯察金
冬尼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和 ____________。
政治危机
【学习反馈】
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 )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
×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 学者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否 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 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 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材料一中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应结合 当 时 苏 俄 的 __历__史_条__件_____ 对 “ 战 时 共 产主义”政策进行客观评价,二人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条件下 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11 __积_极__性_____,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学习反馈】
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 个
材料三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 思考: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 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 大突破?
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答案]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16 __反__法_西__斯_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17 __重__工_业_____,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18 __计__划_指__令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19 ___苏__联_解__体____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表明苏联的_农__业_集__体_化_____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 年
运动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影响 7 月到 1930 年 7 月,牛减少了 32%,马减少
了农业发展;同时也间接反映出 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3)流通:取消 ____________。 ( 4 ) 分 配 : 实 行 实 物 分自配由制贸。易
__________。
国有化
(5)其他:实行普遍 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战时”和义“务共劳动产制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特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新经济政策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 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
经验教训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 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相同点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是( )
A.实行粮食税
C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D.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 “新”指社会主义建设方案,“旧”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 B、D三项都属于旧,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名师点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历史纵横】 (教材第96页)本段文字阐述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的伤害。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 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这种做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伤害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单
本单元主要讲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核心 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元 1.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以
后,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又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促进了
概
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也是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 我们错了。”为此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苏维埃□12 ___社_会__主_义__共_和__国______联盟正式成立。
(2)1924 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 思考: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 概 括 “ 斯大 林 模 式 ” 的 主 要特
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 点。
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 [答案] 提示:特点:政府主导,
【图示巧记】 新经济政策
【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 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 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
【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 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表明十月革命后,苏俄试图用 “ __战__时_共__产_主__义______” 直 接 过 渡 到 社 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课前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 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 _____国_内_战_争,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财力
3.内容
(1)农业:实行 ____余__粮_收_集_制_____。
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
经济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 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历史纵横】 (教材第94页)本段文字阐述了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以及影响。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 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 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 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
课堂合作探究
主题一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项目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来自政策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览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
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迟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 主义道路,导致苏联解体。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理体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 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 督,导致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学习反馈】
1.(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 )
2.(判断)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
× ×
3.(思考)“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 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指的 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