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1927年5月英国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与商务关系,张伯伦发起英、 法、德、日、意等六国外长会议, 提出“ 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的口号。 国 际上掀起了反苏浪潮,苏联多个驻外使馆和商务机构受到袭击, 苏联驻波兰 大使在华沙被刺身亡。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形成的德日两大法西斯战 争策源地更使苏联感到战争的逼近……斯大林告诫:“现在又象 1914 年那 样……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 ……作为摆脱现状出路的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 益逼近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 历史背景:
(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 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 篮里;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到社 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途径”。
恢复私有制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肯定市场经济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 和商品货币 行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粮食产量增加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工业生产恢复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 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 庄。别的出路是没有的”。
——《斯大林全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1929年,苏联加快了农业集体 化进程。1929年6—9月,集体农户 从100万户增至192万户。11月初全 国已经建立起6.74万个集体农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23456
返回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课堂
归纳总结
小结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 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 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 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判断正误
(1)“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 )
(2)“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
持续发展。( √ )
深化理解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义的尝试。( √ )
问题思考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反映了 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答案 苏维埃政权严格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 的强烈不满。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扼杀在摇篮里。被推翻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年国内战争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课外作业——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姓名:
【课堂研讨】
1、P95学思之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试分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主要弊端?
3.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特征,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3、作用
(1)积极作用:①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国家可以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③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存在弊端:①,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成为后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精品课件之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精品课件之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经2、济内政容策“新”在何处?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战时共产主战义时共产新主经义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新 提业经下工济,业政允企策许业对在国的一有实定化质范是围关中内在系小发国国企展家家业资掌命允本握脉许主主的资义要企本,经业家利济归经用命国营资脉家本的所主前有;
商义业的取积消极自因由素贸来易建设社恢会复主货义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面对现实的实验
三.“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的实验
马克思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是怎样的?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
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
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
内外敌人。 ②后来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 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如是说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 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二现、在新,谢经天济谢政地策,他(居面然对能现够实拄着)拐杖走动了。”
3.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用资本
主义的积极因素(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来建设社会主义
(2)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程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最大限度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不符合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一)苏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过程:(1)取消新经济政策。

(2)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3)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单一公有制;(2)行政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管理;(3)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功绩:(1)经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2)政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严重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停滞不前。

3)否定市场机制,经济效益低下,压制生产积极性。

(2)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一、评价教学目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D.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 “新”指社会主义建设方案,“旧”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
史 必 修
B、D三项都属于旧,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人 教
(2)工业
国有化 主义过渡。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思考』 哈默是中国人
③对于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 民的老朋友,也是列宁时期克
油田等,政府以租_让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
营。
货币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_______流通
课前自主学习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
①『思考』 农民强烈反
1.背景
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 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
对势力疯狂反扑。
拒绝。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
(2)军事: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 么现象?
人 教
一。

返回导航
·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一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修 ②
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________形势。
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
人 教
(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 山。

本完成。
返回导航
·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③
③『思考』 结合
1.背景
漫画谈谈对斯大林体制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的认识
3.特点
本主义世界正经历严重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计__划____经 的 经 济 危 机 打 击 , 经 济
济。
衰退。

史 必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

② 济体系。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的_国___内__战__争__时期。
[答案] 提示:苏维埃政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 权 严 格 实 行 的 “ 战 时 共 产 主
红军、战胜敌人。
历 史 必
3.内容
修 ②
(1)农业:实行__余__粮__收__集__制___。
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上图是《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的电影海报,该片完美地表现了斯大
林时代苏联人民的精神风貌。那些投身输油管建设的众多人物有着“高
度的共产主义觉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热烈的劳动激情,苏联人民
的原因、内容及主
要意义
【学法导引】
历 史 必 修
3.“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实践、主要
1.列表法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 异同点
特点、功绩及弊端 2.归纳法概括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分

析探索的特点,理解各经济政策的历史影响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 史 必 修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用“__战__时__共__产__主__义____”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
② 人
——《列宁选集》 经济和政治危机。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三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
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
人 教
值规律。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经济政策…………②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 “战_时__共__产__主__义___” 政 策 , 引 发 了 严 重 的 经 济 和 政 治 危 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
②『 辨 析 』 新 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 本主义,它是将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中间环 节。新经济政策是在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__自__由__贸__易__。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 . 特 点 : 兼 有 “ 战 时 ” 和 “共__产__主__义____” 两种特色。
『点拨』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特征
(1)“余粮收集制”“普 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 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史 必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容 分配
平均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市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 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② 余。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
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
破?
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答案]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
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
斗,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终于胜利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
远离前线的地方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感人至深。那么,在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都采取了哪些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

史 必
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呢?本单元我们就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建立
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

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必 修
“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迟缓。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导致苏联解体。



返回导航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1
学习目标诠解
2
课前自主学习
3
课堂合作探究
4
随堂达标训练
5
课时作业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诠解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反__法__西__斯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_农__业_____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_计__划__指__令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
历 史
持续发展。

修 ②
④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僵 化 , 成 为 以 后 _苏__联__解__体___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和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
4.作用
里姆林官的座上客,被称为 “红色资本家”。他是第一个 取得苏俄矿山开采权的外国 人。哈默为什么能够取得矿山 开采权?
[答案] 提示:苏俄废除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