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光镜下表现为单层或柱状立方上皮细胞围绕血管呈均一乳头状排列,无 明显核异形及核分裂相。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脑膜瘤【临床表现】脑膜瘤(meningioma)多见于40~60岁成年女性,儿童少见。

临床症状常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最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长,易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MRI表现】(1)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内缘可见有“皮质扣压征”(也称“皮质塌陷征”),肿块与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或合并有蛛网膜囊肿形成(图1)。

(2)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DWI上多呈均匀稍高至高信号,沙粒型则呈DWI低信号。

(3)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图2)。

(4)非典型征象:少数脑膜瘤可以全瘤钙化;囊性脑膜可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呈囊壁环形强化(图3);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多发脑膜瘤,影像表现与单发脑膜瘤相似(图4)。

图1左顶部脑凸面脑膜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左顶部大脑凸面实质性肿块,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

肿块边界清楚,内侧缘可见“皮质扣压征”;C.增强扫描矢状面,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D.灌注成像,示肿瘤区呈明显高灌注图2左额镰旁脑膜瘤A.左额镰旁肿块,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与大脑镰宽基底相连,T1WI呈等信号;B.T2WI信号与大脑皮质类似,内部信号均匀;C. DWI呈均匀的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大脑镰增厚并见有“脑膜尾”征图3右顶部大脑镰旁囊性脑膜瘤A.T1WI,示右顶部镰旁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呈均匀低信号;B.T2WI,呈均匀高信号,周边脑组织受压但未见水肿;C、D.增强扫描冠状面及横断面,病变以宽基底附着于大脑镰上,囊性部分无强化,内上缘见不均匀分隔状轻度强化图4多发脑膜瘤A.额部大脑镰双侧及右侧大脑凸面见多个肿块,T1WI信号与皮质信号类似,边界清楚,见“皮质扣压”征;B.T2WI与皮质信号类似,肿块与脑实质之间有脑脊液信号分隔;C.与A,B不同层面,DWI见多个稍高信号的肿块或结节影;D~F.增强扫描的不同方位,见多发均匀强化的肿块或结节影,边界清楚,部分见典型的“脑膜尾征”【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体积多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广基底与颅骨相贴,信号与脑灰质相似且信号多均匀,多具典型脑外肿瘤特征。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37岁,头痛1个月。
三叉神经瘤
• 肿瘤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常跨越中、后 颅窝,呈哑铃状,发生于半月节的肿瘤实 性成分较多,发生于颅后窝神经根部肿瘤 体积较大,易发生囊变。可引起病变侧圆 孔或卵圆孔扩大,可伴有同侧咀嚼肌萎缩。
• 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瘤多呈实性,部分囊 变,囊内信号同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囊性病变呈环形强 化,囊内无强化,常伴桥脑、第四脑室受 压向后移位,Meckel腔扩大。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多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比较集中之处,小脑 幕、桥小脑角、海棉窦、筛板、鞍结节、 矢状窦旁等部位。
• 好发于42~56岁中年人群,男女比例为1: (2~3)。与乳腺癌有阳性相关性,妊娠期 间发病率高有关。
• 大部分属良性肿瘤,少数间变后偏向恶性。 • 常见的脑膜瘤有脑膜肉瘤、恶性脑膜瘤、
混合型或移行型、砂粒型、血管型、成纤 维型、内皮型。
MRI
• 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DWI常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1)白质塌陷征:颅外占位推压脑组织,脑白质受 压内移。常作为鉴别颅内外占位的重要征象之一。 (2)包膜:T1WI肿瘤边缘低信号环,肿瘤被移位 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是脑膜瘤特 征性表现。 (3)宽基底征: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或颅骨,扁 平型脑膜瘤尤为明显。
(4)瘤周水肿:多认为与肿瘤压迫回流静脉或静脉 窦有关。
(5)脑膜尾征:可能是肿瘤浸润和富血管的脑膜瘤 局部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6)肿瘤脑面重度强化带:可能与脑膜瘤双重供血 有关,即脑动脉在肿瘤包膜下或肿瘤与脑交界处 参与供血,使肿瘤脑面血供比瘤体内更丰富,是 脑膜瘤特有的征象,对不典型脑膜瘤诊断有重要 意义。

DWI结合常规MRI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

DWI结合常规MRI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

DWI结合常规MRI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张禹;朱友志;康健;李大圣【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0(25)4【摘要】目的:探讨DWI结合常规MRI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共12个病灶)的MRI表现,其中6个病灶行DWI扫描.结果:12个病灶均以等T1、稍长T2信号为主,夹杂较丰富的低信号,均呈肌肉及其筋膜间隙塑型样表现,9个病灶向相邻肌肉内蔓延形成肌束样、羽毛状强化影.行DWI扫描的6个病灶呈高信号,ADC图上信号呈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DWI结合常规MRI不仅能够提高本病的定性诊断能力,而且能够更全面细致地勾勒病灶范围及边界.【总页数】4页(P426-429)【作者】张禹;朱友志;康健;李大圣【作者单位】230031,安徽,合肥解放军第105医院放射科;230031,安徽,合肥解放军第105医院放射科;230031,安徽,合肥解放军第105医院放射科;230031,安徽,合肥解放军第105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8【相关文献】1.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侵袭性垂体瘤的应用研究 [J], 朱卫东;黄世平;曾永锋2.常规MRI结合DWI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雍昉;张发林;潘爱珍;赵海;高强3.常规MRI联合DWI在鉴别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价值 [J], 唐作华;钱雯;冯晓源;宋济昌;周康荣4.常规MRI联合DWI在良、恶性眼眶孤立性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 [J], 胡先芳;林奈尔;沈健5.MRI常规序列结合DWI在诊断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J], 董备;黄文起;林光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是指在脑膜上生长的一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非癌性),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癌性)。

脑膜瘤通常是由于脑膜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婴儿和儿童较少患此病,成年人中较为常见。

脑膜瘤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抽搐、眼球突出、视力改变、听觉异常、平衡感失调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瘤体生长而逐渐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断脑膜瘤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检查。

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避免瘤体再次生长。

对于某些不宜手术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是可行的治疗方式。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

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
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 瘤

脑膜  瘤
引起死亡原因:颅内高压或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1)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 状。
(2)脑脊液白细胞>10×106 /L ,外周血白细胞 >10×109/L。
(3)脑脊液中糖定量<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 (4)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满
脑膜瘤的定义
“脑膜瘤”这个概念是由Harvey Cushing于1922年提 出,用于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的良性肿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占脑肿瘤的10%-15%,是颅内常见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胶质瘤。
儿童低于0.3/10万,成人为8.4 /10万。
脑膜瘤好发于女性,男与女之比为1:2。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是综合治疗。
即先手术切除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肿瘤则应 用介入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控制。
谢谢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2~27·59%。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以手术后3~7d为最 多。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常与 颅内原发疾病一起加重患者病情,治疗困难,死亡率 高。
是否脑室外引流?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短?
有脑室外引流管留置,且留置时间>2周者颅内感染 几率明显提高。
降低感染率手段 引流的时间:1周内,最长≤2周。
引流管引出口:不能在原切口处直接引出,因在头皮下潜
行约1~2cm后在原切口旁引出,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引流瓶放置高度:适当,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增加感染
可能。
引流管冲洗:适时可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引流管, 不冲
洗脑内段。操作要得当。
拔管时关闭引流管阀门,拔除后及时缝合拔管处头皮。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 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 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4)特殊MRI检查方法:①MRV:明确肿瘤和静脉窦的关系;②MRA:明确肿瘤和周围动脉的关系;③MRS:典型表现为丙氨酸峰升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④DWI:有助于明确瘤周水肿及肿瘤是否侵犯正常脑组织。

脑膜瘤分级标准

脑膜瘤分级标准

脑膜瘤分级标准
脑膜瘤的分级标准主要基于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外观。

以下是详细的分级标准:
1. 良性脑膜瘤(WHO I级):这是最常见的脑膜瘤类型,占所有脑膜瘤的65%\~80%。

生存期长、生长缓慢、侵袭性低、复发率低、组织分化良好,多数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2. 非典型脑膜瘤(WHO 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20%\~35%,侵袭性和复发率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5年复发率达40%。

3. 恶性脑膜瘤(WHO I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3%,生存期最短,5年复发率达80%。

此外,脑膜瘤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其等级和位置。

通常,WHO I级被认为是良性的,而WHO II级和III级被认为是高级别的脑膜瘤。

高级别的脑膜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对化疗不敏感,放射治疗能够延缓肿瘤复发,现有的靶向药物对其治疗有效率也比较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科学诊疗。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前言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人群,以女性多见。

脑膜瘤大部分病理学表现为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以治愈,对颅底脑膜瘤、窦镰旁脑膜瘤和高级别脑膜瘤,手术常难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是否常规行放疗尚存争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无症状脑膜瘤被发现,尤其是老年患者,诊治尚不规范,往往被过度治疗。

第一章流行病学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五分之二,患病率50.4/10万~70.7/10万,尸检发现2%~3%的人存在1个以上的脑膜瘤病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脑膜瘤检出率逐渐增加。

脑膜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其中75~89岁老年人群脑膜瘤年发病率高达22.2/10万。

脑膜瘤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多见,30~69岁的女性中,患脑膜瘤者约为男性的3倍。

第二章病因与危险因素脑膜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脑膜瘤与电离辐射、遗传突变、职业暴露、代谢、药物、年龄、性别等相关,而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脑膜瘤的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

第一节电离辐射第二节激素第三节基因突变第四节年龄与性别第五节代谢状况第六节其他疾病第三章病理学第一节大体组织特点大多数脑膜瘤边界清楚,附着在硬脑膜上,质地较硬、基底较宽,以挤压周围组织的方式缓慢生长,迫使邻近的大脑移位。

第二节显微组织特点第三节分子病理特点所有脑膜瘤最常见的改变是22q染色体缺失和其他NF2等位基因突变。

第四节脑膜瘤分级1 组织学分级2 分子病理学分级第四章临床表现无症状性脑膜瘤多因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偶然发现,诊断时无肿瘤相关临床表现,而症状性脑膜瘤主要因肿瘤压迫邻近结构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侵犯或刺激脑组织诱发癫痫,以及瘤体大、脑脊液循环障碍、静脉引流障碍、脑水肿等引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相关症状和体征。

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脑膜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表现:脑膜瘤通常由肿瘤细胞、基质和血管组成。

肿瘤细胞常为肿瘤细胞核,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和间叶样细胞。

上皮样细胞呈柱状或圆形细胞核,胞浆丰富;间叶样细胞呈长梭形或星状细胞核,胞浆较少。

基质一般是松散的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物质。

血管则常有增生和破裂。

2. 免疫组织化学:脑膜瘤细胞常表达表皮样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Ki-67),这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分级。

3. 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mitosis)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脑膜瘤可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

低分级脑膜瘤(Grade I)生长缓慢,细胞分裂象和细胞增殖指数较低;高分级脑膜瘤(Grade II-III)生长较快,细胞分裂象和细胞增殖指数较高。

4. 分型: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部位和组织学特征,脑膜瘤可分为脉络丛型脑膜瘤、室管膜型脑膜瘤、软膜型脑膜瘤和鞍区型脑膜瘤等。

上述是常见的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who2级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who2级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

who2级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WHO 2级脑膜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0.16mm^2的10个连续HPF中有4-19个有丝分裂象(至少
2.5个/mm^2)。

2. 明确的脑浸润(不仅是血管周围扩散或脑压痕,无软脑膜侵犯)。

3. 特定形态学亚型,如脊索样或透明细胞型。

4. 至少满足以下三项特征:细胞密集、具高核浆比的小细胞、明显的核仁、成片(不间断的无模式或片状生长)、局灶自发性(非医源性)坏死。

如果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可能被诊断为WHO 2级脑膜瘤。

具体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膜瘤是一种源自脑膜组织的恶性肿瘤。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是确定脑膜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指导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该标准根据肿瘤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脑膜瘤分为不同级别。

根据WHO的分类标准,脑膜瘤可以分为三个级别:1. I级脑膜瘤:多数为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较少。

通常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2. II级脑膜瘤:为低度恶性脑膜瘤,生长速度较快,有一定的浸润性。

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3. III级脑膜瘤:为高度恶性脑膜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

预后较差,常常复发并发展成IV级脑膜瘤。

对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诊断,除了根据组织形态特征来划分病理级别外,分子生物学标记也越来越被重视。

脑膜瘤中有一些与预后相关的特异基因变异,如1p/19q共略、IDH基因突变等,这些基因标记对于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I级和II级脑膜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III级和IV级脑膜瘤,手术切除后通常需要辅助放疗或化疗。

分子生物学标记的检测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在脑膜瘤的治疗过程中,病理分级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准确判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医生可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

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需要加强病理分级诊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脑膜瘤病理特征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第二篇示例: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多起源于脑膜,由于其位置靠近大脑和脑干,因此治疗起来常常较为困难。

脑膜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危险,并且其具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目前,对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通常无法通过体格检查诊断。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治疗脑膜瘤,国际上出现了多种病理分级标准,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

本文着重介绍和探讨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以帮助医学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标准的解释和说明。

文章将对该标准的概述、背景发展、详细解析进行阐述,并对其评价、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供关于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引言、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解释和说明、详细解析、结论与讨论以及结束语。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部分所涵盖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介绍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对该标准的详细解析,旨在提供医学界一个清晰的了解和使用指南。

此外,本文还将对该标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针对其局限性展开讨论。

最后,文章将总结观察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以上是我为您撰写的“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请参考填入您的文章中。

如果需要其他部分或有任何补充或修改要求,请随时告知。

2. who脑膜瘤病理分级标准解释和说明2.1 脑膜瘤简介脑膜瘤是一种源于脑膜组织的肿瘤,通常表现为颅内肿块。

该肿瘤可分为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根据其细胞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来确定。

2.2 病理分级标准概述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关于脑膜瘤分类和分级的国际标准。

该标准将脑膜瘤按其组织类型和细胞学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Grade I(一级)、Grade II(二级)、Grade III(三级)和Grade IV(四级)。

这些等级反映了不同程度的恶性程度和生长速率。

2.3 分级标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WHO的脑膜瘤分类系统最早出现在1979年,并于2007年进行了最新修订。

侵袭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侵袭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广 西 医学 2 0 1 3年 7月 第 3 5卷 第 7期
8 9 3
膜、 静脉 窦 、 颅 骨等 浸润生 长 的脑膜 瘤 J , 对 于不典 型
2 结

可见各种不同的单纯性或者联合性改
2 . 1 术 中所见
的具有较强侵袭能力 的恶性脑膜瘤归为侵袭性脑膜 瘤范畴 J 。侵袭布部位来看 , 大脑凸面与大脑镰矢状窦旁最常
被侵袭 , 共有 4 0 例, 占6 1 . 5 %, 侵袭部位与脑膜瘤 的 织: 肿瘤与脑组织界线不清, 有血供形成, 肿瘤周围脑组 好发部位大体一致 J 。影像学方面可以看 到明显 的 织水肿 明显 ; ( 5 ) 肿瘤 的形状 以圆形 、 椭 圆形或者 不规则 脑膜 尾征 , 所 占比例 高 于所 有 脑 膜 瘤 的 6 0 %_ 6 - 7 ] , 同 分叶形为主, 可见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
变: ( 1 ) 颅骨 、 头皮 : 切开头皮后可明显看到肿瘤侵及骨质 下头皮 , 受侵袭 的颅骨可见不规则 的骨质缺损及增 生 , 多 数部位肿瘤 、 脑膜及骨质解剖结构不清 , 难 以分离 ; ( 2 ) 硬 脑膜: 硬脑膜受侵袭表现为侵袭 部位 明显 增厚及 有结节 状 增生物 ; ( 3 ) 静脉窦 : 受侵袭 部位被肿瘤穿 透 ; ( 4 ) 脑组
沸3 0 m i n 后 回植 ; 面积较大者则用人工材料替代修 但是对于各种侵袭性病变 , C T和 M R I 检出结果有区 补 。对颅底增生者予 以磨 除, 缺损者则切 除后重建。 别: 对于肿瘤侵袭造成 的骨质改变 , C T检查效果显然
对 受侵袭 头 皮 面积较 小者则 全 层切 除后 缝 合 , 面积 较 好 于 MR I , 特别 是 少 许 的 骨质 改变 ; MR I 对 肿 瘤 局部 T 。 大 者则 转移 皮瓣 或植 皮 。有硬 脑膜 浸 润 的脑 膜瘤 , 术 细节 征象 的显示 明显 优 于 C

如何治疗脑膜瘤?

如何治疗脑膜瘤?

如何治疗脑膜瘤?发布时间:2021-09-01T01:25:40.2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路敏[导读]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颅内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路敏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300脑膜瘤是一种常见颅内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得到明确。

根据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可将其分三个级别,第一级为良性肿瘤,占65%-80%,治疗后预后效果良好。

第二级脑膜瘤为非典型脑膜瘤,占20%-35%,侵袭性和复发率介于良恶性之间。

第三级脑膜瘤为恶性脑膜瘤,占比小于3%,,治愈率较低,病情反复发作。

针对脑膜瘤不同分级,治疗方案存在差异,患者的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人们应当对脑膜瘤临床症状有一定认识,掌握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1.脑膜瘤的发病机制及症状脑膜瘤的症状主要和生长的位置及大小有关。

多数脑膜瘤生长缓慢,在肿瘤较小时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当脑膜瘤长大到一定程度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

生长在大脑功能区的脑膜瘤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症状。

脑神经附近的脑膜瘤随着脑膜瘤的生长压迫神经,也会出现相应脑神经障碍的症状。

2.脑膜瘤的诊断方法现阶段,脑膜瘤主要通过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诊断。

CT平扫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边缘清楚肿块;广基征肿瘤以广基与骨板、大脑镰或天幕密切相连,骨窗像见骨板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偶见骨破坏;瘤内可见砂粒样或不规则钙化(10%~20%),亦可发生坏死、出血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一致性中度增强,瘤周水肿程度不一,占位效应明显。

恶性脑膜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瘤周水肿较明显。

MRI: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

T1WI像肿瘤周边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信号环。

增强时瘤体常呈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duraltail 征),即与瘤体相连的硬脑膜呈窄带状强化。

3.脑膜瘤的疾病治疗方法脑膜瘤大多为良性,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who脑膜瘤分级标准

who脑膜瘤分级标准

who脑膜瘤分级标准
WHO脑膜瘤(Meningioma)分级标准如下:
1级: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
- 良性脑膜瘤通常是慢性增长的,不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

肿瘤细胞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有很好的分界,瘤包膜清晰,易于手术切除。

2级:无定型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
- 无定型脑膜瘤具有一些恶性特征,如增殖指标的升高,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异常,或者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多于4/10个高倍视野。

这种类型的脑膜瘤可能具有更高的复发率和生物学侵袭性。

3级:恶性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
- 恶性脑膜瘤是最具有侵袭性和恶性特征的一种,其细胞增殖指标非常高,肿瘤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分裂都异常。

恶性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良性或无定型脑膜瘤,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严重的生存预后。

这些分级标准通常是根据组织学特征来分类脑膜瘤,有助于评估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CT及MR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CT及MR
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 号
(3)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 腔, 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明显高 信号
(4)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 一致性强化,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侵润有
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或“脑膜尾征”。
(5)MRS:大多数脑膜瘤MRS显示高胆碱峰,少 数可见脂质峰或倒置的乳酸峰。
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如平扫 显示瘤内明显囊变,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 无或仅有轻微钙化。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 中度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
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 最大径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 不在同一层面,这一点与胶质瘤不同, 后者脑水肿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 层面。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 池脑沟变化
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一、大脑突面和镰旁
1、脑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在脑皮质 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 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 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应考虑转移瘤。
2、恶性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 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 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 质改变。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5-20%
发病年龄:中年以上,高峰40-70岁,女>男
好发部位:多数发生在脑外。常见于矢状窦 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其次蝶骨嵴、嗅 沟、桥小脑角区或鞍区,少数可位于脑室内, 多为单发,但亦可多发(2%)。
幕上:大脑突面;大脑镰旁;额低部;
蝶骨嵴;鞍结节;
幕下:小脑桥脑角;横窦和窦汇
病理: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呈类圆形分叶状 肿块,有包膜,生长缓慢,向脑组织方向呈膨 胀性生长。血供来自脑膜中动脉分支,脑室内 来自脉络膜动脉。肿瘤可出血、坏死,常有钙 化。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 犯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是一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瘤
16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 与鉴别诊断
编辑ppt
1
影像学特点:
形态不规则 肿瘤与脑实质分界不清 明显瘤周水肿 不均一强化、中心不强化
编辑ppt
2
瘤周水肿的形成原因:
肿瘤侵犯脑实质,表现为肿瘤与脑实质之间 蛛网膜层的消失
软脑膜-皮层动脉的供血,血管内皮生成因 子的充分表达-肿瘤血管化程度高
肿瘤相关静脉阻塞
编辑ppt
3
肿瘤部位:大脑凸面、中颅窝
肿瘤的组织学特性:间变型、囊性型和血

母细胞型
编辑ppt
4
编辑ppt
5
编辑ppt
6
编辑ppt
7
编辑ppt
8
编辑ppt
9
编辑ppt
10
编辑ppt
11
鉴别诊断
编辑ppt
12
编辑ppt
胶质瘤
13
血管母细胞瘤
编辑ppt
14
淋巴瘤
编辑ppt15Fra bibliotek编辑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